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们就可以赶过来。她听余淑敏说过,张叔叔一直在钻研流行在连瑶山区的类大骨节病,她觉得父母患的可能就是这种地方病。父母也许会成为他研究成果的首批受益者,如果张叔叔能把父母的病治好,更多的乡亲就有救了。

    第八章5

    张继军中午回到家里,郝秀莲还没回来。过一会儿,电话响了,是女儿从学校打回来的。张继军拿起电话,蕙兰喊了声:“爸,我妈呢”

    张继军说:“你妈还没到家,宝贝,有事吗”

    蕙兰犹豫了一下,“有事,我给妈妈说,给您说没用。”

    张继军笑着与女儿开玩笑,“这孩子,还没长大,就与老爸离心离德了。”

    “我一定紧密团结在老爸周围,坚决拥护老爸的领导,始终与老爸保持高度一致,”蕙兰从小生活在、和谐的家庭中,在父母跟前无拘无束惯了,她也嘻嘻哈哈与张继军开起了玩笑,“可是,您能答应我的要求吗”

    “是不是又看中了什么东西,要你妈掏钱好,我批准了。”张继军说。

    蕙兰说,“要钱不假,但不是我要,是学校要;也不是向我妈要,是向医院要。”

    “到底怎么回事”张继军几乎让女儿绕晕了。

    蕙兰告诉张继军,她们学校要举行校庆活动,已经印发了倡议书,广泛发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赞助。班主任已经找她谈话了,她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要带头。班主任还说,学校领导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了如指掌,而且内定了赞助标准。那些企业,只要有孩子在学校上学的,每人至少三万,越多越好;属于事业单位的,每个学生也不能少于一万元,也是越多越好。学校还说,赞助超过一万元的单位,校庆那天让领导坐主席台、戴大红花,单位名称也可以印在校庆纪念册上。

    蕙兰说:“老爸,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您不能不重视教育啊我特想在主席台上看到您的光辉形象”

    张继军沉默了。

    这样变味的校庆,不是利用学生的特殊身份变相敛财吗学校是事业单位,是人才摇篮,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应该是一方净土,为什么也铜臭熏天呢学校和老师在钱眼里跳舞,怎么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怀

    蕙兰在电话那端焦急地说:“老爸,您同意不同意啊”

    “不同意。”张继军艰难地说出了三个字,他知道这要让女儿受委屈,但他不能因为体贴女儿而丢掉党性原则去迎合这种歪风邪气。他宁愿亏欠女儿,也不能有愧于党、有愧于自己做人的原则。为了亲情和唯一的女儿,他可以赴汤蹈火,却不能跳进肮脏的粪坑,因为那会使女儿蒙羞。将来,女儿会懂得其中的道理。

    女儿急得几乎要哭了,“我就知道您又要讲原则,不会同意,给您说也是白说。”

    张继军默默放下了电话。

    张继军下午上班时感到心里很乱,就像被人在胸膛里塞了一把稻草。拜金主义猖獗,不正之风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这是不是社会的悲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难道就是一切向钱看他正在漫无边际地想着,徐淦棠推门进来了。

    徐淦棠也是为学校要赞助的事而来。他的儿子徐帅帅和蕙兰在同一所学校读书,徐帅帅在小学部,不住校。中午放学,徐帅帅把学校的倡议书带回了家,并告诉徐淦棠,老师说了,事业单位的孩子每人至少要赞助一万元。说得他心里酸溜溜的,自己如果不是副院长,别说一万元,就是五万元也不在话下,现在就是赞助五块钱,只要张继军不同意,自己也没办法。

    “蕙兰往家打电话没有”徐淦棠说。

    张继军蹙着眉说,“打了,我正在琢磨这个事呢。”

    徐淦棠把学校用红纸印发的倡议书摊在张继军面前,“这是什么风气这不就是变着法子伸手要钱吗”

    好多年了,张继军第一次听到徐淦棠与自己有共同语言,他说,“简直就是以赞助为名的权力勒索”

    徐淦棠说,“可是,这种做法已经是通行无阻的惯例了,我们不赞助,就要背不支持教育的恶名,还要被人骂,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就要受歧视、遭白眼。你看,这冠冕堂皇的赞助我们能不拿吗”他的目的不是来与张继军讨论赞助的性质,而是要说服张继军向“潜规则”妥协,同意给学校拿赞助。他又说,“反正学校能开收据,拿赞助的又不只我们医院一家,我们就不要硬顶了吧”

    张继军说,“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医院的钱是公家的,我们不能干这种损公肥私的事情而且,我们也不能让不良风气污染孩子的心灵”

