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华将军,原名福如,号济臣,江西宜春市泽溪人,生于1900年4月2日。少时就学于宜春县高等宜阳小学,后考入江西省立第八中学,学习成绩为全校之冠。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宜春时,易安华带头响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爱国运动,遭到校方的阻挠。他愤然提出“打倒刘汉(第八中学校长)”的口号,被迫令退学。返回乡里躬耕力行,改名为安华,别号济臣。

    1925年,易安华从家乡远赴广东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次年毕业后,在军校宪兵教练所任见习少尉队附,后调为宪兵团排长。1926年夏,参加北伐战争,随军攻入湖南,直取湖北。在战斗中,英勇善战,受到嘉奖。1927年,升任浙江警备司令部第三补充团上尉连长。次年,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团继续深造,旋又入中央教导队。毕业后,被派任教导第一师第一团上尉连长。

    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展开中原大会战。易安华随部对反军作战,转战于豫、鲁之间,克开封,攻山东,积功升为少校营长。次年,教导师改编为陆军第八十七师,易安华任261旅522团中校团副。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蔡廷锴率十九路军奋起还击。为支十九路军的抗战,易安华所在的八十七师编入第五军,军长张治中兼师长,命前往上海参战。2月14日,易安华随部到达上海南翔附近(当时十九路军总指挥部所在地),并于当天驻防上海桥机场,后奉命接防吴淞、张华浜、蕴藻浜等一带的防御。2月20日,易安华率部在庙行一带阻击敌人,他身先士卒,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一直血战到2月12日。

    庙行战斗刚刚结束,易安华又奉令增援浏河。易安华所部徒步赶往浏河,由于路途远,加之一路上日军的骚扰,直到晚上  也未能到达目的地,中途奉命退至太仓。在太仓,522团和友邻部队协同作战,与日军相持多日。后因上海休战协定签订,易安华等奉令撤退。

    此时,易安华因患足疾,回江西体养。1933年冬,病愈重返部队。由于他在上海抗战中表现英勇,指挥有方,深得师长王敬久的赏识和信任,被提升522团上校团长,并被视为心腹,共商要事。1934年8月,易安华奉命率部入闽,与红军三、五军团作战。

    1935年冬,易安华回乡省亲。他找父老乡亲多次谈心,议论国家大事。面对当时日本侵华日凶的形势,易安华决心为国家为民族洒尽自己的一腔热血。在与乡亲们告别时,他说:“吾思日寇自九一八事变后,强占东北,把侵略的矛头逐向南移,欲吞食吾整个中国,吾思战争必将爆发,吾辈军人当负救国之责。此后与诸公父老会晤良艰,今吾归营,留下‘自述小史’,作为从戎十余载之小结。”  聊聊数语,慷慨激昂,闻者莫不为之感动。

    1935年至1936年,易安华部进驻江阴、常熟一线。按照参谋本部的计划,在江阴——无锡一线和苏州——常熟——福山一线构筑防御阵地,准备尔后对日作战。

    七七事变发生后,8月,易安华再次奉命保卫上海。此时,易安华已升任259旅旅长,并授予少将军衔,率兵驻扎在常熟待命,当接到命令之后,易安华立即把妻子儿女送回家乡。临别时,对妻子施德群说:“汝准备领吾抚恤金,善养家小。”  并送给妻子几句话:

    “不灭倭寇,

    绝不生还。

    国将不保,

    何以家为?

    吾妻存之”

    回到军营,易安华号召全体官兵说:“日寇占领了我东北,又侵入我华北,国亡无日了,现在正是我们军人报效国家的时候,不当生还,愿效马伏波马革裹尸。”  然后,宣布了开拔上海的消息。士兵们的回答,是一片悲壮的吼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宁碎头颅,还我河山!”

