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也不会因失意而变态。所以对人对事,“平”是最重要的。这不是一般理解的中庸,似乎非要中规中矩不偏不倚才显出自己的高明。西方人讲:冲动是魔鬼。诸葛亮教育儿子: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他们讲的都是要平静地面对纷扰的世事。心中不平,心智便昏聩,何以能够成事

    你看士兵突击中的成才。当他不再自以为是而脱胎换骨之后,他的动作都变得柔和顺畅了,表情也平和了很多,不再是那种充满了**和警觉的样子了。这个时候,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哪怕袁朗一再挖苦打击刁难,他都能比较平静地对待,认真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尽管袁朗告诉他已经没有了进老a的希望,他依然坚毅顽强地经受住了一场高强度多兵种合成演习的考验。在这次见到袁朗之前,他用一只普通步枪,平静地把高城带领的装备精良的师侦营的威风给灭了。高城赞许地说:“你现在可比在七连时手稳了。心稳了,手也就稳了。”

    所以平等和平和是我们都应该有的态度和修养。当然这里讲的平和,绝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把自己修炼得冷漠无情,在他人遇险求救时,也不去伸手相助,而是心平气和,无动于衷地待在一旁看热闹;在需要冲锋陷阵时,却躲在一边冷静地说:结果不重要,一切应该顺其自然。

    平和是一种客观地分析事物时应该有的心境,绝不是行动过程中四平八稳,不冷不热的态度。真正能做到平等和平和,本质上还是取决于你的心。

    我曾经在一本书里读到了河北一个古石碑上写的四句话,讲的就是人的心态,人的内在修养: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就是说你的心要装得下天下才可以,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人与事。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别像当初的成才那样,总觉得自己挺有本事。你走过的每一步都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也需要很多帮助,甚至那些你讨厌的人。他们也许以另外一种形式帮助了你。你都要心存感激。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看问题、看人的时候,你要把心放平了。这样才会公正、客观,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你也才能把握住自己。这也就是上面讲的平等和平和。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这个世界在不停地变化,你会有得有失,别太纠缠,别太计较,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你做人做事的原则,是你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修养与道德可能的背离1

    关于人的秉性,最后想讲的就是外在的性格修养表现和内在的道德可能是背离的。

    前面讲过人的德行、秉性和才干本质上是统一的。德行好的人,通常秉性也不会差。

    但是在实际中,在一些情况下,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可以有很好的外在修养,但是这个人内心可能相当龌龊。这就是成年人复杂的一面。这种人在社会上“练”出来了,练成了人格分裂。年轻的时候这种情况比较少,年纪大了,在社会上混长了,有些人的人格就分裂了。他们外表上非常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看上去是一个正人君子。但背后真正干什么,只有天知道。

    所以我们走上社会之后,不能简单地从性格修养上来判断一个人的德性。对某些人来讲这可能完全是两回事。当然,这种人格分裂只是在通常情况下的表现。真的到了关键时刻,在重大关头,就会恼羞成怒、原形毕露了,他就没有能力继续演戏了。就像西游记中的白骨精那样,逍遥自在的时候,可以变成天仙般的美女,去迷惑世人,一旦被逼到生死关头,就丑陋无比。

    这种外在修养与内在道德的背离,也会发生在社会整体层面。

    老子讲,如果失去了“道”和“德”,被孔夫子一再强调的“礼”,就会有很大的副作用:“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由此看来,这种表里相悖的现象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了。德国和日本当年发动战争的时候,他们的国民行为举止文明高雅,可是在国家层面,却是道德尽失。所以前面提到过西方社会中人普遍比较遵纪守法,但这不能简单地等于这个文化的德性很好,这两个东西可以不完全一致。

    关于秉性,就讲这么多。我也不是专家,只是业余客串,努力给大家一点点启发。

    最后还想强调的是,把自己的潜意识挖掘出来,从而比较清楚地看明白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是否去努力,就要看自己的人生选择了。它取决于你希望自己在这一生能够走到哪一步,能够达到什么水平。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那么对不起,不吃苦肯定做不到。我最近看了钢琴家郎朗的自传。他练琴,从几岁开始,每天都练六七个小时,后来把琴键都弹坏了,有一次甚至把手指头都弹发炎了,不得不停了一个月。他后来成为了国际一流的钢琴家。他是有天赋的,生下来就有音乐天分。但是即使他有那样的天分,还是要下这么大工夫,当时被他爸逼得快疯掉了。