    徐淦棠没有达到目的,讪讪地走了。

    张继军晚上回家,郝秀莲已经做好了饭。他们在饭桌前坐下,郝秀莲满面笑容地说:“给你商量个事好吗”

    张继军心里清楚一定是学校赞助的事,蕙兰肯定把电话又打给她妈妈了。果然,郝秀莲说:“搞校庆、拉赞助,这也是流行的做法,你抵制了,我们的孩子就要遭歧视,别再固执了,反正也犯不了错误。你不知道,每所学校举行庆典那天都要播放爱的奉献,就当是医院奉献爱心吧。”

    “这不是爱的奉献,这是钱的污染。”张继军说。

    郝秀莲忽然想到了宋玉桃,她觉得张继军只关心宋玉桃,不关心蕙兰,说话的语调不知不觉就高了起来,“你只顾当道德楷模,却忍心让女儿受罪,难道蕙兰不是你亲生的”

    张继军根本听不懂郝秀莲的弦外之音,“正因为蕙兰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才不能让医院拿这笔赞助费,我不能助纣为虐,让庸俗的社会风气污染我女儿纯洁的心灵,我要为她把关,守护灵魂”

    “你自私,你冷血”郝秀莲忽然爆发了。结婚以来,他们一直是夫唱妇随,她这是第一次当面指责张继军。现在,她什么都往宋玉桃身上想,她误以为是宋玉桃分走了张继军对女儿的爱。护犊情深,这时候,母爱显出了女人的天性。

    张继军也生气了,说话也没了分寸,“你怎么蛮不讲理,难道进更年期了”

    郝秀莲呜呜地哭了起来:“我不但进更年期,我还进疯人院”

    张继军说:“你不用逼我,在歪风邪气面前,我决不妥协这是我做人的原则。”

    第九章1

    医院的职称初评走完了所有的程序,后天就要按指标向市里报材料了。硬件打分、个人述职、评议,几个环节下来,申报正高职称的11人中刷下了4个,但全院只有6个正高指标,而在符合上报条件的7个人中,余淑敏和刘华秋两人相对年资最短,若按往年不成文的惯例,在同等条件下,高年资的应该优先。就是说,剩下的一个指标,只有在余淑敏和刘华秋之间取舍了。余淑敏在职评会议上主动提出,“我是总支委员,又是职评小组成员,还是我退出,让刘主任上吧。”

    然而,与会同志除了徐淦棠不吭气,其他七名成员都表示反对,认为这对余淑敏不公平。余淑敏的姿态也让他们感动,建议向上反映增加指标。袁晓萍面向张继军说:“那只有你出面要指标了。”

    翌日一上班,张继军便给卫生局人事科长打电话,反映了医院职称评审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请求局里增拨一个正高级指标。

    “老张啊,你说的我能理解,我可以向贾局反映,你是否也给他去个电话,我一定配合。”人事科长答复道。

    张继军料定贾荣不会帮他这个忙,如果找了他不答应再找上级就更难办了。他果断地拨通了何副市长的手机。

    “老张啊,我以为你永远不会主动给我打电话呢”何副市长很随意地说,听得出来,他情绪不错。

    张继军是刻意与何副市长保持距离的,越级与领导走得太近,难免有趋炎附势之嫌。张继军忙说,“您工作忙,我怕打搅您”

    何副市长笑道:“你今天也不是想与我闲聊吧有什么重要的事,说吧。”

    张继军言简意赅地说:“医院职称评审出现了难题,其中两个人都是我院的干将,把谁淘汰下去我都摆不平,也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请您帮忙增加一个正高指标。”

    何副市长看到过告张继军的匿名信,他脑子里泛起一个恶作剧的念头,“这两个人里有没有一位女将,叫余淑敏的”

    张继军惊愕领导的神通广大,他怎么知道呢还没有回答,何副市长又说话了,“老张,你讲原则是出了名的,今天居然走后门走到我这里来了,是何居心”

    张继军没有听出开玩笑的意思,一急,口头禅就冒出来了:“党性保证,绝对没有私心,完全是工作问题。”

    何副市长哈哈一笑,“你怎么一点也不幽默好,这个忙我帮了。卫生局还有机动指标,我给贾荣打电话,让他拨一个。”

    “谢谢您,开明市长”张继军忙不叠地说。他没想到问题这么轻易地就解决了,更没往远处想,这一次,他把贾荣又得罪了。卫生局确实还有一个机动指标,是贾荣暗中为市府办一名科长的妻子留的。她的人事关系在市中医院,却常年下海做生意,因为在编不在岗,不符合申报条件,只能偷偷摸摸暗箱操作。人家把草表都填好了,何副市长一个电话就泡了汤,贾荣气得杀人的心都有了。

