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突突”
一条小火轮吐着黑烟,拖带着一条排水量足有三四百吨的客舟逶迤破浪,向东而行,在苏州到上海的苏州河水道上激起一道道白浪。一面“万里长城永不倒”旗,就在春风里猎猎飘动。
苏州河两岸,绿意盎然,一派勃勃生机,万物竞发。
罗耀国和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等人联手把洪秀全关进笼子里当圣贤后又在天京城停留了十日,安排了一下善后,成立了一个以韦昌辉、胡以晃、秦日纲、洪仁玕四王为首的“临时政府”,就急匆匆踏上了返回上海的旅程。
而和罗耀国一样离开天京返回自家地盘的还有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三人,太平天国的“四大活爹”之所以会一起离开天京,明面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安排自家地盘的军务,要防着清妖利用“天京革命”给太平天国造成的混乱发起进攻;二是要组织自家地盘上的国人推出代表,好一块儿到天京召开国人大会,通过《临时约法》。
这个国人大会和《临时约法》哪怕只是个摆设,那也是“太平共和”的必须品,是不能没有的。
因为共和和家天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共和的法统是来自于国人和约法的。这事儿就和君主制最常用的“君权神授”差不多,这个“神”,其实也是不存在的,但当皇上、国王、大公、苏丹、哈里发的那些主儿,通常都要强调自己有天命加持。
如果“太平共和国”不召开国人大会,不制定《临时约法》,这个“太平共和”就名不正、言不顺,以后的事儿就不好办了。
而在名正言顺之后,罗耀国就能通过推进国民教育、扩大国人覆盖范围,一步步将共和的理念植入人心。同时,推“太平共和”的中央集权也会比较容易。
毕竟,这个太平共和是全体国人们的共和
而摆在台面下的原因还有两个,一是罗耀国、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他们四个拥有地盘和军队的太平天国大军阀都需要在“天京剧变”和“天王圣贤化”后,安抚住各自的人心和阵营。
二是除了罗耀国之外,其他三王都不大懂“共和”,得回去找幕僚们好好商量,以后要怎么“共”,要怎么“和”?还有那个《临时约法》又要怎么拟定?就算罗耀国自己,也得好好和底下的智囊们商量一下。
总之,是既要天下为公,又要打好各自的小算盘.这个“共和”,还是得一步步来。
另外,罗耀国自己还有两件私事要办。
一是婉贞已经到上海有些日子了,是翁同龢和荣禄一块儿护送她南来的,罗耀国只是让人把她安置在上海滩的一所花园洋房里,连面都没和人见过。
人家小姑娘还没成年,罗耀国当然下不去嘴儿,得养成不过面还是要见一见的。
二是肃顺、李鸿章、元保到了上海,还带来一大群法兰西顾问和一位红衣主教,可能还有一个法兰西帝国的公主名叫马蒂尔德的拿破仑三世所谋仿佛甚大啊!
所以罗耀国觉得自己有必要回上海去会一会这帮人。
罗耀国这时就坐在官舱里面,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静静的瞧着王利宾,手边还摊着一张李鸿章写给他的亲笔信。
李鸿章在这封信上写了一大堆品评共和和君宪这两条路线优劣的文字.读起来还挺专业的,仿佛这位“中堂”是真懂行的,看来他这回出洋是学到真本事了!
也不知道和谁学的?
“雪帅,这个李少荃在欧洲还挺受欢迎的,在英国当过维多利亚女王的座上宾,在温莎堡和女王共进晚餐,在白金汉宫和女王一起跳舞。在白金汉宫的舞会上还结识了法国公主马蒂尔德,那个法国公主好像还看上李少荃了”
听王利宾这么一说,罗耀国终于恍然了。这是遇上学姐了!怪不得进步那么大,都把共和、君宪的问题给吃透了。
“少荃到底什么意思?”罗耀国想了想,又问,“他是想和我一起搞君宪?”
王利宾轻轻点头:“看来是这样的!他五天前和卑职在上海同文馆长谈,说这个共和容易出乱子,当年法兰西搞共和的时候就乱了好些年,杀得人头滚滚,最后还是出了拿破仑皇帝,这才稍微安定了一些。
而英国人的君宪就稳多了,光荣革命以来,已经一百几十年太平安定了,所以才能把精力放在发展工商、开拓殖民地上。英国如今的繁荣昌盛,也证明了君宪优于共和。”
“原来如此。”
罗耀国只是轻轻点头,却未置可否。
王利宾又道:“李少荃日前还在吴家花园、同顺楼、董家渡主教府、法国使馆等处向上海滩的中外名流鼓吹君宪的好处,同时贬低共和。”
“那上海滩的老爷们都是什么意思?”罗耀国的语气当中略微带了些讥讽。
王利宾笑道:“自然是反对的多,支持的少。”
“哦?”罗耀国颇有些意外,“上海滩的老爷们都拥护共和?”
“那怎么可能?”王利宾摇摇头道,“他们是既反对共和,又反对君宪。”
“他们还不明白。”罗耀国轻轻摇头,并不气恼。
王利宾则看了眼似笑非笑的罗耀国:“雪帅,依您看,到底是共和好,还是君宪好?”
