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社会高调推荐: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名著道德情操论。显然,他对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观感,也非常不好。实际上,从古到今,上层对下层的评价,从未达到过欣赏的高度的。为什么会这样员工为何敬业精神不强企业家为何缺少道德还是从中国人的孩提时代说起。从懂事开始,中国的孩子们花费最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巨大的作业压力和迅猛的死知识灌输速度,使他们根本无暇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也不可能在其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也许有人会说,班级排在前10名之内的同学,还是有快乐的。这话虽然不错,但那些孩子得到的快乐,不是因为学习本身,而是来自于老师的嘉奖、父母的表扬和其他同学的艳羡。如果没有了这些,孩子们爱学习,那才是真正的爱。中国的孩子,有吗因此,在中国,就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小学生学习很努力,中学生学习最拼命,大学生学习相当轻松,而在工作之后,中国人除了在职业方面接受不得不进行的考证学习和培训外,根本不再考虑学习之事,他们抓紧时间打麻将、看电视、玩游戏、打牌、搞婚外恋,疯狂地将青少年时期被竞底掉的娱乐,加倍补偿回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人小时候,被竞底式学习害得太苦了。学习,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可怕的梦魇,意味着考试、压力、紧张、付出、排名,甚至挨打挨骂、跪搓衣板。现在终于没有升学的压力,谁还愿意把那沉重的枷锁,套在脖子上正是竞底式的学习,造就了一个不爱学习的民族。正是在这样不爱学习的国度,两千多年前孔丘总结出来的儒家思想,才能在二千多年后依然横行无碍。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但可叹的是:中国人在小学、中学、大学所学的,不过是些专供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且中国应试教育所传授的大多是死知识,极少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而最重要的还是靠大学毕业后,在工作中不懈的专业学习和钻研,因为学习是成功适应变化的唯一途径。

    第55节:七、竞底之下,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

    例如工科大学生经过努力学习,可以将流体力学考100分,但真的要将流体力学活用到潜艇外形的设计中,必须靠工作中的学习。但中国人工作后却不爱学习,自然难以成功适应变化。因此,在和善于学习、真正热爱学习的西方人较量时,只能依靠竞底式的苦干,同时忍受底线式的待遇。要想获得非凡的感知与洞察力,必须具备开放性。开放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但这一点对于竞底人群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中国人在内心深处,不爱学习。为什么中国员工难以享受工作呢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家难以享受他们的事业在此我们只分析员工的情况,企业家的情况照员工情况类推即可。和学生学习的情况类似,由于竞底式的工作压力巨大,单调乏味,中国的员工们也不能享受工作过程。他们之所以要工作,不论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绝大程度上是受物质收益的驱动。为此,他们不得不甘愿承受体力、精神的巨大负荷,和时间的大量透支。1工作量方面的因素:所谓的享受,只有在保留一定备用资源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如果员工常常被迫付出100的身心资源,那么他只有心力交瘁,而不会身心愉快。竞底企业往往倾向于要求员工多付出,或让员工彼此竞底。这样他们不仅要付出100,甚至付出130,最好多多益善。如此一来,员工如鞭打快牛,何以能享受工作呢其实,中国企业家很清楚其中国员工的底线式生存状态,因而他们大多努力为自己的后代多聚敛财富,以便使子孙远离被竞底的困境,不去做别人的员工。能安排好子女,也是中国企业家们互相攀比的一个内容。谁出了事,没有事先安排好子女,是要被人看不起的。因此,可以理解,华人富豪的财富再多,也绝不可能出现像比尔盖茨那样的裸捐,即把自己所有的财富捐出来,因为那样他们的子女将沦落到被人竞底的窘境,他们会被戳脊梁骨。

