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新思量。分歧、困惑、矛盾的根源或许就是源于不同的“常识”。

    所以,当我们进入成年以后,不仅要注意不可偷懒,要坚持去分析和感悟,而且还要随时注意,我们分析感悟的前提条件假设,包括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是否有道理,是否需要调整改变。要经常返回原点,去审视一下自己头脑中的假设和常识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去理解别人头脑中有哪些假设,有哪些与我们不同的常识,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对方。

    那些有开创能力的人,那些我们认为能深刻地看问题的人,通常是能够返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思考过程的前提条件和假设的人。

    进入虚幻世界的后果

    前面讲的基本反应模式的变化走到极端,会非常非常危险。极端就是精神出问题。

    大家是否能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不同世界里。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纯粹外在的世界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有意义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那才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因为我们是按照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以及相关的情绪和偏好去生活行事的。你理解的世界和我理解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这个东西在哪装在大脑的存储器里。所以,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我们大脑理解的那个世界里。

    在“某跑跑”的眼里,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会舍己为人。他生活于其中的即使不是地狱,恐怕也只能算是个动物天地。而那些身处黑暗,饱受磨难,心中却依然充满光明,并且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来照亮世界的人,不用等到离开这个世界,在他还身处这个凡世人间时,其实就已经生活在天堂之中了。至于那些不肯堕落,尊重正义和崇高的人,尽管会有私心懦弱,尽管做不到舍生取义,他们生活的世界,也与“某跑跑”的不同。他们至少是生活在有良知和正义的人间。

    反应模式变化走到极端,这个人就完全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面了。他会用自己的逻辑,包括经验、知识、情绪和偏好,来解释世界上的所有事情,而不关心他的解释是否符合实际。他头脑中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越离越远。他甚至会进入一种虚幻的境地。这就是精神出问题了。当然精神出问题还是心理出问题没有严格界限。

    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不久,在一个聚会上大家聊天时,某位女士对总书记后来去地震现场非常不以为然。这位女士毕业于名校,确实相当聪明。她当时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地说:“总理地震一发生就赶到了现场,媒体连日跟踪报道,风头都被他抢尽了。总书记过后再去还有什么意义呀实在大失水准。”当时碍于情面,我虚伪地连连称是。内心深处得意的满足,就像煮沸了的牛奶,从她的脸上洋溢而出,洒满了桌面。

    我想她与总书记不会有什么来往或接触。否则她一定会去阻止总书记的汶川之行了。所以我不认为她了解总书记的想法或为人。最大的可能是她不过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或对人的看法,认定总书记去地震灾区也只是为了出风头的。既然已经抢不到头彩,何必再去无端受累呢岂不让“聪明”如她的人笑话

    如果我的判断没有错的话,她这是典型的按照自己头脑中的世界去解释现实,而不是先去做调查研究再来分析判断。当然她也没有条件去调查总书记的想法。可是既然没有条件去了解情况,何必自作聪明地主观臆断呢也许是因为以这种方式卖弄自己的“聪明”,能够从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吧。同时也可以证明,或者是强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解释的正确性。这样的“聪明”做法确实并不少见。我们需要小心自己不要走上这条路。

    以前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当时我管的研发中心有一个部门经理,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开朗乐观的一个年轻人。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和我说:“人与人之间,不过就是彼此互相利用的关系。”当我第一次听到他说这种话的时候,面对他那张洒满阳光,还带着稚气的脸,我惊讶得无言以对。好在我们之间是工作关系,我无须去恭维他。当时我很难理解他怎么会对人性有这样彻底负面的看法。

    后来从更多类似的事情中,我就慢慢相信了人性确实有天生的成分。因为很多事例说明,人性中确实有一些东西很难用后天的影响来解释,比如这个阳光乐观的年轻人对人性持有的这种看法的来源。

    他持有这种观念,所以他会用这种理解去解释周围所有人的行为。他不会为那些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人所感动,只会认为那些人不过是伪装得更加巧妙而已,背后一定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是挺可怕的事情。你们自己可以仔细想想,每个人恐怕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从小我们受到的唯物主义的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我们的主观世界符合客观实际。这就是在讲认知模式的问题,就是要我们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依靠经验和知识甚至是想象去做判断。