罗耀国笑了起来:“都好!”
“都好?”王利宾一愣。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是啊!”罗耀国点点头,“现在能讨论这个问题,那就是大好了!”
上海,苏州河,湖南码头。
这处三鑫公司拥有的位于苏州河南岸的客货两用码头上,这会儿站满了或是袍褂俱全的儒士,或是西服革履的洋人,还有一个披着羽织的日本鬼子,全都围着这两天已然成为大清洋务新星的李鸿章在那里高谈阔论。
“李大人,既然共和易乱,那么我大清为什么不能坐看长毛诸王自相残杀而败亡,而是要搞什么君主立宪?这立宪.仿佛也不合乎我大清的祖宗家法吧?”
“李大人,这立宪终究是洋人的制度,我泱泱华夏,自有典章制度,为什么非要立宪?”
“李大人,京中的倭大人最近一直在鼓吹只要洋枪、不要洋务.依着倭大人的意思,洋务本身就是取乱之道,会坏了孔孟之道,会让人心浮动不安。倭大人还说,西洋人的枪炮虽然是好东西,但他们的欧洲这数百年来杀伐不休,几无一日不战,一如咱们的战国之世。所谓西法,无非就是战国七雄的那一套求富图强之法,属于霸术而非王道,实不足取?李大人您怎么看?”
“李大人,老夫以为应该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奇技淫巧之术为应用.此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这君宪之法乃是体,而非用,学之只怕无益啊!”
围着李鸿章这帮老爷们,大多是既反对共和,也反对君宪的。能够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都已经算是比较进步的了。
不过李鸿章却笑着对那个提出“中体西用”的半大老头子抱了抱拳道:“景亭先生,若鸿章没有游历西洋,若长毛没有进行共和革命,那鸿章也会赞同中体西用之说的。
甚至,鸿章也会同意倭大人提出的只要洋枪不要洋务之说。”
他接着又沉沉一叹:“但是如今,鸿章已经知道,大清如果不锐意革新,不搞君宪,那面对太平共和,只能是死路一条啊!”
被李鸿章称为“景亭先生”的中年人还想再和李鸿章辩论一番,忽然苏州河上传来一声刺耳的汽笛声,罗耀国乘坐的客舟终于在小火轮的拖拽下抵达了码头。
而此时此刻,在湖南码头旁一栋刚刚落成的两层候客楼的二层,两对男女,正伏在窗口,目不转睛地看着正在靠岸的船只.
一条小火轮吐着黑烟,拖带着一条排水量足有三四百吨的客舟逶迤破浪,向东而行,在苏州到上海的苏州河水道上激起一道道白浪。一面“万里长城永不倒”旗,就在春风里猎猎飘动。
苏州河两岸,绿意盎然,一派勃勃生机,万物竞发。
罗耀国和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等人联手把洪秀全关进笼子里当圣贤后又在天京城停留了十日,安排了一下善后,成立了一个以韦昌辉、胡以晃、秦日纲、洪仁玕四王为首的“临时政府”,就急匆匆踏上了返回上海的旅程。
而和罗耀国一样离开天京返回自家地盘的还有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三人,太平天国的“四大活爹”之所以会一起离开天京,明面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安排自家地盘的军务,要防着清妖利用“天京革命”给太平天国造成的混乱发起进攻;二是要组织自家地盘上的国人推出代表,好一块儿到天京召开国人大会,通过《临时约法》。
这个国人大会和《临时约法》哪怕只是个摆设,那也是“太平共和”的必须品,是不能没有的。
因为共和和家天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共和的法统是来自于国人和约法的。这事儿就和君主制最常用的“君权神授”差不多,这个“神”,其实也是不存在的,但当皇上、国王、大公、苏丹、哈里发的那些主儿,通常都要强调自己有天命加持。
如果“太平共和国”不召开国人大会,不制定《临时约法》,这个“太平共和”就名不正、言不顺,以后的事儿就不好办了。
而在名正言顺之后,罗耀国就能通过推进国民教育、扩大国人覆盖范围,一步步将共和的理念植入人心。同时,推“太平共和”的中央集权也会比较容易。
毕竟,这个太平共和是全体国人们的共和
而摆在台面下的原因还有两个,一是罗耀国、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他们四个拥有地盘和军队的太平天国大军阀都需要在“天京剧变”和“天王圣贤化”后,安抚住各自的人心和阵营。
二是除了罗耀国之外,其他三王都不大懂“共和”,得回去找幕僚们好好商量,以后要怎么“共”,要怎么“和”?还有那个《临时约法》又要怎么拟定?就算罗耀国自己,也得好好和底下的智囊们商量一下。
总之,是既要天下为公,又要打好各自的小算盘.这个“共和”,还是得一步步来。
另外,罗耀国自己还有两件私事要办。
一是婉贞已经到上海有些日子了,是翁同龢和荣禄一块儿护送她南来的,罗耀国只是让人把她安置在上海滩的一所花园洋房里,连面都没和人见过。
人家小姑娘还没成年,罗耀国当然下不去嘴儿,得养成不过面还是要见一见的。
二是肃顺、李鸿章、元保到了上海,还带来一大群法兰西顾问和一位红衣主教,可能还有一个法兰西帝国的公主名叫马蒂尔德的拿破仑三世所谋仿佛甚大啊!
