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

    “嗯……”

    ···

    “皇帝,是觉得过去这些年,关东地方郡县在广迁天下豪杰,以实关中、以固国本一事上,不够尽心尽力?”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窦老太后如是一问,算是正式拉开了这场发生在汉家两位‘皇帝之间’,关于刘荣这一朝陵邑制度的会晤。

    ——在先帝,即孝景皇帝刘启的陵邑:阳陵邑尚还‘空置’,尚还能容纳数万关东移民的前提下,当今刘荣依旧决定为一气呵成,直接为自己建造一个可容纳二十万人的茂陵邑!

    若是换做寻常人,肯定会觉得刘荣是疯了!

    要知道整个关东,算上北方燕、代、赵,西南巴蜀、汉中,乃至于南方百越,总共也才两千万不到的人口!

    一次性迁移超过二十万关东地方豪强,什么概念?

    两千万人里抽二十万——百分之一的比例!

    关东平均每百人,就要有一人因为‘尾大不掉’‘鱼肉乡里’‘二千石不能治’,而被强制迁移到关中!

    这个比例太夸张了。

    要知道地方豪强,之所以是‘豪强’、之所以能‘二千石不能治’,恰恰是以为他们手中,积攒了数县,乃至一郡、一国的小半财富;

    除了财富,他们还有与财富相匹配的、错综复杂的黑白两道人脉。

    最后,便是除此之外——除了能庇护他们的人脉、保护伞外,他们也同时具备守护自己财富、产业,以及势力的能力。

    说好听点,是‘童仆千百人’;

    说难听点,那就是为祸一方,鹰犬走狗无数。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平均每百人当中,就出一个?

    真要只是‘百里挑一’的比例,那也就不至于将他们,说成‘二千石不能治’的豪强地头蛇了。

    ——在郡县地方,二千石,可是和‘郡太守’直接划等号的!

    一個拥有十数万,乃至数十万人口的郡,若真有上百,乃至数百位‘豪强’,那这个郡太守也不用干了,直接找个豆腐撞死便是。

    事实上,一个二三十万人口的郡,真正能称之为‘二千石不能治’的豪强地头蛇,大概率不会超过五家。

    如那‘豪强为祸一方’的反面代表:河东郡,自太宗皇帝晚年开始,便是杨、暴两家在把持。

    再比如关东最大的粮商家族:宣曲任氏,更是掌握了关东粮食市场超过四成的份额!

    尤其太宗皇帝年间,宣曲任氏凭借一句‘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的家训,得了太宗皇帝的口头赞赏。

    这一下,宣曲任氏算是彻底一飞冲天,凭借在世圣人:汉太宗孝文皇帝的亲口背书,彻底坐稳了关东宗族势力的头把交椅。

    这样一家有实力、有影响力,更得一代圣君背书的地头蛇,别说是二千石级别的郡守,又或是金印赤绶的宗亲诸侯了;

    ——便是长安朝堂,想要料理这么一家豪强地头蛇,都得好生费一番工夫和脑筋。

    至于宣曲任氏那句家训是什么意思?

    不外乎:不是自家田亩种出来的粮食,坚决不吃;不是自家养出来的蚕、抽出来的丝所缝制的衣服,坚决不穿;

    公家的义务——即税、赋悉数上缴完成之前,绝对不能喝酒吃肉、聚众宴饮。

    众所周知,太宗皇帝一生俭朴,甚至堪称‘淳朴’!

    对于这么一句倡导勤俭节约,着重强调公民义务的家训,太宗皇帝开口夸赞一番,显然也是题中应有之理。

    言归正传。

    掰着指头算,如今汉室——无论关中还是关东,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能有宣曲任氏这等影响力得地头蛇,独一无二,仅此一家。

    便是次一等的,那些顶多只是让郡太守觉得难办,却根本难为不到长安朝堂的豪强,也基本都是每个郡一两家、两三家。

    至多不超过五家。

    ——要知道豪强之间,那也是有竞争的!

    而且豪强之间的竞争,可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商业竞争,而是血淋淋的生存之争!