    中国**在抗战中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不是因为日本人过不了黄河而无忧无虑,便自己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自娱自乐地瞎折腾。整风运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反对教条主义,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统一、实事求是的主义的作风。”抛开政治内容不谈,这就是在解决那些有了不少经验和马列主义知识的**人的认知模式问题。它对**最后取得全国胜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认知拐点

    这个反应模式的变化,大脑软件升级,或者叫软件退化也行,也就是从依靠分析到依靠经验这种变化,是在一个人30岁左右的时候发生的,而且是一个潜意识变化过程。一定要记住,要小心。否则在不知不觉中,你就在心理上衰老了,失去了生命真正的活力。

    为什么在30岁左右会发生这种变化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完成了学习的阶段,而且一般也有一些经验了。如果还有一些突出的表现,自我感觉就更会与以前不同了。觉得自己有了资历,有了一些本钱可以依靠了。慢慢就会比较依靠甚至是“贩卖”起这些知识和经验来。

    另外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也在潜意识深处中对大家有负面的影响。到了30岁,怎么也得表现得能“立”起来才行,哪怕通过装门面也要让别人,甚至让自己相信自己已经“立”起来了。有经验和知识可以依靠,发生的事情都是自己经验和知识之中的小事,显然是“资深”的一种表现,是“立”起来的象征。而遇事还要学习、还要请教、还要琢磨,无疑是“太嫩”的表现,是年轻晚辈才有的做法。所以很多人不自觉地会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经验或知识,哪怕这些经验或知识不是那么可靠、不是那么丰富、不是那么完整、不是那么有效,甚至不是那么正确。

    提问:这种反应模式的变化有办法克服吗

    有啊。你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你就能克服了。知道不对就要注意,就改正。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看问题的方式,用心观察自己是在用经验还是在用分析的能力去看这个世界。前面不也讲过要“日参省乎己”吗反应模式也是需要不断注意反省的一个方面。

    提问:可是人有时候凭经验做出的一些决定可以避免走一些弯路。因为如果单纯靠分析或逻辑的话,可能会犯一些错误。经验毕竟是长期以来在一些教训基础上积累起来的。我觉得这两方面能结合起来使用就最好了。您觉得是这样吗

    刚才不是说经验和知识没有用,或不能用,而是说遇到事一定以分析理解为主,经验和知识作为参考帮助你去分析,而不是取代你的分析。分析出来的结果如果和你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冲突,你应该修改自己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这就是两者的结合方式。

    当然,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对规律的认识已经非常完整成熟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必自己再去做更多的分析,只要把知识拿过来用就行了。但是在社会领域、在生活中,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刚才我说了,就是遇到新的情况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发生冲突之后,不是去修改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而是通过曲解现实,让现实来适应经验。认知模式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在此就不展开讲解了。但是上面讲的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重视。

    性格的倾向

    前面主要讲的是心理,分了三个话题:心理结构、自我意识和认知模式。这些内容是人的秉性中隐性的方面,不容易直接被清晰地感受到,因此处理起来也更困难。

    秉性的外在表现部分便是人的性格和修养,它是一个人可以被直接感知到的行为特征。下面就来讲一下性格和修养方面的几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人的性格或称气质,心理学上有多种分类方式。图2―3中是其中一个比较经典的分类方式:

    我把其中的名词作了改变,使用了更接近本意,更容易理解的词汇。原来心理学上使用的,是所谓“胆汁型”、“多血质”等概念。它来源于古希腊对人的一些猜测。当时古希腊人认为,人体里有几种液体,不同的液体决定了人的不同气质。所以心理学就借用了这些说法。这种说法实际上还不如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有道理。但是,尽管名称起得没道理,西方心理学的这种分类方式,却是有事实依据的。

    这种分类,并不是说一个人只属于其中一个类别。每个人可能每种性格成分都会有一些,只是通常会在一个或两个方面表现得更强一些。各方面都比较均匀的人很少见,那样的人基本就是属于圣人或神仙了。

    我建议大家有机会都测一测,看看自己属于什么类型,算是对自己的一种认识和了解。当然心理学上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比如什么老虎、猫头鹰之类的。但是我觉得这个分类更典型一些。

