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气的。觉得自己好讨厌啊,对不对有没有这个经验哦,这就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别人看不见,你自己对自己有时候想想自己真会悲哀起来。会不会有这经验吧如果没有经验要赶紧经验过哦人生没有这个经验不叫做人生一笑人尤其在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情绪变化,喜怒哀乐啊,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股拉塌杂烩统统会来,各种情绪。这个道理呀,你的修养,气质变化不了,心性修养之道免谈都不是。所以中庸是非常切实的一个东西。不管你是学佛、学道、做哪样,所以我以前经常讲,不把大学、中庸都弄好,你学佛也不成,学道也不成。说起讲中庸很有意思,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当年在四川到了嘉定五通桥,一班朋友把我接去。那个五通桥你们去过的大概知道,有个竹公滩,长江的里边有个半岛,那也是个很富庶的地方,到了那个地方,大家很高兴:哎呀,你来很好,真的很好很多四川的朋友在那,就说:我们这里三个月不下雨了,你来这里有什么法子求雨好不好我说:“好啊”年轻人,那个时候年轻啊“难什么难”我说我讲经求雨就好了他说讲什么经我说讲中庸。“啊”他们说:“讲中庸那是儒家,可以求雨啊”我说会啦他说几天哪我说,一个礼拜吧中庸一个礼拜讲完,求雨。哈我话随便乱吹,到底年轻后来他们真要我讲中庸,唉我说这下糟了这个牛吹了,讲一个礼拜下雨,不下雨我还是照讲中庸。到了第六天,不下雨,我想这一下,中庸完蛋众笑好结果讲到第六天下午,稀里哗啦一阵大雨下来,我说你看吧,“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呦众笑后来他们四川朋友问:哎,这是个什么法子啊我说,这是中庸法啊他说是中庸哪一法呀“哎”我说,“发而皆中节”,我说这叫做砍竹子遇节我那么讲了,刚刚这一刀砍下,砍那个竹子啊,“砰”,已经碰到那个节巴了为什么会下雨噢我也没有神通,我想大概是大家心跟到中庸走,心好一点,人心即天心,可以感动天。我说这一下,刚刚这一刀砍得好它也应该下雨,两个多月不下雨了,该下了嘛哈所以叫做“发而皆中节”,我说是碰到那个节了。啊笑话归笑话,讲个笑话完了,使大家轻松一点,从中了解一个道理。学问之道,需要变化气质,这个气质,啊,换句话说修养之道先把气质变化了,再谈见道。中庸的路线就是这个路线。这个路线是基本修养的功夫,从行为道德上入手的。上面是中庸这篇书的大纲要,把见道、修道、行道的总纲都告诉我们了,下面申述理由:“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可以看出,这一篇书的确是子思著的,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就是著大学的曾子的学生,他引用他祖父孔子的话。孔子号叫“仲尼”,在古人写文章写到自己的父亲、祖父时,不能称名字,但是应该称“号”。现在人就是“爸爸说、爷爷讲”就可以了;古人不可以,古礼必须称“号”。他引用孔子说,中庸这个境界,就是“道”,体、用俱全的,定个名字叫中庸。而君子的中庸等于佛家讲“菩提”,或叫“般若”等等名称。什么名称都没有关系,这都是代号。君子之道中庸,随时都在道中行。小人与君子相反的普通人,佛家叫做凡夫反中庸,违背了道,一切行为、修养同道相违背。那么,他下面解释理由,怎么叫“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他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真正一个明道、见道、悟道、修道的人,随时随地都在道中行;等于学佛的人讲,随时随地都在定中,都在那个境界里头。“小人之中庸”呢,小人怎么样反中庸呢无所忌惮,没有一种正的心理,没有严肃自己的心理。等于我们用禅宗的话来说,达摩祖师讲禅宗:“一念回机,便同本得。”那么说君子随时念念回机;小人呢念念放肆。我们现在很少用这句话骂人,我们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读书,老师们看我们调皮:“你这个人好放肆啊”那个时候听到放肆啊,就很严重了晓得骂得很厉害放开了、肆无忌惮,这叫放肆,现在这些年来,我也没有听到老辈子骂过这句话了。