    8月12日,易安华部到达上海。13日,淞沪抗战揭开了序幕。14日,易安华率部在闸北等地与日军遭遇,连战皆捷。接着,又占领了日本海军操场和海军俱乐部。19日,易安华旅突入杨树浦租界至岳州路附近,于22日占领了两个日本工厂:康泰厂与精版印刷厂。之后,一直在江湾一带指挥作战。

    11月初,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对上海实行翼侧迂回,中国守军被迫向吴(苏州)福(福山)线和锡(无锡)澄(江阴)线既设阵地转移。易安华万万没料到,自己苦心经营的防御工事,  还未来得及使用,就被日军摧毁。易安华率部再向南京方向撤退。日军占领镇江之后,分三路向南京进犯,南京告急,蒋介石

    委派唐生智为卫戍司令,决计固守。易安华奉令率部担任光华门、通济门外一带的守卫。

    12月9日,日军占领淳化镇,沿大道直抵光华门及通济门外营房。10日,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在航空兵的掩护下向光华门攻击,易安华在没有炮火支援,伤员也无法撤退的情况下,沉着指挥所部顽强抵抗,连连打退日军的疯狂进攻。当天午后,日军炮火猛轰光华门,城墙被炸开两处缺口,日军蜂涌而入,情况甚为严重。为堵住缺口,易安华率259旅与陈颐鼎的261旅协同作战,易旅正面攻击突入城内的日军,261旅则抄日军后路。经过一昼夜血战,终于堵住了城墙缺口,全歼突入城内的日军。这时,易安华头部负伤,但他仍和陈颐鼎在电话中互相鼓励:“打得好!我们要坚持下去,守住南京。”

    12日,日军再次进攻中华门及雨花台。守军伤亡惨重。此时,左翼阵地守军被击溃,日军从雨花台、通济门一带包抄过来,使担任右翼阵地防御的易安华部三面受敌。易安华带伤沉着指挥战斗,鼓励将士们坚守阵地。有人劝他离开阵地,他坚决地回答:“我是堂堂的中**人,决不忍偷生而负国负民,我誓与将士们同生死,与阵地共存亡。” 他的头部、右臂多处负伤,后腰部中弹昏倒在阵地上。

    八十七师师部组织增援易安华旅,设法营救他突围,并悬赏:“凡能救出易旅长者,赏法币二千元”。但由于内外隔绝,营救工作失败。易安华牺牲在秦淮河畔,遗体无法寻找。时年三十八岁。

    易安华将军阵亡之后,宜春各界人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张治中将军送来了挽联。由于没有遗体,便在宜春镇北郊秀江河畔修建了一座衣冠冢,以供后人瞻仰。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易安华烈士生前留给他子女的一首诗,这首诗,正是烈士自己最真实的写照。

    李兰池将军,字锦卿,辽宁锦西人。1899年生。少时即喜爱读书,并长于书法。1926年冬,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步科学习  。1928年8月毕业,分发东北军缪澂流部,历任排、连、营长、团副、团长等职。

    1933年,李兰池随部参加热河抗战和长城抗战。旋即转赴关内。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时任陆军第五十七军112师少将副旅长。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展开,五十七军奉调驻防江苏南通、海门等地,被编为长江左岸守备区。11月中旬,淞沪地区的中国守军全线后撤。李兰池所在的112师奉命南渡长江,和103师作为江防军,共同据守江阴要塞。

    江阴要塞位于锡澄国防线(无锡至江阴)的北端,控扼长江,形势险要。日军在占领淞沪后,分兵数路迅速西犯,19日突破苏(州)福(山)国防线。27日,日军第十三师团开始进攻江阴要塞。112师和103师决心固守要塞,阻滞日军溯长江西上。李兰池等率部顽强抵抗,浴血苦战,连连击退日军的进攻。日军在多次进攻受挫后,急忙调来海军,对江阴要塞实施水陆夹击。12月1日,守军在连续激战五昼夜之后,工事大部被毁,官兵伤亡甚多,外援复已断绝,乃实行突围,向镇江转移。

    李兰池随部在镇江停留了数天。8日,奉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命,兼程开往南京。10日晨,到达南京太平门外,立即抢占蒋庙阵地。次日,日军第十六师团一部来攻,李兰池等率部应战,激战经时,部队伤亡过重,阵地动摇。李兰池奋不顾身,亲上火线督阵,终于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12日,日军攻破南京城,112师奉命突围。李兰池身先士卒,率队冲锋。由于敌众我寡,日军枪炮疯狂射击,不幸中弹阵亡。时年三十九岁。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

章节目录

1937血与悲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叁叁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叁叁亖并收藏1937血与悲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