    不把竞争对手尽可能吞并,并与那些实在吞并不了的结盟,豪强们根本就无法跻身‘豪强’之列。

    而这,也恰恰是汉家的陵邑制度,在最近这些年稍显乏力,对于关东地方豪强的限制作用逐渐乏力的原因所在。

    ——经过发展初期的残酷竞争、吞并后,在竞争中幸存下来,并发展壮大、彼此又奈何不得的地方豪强之间,最终会选择结盟。

    就拿河东郡的杨、暴两家举例;

    自太宗皇帝早年,这两家逐渐成长为河东郡豪强地头蛇的代表,至今不过三十年的时间,便已是触手遍布于河东郡军、政、商各界!

    凡河东郡官员,除了长安朝堂中央委派的郡守、郡尉之外,郡衙所有实权职务,几乎尽数被这两家所瓜分!

    每当有郡守履任,这两家便会各派出代表,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前去拜会。

    话说的也好听:得知明公履任本郡,作为本郡最具名望的两家‘良绅’,不敢不携重礼相访,以效犬马之劳!

    听说这两家是本地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家族,这位才刚到人的郡太守大概率会两眼放光。

    ——地方豪强!

    ——现成的政绩啊!

    ——只要搞掉这两家地头蛇,那本官在这一郡之地,岂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于是,该郡守义正言辞的拒绝了杨、暴两家的贺礼,并明确表示:你两家,还是好自为之吧!

    等长安朝堂下一次迁民实陵,本官就把你们两家报上去!

    然后,这个郡守就傻了。

    ——才刚摆明‘绝不和杨、暴同流合污’的态度,不眨眼的功夫,郡守衙门居然直接停摆!

    一问才知道:郡衙除了主管民政的一把手郡守,以及分管军务的二把手郡尉之外,什么都邮、长吏、郡丞,又或是都尉、将校等,居然无一例外,都是杨、暴两家的人!

    要么,是杨、暴两家的人,被安排到了这些位置上;

    要么,是凭实力爬上这些位置的人,被杨、暴两家以联姻之类的手段,和这两家捆绑在了一起。

    当然,都邮、长吏、郡丞这样的要害位置,更是清一色非杨即暴——直接就是这两家的子弟!

    事情闹到这一步,这个年轻气盛的郡守也终于明白:离了杨、暴两家,自己别说是做出成绩了——连郡衙的日常运转都维持不了。

    于是,风水轮流转,换成了这个郡守携礼登门,极尽卑微对杨、暴两家道歉。

    ——哎呀~

    ——是本官太年轻啦~

    ——没了您两家,俺们这河东郡,那是一件事儿都办不成呀!

    ——还请您两家,原谅我这个年轻人的一时错漏……

    见郡守如此识趣,杨、暴两家也不拿乔,第一时间让郡衙恢复了正常运转。

    而后,便是对这个年轻不懂事的郡守苦口婆心的说:哎呀~都是误会~

    您是长安派来的郡守,那就是俺们河东的天啊~

    可是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要想治理好河东郡,您还是得仰赖俺们这些‘良绅’来办事儿啊……

    至此,合约达成。?——河东郡守以‘不插手政务’,尤其是不侵犯杨、暴两家利益为条件,换得杨、暴两家的支持。

    而杨、暴两家得了权,正事儿却也不耽误——税、赋也好,劳、役也罢,都给办的妥妥帖帖。

    如是数年,郡守‘垂拱而治’愣是垂出一桩又一桩实打实的政绩,很快便升迁离去;

    而后,杨、暴两家再次派人携重礼登门,拜访新到任的河东郡守……

    “有些话,孙儿不便明说。”

    “但依皇祖母之阅历,瞧明白这点事,总还是不在话下的……”

    对于窦老太后‘是否对关东地方郡县,在关于陵邑制度的工作上感到不满’的询问,刘荣并没有直接作答。

    只如是隐晦答出一语,便就刘荣苦笑着摇了摇头,自顾自说道:“太祖高皇帝筚路蓝缕,立我刘汉国祚,乃告天下:商者末业,其害,尤甚于鲁地之腐儒!”