    第56节:七、竞底之下,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

    2工作性质方面的因素:竞底企业的工作由于没有创造性,通常枯燥乏味,很快就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这当然不能谈什么享受。既然不能享受,那就只能鼓励大家忍受。案例:ib华为对工作的比较中国的企业界津津乐道于任正非对研发人员的号召板凳要坐十年冷。但十年板凳坐了之后,有什么激动人心的结果吗这种结果有什么机制上的保障吗对这一点,任正非之类的竞底者是不会,也不可能给予承诺的。那么,员工就只能凭一种愚公移山的傻劲,去坐冷板凳。他们这些活生生的聪明人,该怎么去享受这种坐法呢任正非喊了几句大而空的口号后,没有再指导下去,他也不可能再详细具体地指导,否则竞底战略就穿帮了。同样是从事it高科技行业,也是华为榜样的美国ib司,他们从不号召员工坐冷板凳,更不用说坐十年冷板凳,其高层非常清楚和认同新生一代已经进入到了全球的劳动大军之中,他们非常不习惯等级森严的结构,而且希望能快速建立合作关系,不希望受制于公司的架构或者时区。因此ib常在公司内部发动创新大讨论,并设有一个思想空间,用于发挥员工的智慧和专长,鼓励无论哪个事业部,不管进ib间多长、级别多低的员工,都可以去发表评论,补充各种创意,并设法将这些创意变成真实的产品。到2007年底,ib思想空间已经有了8000个非常活跃的创意。这类事情将大大促进员工的参与感,提高他们对工作的享受水平。但在任正非之类的竞底者眼里,这些玩意不过是不务正业的剩余精力宣泄。中国企业家们一定认为:有这点精力,还不如多去干些本职工作。他们甚至会担心这类空间,可能成为员工抨击公司竞底政策的平台。这并非空穴来风,如非常精于政治斗争高级竞底的任正非,就明令禁止华为干部联名提意见,他一定认为这是一种反竞底的**,会撼动自己的权威。

    第57节:七、竞底之下,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

    3工作收益方面的因素: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和安全保障,是员工不能享受工作的最大障碍。竞底企业通常会处心积虑地探测员工可承受的底线,尽可能在不击穿底线的情况下,压缩综合支出,以降低成本和责任。如2007年,中国实行新劳动合同法之前,华为为了保持更多对员工的辞退主动性,不惜违背企业的社会责任,发起万人大辞职。当然,2007年的新劳动合同法,也是政府对中国企业的一次法律大竞底,华为以对员工的竞底,来对付政府的竞底,也是出于无奈。但这种做法,正彰显了这个社会竞底的普遍性。为什么一部西方人用于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竞优法律,在中国却变成了一种竞底工具呢我们在第七章专门设案例讨论。较多依赖人力资源质量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如此,而知识含量较低的企业,对员工的竞底就更加直接、露骨。据联想不是家中记录,2004年,联想空前大裁员时,事先员工完全不知情,有的被叫到会议室,经过5分钟交谈,就得签字,两小时内离开公司,该员工曾经存在过的所有痕迹,都被公司一笔抹掉。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如果还能享受工作,那他可能真的乐观到应该去检查精神是否正常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家如果还能热爱自己的事业工作,那他实在是太难得了。所以中国企业家大多持联想柳传志的经营哲学:怎么赚钱怎么做。今天做医疗器械;明天开矿;后天搞房地产;大后天去炒期货,在终于聚敛了一笔财富后,就买外国护照或绿卡,逃离这个竞底的国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任正非能坚持做通信制造,确属不易。华为有今日之成就,任正非强悍的竞底精神,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第六章的竞底人物段位排列时,任正非和郭台铭等排在柳传志、**、李书福之上。但是,竞底式的工作,只能得出底线质量的产品;坚韧和刻苦的结果,只能是及格。而只有热爱,才能达到优秀或出色的境界。

    第58节:七、竞底之下,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

    要靠一群没有热爱的人,将中国打造成人类社会的强国和大国,很难。任何真正的创新,都必然建立在热爱的基础上,没有热爱并享受工作的员工,没有热爱自己行业的企业家,中国的企业自然无法进行真正的创新,因此它们将永远停留在竞底的水平。在当今世界,靠军备竞赛、军事掠夺谋求长期的发展,绝无可能。宏观经济的发展,完全依靠微观层面上,每个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每个企业的竞争力,又完全依赖于其员工的竞争力,中国的员工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中国企业必然缺乏竞争力,如此一来,中国想成为世界强国,可能吗这就是为什么经济腾飞了30年,中国却不曾出现过值得尊敬的企业,没有产生真正的国际大品牌,更没有伟大的企业家,只有赚了些钱、善于用各种方法作秀的商人,和一堆渴望赚钱的企业。案例:为何华为的研发人员不爱研发华为的研发骨干在离开华为后,很少再做技术工作,因为他们在华为,早已对这种竞底式的工作,忍耐得太长久,工作已经透支了他们在研发时的所有热情,因此,当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时,就像脱网的飞鸟,再也不会选择搞研发。有能力、有经验的研发人才大多设法离开研发岗位,如此一来,华为只有那些无力解脱,或新入职的工程师,才会无奈地留在研发的岗位上,这样的工程师做出的产品,其质量自然难敌对手有热情、富于创新的工程师的作品,因此华为不得不在市场上以低价竞争,并付出更多的成本用于售后服务。这样的结果是,不得不给研发人员较低的工资,从而更加留不住有水平的研发人员,陷入恶性循环。正是竞底式的工作,造就了一个不爱工作的民族正是竞底式的环境,造就了一群不热爱自己行业的企业家实际上,中国的问题,从古到今,从来不是出在底层的被竞底者身上,而是出在竞底者身上出在竞底的机制上企业做得不好,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首先由战略和制度决定成败。难道2008年企业倒闭潮,是细节引起的吗同样,中国的经济没有搞好,也不是企业家们做得不好,也是战略和制度的问题。