所以罗耀国觉得自己有必要回上海去会一会这帮人。
罗耀国这时就坐在官舱里面,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静静的瞧着王利宾,手边还摊着一张李鸿章写给他的亲笔信。
李鸿章在这封信上写了一大堆品评共和和君宪这两条路线优劣的文字.读起来还挺专业的,仿佛这位“中堂”是真懂行的,看来他这回出洋是学到真本事了!
也不知道和谁学的?
“雪帅,这个李少荃在欧洲还挺受欢迎的,在英国当过维多利亚女王的座上宾,在温莎堡和女王共进晚餐,在白金汉宫和女王一起跳舞。在白金汉宫的舞会上还结识了法国公主马蒂尔德,那个法国公主好像还看上李少荃了”
听王利宾这么一说,罗耀国终于恍然了。这是遇上学姐了!怪不得进步那么大,都把共和、君宪的问题给吃透了。
“少荃到底什么意思?”罗耀国想了想,又问,“他是想和我一起搞君宪?”
王利宾轻轻点头:“看来是这样的!他五天前和卑职在上海同文馆长谈,说这个共和容易出乱子,当年法兰西搞共和的时候就乱了好些年,杀得人头滚滚,最后还是出了拿破仑皇帝,这才稍微安定了一些。
而英国人的君宪就稳多了,光荣革命以来,已经一百几十年太平安定了,所以才能把精力放在发展工商、开拓殖民地上。英国如今的繁荣昌盛,也证明了君宪优于共和。”
“原来如此。”
罗耀国只是轻轻点头,却未置可否。
王利宾又道:“李少荃日前还在吴家花园、同顺楼、董家渡主教府、法国使馆等处向上海滩的中外名流鼓吹君宪的好处,同时贬低共和。”
“那上海滩的老爷们都是什么意思?”罗耀国的语气当中略微带了些讥讽。
王利宾笑道:“自然是反对的多,支持的少。”
“哦?”罗耀国颇有些意外,“上海滩的老爷们都拥护共和?”
“那怎么可能?”王利宾摇摇头道,“他们是既反对共和,又反对君宪。”
“他们还不明白。”罗耀国轻轻摇头,并不气恼。
王利宾则看了眼似笑非笑的罗耀国:“雪帅,依您看,到底是共和好,还是君宪好?”
罗耀国笑了起来:“都好!”
“都好?”王利宾一愣。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是啊!”罗耀国点点头,“现在能讨论这个问题,那就是大好了!”
上海,苏州河,湖南码头。
这处三鑫公司拥有的位于苏州河南岸的客货两用码头上,这会儿站满了或是袍褂俱全的儒士,或是西服革履的洋人,还有一个披着羽织的日本鬼子,全都围着这两天已然成为大清洋务新星的李鸿章在那里高谈阔论。
“李大人,既然共和易乱,那么我大清为什么不能坐看长毛诸王自相残杀而败亡,而是要搞什么君主立宪?这立宪.仿佛也不合乎我大清的祖宗家法吧?”
“李大人,这立宪终究是洋人的制度,我泱泱华夏,自有典章制度,为什么非要立宪?”
“李大人,京中的倭大人最近一直在鼓吹只要洋枪、不要洋务.依着倭大人的意思,洋务本身就是取乱之道,会坏了孔孟之道,会让人心浮动不安。倭大人还说,西洋人的枪炮虽然是好东西,但他们的欧洲这数百年来杀伐不休,几无一日不战,一如咱们的战国之世。所谓西法,无非就是战国七雄的那一套求富图强之法,属于霸术而非王道,实不足取?李大人您怎么看?”
“李大人,老夫以为应该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奇技淫巧之术为应用.此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这君宪之法乃是体,而非用,学之只怕无益啊!”
围着李鸿章这帮老爷们,大多是既反对共和,也反对君宪的。能够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都已经算是比较进步的了。
不过李鸿章却笑着对那个提出“中体西用”的半大老头子抱了抱拳道:“景亭先生,若鸿章没有游历西洋,若长毛没有进行共和革命,那鸿章也会赞同中体西用之说的。
甚至,鸿章也会同意倭大人提出的只要洋枪不要洋务之说。”
他接着又沉沉一叹:“但是如今,鸿章已经知道,大清如果不锐意革新,不搞君宪,那面对太平共和,只能是死路一条啊!”
被李鸿章称为“景亭先生”的中年人还想再和李鸿章辩论一番,忽然苏州河上传来一声刺耳的汽笛声,罗耀国乘坐的客舟终于在小火轮的拖拽下抵达了码头。
而此时此刻,在湖南码头旁一栋刚刚落成的两层候客楼的二层,两对男女,正伏在窗口,目不转睛地看着正在靠岸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