第13回 月色拙亭,弦管梅林夜流风白水,丁香菩提心

    诗曰:

    流年别梦共雕鞍,心事逶迤十万山。☆泉水,塔院菩提老树蝉。

    从监军出征,到芳卿去世,经此连番打击,谢桥大病一场,心灰意冷,他上疏朝廷,请了长期病假在家休养。因为不愿意睹物思人,谢桥搬出了东方府,儿子谢萱请有奶娘喂养,又芳时时照顾着。

    无官一身轻。谢桥谢绝交游,安心读书抚琴。在舅舅和又芳的悉心照顾下,身体渐渐康复,心情也渐渐好起来,一家人过着宁静的生活。尤其是又芳,处处体贴,时时经心,陪伴着谢桥,有时带着萱儿一起来跟谢桥玩儿。谢秋田也因需照顾调理东方大人的身体,时常来往东方府,总是提醒谢桥多去看看东方大人,有时一家人带着萱儿一起去东方府。

    芳卿过世之后,东方大人很受打击,更加沉默了,多年军旅生涯的旧伤痛渐渐发作 。幸亏有谢秋田在旁关照才总算病无大碍。

    第二年春天。澄湘公子来信,邀请谢桥一起出去走走,散散心。于是谢桥拜别了舅舅和东方大人,跟澄湘公子汇合,再次游历江湖。

    这一次,二人决定不问闲事,不计划行程,走到哪里算哪里,喜欢哪里就多玩些日子,想走就走,唯一确定的一个目的地就是醒泉寺。谢桥自上次醒泉寺一游,心中经常想念,现在可可也在那附近,正好一起探望。

    二人就这么走走停停,吃名吃,阅山水,访高士,不觉间春尽夏来。这一天傍晚,二人来到了醒泉寺的山脚下。想起上一次来醒泉寺,倏忽已过七年。流风琴的清响,拙亭的梅花,那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时时重现在谢桥的记忆里。

    醒泉寺如故,仿佛七年的岁月不曾留下任何痕迹。山水依然,情怀不在,人何以堪。

    然而还是有变化。拙亭的梅林更加枝繁叶茂。塔园添了一座新塔 ,是太师傅的,太师傅已于三年前圆寂。小和尚明乐长大了,谢桥到来的当晚,他就抱来流风琴给谢桥,说太师傅去世前交代的。物是人非,谢桥又是一番感慨。红尘扰扰的云津,清寂空静的醒泉,都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想起上次太师傅讲经,“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色色空,无可言传。

    谢桥双手合十,对着流风琴深深一拜,谢过太师傅的教诲和爱重。

    第二天,二人起了个大早,来到塔院祭拜。拜过塔院,便沿着拙亭蜿蜒远引的山间小路,向远方走去。翻过一道山坡,就是白水寺。那是可可的修心处,也是谢桥少年梦停泊的港湾。二人都没有说话。一路上清露珠圆,林泉错落,杂花掩映,啼鸟迁林。短草长林间,弥漫着万物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恨不得自己变成山中的一棵树,春花秋月,雨雪风霜,万万年如斯。举头向远方望去,山尖儿的白云慢慢地明亮起来,红润起来,像少女羞涩的面容上娇俏的胭脂红,再一转眼的功夫,就已经霞光万道,层云尽染。一时间红霞漫天,天地晴明,浩荡晨光中,一轮旭日磅礴而出,君临天下。

    谢桥仰望着东方,忽然觉得心中有什么东西涌动了一下。

    自从离开卢府,,谢桥的生活内内外外都仿佛是经了一场突如其来劫难,世事毫不手软逼得谢桥心灰意冷,一颗心仿佛已经在北冥的寂灭中僵硬了亿万年。仿佛那个有血有肉的谢桥已经死了,留在世上的不过是一个游魂的影子罢了。但是,今天,面对壮丽的大自然,谢桥突然听到了冰雪融化的脆裂声,仿佛无数的草尖儿一起涌动、想要钻出冰封的大地。这变化猝不及防,一刹那,谢桥有点愣怔。他拿不准,心中的冰层炸裂,会出现一个怎样全新的自己。