    所以,你想出色,就得下工夫。你不想出色,那就定个低一点的目标。而最难的工夫,就在于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心。

    你不要一方面定个高目标,一方面还不努力。那实在是自己骗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你可以欺骗所有人,甚至去欺骗上帝,但是不能欺骗自己。

    如果你成功地忽悠了上帝,那你是一个绝世天才,我绝对会崇拜你;如果你欺骗了自己,我只能说你干了一件最没出息、最无聊的事情。因为欺骗自己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一件蠢事。

    提问:什么是滥用平等

    比如,我们把大地震的死难者与在抗震救灾中献身的烈士放在一起来悼念。把一个花篮同时献给了他们。这显然不是因为国家拮据而省钱,也不是因为领导们公务繁忙而省时省事。很多人把它解释为是为了显示“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牺牲,都是值得尊重的”。

    修养与道德可能的背离2

    生命固然是平等的,它意味着每个生命都应该享有同样基本的权利,除非他已经危害社会,危害世界。这种生命基本权利的平等需要通过不断努力完善国家相关制度来保证。可是,当每一个人走到生命的尽头,回顾一生,不同生命在其过程中所实践的价值,所发出的光和热,却是不同的。

    司马迁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然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分量区别。我们的文化传统,不是当一个人去世之后,就慷慨地把一切溢美之词毫无原则、毫无保留地都送给他。我们中国人讲盖棺定论,就是因为我们对每个故人的评价会不一样。这是保证中国文化传承的很重要一环。

    如果非要在这里讲“平等”的话,那一定会导致对崇高、伟大、正义和良知的蔑视,甚至是亵渎,而不是对生命的尊重。实际上它走向了对生命尊重的反面。

    如果非要在这里讲“平等”的话,我们就应该从字典当中抹去崇高、伟大、正义和良知,以及它们的化身――英雄、伟人等这些词汇。这也就等于同时抹去了卑鄙、无耻、下流和邪恶。

    在对不同的死者的不同轻重的悼念中,体现出了一个文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导向。祭奠,不仅仅是为了追悼逝者,更是为了明示生者,启迪后来人应该如何走完自己未来的生命旅程。如果在这里讲“平等”,则意味着这个文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没有了基本的是非曲直的判断。而这样的文明,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是没有希望和未来的,哪怕它可以因为某种特定的原因在一定时间里变得很富有。

    我们曾经不是这样,包括不久的以前。但是,现在许多中国人非常认同这种做法,它甚至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入了“主流”。这正体现出西方的舆论忽悠,在中国已经颇见成效。

    抛开他们在根本不存在平等概念的时候滥用平等不谈,西方社会真的像他们标榜的那样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吗他们真的按照耶稣基督教导的那样去满世界地“平等博爱”吗

    还是拿美国做例子。做老大的一个不幸就是总要遭到好事之人的指指点点。在美国社会中,美国大兵的生命,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普通民众的生命是平等的吗我看到过美国普通百姓因为美国大兵的伤亡,而向美国政府严重抗议,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社会主流大众因为伊拉克或阿富汗的村庄甚至是婚礼现场或车队被“误炸”,几十万伊拉克人丧生于美国为了控制石油所引发的战乱,而做出过什么强烈有效的表示。在美国人民的心中,生命并不平等。由此可见他们藏在内心深处不予示人的真实价值取向,显然不是“普世”的。或者说,不是平等地普惠所有人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是西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忽悠。

    自从西方从教会统治的中世纪挣扎出来,特别是采用了资本主义体制以后,在他们强大而可以巧取豪夺的时候,圣经及其蕴涵的基督教义,是一块功效卓著的布。由此美国人亨廷顿不惜亵渎圣灵,编造出一个复杂的故事文明的冲突,为他们发动掠夺弱小国家的战争,披上了一件“基督教文明”的外衣。其实在这个时候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上帝,其他的民族都只能是跪在他们脚下的顺民,无平等可言。在他们虚弱无力的时候,在他们绝望无助的时候,在他们走向生命终点将要撒手人寰的时候,圣经及其蕴涵的基督教义,则是一根被他们牢牢抓在手中的精神救命稻草。这时他们会抱着圣经痛哭流涕地忏悔自己的罪恶,他们此时祈求的是上帝的特别关照和拯救,而绝不是一种与他人同样的平等待遇。