    第59节:七、竞底之下,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

    只有以制度打破竞底的怪圈,确定出不断进步的发展战略,中国的起飞才可能持续。但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改善,确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人们往往会将问题推给底层的员工。对于员工的低敬业水平,任正非作为竞底者,不会对员工的被竞底状态进行反思,反而理直气壮地在大会小会上痛斥中国人难管、懒散,非得用僵化的制度牢牢地束缚住。这样一来,华为的竞底必然愈加剧烈,毛巾越拧越紧,导致华为不时横死几个年轻人。他们的夭折,也许能让任正非认识到毛巾就要拧断了,让竞底制度的天网,稍稍疏漏、松动几分。被竞底者虽然人数众多,但却是纯粹的弱势群体,他们是典型意义的群众,面目模糊。他们虽然很要面子,但却只有很低的自尊,因此,缺乏个人特征,很容易按照竞底者的要求作出服从,尽管这种服从可能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很难在工作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华为的一名员工曾善意地上书,谈自己对企业的建议,立刻被任正非批示:要么将该员工辞退,要么送精神病院。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此事在华为传为佳话,在中国的企业界传为美谈,成为一个经典案例。显然,在这样的竞底环境下,员工只能对上级唯唯诺诺,表现得缺乏自己的个性。确实,被竞底者就如同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螺丝钉只应中规中矩地固定在某个位置,当然不能有自己的个性。但人能是螺丝钉吗人应该是螺丝钉吗人若成了螺丝钉,以人为本又怎么说竞底者如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等,愿意让他们的子女成为这样的螺丝钉吗在第六章中,我们将说明,竞底企业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虚伪的文化,对人不对己的文化。这也能说明,竞底者只会将他们的竞底口号,如艰苦奋斗、坐冷板凳、入模子、要效果不要借口,等等,只会用在被竞底者身上,不会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

    第60节:八、与竞底相关的理论阐述

    八、与竞底相关的理论阐述竞底既然在中国如此普遍,源远流长,必然有其合理的方面。经过研究发现,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和概念,可用于解释中国人竞底的合理性:a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条著名规律的意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连续投入某种生产要素,如果增加到一定之后,所提供的产品增量就会下降。如对华为而言,政府对它的土地供给量超过一定程度后,对其增加通信产品的产出,并无显著的帮助。在中国,因为廉价劳动力的海量存在,企业倾向于不搞技术创新,较少升级设备,而喜欢连续增加员工的使用,当人员使用超过一定规模后,将使企业因增加员工而增加的产出出现递减,从而反过来约束了员工的报酬增加。因此,就形成了竞底,所以志强厂的打工妹们的实际收入,18年来没有实际增长因为穷,所以要多生孩子去赚钱。因为人口多,所以工资很自然被压到底线,打工不赚钱。因为不赚钱,所以穷。因为穷,所以要多生孩子这是一个竞底带来的无法中止的怪圈,封建社会是靠改朝换代时的人口大规模灭失,来打破这个怪圈的。由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产业自由流动,中国人的这种低报酬,使大量低级产业在美日韩等国无法招聘到廉价的工人,竞相转移到中国。有一首打油诗很形象地反映了这种竞底现实:美国人发明东西;日本人把东西做好;韩国人把东西做烂;中国人把东西做到没钱赚。中国2008年流行一句俗话至贱者无敌,区区五个字,高度概括了竞底的本质。竞底,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我已经把它搞得没钱挣了,看你还怎么跟我争但是,为了获得竞争力,要生活在至贱的状态,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呢要在别人没有钱赚的底线以下生存,这种生存方式的艰辛,可想而知。所以任正非会无奈地长叹现在卖高科技产品,简直像卖萝卜白菜一样不赚钱,他没有反思,华为的竞底正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61节:八、与竞底相关的理论阐述

