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这个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由于深居内陆自然条件恶劣,当地的生存环境并不理想,不过这里也是中西文明碰撞融合的地方,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灿烂的文明。在千百年的交流中,华夏儿女的足迹遍布西域,不仅把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文化传播到这片荒寂的土地,还留下了三个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丝绸之路。汉朝初年北方匈奴的军事压力非常大,为了间断敌人的右翼,武帝秘密派遣张骞等人以商贾的身份出使大月氏等国家,从战略上牵制匈奴骑兵的迂回空间。在此之前中原地区对西域还没有概念,张骞历经千辛万苦才逃出匈奴人的包围圈,不料大月氏人早已被军臣单于打败,举族迁徙到了咸海一代,过起了半耕半牧的生活。
当张骞说明来意时,他们表示爱莫能助,张骞只好带着满身的失落返回长安。为了躲避匈奴人,这次他们想从青海一带进入汉朝腹地,然而此时羌人已经被匈奴征服,当地的匈奴军官很快便认出了这些汉人,并将他们全部押解到王庭。后来军臣单于病死,其弟左谷蠡王自立为新的单于后立刻率部众攻打太子于单,张骞趁着这场内乱带着自己的匈奴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
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汉朝的战略目标,但是张骞带回的西域资料却很有价值,此外还有先进的冶炼技术和优良的战马,这些对于汉朝的骑兵军团都非常珍贵。七年后匈奴人在卫青、霍去病的长途奔袭中不断损兵折将,被迫远遁漠北自保,强汉的事迹也随之传到了西域一带。
为了传播汉文明,武帝决定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由于这次的任务是建立外交关系,所以西行的规模非常庞大,货物也极为丰厚。面对友善的汉朝人,沿途各国争相拥戴,随之派出使者到长安朝拜。张骞到达乌孙以后,遣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最远到达安息、身毒等地。
张骞的西域之行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他走过的路线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这条路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友谊,张骞的事迹也为后人深深的怀念。
第二个故事叫做十三壮士归玉门。中国人历来都对汉朝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们的主体民族都以国号为名,具体原因可从这个故事中窥探一二。
故事的主人公叫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人。公元七十四年东汉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耿恭作为一名校尉在那里维持治安。去而复返的匈奴人先是派兵进攻车师国,杀死他们的国王后又掉头攻打仅有数百守军的汉朝驻地。
面对数万匈奴骑兵的攻击,耿恭果断的命将士们依托城墙进行防御,匈奴人久攻不下后改变策略,想通过包围迫使汉军出城投降。数月后城中粮草断绝,将士们相继被疾病和饥饿夺走生命,剩余的人便将他们遗留的弓弩盔甲上的皮革制品煮了充饥,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没有选择投降。
长时间的围城耗费了匈奴大量的粮草物资,耿恭等人的勇敢也使得敌人军心动摇。为了尽快结束这场仅有象征意义的战争,匈奴人派出使者要求入城招降,借机获取城内的情报。耿恭假意答应,待使者入城后将他们抓到城墙上杀掉后分而食之。
此时正值明帝驾崩,章帝即位后立即组织群臣商议如何救援,大部分人认为不应因小失大,为了几百人而派出几万人出征,耗费无数不说,还要搭上更多的生命。在这场辩论中,鲍昱说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耿恭宁死不降是为了守着大汉的气节和荣誉,危难之际若是放弃了他们,不仅会纵容了蛮夷的残暴,还会伤了所有将士的心,以后要是再遇到战争,谁还会心甘情愿的为国家出征?章帝听完后恍然大悟,救援大军随后出发。