    当然,我这是从国家社会层面,从整体表现上来看西方,而不是评价某个具体的西方人士。

    被他们忽悠了的中国人,如果不是幼稚、无知或愚蠢,就是与忽悠者一样居心叵测。

    提问:在学校怎样让自己在平等方面得到提升

    对不同的同学,学得好的,学得不好的,来自有钱家庭的,来自贫困山区的,一视同仁。你在学校也要和社会接触,对不对见到ceo,诚惶诚恐;见到要饭的,一边待着去。这就是不平等。所以平等是体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随时可以磨炼的。

    知识与能力1

    前面讲过了人的德行和秉性。现在来讲一讲人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人的基本素质三个方面中的最后一个“才干”。这也是相对于前两个方面来说,我稍微专业一点儿的领域,努力给大家讲得好一些。

    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人“才干”的两个重要构成要素。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知识很大一部分是靠系统地学习前人的成果获得的,当然也要靠自己的总结积累。而能力,则主要靠自己锻炼才行。知识在实践中可以转化成为能力,不同的能力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会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在下面逐步展开解释。

    知识体系的结构

    首先来讲一下有关知识的问题。大家可能会奇怪,把知识作为人的基本素质,我能讲些什么呢给大家讲些很特别的奇妙的知识还是罗列些大家应该学习的知识科目,要大家自己以后学习都不是。不过我确实会讲点儿独特的东西。

    与知识有关,大家都理解的内容,比如人的知识分成专业知识和背景知识,背景知识的作用等等,我就不花时间来讲了。在这里主要想讲一下知识的内在结构问题,或者说是知识在我们的头脑中的结构化问题。它涉及一个人所学到的知识是否能够融会贯通,有效地、自觉地发挥作用。

    知识结构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我讲的内容可能会不太一样。去年我在给刚刚毕业来到我们公司工作的新员工作入职培训时,讲了这个内容。当时有一个员工脱口感慨道:“怎么早没有人给我们讲这些道理呢”我也觉得在大学应该开设这样一门课程才对。不过那不是我职权范围内能管的事情。我只能在自己有机会的时候,给别人讲讲这个话题。

    言归正传。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知识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古代,比如古希腊,就是这样:一个人既是科学家,也是哲学家,也是数学家。科学和哲学也是彼此不分的。后来随着知识的发展,人的精力有限,无法掌握那么多的知识,就开始分学科了。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然后还有心理学等等。

    后来,知识就越切越细,越钻越深,大家就忘了整体,忘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我们学习的知识,不再能够帮助我们形成一个对这个世界的完整认识,而是以彼此孤立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存在于图书馆中,也体现在教育的分门别类中。

    看上去我们的知识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对世界的了解不断地深入,实际上,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却越来越纠缠于细枝末节,失去了方向感,也失去了整体性。

    我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觉得自己身体胖了就节食减肥,而不管是否有害健康,不去寻找体重增加的真实原因而对症下药;看到自己脸色或皮肤不好,就什么东西都敢往脸上抹,然后继续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公司亏损便盲目缩减开支压缩费用,不管这样做是否会损害公司长远发展能力,不去认真追寻亏损背后的根本原因以便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经济成为了社会发展唯一的衡量标准,以为有了钱就万事大吉。

    所以在今天,在这个所谓知识爆炸的年代,如何有效地学习知识并且让它们发挥应有的效用,去解决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问题,便成为了一个挺难的问题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了解知识的内在结构,把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化。

    知识与能力2

    图3―1表示的是我理解的一个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钱学森还提出过一个现代科学知识的体系结构,它和我画的这个不太一样,在此就不对比着讲了。咱们就讲我做的这个比较粗、比较简单的。它在细节上也许不完全正确,可是主要的意思应该表示清楚了,况且只要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就达到目的了。