    澄湘公子的背影正在前方小路的转弯处。箫声响了。你说不上那是什么曲子,在谢桥耳中,那就是钧天乐,也许比钧天少了些华丽,多了些质朴与生机。箫声和婉悠扬,在山林里、在天地之中,万物之间,流转回旋。清风百鸟与箫声和鸣,高林白云与箫声共舞。那就是万物生长、天地一家的声音。那一刻,谢桥忘了自己身在何处,他只觉得自己变成了一片树叶,一只飞鸟,一片云,甚至是一个音符,就这样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翱翔。生死贵贱物我是非,在这一刻如同清明节的纸灰蝴蝶,谢桥清晰地看到它在阳光下化为齑粉,灰飞烟没。“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一个饱满圆融的乾坤在谢桥的心中诞生,旋转,混沌,无所不包又万象归一。

    谢桥大吃一惊。

    不知道愣怔了了多久,也许是无数亿劫过去,谢桥恍惚中被犬吠声叫醒。丽日经天,林石恬然,浓荫下澄湘公子正站在远处等他,身边多了一只大黄狗。大黄狗兴奋地摇着尾巴,围着澄湘公子打转,跳跃,还亲热地舔着澄湘公子的手。澄湘公子一边不断抚摸着大黄狗,一边等谢桥。

    不用说,白水寺快到了。

    大黄狗是白水寺的,叫黄逍遥。可可来了以后,澄湘公子经常来看可可,与大黄狗也越来越熟悉。今天黄逍遥听到了澄湘公子的箫声,兴奋地跑到半路上迎接。

    谢桥恍恍惚惚地跟着澄湘公子向前走去。黄逍遥知道来了新朋友,更加欢快地跑前跑后。走了不远,只见黄逍遥欢快地叫了几声,闪身没入前方的树林不见了。接着,一个身影出现在小路的另一头,在光影斑驳的林荫小道上,柔软的晨烟中,那身影飘忽着,跃动着,是那样模糊,又那样熟悉,像春日晴烟中亭亭初绽的一枝白玉兰,又像少年春心初醒的一个梦,美得令谢桥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一袭白衣,一身飘渺,温柔娴静中有一缕恰恰好的英气!

    可可到了。

    恍恍惚惚中,谢桥又怔住了。

    可可也一下子愣在当地。

    早上,可可正在练功,黄逍遥兴奋地大叫,转了两圈就自己跑远了。后来听到箫声,可可就知道是澄湘公子到了。她赶来接澄湘公子,没想到谢桥也来了。这些年谢桥宦游云津,与可可聚少离多,上次在战场上见面畅聊,兄弟们都在,有一种铁马金戈的豪气。后来谢桥领命匆匆而去,就再没联系,想不到今天谢桥与澄湘公子联袂而来,不由大喜过望。太多的生死聚散之后,大家对面站着,竟一时无语。倒是黄逍遥快乐得无忧无虑,扑这个,拱那个,一会儿又跑到前面引路,化解了一时尴尬。前面,就是白水寺。

    当初可可离家出走,谢桥人在云津身不由己,急得百爪挠心,寝食不安。后来澄湘公子找到可可,送她来到白水寺,谢桥的一颗心才算放回到腔子里。这些年二人只见过两次,一次是卢瀚病重,一次是前不久在战场上。年华如花过眼,再次见面,语言是那么苍白无力。

    白水寺不大,有一个整洁清幽的小院子,朱红色的木门。院子周围种满了梅花,虽然不是梅花盛开的季节,但是大片的梅林自有一份净雅,仿佛山间的一个清梦。入得小院,前面供奉着观音菩萨像,后面是精舍,石云师太和可可住在后院。石云师太出去云游了,只可可带着黄逍遥守着白水寺。院子里有一棵大丁香树,有一丈多高,树干古朴苍劲,树冠浓荫如盖,深绿的叶子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微风乍起,沙沙作响。正是春末夏初时节,繁花满树,晶莹胜雪,馥郁芬芳。那花穗层层叠叠,由一朵朵精致的小白花组成,小花的四片水滴型花瓣,像白蝴蝶娇嫩的双翅,真是香肌雪肤玉精神!正合着这树的另一个名字——西海菩提。

    几个人在院中石桌前坐下。可可端来茶水,正是菩提花茶。茶汤清淡,气味馥郁,一品之下,使人神清气爽,堪称奇异。三人喝茶聊天,渐入佳境。

    江湖漫游让谢桥的心情渐渐开朗,来到醒泉寺,谢桥找回了一种轻松恬静的状态。几年来,事事精心,事事非出本意,现在,谢桥终于可以停下来,什么都不想,只做自己喜欢的事。醒泉的梅林,白水寺的丁香,澄湘公子的箫声,鲜活自在的鸟鸣蝉唱、山中万物,还有热情的黄逍遥,都让他流连忘返。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岁月。那时候他经常和母亲一起走在山间小路上,走在仙女湖沿岸,听百鸟合唱,山风悄吟。母亲有时候会吹箫,箫声缠绵婉转,在辽阔的湖面上回旋,荡起一湖涟漪,一湖的心事。那时候,谢桥总觉得,箫声里有母亲的一个梦,缥缈,辽远,但历历在目。那是他无法知道的母亲。