    所以2008年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中国最发达的产业带,会发生大量的倒闭潮;所以2008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要竟相去当兵,或者忍受月薪五六百元的工作;所以广东1300名硕士,去竞聘30名屠夫的职位;b丰收悖论。这一经济学著名悖论指的是:农民获得了大丰收,但他们的收入却减少了。也就是每个农民都尽量增加产出,但所有农民的产出都提高时,每个农民的收入都降低了。同样,中国的每个企业、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拼命地干活,但最终每个企业、每个员工的收入,反而下降。有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日本对华出口产品的价格,比1990年上升了3,而对华进口产品价格,则大幅下降了184。人家的东西是越来越贵,我们的东西却越来越便宜仅这两个差额,日本每年从对华贸易中节省将近200亿美元。在深圳宝安,李志强隔壁的工厂生产电扇、榨汁机、烤面包机,等等,其平均批发价格从1993年的7美元,下降到2003年的4美元。竞底的丰收悖论显示:干得越多,反而越不赚钱。但不干行吗不干,当然更是死路一条。所以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说中国根本不是制造大国,因为中国生产一个芭比娃娃,仅得到1美元,除去材料只剩下几美分。而美国人靠着设计、流通、销售,将那个1美元的娃娃卖到了10美元,因此美国才是制造大国。如果制造是指增加价值,那中国确实不是制造大国,而只是生产大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竞底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同质化。因为竞底扼杀了创造性,因此中国的企业盛行抄袭,抄袭的结果自然是同质化,而同质化的产品主要靠杀价来获得订单,因此自然做得越多,赚得越少。c自然资源禀赋理论。经过数千年漫长的竞底式熏陶和培养,比起其他国家的国民,中国人有以下适于竞底战略的优异秉性:

    第62节:八、与竞底相关的理论阐述

    1等级观念强,下级对上级服从恭敬,缺少平等意识;2特别能吃苦耐劳,因此可以承受西方人难以忍受的底线状态;3有足够的智力,否则中国乳品业想不出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之类的竞底怪招。这三种秉性,是成为一个优秀的被竞底者所必需的特性。正是由于这种禀赋资源,中国才能用低于其他国家的价格比较优势,成功夺得世界加工中心的地位。因为这种加工中心正需要:足够低的成本、足够强的执行能力、足够快的学习能力、足够弱的原创意识。一个竞底的大国,守纪律、低成本、讲服从,确实适合做生产。但中国式的竞底,员工总是想偷工,老板总是想减料,所以做生产也不能做到最好,只能做低价低质的产品。d信息不对称。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中国人说的从天津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由于企业的老板竞底者比员工被竞底者掌握的信息要多得多,因此他们很容易利用信息优势对员工竞底。中国数千年的社会,为何皇帝一定要执行愚民政策甚至为什么官方语言要用文言文,而不是普通大众都能明白的白话文,就是想利用信息不对称,对公民竞底。e劣币驱逐良币。劣币驱逐良币指的是:人们把成色好的货币收藏起来,因此市场上只剩下成色差的货币在交易、流通。在竞底战略中,劣币是指生存条件恶劣的人群,而良币则指生存条件较好的人群。由于竞底的人们更能够忍受恶劣的生存竞争,他们将从生存条件良好的人手里夺过工作机会,将他们逐出劳动力市场。如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其本质原因就是中国人以更低的生存条件,向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等较高生存条件的国家竞底,从而使低附加值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到中国,实现了劣币驱逐良币。而到了2008年,阿迪达斯将制鞋厂从中国迁往越南,就因为中国工人的日薪为5美元,而越南则为35美元。

    第63节:八、与竞底相关的理论阐述

    因此可以看到,竞底战略只能使人永远生活在温饱线附近,而不能过上丰裕的生活,因为不断会有劣币将这种生活夺去。f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看得见的实际支出,而隐性成本则隐蔽性较大,不易量化和察觉。如一个工人在机械厂操作没有防护设施的冲床,他所承

    ...  </P></TD>

章节目录

中国企业之殇:竞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孙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孙力并收藏中国企业之殇:竞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