    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太较真,要实用主义一些。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长处,比较写意。这也是它的短处,就是容易不求甚解。西方文化基本相反,它深究细节,但常常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容易偏执于一端,把方向和立足点都搞错了。

    从图中可以看出,知识首先是有一个纵向的层次结构。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哲学、信仰、文化。它们决定了上层知识的特征和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到,世界上是存在多个不同的知识体系的,尽管它们之间会有交叉和重叠,特别是在末端。

    比如我们中国的知识体系中,有文化、哲学等。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辩证哲学。西方哲学不是这样,从历史上讲主流是机械决定论的哲学,他们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这样。

    为什么说哲学和文化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础呢因为它们决定了我们从哪个视角、用什么方式去看世界。尽管面对的客观对象是同一个,但是视角不同、方式不同,看到的侧面、深度都会不同。所以得到的知识从表述形式到实质内容也就都会有所不同了。

    因此,从根本上讲,不同的文化和哲学导致了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的知识体系,也都有自己的缺失和遗漏。尽管它们之间有交叉,有重叠,但是更有差别。所以,我们在学习一门知识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它属于哪一个知识体系。这样才能理解这门知识产生的大背景,它所采用的方法论和观察角度,从而真正理解这门知识的精髓,以及它的局限。

    以科学为例,在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基础上长出来的科学是什么有人说是周易,也有人把周易划入哲学的范畴。

    周易不是哲学。哲学是定性的,抽象而概括。周易却具有粗粒度的定量分析,比哲学更具体;同时,它也不是一门具体的科学,它不像一些具体学科那样具有精确的定量分析的能力。但是它可以应用于医学、军事等具体的学科中,有人甚至把它用到了算命占卜之上。所以它是介于哲学与具体的学科之间的,具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特征,可以应用到不同领域里的一种系统论。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学科。所以在这个几乎一切都以西方为参考系的时代,人们很难理解周易为何物。而阴阳五行等,则是中国文化下产生的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分析描述工具。当然我们也有与西方相同的工具,如数学等。如果把系统论和分析描述的工具包括进来,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应该如图3―2所示。在此我们不去进一步讨论系统科学、周易和工具的问题。

    有很多人,包括冯友兰等大师级人物,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没有科学,只有技术。参见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17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认为中国没有科学的人,是因为他们在用西方的具体科学形态,作为衡量科学的标准,而没有理解科学的本意。

    不同知识体系中的科学1

    那么什么是科学科学指的是我们对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描述,至于这个运动规律符合哪一种哲学和文化,并不影响其科学的属性。而技术,则是对这些规律的具体运用。中医显然是中国人认识到的人体的某些运动规律。所以中国有中国的科学,但中国的科学和西方的科学不一样。因为我们用的方法不一样,观察的角度也不一样。

    对此很多人不同意,许多“学者”声称中医是伪科学,可能也有一些人认同这种看法。中医在20世纪前半叶,差一点被彻底淘汰。从孙中山到鲁迅等,都认为中医代表了一种愚昧。鲁迅还编了一个著名的人血馒头的故事来挖苦中医。

    幸亏后来新中国成立,在**多次直接干预下,中医才受到国家的保护和支持。台湾医药学院教授徐芹庭说:“唯中国大陆对中医的提倡与贡献,有伟大的成就”徐芹庭:细说黄帝内经,4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实际上与鲁迅等人是有本质区别的,当然也不同于梁漱溟。

    曾经有一个朋友和我辩论中医是否有效的问题。当时我觉得非常奇怪,这有什么好辩论的吗我就干脆地说:“如果你不承认中医的作用的话,那就是无视基本的历史事实。”中医保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生息。西方历史上导致几百万、上千万人死亡的瘟疫发生过多次。可是中国历史上没有这样规模的灾难。为什么显然中医在起作用。你可以说中医不够完善,你也可以说中医里有糟粕,但是却不能否认它的有效性。而不完善、有错误绝不是否定一门科学的理由,特别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西医就完善吗就绝对正确吗在西医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多少荒唐的错误呢

    我看过那些否定中医的人提出的一些理由,实话说,那些人缺少基本的科学素养。

    某个中科院院士否定中医,理

    ...  </P></TD>

章节目录

成长:从校园到职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谢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谢耘并收藏成长:从校园到职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