    以上四种类型并没有简单的好坏之分。各种类型,特点不同,长短各异,彼此的亲和程度亦不同。

    社交型的人是什么样子这种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喜欢社交,有亲和力。但是,他们常常会见异思迁,不肯脚踏实地地做事情。如果你们娶了这样的女人,或是嫁给这样的男人,你要小心了。你需要有比较强的承受力和宽容度才行。可是这种人偏偏容易吸引人,招人喜欢,比较讨异性欢心。当然长时间的相处,就很有挑战性了。

    担当型的人会一条道走到黑,很强势,也很顽强,同时也就意味着他可能很固执,不善于听别人的意见。

    敏感型的人是什么样子就是林黛玉型的人,多愁善感,你一不小心就会伤了她他的自尊。这种类型的男人感情丰富细腻,他会很体贴别人,但是如果你嫁给他,你可能会被他关爱得很累心。

    静思型的人表现通常比较冰冷,比较能够集中精力,兴趣不多。这种人喜欢想问题,不空谈,对问题不大轻易表态,但是一旦说话就会触及本质。他们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冷不热,高深莫测,缺少热情,甚至因循守旧。

    通常一个人属于一个占主导的性格类型,其他的性格成分弱一点。不同类型的人相互之间的配合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有的能配合好,有的就比较难。比如静思型与社交型的人相处就会有比较大的问题。静思型的人会认为社交型的人太花心、太浮躁,做事情敷衍了事;而社交型的人则认为静思型的人太死板,是榆木疙瘩脑袋,缺少活力。所以这两种人要在工作中配合就会有困难,有秉性上的冲突。

    辩证看待性格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性格很难简单抽象地说好还是不好。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结论。

    比如担当型的人,通常比较固执甚至刚愎自用,但是有他的长处,他很顽强。真正在工作中要做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时,一定要找这种人,因为他能顽强地做下去。

    我当初管理神州数码软件公司的时候,我们决定开发一些新产品,其中有一个新的金融解决方案。我当时就找了一个非常顽强的人来做负责人,他叫王勐。其实也不是我故意找的,当时他在产品部做副总经理,让他来做理所应当。

    项目启动后做了不到一个月,他整个项目组的5个人全辞职了。因为他们觉得这事不可能做成――他们根本就没人懂金融这块业务。

    但是王勐这时候表现出了非常顽强的一面,不肯认输,不肯放弃。他很快又重新找了一拨人,带着大家从看书学习开始继续做这个项目。这是2002年下半年启动的项目,是银行的国际结算系统。我们后来成功地在交通银行实施了这个系统。项目组中间换了一拨人的事情,我还是事后才知道的。当时王勐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压力。

    现在六年多过去了,我前不久去我们的西安开发中心,了解我们金融产品的开发情况。结果目前在西安负责这个产品的人告诉我说:“王勐那个产品当时做得非常好。从2003年到现在,整个系统的功能,除了xx银行之外,其他所有银行的需求都能满足。”这个产品现在还在应用,而且是我们的一个主打产品。

    可见当时让王勐来做这件事情是找对了人,他做得相当出色。这种攻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这种很顽强的人来做。

    如果你让一个社交型的人来做这件事情,那就毁了。遇到困难他可能自己就先放弃了。但是社交型的人很适合做市场销售工作,这是他们的长项。

    所以性格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评价。每种性格都有其优势和劣势。

    最理想的是什么性格是变色龙性格。就是需要你表现出什么性格的时候就表现出什么性格。但是一般人做不到,除非你修炼成精了。这种人极为少见,属于天才之列。“变色龙”需要大智慧,需要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有很透彻的认识,也就是有很高的道德水平。

    靠伪装自己变得世故圆滑的人,并不属于这种情况。在关键时刻,他们会露馅的。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恼羞成怒”。

    修养――平等与平和1

    讲过了不同秉性表现出来的不同性格类型之后,现在来谈一下性格修养方面我们应该追求的共性的东西。那就是从对人来讲,我们要平等、尊重、宽容和开放;从对事来讲,我们要平和,要有勇气,要有毅力,要执著。我想这些特质是我们性格修养当中,不管哪个类型,都应该具备的。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这两个:平等与平和。