    “乃谕: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别居另册,以为,有别之民也……”

    “又置陵邑之制,广迁关东地方豪强、二千石不能治者于陵邑,以实关中、以固国本。”

    “——太祖高皇帝七年,又孝惠皇帝八年、吕太后八年;”

    “凡有汉二十五载,我汉家赖陵邑之制,而使关东无豪强之祸、地方无宗族之患。”

    ···

    “及至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继大统,却为陈平、周勃等老臣掣肘,更齐悼惠王诸子虎视眈眈、居心叵测于关东。”

    “为得保宗庙,太宗皇帝不得已,先废山泽之禁,后除盐铁官营,更许民私铸铜钱。”

    “——世人皆曰: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七年,凡诸夏之民,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又太宗皇帝行仁德之政,使民得其食、其衣,贾得其产、其利;”

    “如是二十七年,天下百废俱兴,工、商之民,皆犹如鱼得水。”

    “然此间之弊如何,天下百姓民不知,公侯贵戚不顾,公卿百官知而不敢言。”

    “便是孙儿,亦不敢以逆耳忠言,而有伤太宗孝文皇帝之遗德……”

    如是一番话,不单是让窦老太后陷入了沉思,也同样让刘荣,陷入了一阵漫长的沉默之中。

    毋庸置疑的是:作为华夏封建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开创者,即‘文景’二字的‘文’。

    而太宗孝文皇帝在位年间,华夏文明的状态,完全用‘宽松”二字来彻底概括。

    宗亲诸侯?

    ——只要不举兵谋反,随便你!

    什么开矿铸钱、冶铁,什么开海煮盐——哪怕摆明一副要造反的模样,长安朝堂对你的宽容,也能一直维持到你正式扯旗的那一天。

    底层农户?

    那就更不用说了。

    没吃的了,那就上山打猎——太宗皇帝赏你饱腹!

    没柴烧了,那就上山伐木——太宗皇帝赐你温暖!

    甚至于,没钱花了,太宗皇帝也赐你富足——随便熔点铜器,大概浇铸成钱样儿,伱就有钱花了!

    尤其真正关乎底层百姓切实利益的税、赋,更是成为了文景之治最坚实的基础。

    ——汉文帝在位二十七年,其中有足足十三年,完全免除了全天下人的农税!

    剩下十四年当中,也有足足十一年农税减半,只行三十取一的超低税率!

    便是以十五取一的法定税率,完整收取农税的那三年,也完全是为了避免天下人习以为常,真把太宗孝文皇帝仁慈的农税三十取一,当成是‘本就该如此’。

    这是农税;

    而汉家法定的口赋:每人每年一算,即一百二十钱,也已经被天下人默认为每三人一算,每人每年四十钱。

    因为自太宗皇帝四年至今,汉家再也没有按照法定的数,收取过一百二十钱的口赋;

    以至于天下人——尤其是太宗皇帝晚年出生的人,大都认为汉家的口赋,从来都是每人每年四十钱……

    宗亲诸侯肆意妄为,底层民众的生存环境也相当宽松;

    相应的,工商业发展,以及地方豪强富户的发展壮大,自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文景之治——尤其是太宗皇帝那二十多年,一道极为‘亮眼’的风景线。

    文景之治,对于底层百姓是盛世,对于豪强富户,也同样是盛世。

    历史上长达五十年,本时间线也足有三十多年的文景之治,更是成为了豪强富户迅速完成原始积累,并在地方构筑盘根错节的势力,从而为祸一方的史诗级温床!

    所以,对于窦老太后的提问,刘荣的回答是肯定的。

    ——过去三十年,汉家的陵邑制度,就算没有完全停摆,其效能也早已大打折扣!

    过去三十年,许多早就该迁居陵邑的豪强富户,在地方郡县官员的庇护之下,一次又一次躲过了强制迁移;

    积年累月之下,别说二十万——便是如今的关东,有三四十万人属于‘豪强’标签,刘荣也完全不会感到奇怪!

    而此番,刘荣出手就是一座一步到位,可容纳二十万人的茂陵邑,几乎是直言不讳的告诉天下人:对于我汉家过去三十年的陵邑制度,朕极其不满!

    只是此事,毕竟关乎到太宗孝文皇帝名声,乃至于‘文景之治’的历史评价;

    刘荣再怎么愣头青,也总得先和老太后商量商量。

    ——商量商量怎么搞,才能在确保陵邑制度成重新发挥‘国运调节器’之效能的同时,最大程度规避此事,对太宗孝文皇帝的政治影响。

    诚然:太宗孝文皇帝,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但刘荣姓刘。

    孝景皇帝刘启的刘;

    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刘;

    自然,也是太宗孝文皇帝:刘恒的刘。

    维护太宗孝文皇帝的政治形象,对于刘荣——对于太宗皇帝这一脉的每一位汉天子而言,都是根本不需要思考的政治本能。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煌未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煌未央并收藏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