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卞又道:“宋、辽、西夏皆是兄弟之邦,各位大臣中也有不少汉人,想必各位不愿意做数典忘祖之辈,令后人耻笑。*/>

    梁乙埋、梁太后与张孝杰都面色不善地看向蔡卞,这些汉人显然被蔡卞三言两语揭开了内心的伤疤。

    蔡卞毅然不惧,与他们对视。

    “后人耻笑?后人又知晓些什么?又有何资格评判哀家?”梁太后端坐酒宴之中,面露嘲讽的神色,似乎对“后人”的评价不屑一顾。

    梁乙埋也哈哈笑道:“后人所熟知的历史,无非是由史官编纂而出的,也未必真实可信。最终经历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逐渐深入人心罢了。”

    言下之意便是史书错漏百出,不足以作为考证。

    蔡卞沉吟,梁乙埋的这话倒是不假。他自己与哥哥蔡京一同被编纂入《宋史奸臣传》中,而《宋史》、《辽史》与《金史》一同由后世的元朝丞相脱脱和阿鲁图主持修撰。

    这帮蒙古人照搬宋朝的史料记载,将众大臣划分为忠奸两派。而这些“真实”的史料来源于王安石的对头司马光苏轼等人,故此凡是王安石的裙带关系的大臣们被纷纷打入“奸臣”一列。

    蔡卞苦笑连连,等娶了王珂为妻,王安石日后成为自己的岳父大人。难道自己还有选择派别的余地吗?蔡卞很崇拜苏轼等人的文采,奈何自己终究与他们不是一路人。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昏君奸臣,他们的行为通常并非难以理解,他们的人性缺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甚至后世有人十分同情这些历史罪人,替他们平反。

    可能是史书记载失误,也可能是统治者故意抹黑前人。读书而不能尽信书,便是这种道理。

    可是正如同你不能够诋毁一位历史的伟人,去冒天下之大不韪,替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辩护洗白,这同样是种十分不明智的行为。

    眼下的梁氏兄妹、张孝杰甚至蔡卞本人,都是位列“奸党”的历史佞臣。

    可是这便是蔡卞的宿命吗?蔡卞无力去和元朝的人争辩,只能尽力挽救宋朝的命运。

    “就算是被钉在奸臣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我也只求尽心尽责,无愧于心。”蔡卞暗暗地心道。

    张孝杰接过侍者送来的新酒杯:“良禽择木而栖!宋王年幼无德而辽主圣明爱才,这样的明君才是我等愿意效忠的对象。”

    梁乙埋也笑,显然是不将年幼的宋神宗放在眼里,正如同他藐视他九岁的外甥皇帝。

    蔡卞摇摇头道:“国公大人岂不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梁太后忽的掩口,眼泪都快笑出来:“莫非你是说,宋王是在效仿春秋时代的楚庄王么?”

    梁氏兄妹没有注意到,但是蔡卞一向察言观色,观察力过人,目光停留在夏惠宗李秉常的身上。

    听到母亲讥讽宋神宗年幼无知,夏惠宗稚嫩的脸上露出一丝微不可察的嘲讽之色。

    蔡卞看着这位小小皇帝,内心一动,暗中觉得众人恐怕都小觑了这位西夏皇帝。

    蔡卞不禁想到了楚庄王的典故。

    楚庄王为春秋时代著名的贤君,他少年即位,面临朝政混乱的局面。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实则暗地里在等待时机。左右的人问他,楚庄王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楚庄王在位二十年,他知人善任广揽人才,让他们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使楚国振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可以说,楚庄王是每个年幼皇帝内心的偶像,宋神宗、夏惠宗俱是如此。

    宋神宗虽然年少并且登基在位的时日不长,但他满腔热情,渴望建功立业。

    作为后世之人,对于如此心怀抱负并且十年磨一剑的帝王,蔡卞心中只有满腔的敬佩。

    宋神宗距离千古帝王缺少的只不过是经验阅历,以及激烈残酷的政治斗争的考验罢了。

    一位年轻的大臣大笑着走到蔡卞身边,向蔡卞敬酒:“好个大宋使节,真合我胃口!没有坠了大宋的气势。”

    他向蔡卞敬酒,蔡卞却没有接他的话茬:“阁下是何人?”