    对人,我们是不是能够真心地平等相待这是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核心的问题。只有平等,才可能谈得上尊重;只有平等,才真正会宽容;只有平等,才能做到开放。因为不平等,你的心中必然存在歧视。这些道理大家可以自己去慢慢体会。下面主要针对平等来展开讲一下。

    平等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在根本上只讲四个字:平等、智慧。这是佛教核心讲的四个字。为什么它这么讲因为平等和智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会平等地待人,绝不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当然也不会低三下四,奴颜婢膝。而你做到了平等,慢慢也自然会具有智慧。有一颗平等的心,你才能客观地去看这个世界,看明白那些规律和道理。所以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西方人认为中国文化中缺少平等的概念,好像平等是西方的专利。可是实际上我们去看,西方人什么时候平等地对待过其他民族他们现在国内的平等,是建立在能够掠夺其他国家财富的基础上的。缺少了这个条件,他们国内的情况就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当年卓别林讽刺挖苦的东西,可能就会再次成为他们的现实。

    在实际中,做到平等非常非常难。对上,我们会恐惧,或者自觉不自觉开始溜须拍马。我们心中不自觉地对那些级别高的人存在一种敬畏,很难和他们真正平等地交往;对下,也很难。弄不好就是仗势欺人。好一点的是,是居高临下的“关怀”垂询:小李呀,最近怎么样身体挺好吧――以一个大领导的身份去关心那些面对自己诚惶诚恐的下属。真诚也罢,虚伪也罢,还是不平等。当大人物这么关心你的时候,在感激之余你需要保持点冷静,说不准什么时候你冒犯了他,他就换了一副你不认识的面孔。

    我们常常会在领导面前讲话时感到紧张,在比你年轻资历浅的人面前吹牛会收放有度,潇洒自如。这都是内心中不平等的意识造成的。我自己也有这个毛病。给小学弟学妹们做讲座,我轻松洒脱,嬉笑怒骂,可是见了大领导,有时我也紧张、冒汗,怕说错话。

    平级之间就更难了。上头就一个空位子,你上去了,我就上不去。平级之间是天生的冤家。这个时候还能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就是一种很了不起的修养了。

    我在悉尼大学留学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来自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期刊中,曾经读到了一段非常有趣的话:“我们都说女人生性好嫉妒。女人之间的嫉妒其实伤害不大,是在琐碎中透露出的无奈。事实上,男人的嫉妒心更强。只不过男人把自己的嫉妒包装成上进心,然后在社会上理直气壮地去相互倾轧,把世界搞得硝烟四起,不得安宁。”这种倾轧,大都是发生在平级之间。

    平等,既是人格上的平等,也是在大家公认的游戏规则面前的平等,它更是所有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的平等。

    前不久我的大学同学卢鹤京发给我一篇散文,是英籍印度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kipling,1865―1936所作。他在这篇短文中讲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人。其中一个条件是:

    修养――平等与平和2

    “ifyoucantalkntouch”

    中文是这样翻译的:“如果你与村夫交谈而不离谦恭之态,和王侯散步而不露献媚之颜”,这里讲的正是人格上的平等心态。

    如果靠权力去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还可以理喻的话,有些人因为有权有势,因为曾经成功,就变得蔑视客观规律,乃至践踏客观规律,便只能解释为愚蠢之极甚至是疯狂透顶了。如果用心观察,我们时常能看到拥有这种非凡“勇气”的人。

    平等的心态,是非常难建立的。同时平等并不是一个应该被机械地使用,可以被滥用的概念。可有意思的是,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在不该使用平等这个概念的时候,偏偏强调平等。

    我们当然能够理解绝对形式上的平等意味着事实上的不公平,所以大家都能接受分工的不同,待遇的差别。可是有些情况就不是那么容易辨别的了,特别是在我们脑袋里湿气比较重的时候。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先不细讲了。

    真正对人做到了平等你对事就能做到平和。不会因得意而忘形,

    ...  </P></TD>

章节目录

成长:从校园到职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谢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谢耘并收藏成长:从校园到职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