而且我们假设骂年轻学生:你好放肆哦年轻学生还不懂呢,以为“放肆”是数学的名词,四加一就是五了,那搞不清楚了,哈所以叫做放三都不放了。肆无忌惮就是放肆,就是放逸,非常过分地自由,就是肆无忌惮,不能尊重。直引孔子的话,说明中庸的重要。下面又是孔子的话:“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在孔子当时就已经有这个感叹,道完了中国文化这个道啊,完了啊,已经衰败到了极点民,一般人,“鲜能久矣”,很少能够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明心见性、修心养性这个道理的,没有了。这是引用孔子对中庸的感叹。“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一节一节地引用孔子的感叹。孔子说,为什么人个个都想求道、修道,但不能得道孔子说,我现在懂了这大概是孔子晚年的经验来讲的。为什么一般人修道而不能成道不能得道呢聪明人太过头了,“知者过之”,聪明人太聪明了,超过头了。得道很平常,聪明人超过头了。聪明人往往找“道”,像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有时手里拿着帽子找帽子,拿着钥匙,“我的钥匙掉了”找了半天,哦在这里“知者过之”拿着钥匙找钥匙。禅宗里头讲,“骑牛觅牛”。骑在牛背上,说,“我的牛找不到了”去找牛去了。说“知者过之”,聪明人太过了,所以不能成道,不能悟道。尤其现在人,学禅、学道,学这些,太过了。一定认为有个秘诀。像有些人说,“唉老师都不理我,老师不肯跟我讲啊”好象讲了他就懂了。结果给他讲死了,越讲越糊涂;这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笨的又太笨了,够不到。所以不能“中庸”,恰到好处做不到。要么学问太好了的人不能成道,像我经常感觉到,佛家叫做“所知障”,学问越好、佛学越懂得高,越永远不会成功。只能讲讲经、讲讲佛学。你说因此我不念经,也不学佛,好不好呢“愚者不及也”,你就不会懂。所以中庸之难,恰到好处真难这个同我们大家做菜一样,不咸又不淡,那真不容易呀孔子又说,重复地赞叹:道后世这个道为什么不明了呢他说我知道了,“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贤”与“不肖”,是古代两个代号。贤有道德的人,有学问有道德谓之贤人。不肖看不起学问,不守道德谓之不肖。什么叫不肖呢不像样的。所以我们写信,我们小的时候,现在我们给父母写信也是,“不肖子”,是这个不肖哦有些人写不“孝”,孝顺的孝,错了为什么写给爸爸妈妈自己是个不肖子啊就是说,父母很高明,我不像你,不像我父亲的儿子,也不像我妈妈的女儿;我太混蛋了,太不像了,不是个东西,就是不像样所以叫不肖。不肖是这个不肖,啊所以有道德聪明的人啊,他把那个道德看得太严重了,把道又看得太严重了,装模作样。所以像佛家到了宋朝,那个禅宗流行、那个戒律流行、那个唯识流行,每一个法师出来那法师一身都是“法”有一个人看不惯了济颠和尚,干脆来一个疯颠,打破了这些形式,他是为了打破宋朝时代那个理学那个严肃的气氛,这就是为什么济颠和尚疯疯颠颠。他是为了打破当时“贤者过之”这个毛病。但是到了明朝的末年,王阳明看历史上那个禅学的末年,再加上明朝末年很多了,很多的人,所谓李卓吾啊就是厚黑教主李宗吾的老祖宗,玄中郞啊,一路下来,什么冯梦龙啊,到达清初的金圣叹啊都是第一流聪明,个个都说有道,个个都很高明,可是统统变成不肖,都不像。所以呀,到明朝的末年,文化史上骂,“圣人满街走,贤人多如狗”。每个都是圣贤,个个打了几天坐,打一个七,马上都可以有禅了都那么不得了,啊这就是“不肖者不及也”。所以贤与不肖,同智与愚两个差别:智与愚是讲人的智慧,拿现在讲,这个小孩子的智商。太高明了的智商,修道修不成功,只能去学科学,或者是去搞一样专长;修道用不着,聪明用不上。太笨了,那也实在不行。所以像我们大家很多年轻人拼命想学道的,据我所知很多人,都是太聪明了。所以学道很难贤与不肖是讲道德行为,有些人拼命讲戒,守戒啊,讲道德行为啊,道德行为太过了,也是不中节了。把它加上,也不是。那么你吊儿啷郞当太过头了,你看我说济颠和尚很好,那济颠和尚最好来扶鸾了,现在到处都是济公壇,济公活佛来了。很多的人问真的是济公不是我说你管他真的不真的,你就是疯疯颠颠像个济公差不多嘛,你不疯颠还去扶鸾干什么啊,济颠和尚再吃饱了饭也没有这么多空,还跑来跟你扶鸾呢啊,就是说“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孔子的感叹:学道很简单,吃干饭一样,世界上人人都吃饭,没有一个人懂得吃饭。