援军一路相继救下了许多被打散的汉军,将他们重新收编后继续往西前行,等最远的耿恭等人被救下时,能够一起踏上返途的将士仅有二十六人。在漫长的归途中,既有匈奴骑兵的骚扰,又有恶劣的天气,最后进入玉门关时只剩下十三人。玉门关的守将们十分震动,史书记载“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郑重为恭以下洗沐易衣冠”,在给章帝的奏折中夸赞他们“不为大汉耻”。
第三个故事叫长枪独守大唐魂。故事的主人公叫郭昕,详细资料正史没有记载,只知道他是郭子仪的侄子,其父郭幼明是郭子仪的同母弟弟。
唐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控,曾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在这里筑城屯兵,保护周边的小国和来往的商贾。安史之乱爆发后,一万五千西域精锐及安西都护府军被征调回内地勤王,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诸州,致使留守的唐军与内地联系彻底断绝。当他们依靠回鹘的势力重新与内地取得联系后,唐朝政府惊奇的发现西域还在他们手中,朝野上下对他们精忠报国的精神感动的痛哭流涕,代宗亲自下诏《喻安西北庭诸将制》来赞扬他们。
不过此时唐朝已无心控制西域,除了口头褒奖再也没有派去一兵一卒,吐蕃趁机猛攻安西四镇,形势急剧恶化。临危之际郭昕奉命担任安西四镇留守,李元忠则坚守北庭,二人与沙陀回鹘的骑兵相互配合,多次与吐蕃人进行血战,力保城门不失。
当郭昕再次派使者从回鹘地盘借道进入长安求援时,唐帝国的精英们再次震惊,想不到安西、北庭这两个都护府及瓜沙诸州还在自己手里,于是嘉奖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郭昕还被封为武威郡侯。之后又分别加封郭昕、李元忠为尚书左右仆射,郭昕也由四镇节度观察使升任四镇节度使。
此时,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名义上控制着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但事实上代宗已经放弃了西域这片传统的势力范围,郭昕以及继任北庭都护府的杨袭古孤立无援,最后在龟兹据守城池。吐蕃倾举国之力攻打,郭昕及所有唐军全部壮烈殉国,后人为祭奠郭昕,谥其为“铁血郡王”。他历经六任皇帝,孤守西域近半个世纪,老兵为大唐在西域的最后一片土地奉献了一辈子,直到热血洒尽,忠魂依旧。
第一个故事叫丝绸之路。汉朝初年北方匈奴的军事压力非常大,为了间断敌人的右翼,武帝秘密派遣张骞等人以商贾的身份出使大月氏等国家,从战略上牵制匈奴骑兵的迂回空间。在此之前中原地区对西域还没有概念,张骞历经千辛万苦才逃出匈奴人的包围圈,不料大月氏人早已被军臣单于打败,举族迁徙到了咸海一代,过起了半耕半牧的生活。
当张骞说明来意时,他们表示爱莫能助,张骞只好带着满身的失落返回长安。为了躲避匈奴人,这次他们想从青海一带进入汉朝腹地,然而此时羌人已经被匈奴征服,当地的匈奴军官很快便认出了这些汉人,并将他们全部押解到王庭。后来军臣单于病死,其弟左谷蠡王自立为新的单于后立刻率部众攻打太子于单,张骞趁着这场内乱带着自己的匈奴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
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汉朝的战略目标,但是张骞带回的西域资料却很有价值,此外还有先进的冶炼技术和优良的战马,这些对于汉朝的骑兵军团都非常珍贵。七年后匈奴人在卫青、霍去病的长途奔袭中不断损兵折将,被迫远遁漠北自保,强汉的事迹也随之传到了西域一带。
为了传播汉文明,武帝决定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由于这次的任务是建立外交关系,所以西行的规模非常庞大,货物也极为丰厚。面对友善的汉朝人,沿途各国争相拥戴,随之派出使者到长安朝拜。张骞到达乌孙以后,遣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最远到达安息、身毒等地。
张骞的西域之行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他走过的路线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这条路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友谊,张骞的事迹也为后人深深的怀念。
