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国国都,大秦的兵马突然东转,连下三城的消息传来,整个朝堂上都炸开了锅。

    有人提出要立即出兵,有人说要割地求和,而被酒色掏空了身体的昭国国君,顶着一副黑眼圈,看着朝臣们乱作一团,张开嘴打了个哈欠。

    然后他才看向自己最为倚重的左膀右臂,当朝丞相桓温。

    “丞相大人,可有良策?”

    桓温出列,朝自己的国君行了一礼道,“启禀陛下,大秦此次攻打我昭国,定是蓄谋已久。求和之策,恐不奏效。臣不才,愿领我昭国三十万大军出征,与秦军决一死战!”

    听听,这才是会为自己分忧解难的臣子嘛!

    群臣看着国君满意的脸色,自然皆知丞相大人的话搔到了对方的痒处。

    一时间,有人出列同意丞相带兵出征。也有人出面反对,认为丞相是文官,根本就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让他带领三十万大军出征,那就是去送死!

    还别说,这话正巧戳中了桓温的心思。若是国君真让他带兵了,这三十万大军就是他交好秦国的投名状了。

    眼见朝堂上又要乱作一团,将这潭水搅浑的桓温却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老神在在的站定。

    国君心烦这些人在下面吵来吵去,扭头便起身,回了内殿。

    一群还在争吵不休的大臣,一见国君都走了,整个朝堂上也就瞬间安静了下来。

    接着丞相带头离开大殿,其他人面面相觑后,也跟着一个个都相继离开了。

    这个国家早就烂到了根子里,国君荒淫无道,宠信奸佞。文官贪财、****,最底层的士兵常常是勒紧裤腰带过活。一旦秦兵到来,便是一朝倾覆的结局。

    这边,昭国国君进入内殿后,一扫脸色的不耐之色,反而变得神色凝重起来。

    他走到屋中的一处暗格前,抬手敲击三下,格子打开后,出现了一个小铁盒子。盒子被打开后,里面露出一个小卷纸来。

    小卷纸被打开了,上面只写了一行字:昭国守不住了,计划提前结束,先撤。

    国君看完后,捏着卷纸的掌心一紧,其间竟生出一团小火,将那卷纸烧得干干净净,没有落下半点灰烬。

    紧接着,他去了一趟昭国的国库,将里面所有的金银财宝都装入自己腰间的一个锦囊袋子之中,这袋子显然是能虚空纳物的宝贝。

    做完这一切后,他的面上还露出一丝惋惜。因为眼下要撤,后宫里那么多娇艳的美人儿,他是一个也带不走了。

    不过临走之前,被他养肥了多年的丞相家里,还是可以去一趟的。

    丞相府,听闻陛下忽然到访的桓温,连忙出门接待。

    这对君臣俩儿一路上有说有笑的,然后进了相府的一间厢房。

    一到厢房里,两个人几乎是同时收了笑容。

    “丞相,寡人今日来,是要问你取一些东西的。”

    桓温眯着眼道,“那还真是巧了,臣今日也要问陛下讨要一件东西。”

    国君见他态度不对,心中警惕道,“什么东西?”

    “那就是陛下您的项上人头!”

    几乎是在桓温说出口的瞬间,一群早已隐藏在周围的黑衣人,手持刀剑一跃而出,分明是要将国君绞杀在此!

    “大胆桓温,你竟然敢弑君!”

    国君作势夺门而出要逃,桓温筹备多日,又怎会让人轻易走脱?

    双拳难敌四手,一番混战之后,国君被五花大绑的拿下。

    桓温伸手提起一把长刀,缓缓走到对方面前,将刀架在了昔日的国君脖子上。

    “陛下可曾想过,自己也有今日?”

    “呸!”国君往桓温脸上吐口水,后者闪避而过。

    “我劝陛下还是不要再挣扎了。如今你已是案板上的鱼肉,我们来商量一下如何?若是你愿意亲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秦军入城,那我就放了你。兴许,秦国国君一高兴,还能给你列土封疆呢。”

    国君一脸冷笑道,“你真的以为,你已经吃定了我?”

    他说着,被捆绑在身后的双手里隐隐有火光乍现。

    这时,忽然有一个身穿黑袍的人,从房间里的暗道中走出。他径直来到国君面前,一抬手“呲啦”一下,从后者脸上撕下来一块人皮面具。

    桓温等人见状,也是大吃一惊。原来他们昭国的国君,竟是别人所扮?!