    何副市长说:“你又欠我四菜一汤了,老张,你们治理红包,社会反响很好,这个试点的开场白唱得不错嘛,下一步就该切题了,我还等着你探索出一种惠宝模式呢”

    第九章2

    接下来的试点工作,确实让张继军感到了压力。按照目前的时髦说法,就是“医疗产业化”,这似乎已成了医药卫生改革的指挥棒。在这一指挥棒的驱使下,大江南北忽地鼓噪出一个又一个的医改“模式”,有“公立医院个体化”的、有“企业托管制”的、有“私人承包”的、有“分割拍卖”的所有这些模式都像没有授粉的谎花,尽管绚丽多姿,让人眼花缭乱,却都是只开花,不结果,更不能大面积推而广之。

    医院要在改革试点中创造一种“惠宝模式”,会不会是一种乌托帮式的幻想呢

    张继军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看事业能否发展,百姓能否受益。目前,“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改革就应该解决这种不正常的现状。可是,在“医疗产业化”的理念下,医院只能沿着“趋利性”的轨道快马加鞭,才能生存和发展,这就形成了一种悖论,一方面是广大群众的诉求和渴望,一方面是医院自身发展的物质需要,医院在这个夹缝里,很难做出正确的抉择。

    张继军当然清楚,市人民医院体制上是全民所有制,实际上也近乎于自负盈亏,自从他当院长以来,财政拨付的经费额度就没有增加过。当然,他也能理解政府的困难,处在社会飞速进步的转型期,各行各业都在加快发展,那一块不在等着用钱呢城市建设、水利设施、农业开发、教育拨付、科技投入、安居工程、下岗工人安置几百万人口的一个地级市,任谁当家也不容易啊他不会也不愿去质疑政府的决策。但令他困惑的却是,按照某些学者的思路,医药卫生改革的目的似乎不是首先改变老百姓寻医问药的实际困难,而是要为此寻找一块布,要为把包袱甩给社会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恰恰是张继军不能接受的。在他的血管里,流着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中国**人的血,流着为民族解放而舍生忘死的革命军人的血,几十年来他一直告诫着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泯灭做人的良知,都不能背叛革命的信仰。他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就践行着革命的人道主义,救死扶伤就是自己终生的使命和责任,他要让自己辛劳的付出换取千千万万生命的延续。他所期望的改革,就是真正能让人民的医院回归到公益性的正确轨道,切实解决并满足老百姓对医疗健康保障的基本需求。

    张继军当然也清楚这一改革的艰难。医院本来就是国家所建立的救死扶伤的公益性场所,可在“医疗产业化”的幌子下,有的医院却逐渐演变成了盈利的工具。既然角色已经变得模糊了,形象还怎么能树起来作为一院之长,他不但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一切,而且还要背负由此产生的社会和内部的双重压力。再者,医院只是享受财政的定额补贴,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可是,医院要发展、要建设、要设备,医务人员要吃饭、要福利目前都要靠创收来解决。就连自己坐驾的汽油费,都要由患者的口袋里掏。他曾经听人说起过社会上流行的“三大公害”的说法,版本之一是“黑蛇、白蛇、眼镜蛇”,黑蛇和眼镜蛇指的是警察和教师,白蛇则指医务人员。医生们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把濒死的病人从死神手中拯救出来,赋予他们第二次生命,是多么崇高和令人敬仰可是,医生竟然被人骂成咬人的毒蛇,这难道不是医务人员的悲哀吗而造成这种可悲局面的根源又在哪里呢张继军经常在思考这些问题,他也因此在良心与现实的挤压下倍受煎熬。

    张继军在一篇报道中看到,某市一个严重烫伤的三岁幼童,因为交不起住院押金,被四家医院拒之门外,最后惨死在母亲怀里,他当时感到特别愤慨。为此,还在全院大会上三令五申:不得因没有住院押金而拒收病人然而,因为经常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医院已挂了二千多万元的空帐,真是不堪重负。但对此他从不抱怨也不后悔,因为在这垫付的巨款当中,他们挽救了一百多条濒临死亡的生命。因此,每当他听到社会上的传言,说是有的患者家属因为无钱,不敢送病人上医院时,他会很痛苦。那是柔软的同情心被冰冷的现实刺伤后的疼痛,那是面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良知受到自责的矛盾带来的心灵的蹂躏。毕竟生命无价啊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党的干部,作为一个与患者休戚与共的人民医生,他是多么地渴望着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早日建立啊他也完全相信,假以时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因为这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也是我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所决定的。