    谢桥决定就在山中度夏。澄湘公子尽量推掉杂务,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就出去忙几天,再回醒泉寺团聚。可可常跟他们一起游玩,一起练功,大家像亲兄妹一样。可可从小琴棋书画,如今流风琴在可可的手下,焕发出一种青春的力量,淡雅从容的旋律,却有着辽远深邃的穿透力,直抵人心。玉箫与流风琴的合奏,每每令山水动容。沉重跌宕的青春,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家。

    晨钟暮鼓,如是我闻。

    这天正是月半。当空一轮明月,桂华如水。谢桥想起鹿鸣山的萤火虫之夜。二人说到兴起,澄湘公子写下一张字条,放在锦囊中,招来在醒泉寺逍遥的黄逍遥,把锦囊绑在黄逍遥的脖子上,让它回白水寺去找可可。然后就和谢桥一起出发,来到了拙亭。

    澄湘公子在梅林中一阵转悠,不知在哪里找到一个铁铲,然后在一棵大树下挖起来。正挖着,可可和黄逍遥到了,可可还带来一些亲手做的酒菜。澄湘公子手下一阵上下翻飞,一个酒坛子被他挖了出来。黄逍遥在旁边上串下跳地帮忙,鼻子尖儿上沾着一抹黄土。看着神采飞扬的一人一狗,谢桥和可可不禁哈哈大笑,真不知道澄湘公子还有多少秘密。几个人在梅林中坐下,赏月听风,把酒倾谈 。

    酒到七分,澄湘公子吹起那曲《四时》,谢桥知道,他又在思念母亲和弟弟了。世事苍茫,天高地旷,二十多年的岁月,可以发生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谢桥不知道怎么安慰澄湘公子,只好静静地听着。箫声里谢桥想起自己,想起母亲。母亲一个人抚养自己,承受着所有的伤痛和困苦,等到谢桥稍长,尚未及尽孝,母亲便匆匆而去。一念及此,不由得悲从中来。

    倒是澄湘公子先平静下来,又提起了谢桥的母亲。“上次去云津,见到又芳,成大姑娘了。你舅舅家姓谢,我好像记得令慈不姓谢啊?”谢桥:“是啊,我母亲姓萧,是个苦命的人,从小父母双亡,是跟着乳母长大的。姥姥是母亲的乳母。”“原来如此。”“那你父亲这边呢?”“我从小就不记得父亲的样子。妈妈说父亲是个读书人,考中过进士,后来出去做官,很早就不在了。家里也没见到其他人。”可可见二人伤感,赶紧岔开话题道,“别想那么多了。世事无常,相逢就是有缘。你们两个,我看像亲兄弟呢。”澄湘公子笑道,“现在你是妹妹了。”三个人都笑了。

    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人生怎样艰难,有知心的朋友,人生就有光亮。这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萤火虫来了。”可可喊道。果然,梅林清影里,闪烁着萤火虫的微光。渐渐地萤火虫越聚越多,翩翩舞蹈在薄梦一样的月光里。可可连声叫好。谢桥于是讲起鹿鸣山的萤火虫之夜,讲源州的“皇宫起”,还有一直叫他小少爷的老阿公。可可听得出神,便说自己也要去。于是三个人决定,等天气凉爽,一起东南沿海一游。

    皓月当空。澄湘公子仰卧在明月梅林下,黄逍遥趴在他腿上,谢桥和可可坐在不远处,萤火虫环绕着他们飞舞。耳边是风声,蝉声,树叶的窸窣声,虫儿们应答声。宛若画中游。不知过了多久,可可欠身站起来,在梅林中轻轻地走着,伸出手拢住一只萤火虫,爱怜地看着,温和的萤光从她的指缝间流溢而出。可可又轻轻地伸开五指,看着一点流萤悠悠远去。可可的身姿曼妙娴静,好一幅梅林皓月美人图!

    谢桥忽然很感动。他觉得又回到了卢府的少年时代,可可还是那个雪中林下数梅花的少女!流年光影,梦里繁华,多少红尘摇落,亲人还在身边,初心依旧!感谢菩萨护佑!