    梁太后与梁乙埋都在冷笑。蔡卞心中明白,眼前此人原本坐在凳子上喝酒,面露复杂之色。

    梁乙埋向他使了个眼色,此人不得已才越众而出,向蔡卞敬酒。

    “他是翊卫司马军副都指挥——李清。”梁乙埋露出暗自痛快的神色。

    “他是汉人!曾经在陕西边军担任武官,他主动找到先皇,要求投降于我西夏。”梁太后淡淡道,自己的哥哥显然要报言语羞辱之仇,她虽交好蔡卞,但心中难免也有火气。

    众人哗然,李清的脸上更是流露出羞愧与自嘲的表情。

    蔡卞静静地看了他一会,叹了口气,将满满的一杯酒一饮而尽。

    李清不解地看着他,不明白蔡卞为何给自己面子,其实梁乙埋让自己出列,无非是羞辱宋使,顺便也敲打自己。

    “人各有志,李大人不必介怀。想当初张元在我大宋累试不第,郁郁不得志,遂叛宋投夏,成了李元昊的国相,我朝素有‘称颂’。”蔡卞叹了一声,握住李清的手,“各为其主罢了。”

    当然,宋朝痛骂张元却不反思自身制度的问题,直至宋神宗实行变法。

    张元叛宋投夏,令西夏国力突飞猛进之事,给宋朝极大震撼和教训。嘉佑二年(1057年),北宋改革了当时科举进士中的殿试实行末尾淘汰的录取制度,而对凡是中了进士之后的人一律授以进士出身。

    即使那些科举成绩可能不算太好的考生,也授以“同进士出身”,尽量防止出现文人叛逃为敌所用之事。

    其实蔡卞又如何指责李清呢?

    即使是名族大义,在对方漫长的一生中又能占多大分量?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在宋朝,像他这样的小武官或许永生没有出头之日。但投奔西夏,他们却能成就一番大的功业。从小小的九品武官,升至五品指挥使,李清心中自然对西夏感恩戴德。

    人都是现实的。故国情怀与养育之恩,如何与荣华富贵、怀才得遇相提并论?

    从客观上讲,旁人都会指责张元与李清是汉奸,但他们远远不及梁氏兄妹那般无情。李清确实效忠西夏,但他始终认为宋朝才是天朝上国,只有华夏才是文明之邦,投奔西夏只是无奈之举。

    战国时期政治家商鞅先后游走于卫国、魏国与秦国,最终在秦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后人真的会指责他叛魏投秦吗?

    蔡卞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得出来,李清表面上在异国他乡过得自在,但内心不如这般平静。

    李清的心中始终还是有着一丝对故国的眷念之情。与之不同的是,梁氏兄妹也是汉人,但是为了讨好党项人,为了巩固权势背弃了祖宗,他们选择了废除汉礼恢复蕃礼。

    通俗的讲,李清是内心爱国的移民华人,张孝杰等人是利欲熏心的汉奸,完全背弃了汉人身份。

    “故国风徽见,中华气骨清。李大人在西夏为官,也万万不可忘了汉人气节。”蔡卞又对李清敬酒道。

    李清双目含泪,默然饮酒,行礼退下。

    ——分割线——

    华州生曰张、曰吴者,负气倜傥,有纵横才,累举不第,薄游塞上,觇览山川风俗,慨然有志经略,耻于自售,放意诗酒,出语惊人,而边帅皆莫之知,怅无所适。闻元昊屡窥中国,遂西走。过项羽庙,沽饮极酣,酬酒像前,悲歌“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大恸而行。

    ——《西夏书事》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北宋君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可尔它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可尔它佛并收藏北宋君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