    黑袍人正是桓温先前接触过的神秘人,他看着被撕下人皮面具后的那人,充满震惊和不解的脸庞,开口道,“大秦南下,直攻昭国,阁下背后的势力应该已经给你发出召回令了吧?反正你都要走了,不如临走前再帮我们一个忙如何?”

    被人撕破伪装的“国君”,心中大惊,对方一上来就识破了他的伪装,甚至还知道他背后的势力要召回自己,难道说,对方背后也是那一群能够手眼通天的人物?

    “国君”目光闪烁,似乎正在做着艰难的判断。

    良久之后,他终于做出了决定,“可以。”

    三日后,昭国国君率领朝中文武百官,走出国都,向已抵达城外的秦军宣布投降。

    秦军最高统帅冯广立即入驻昭国国都,开始全面接管昭国的一切。因为是国君主动投降,秦军又是军纪严明,进行的是和平接管,因而昭国并未发生民众暴乱之事。

    镇守昭国的那位圣人,只是终日闭门不出,似是对发生在昭国的这一切都不闻不问。

    然而随着秦军的陆续到来,不少有心人发现,此次攻昭的秦军根本就没有百万之众,最多只是三十来万人。

    如果真的有百万秦军,那么剩下的七十万大军去了哪里?

    时间回到半个月前。

    当日秦军主帅在看完安先生留下的那份锦囊后,在落雁关前就将大军分作两支。

    第一支队伍入关后,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而队伍的迅速东移,攻打昭国,也没有令后面的探子们多想,只以为秦军先行攻打的是昭国。

    接着,等到探子们都离开后,剩下的七十万大军,才趁着夜色,在另一位将军的带领下,直攻宋国而去。

    如果打开一份三国分布的地形图,就会发现这是兵分两路,各个击破之计。

    大秦国先是破坏了三国结成同盟之事,接着分兵攻打昭国和宋国,一旦这两国覆灭,秦军就将以包围之势,将中间的北齐国彻底消灭。

    很快,大秦军队攻破北部城池的消息和昭国国君率众投降的消息,同时传到宋国。

    宋国国君此时才开始忧心如焚起来。

    先前他派去拉拢魏国和南越的使者都失败而归,眼下秦军势不可挡,宋军又损失惨重,再这样下去,叫秦军打到国都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怎么办?他该怎么办?难道,要他放下身段,再去主动找北齐结盟吗?

    这边的宋之庆正在一筹莫展,隔壁北齐国的王宫里,李天明的日子也不好过。

    大秦国这招是怎么回事?

    对方虽然没有直接南下,攻打他北齐国,但是右边的邻居昭国已经投降了,秦军随时都可以从右侧向北齐发起进攻。

    还有左边的宋国,你说你平时和我北齐打仗的时候,就没见你怂过。怎么秦军一来,开战后,你就一直节节败退呢?

    照这样下去,宋国一灭,我北齐岂不是要腹背受敌,被两面夹击了?

    事实上,这正是安昀在他留给冯广的锦囊中所说的第三计——“两面夹击”!

    所以说,不怕敌人跟你玩计谋,只怕本来就比你厉害的敌人还要跟你玩计谋!

    这会儿,李天明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只觉得自己都快愁白头了。

    直到他的眼睛不经意的扫过前些日子的一摞会考考卷,整个人的目光才重新亮了起来。

    他连忙站起身,从这摞考卷里,翻出了慕莲的那张考卷,上面还有他用朱笔批改过,留了“中”字的字样。

    现在,他再次将这份考卷,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正如白老当日所言,慕圣在她的考卷中为北齐国指出了一条生路,只是这条生路实在太险了,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真的不能轻易尝试。

    但是慕圣能想出此策,就说明她可能早已预料到了大秦不会直接来攻打北齐,只有这样,这条路才可能成为生路。

    怎么办?他要不要选择走这一条路?

    李天明陷入了犹豫之中,他决定拿着这份考卷,去找了还在闭关中的太上皇。

    太上皇看完考卷后,只给了他一个无比简洁的回复,“就照慕圣说的办。”

    于是李天明回到了自己的书房,他决定,开始执行慕莲所说的那个计划。

    北齐国是生是死,是成是败,就看这个计划了!

章节目录

女帝要从掌门做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一垛墙头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垛墙头草并收藏女帝要从掌门做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