    山中岁月,暮鼓晨钟。梦雨长虹,泉石蛙唱,明月清风。澄湘公子和谢桥徜徉山水,流连忘返。转眼过了中秋。几个人开始讨论南行计划。谢桥留恋山中秋色,于是又呆了一些日子,看遍了五彩山,南飞雁,高草长天,连波秋色,三个人这才连辔南行。

    源州道中。

    江南正是橙黄橘绿时。波上寒烟,长林落叶,秋风远送雁声高。处处翠竹霜飞晚,家家月色夜初长。正是:箫管轻吹台榭,枯荷听雨;孤舟静泊芦花,影入平江。

    三个人从心所欲,且行且止,潇洒从容,倏忽已到年底。江南人家的兰舟欸乃中,渐渐地摇出年的气息了。

    这一日正是腊八,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处处都做腊八粥。这一天,皇帝、皇后、皇子等都会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还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做腊八粥。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後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一般的腊八粥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配以各种杂粮,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用几种果子做成的果狮。一般大些的寺庙上供的腊八粥,更讲究一些,有的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各种颜色的食物,做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等,和腊八粥一起上供。

    腊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要赠送亲友,最后才是全家人团聚食用。赠送腊八粥一定要在中午之前。腊八粥吃不完剩下,是年年有馀好兆头。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还有的地方要在花木和果树的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据说来年将硕果累累。

    据说腊八粥和佛教有关,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相传,释迦牟尼得道成佛之前,曾遍游印度的名山大川,寻求人生之道。一天他来到人烟荒僻的尼连河,因长途跋涉,饥渴难挨,昏倒在地。这时一个牧女赶到,就把自己带的杂粮剩饭,加上采集的野果,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地喂他,把他救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所以佛徒也称初八这天为“成佛节”。从此,寺院僧侣为了纪念,每逢腊月初八,便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取名“腊八粥”。

    一到腊八节,就跨进了年的门槛。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子要炮,姑娘要花。”腊八一过,江南的水乡山家,家家挂出了各种腊味,腊鱼腊肠腊肉,如此等等,似乎无所不腊。街市上人来人往,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年货。韭黄、生菜、兰芽、勃荷、胡桃等等自不必说,更有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 、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不一而足。腊药好泡屠苏酒,药材里大黄、橘梗、防风、白术、虎杖、乌头、甘草、金银花等等;胶牙饧也叫灶糖,腊月二十三用来祭拜灶王爷,请他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热闹的水乡社戏也次第开锣,吹吹打打的迎亲船越来越多,还有黎民百姓的喜庆爆竹,王公富贾的盛大烟花。总之,新年就这么有声、有色、有味儿地来赴人间的约会了。

    谢桥和可可都是第一次在江南过年,尤其是可可,看什么都新鲜,对“皇宫起”更是充满了期待。三个人各自修书,告诉家里今年自己将在源州过除夕。穆阿公接到澄湘公子的信,估计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这一天,三人走在一个清幽的水乡古镇上,家家户户年味十足。远远地隐约听见鼓乐之声,不一会儿,一队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地迎面而来,在前面街角转个弯不见了。只听得办喜事的人家鞭炮齐鸣,鼓乐声声,有人喊着“新娘子下轿了!”“看新娘子了!”几个小孩子欢欢喜喜地从他们身边跑过,看热闹去了。

    澄湘公子怕谢桥触景伤怀,正想岔开话题,忽然有急促的马蹄声传来。几个人向边上让路,却见那人飞身下马,几步跨到澄湘公子面前,躬身施礼,递上了一封信。原来是日升行的信使到了。澄湘公子接过来一看,却是谢桥舅舅写给谢桥的信,马上递给谢桥。谢桥拆开一看,里面说朝廷任命谢桥为竹萍知州,请他马上就近赴任,正式关文已发往竹萍。虎子已经带着谢桥的任命文书,从云津出发,去竹萍与谢桥会合。原来竹萍发生了烟火库大爆炸,灾情严重,又临年关,朝廷急令谢桥即刻赴任,振抚救灾。谢桥和澄湘公子心里都知道,这是东方大人的安排。澄湘公子想得更远、更多。

    谢桥一行三人,本是迤逦向东南行去,此时谢桥需改道向西。三人不想分开,便一起奔两省交界的竹萍而来。

    正是:

    家家月影江南水,处处春灯墟里烟。经年一盏屠苏酒,洗尽人心平仄田。

章节目录

去来无处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春一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春一木并收藏去来无处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