孔子就讲了这句话,古文就是“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一般人吃饭都是匆匆忙忙把饭吞进去,装到肚子里,算吃了一顿,没有晓得饭是什么味道。馒头面粉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所以我经常说啊,人长得呀,上帝造人太忙了,很多东西造得不对把这个嘴巴造在头:你呀,你宫里头,家里一共有多少人啊他李后主说兄弟姊妹连宫女等等有三百人。曹彬就吩咐他说:你都收拾都带着,都带了跟我到洛阳去,去见宋朝皇帝。曹彬最后告诉他:你这样,我限你三天,把东西都收拾好,我们一起走,现在请你上岸去收拾去,回宫去收拾行李,当俘虏嘛。又吩咐他一句话:到了那一边你就不是皇帝了,用啊、钱啊,都不方便哦能够多带你就多带吧换句话说,那个时候你外汇呀什么都没有喽,你能够走私你就藏一点吧把他送走了。潘美这个副总司令就向元帅曹彬报告:这是个犯人,你怎么把他放走了呢他逃掉怎么办啊我们两个怎么办曹彬说:你怎么搞的他上一个跳板都吓得那个发疯,他还敢逃他逃不了的,决不逃就把他看得那么准。但是李后主他平常啊,好问,什么事情都好问;好察迩言迩言,旁边的人的话;老张跟他讲,老李不对;老周跟他讲,老王不对;宰相跟他讲元帅不对;元帅跟他讲他都听,这个时候都听所以“好问而好察迩言”不是这样解释的啊这是告诉大家不要解错了。“好问”,以能问于不能;自己知道,还向不知的人请教一下:哎你看看究竟怎么样就是谦虚。怎么“好察迩言”最浅近的话,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随便讲一句话他也有大道理,你不要轻视了他。道在哪里道不一定只在大般若经、金刚经上讲,菜市场里头很多人也都在说道,都在传道我经常说,小心啊留意啊这就是修道啊哎,沉得住气呦那就是做功夫的话。你懂了就是修道,这就是“迩言”,最浅近的话就是道我们为什么功夫做不好沉不住气,气浮起来了。所以这就是道啊这就是好察迩言。这是一个。第二个,“隐恶而扬善”。我们这句话,中国文化的这句话讲做人的道德,对于朋友之间、社会之间、对于别人的事情,坏的,知道了,算了都把它丢掉了;对于人家一点好的,某人的好处,要特别表扬。朋友之间,碰到某人问到他:某某人怎么样虽然很讨厌他,你都要想他哪一点好,没有不好,你就说,哎他那个鼻子长得好端正诶也有一点好嘛总有一点好。鼻子不好,那个牙齿也都掉了哎,那个牙科给他镶得好好呦你总抓一点好的来讲讲嘛可是人同人啊,专门喜欢攻击,讲人家坏的。做人应该是隐恶而扬善,这是行为道德,几千年来如此。当然这个道德也有坏处,啊,看在哪一方面用。有时候对坏人对敌人就不可以这样了,这就是上面有一句话:“舜其大知也与”做善事要大智慧做的,不是乱讲的。哎,你说因为隐恶而扬善,某某党坏透了,哎,我们总要想着某某党的好话讲讲,那就错了众笑那就没得智慧了对坏人也是如此啊这是行为道德方面。那么做功夫方面呢隐恶而扬善,怎么叫隐恶而扬善呢坏念头立刻要丢掉,善念要培养出来。所以慈悲,我们大家学佛的人都讲慈悲,昨天晚上很多同学讨论,几个人真培养出慈悲心来没有啊那都是些“糍粑心”哪糍粑就是台湾话叫“麻鸡”了,大陆上叫糍粑。啊,哪里有真慈悲心哪都是“麻鸡心”哪众笑啊,“糍粑心”,不是慈悲。中庸讲录之二南怀瑾先生讲述清楚。但是不能绝对说反派的绝对不对,也不能说正派的绝对对,他两方面的意见中和了,“用其中”。“致中和天地位焉”,“用其中”的意思。那么后世解释“用其中”啊,就是模棱两可。你说的,左边跟你说对不对差不多。右边跟你说怎么样大概是那个样子。那么大概的差不多,你怎么办我看看再说吧众笑那还怎么办那就不是中庸了。可是后世都把那个“再说吧”、拖一下来解释中庸,所以,那就变成汤圆了,不是中庸了。中庸之道有裁定的作用,正反的意思,正中有反,反中有正,它裁定。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以,这个执并不是一定讲大舜坚执两端,因为两端的偏见、人都是很坚执自己的意见,这个执是执两边的偏见,各有执着的。那么善于“用其中”就是致中和了,他把人家的执着,并不想叫你把执着的意见完全放弃,不可能,那是不可能,那不是中庸;即使你完全不对的意见太坚执了,也有他的需要、有他的道理,给你保留了一点点,达到

    ...  </P></TD>

章节目录

中庸讲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南怀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怀瑾并收藏中庸讲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