第二个故事叫做十三壮士归玉门。中国人历来都对汉朝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们的主体民族都以国号为名,具体原因可从这个故事中窥探一二。
故事的主人公叫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人。公元七十四年东汉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耿恭作为一名校尉在那里维持治安。去而复返的匈奴人先是派兵进攻车师国,杀死他们的国王后又掉头攻打仅有数百守军的汉朝驻地。
面对数万匈奴骑兵的攻击,耿恭果断的命将士们依托城墙进行防御,匈奴人久攻不下后改变策略,想通过包围迫使汉军出城投降。数月后城中粮草断绝,将士们相继被疾病和饥饿夺走生命,剩余的人便将他们遗留的弓弩盔甲上的皮革制品煮了充饥,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没有选择投降。
长时间的围城耗费了匈奴大量的粮草物资,耿恭等人的勇敢也使得敌人军心动摇。为了尽快结束这场仅有象征意义的战争,匈奴人派出使者要求入城招降,借机获取城内的情报。耿恭假意答应,待使者入城后将他们抓到城墙上杀掉后分而食之。
此时正值明帝驾崩,章帝即位后立即组织群臣商议如何救援,大部分人认为不应因小失大,为了几百人而派出几万人出征,耗费无数不说,还要搭上更多的生命。在这场辩论中,鲍昱说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耿恭宁死不降是为了守着大汉的气节和荣誉,危难之际若是放弃了他们,不仅会纵容了蛮夷的残暴,还会伤了所有将士的心,以后要是再遇到战争,谁还会心甘情愿的为国家出征?章帝听完后恍然大悟,救援大军随后出发。
援军一路相继救下了许多被打散的汉军,将他们重新收编后继续往西前行,等最远的耿恭等人被救下时,能够一起踏上返途的将士仅有二十六人。在漫长的归途中,既有匈奴骑兵的骚扰,又有恶劣的天气,最后进入玉门关时只剩下十三人。玉门关的守将们十分震动,史书记载“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郑重为恭以下洗沐易衣冠”,在给章帝的奏折中夸赞他们“不为大汉耻”。
第三个故事叫长枪独守大唐魂。故事的主人公叫郭昕,详细资料正史没有记载,只知道他是郭子仪的侄子,其父郭幼明是郭子仪的同母弟弟。
唐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控,曾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在这里筑城屯兵,保护周边的小国和来往的商贾。安史之乱爆发后,一万五千西域精锐及安西都护府军被征调回内地勤王,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诸州,致使留守的唐军与内地联系彻底断绝。当他们依靠回鹘的势力重新与内地取得联系后,唐朝政府惊奇的发现西域还在他们手中,朝野上下对他们精忠报国的精神感动的痛哭流涕,代宗亲自下诏《喻安西北庭诸将制》来赞扬他们。
不过此时唐朝已无心控制西域,除了口头褒奖再也没有派去一兵一卒,吐蕃趁机猛攻安西四镇,形势急剧恶化。临危之际郭昕奉命担任安西四镇留守,李元忠则坚守北庭,二人与沙陀回鹘的骑兵相互配合,多次与吐蕃人进行血战,力保城门不失。
当郭昕再次派使者从回鹘地盘借道进入长安求援时,唐帝国的精英们再次震惊,想不到安西、北庭这两个都护府及瓜沙诸州还在自己手里,于是嘉奖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郭昕还被封为武威郡侯。之后又分别加封郭昕、李元忠为尚书左右仆射,郭昕也由四镇节度观察使升任四镇节度使。
此时,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名义上控制着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但事实上代宗已经放弃了西域这片传统的势力范围,郭昕以及继任北庭都护府的杨袭古孤立无援,最后在龟兹据守城池。吐蕃倾举国之力攻打,郭昕及所有唐军全部壮烈殉国,后人为祭奠郭昕,谥其为“铁血郡王”。他历经六任皇帝,孤守西域近半个世纪,老兵为大唐在西域的最后一片土地奉献了一辈子,直到热血洒尽,忠魂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