    第九章3

    “改革”两个字像两只飞翔的燕子,在张继军的脑海中往来穿梭,一刻也不停歇。他偶尔从一个熟人那里听说:“改革就是倒过来。”这近乎戏谑的一句话,却引起了他的沉思默想。改革当然不是简单的倒过来,但有些事情一旦倒过来逆向思维,再赋予新的内容,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张继军想起了他当赤脚医生的日子。

    那年头,全国都在搞农村合作医疗,张继军在连瑶县医院参加赤脚医生培训。有一天,几个人抬来了一名妇女,她不是孕妇,肚子却比一口大锅还大。担架后面,手拉手跟着四五个瘦骨嶙嶙的孩子,就像一根瓜秧上结出的一串苦瓜。病人的丈夫又黑又瘦,口袋里连一枚硬币都掏不出来,摸索了半天,摸出了一张皱巴巴的纸,是大队给他开的贫农身份证明。病人躺在担架上痛苦地呻吟,县医院领导二话没说,立即安排医生会诊。经诊断,病人患的是子宫肌瘤,瘤体很大,又长在靠近动脉血管的地方,肿瘤剥离时,会大量流血,而且止血非常困难,手术风险很大,弄不好,就会失血过多死在手术台上。

    要保证手术的成功,必须有充足的血源。病人家乡的公社书记紧急动员,来了200多名青壮年,医院的医务人员也纷纷报名无偿献血,血液配型成功的就有80多人。那场面、那情景,张继军至今记忆犹新。手术开始了,两名医生主刀,两名医生当助手,张继军和另一名赤脚医生在旁边见习。瘤体周围血管密布,稍微一动,血就会涌出来,只能反复吸引、反复地压迫,边止血,边分离,为了加快输血速度,两条输血管子一起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汗水湿透了医生的白大褂,等在外面的人心急如焚,有的都快支撑不住了。五个小时过去了,六个小时过去了手术室的医生累得腰酸背痛,焦急等在外面的人几乎要失望了,10个小时后,医生终于把肿瘤切了下来。

    切割下来的肿瘤重18斤,装了满满一脸盆

    手术输血15000毫升

    张继军不敢想象,对这样一个身无分文的病人,如果放在当今的“医疗产业化”下,会是怎样的命运他不是一个守旧的人,他认为,继承和发展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改革,就是要在继承中去发展,我们继承的是精髓,继承和发展总是一脉相承的。医疗卫生事业无论怎样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无论怎样改革,但革命人道主义、救死扶伤的精魂不能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社会公益的性质不能丢,而且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当今的这种模式那种模式只开花,不结果,根本原因就是只迎合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意志,而抛弃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这样的模式怎么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呢丢弃了精髓的东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模式又怎么会有生命力呢

    思索的燕子穿梭、盘旋在广阔的天空,最后还要栖息到医院的地盘上。你张继军是一个院长,眼下你还要操心的是医院的生存、竞争与发展,是医院上千人的吃饭问题,那些形而上的问题,还是要靠政府的决策者。

    现在,医院已经被“医疗产业化”驱赶进了市场,市场就要有效益,效益依靠利润,利润就是金钱,在金钱的压力下,什么不能变形呢据说,有的个体诊所给病人开出的化验单都是篡改的,无病变成了有病,小病变成了大病,这样无耻的行径不是比小偷和骗子还要可恨吗他又想,医院治理“红包”取得实效,社会好评如潮,改革就要沿着这个从老百姓切身利益出发的思路进行。医院要讲效益,但绝不唯利是图,医院既然冠名是人民医院,就要一切为人民着想,就不能让人民群众望而却步。医生要实惠,但医生的良心不能在金钱的压力下变成粉碎的汽球,“医者父母心”,医务人员永远不能背离治病救人的道德规范

    张继军豁然开朗,医院必须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不改革没有竞争力。医院内部改革不能盯着病人的腰包,而应该为着病人的需求。医院要用高效的运作、优质的服务、辛勤的付出开拓病源、赢得病人、占领市场,以较低的运营成本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依靠治理“红包”,医院打造了一张靓丽的名片,张继军还想打造一张这样的名片,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这时,他已经有了下一步的工作构想。

    第九章4

    张继军和袁晓萍召集医院党政两套领导班子开会,张继军在开场白中说:“一切为了病人如果只是一句口号,叫得再响亮也没用;一切为了病人如果只是一条标语,写得再醒目也枉然。一切为了病人需要真心付出,需要行动我们的

    ...  </P></TD>

章节目录

木棉花开满天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咏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咏涛并收藏木棉花开满天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