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不可及者”,我们学不到的,“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他的修养不是表演给人家看的。别人所不了解的,乃至做一件错事,别人都不知道,鬼都没有看见的,但是一个君子人自己审查自己会脸红:错了不合于道了。他因此他觉得没有一点脸红的事情,不亏于暗室,此所谓君子之道,不可及。那么,他又引用周代的诗经上记载的话:“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他说一个人、这个人不要认为看不见的地方可以乱来,所以自己心里思想不要认为:我在里头想,我还怕谁看见在古代就叫做“相在尔室”,你心里有所想,外面这个电波就放出来,那个鬼神、菩萨、圣人在虚空的境界都有所灵感,就知道。现在科学证明,人动一个念头,放的光就不同,电波的形态就不同。现在科学正在研究、测验这个东西,非常厉害一个人动一个很坏的念头,这个头脑电波放的光华就变成黑的、蓝的;要杀人、恨人的时候变成毒性的,还可以化验得出来,那个光还可以分析得出来有毒、无毒。就是现在到科学的境界,这个就叫“相在尔室”。你不要以为在房间没有人看见;一直有人看见的。有不可知的一面,照相机一样,看得很清楚。“尚不愧于屋漏”,所以呀,屋漏、房子漏了,漏了有个漏洞,漏洞是什么透天光的,跟天两个接通的。换句话说,人跟天人道、天道两个合一的,跟不可知一面相通的,电感的作用。所以你在房子里头起一个心念不对,就有记录了,在哪里呢在你那个“天命之谓性”的地方,自己刻划上了、沉积了。所以呀,不愧,对于屋漏,对于一点点小地方,乃至有一点渗漏屋漏的意思也有渗漏的意思,心里头小地方有一点渗漏就要弥补。这个漏洞代表过错,一点过错都不能有。“故君子不动而敬”。他不要起心动念,随时在恭敬的狀态;等于学佛人打坐、修定,行、住、坐、卧随时都要在这个定中,“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用不着讲话。他心静了,就是与他力佛菩萨的力量、境界都相通了,“不言而信”。这些都是引证古诗,说明这个事情,都是诗经上的:“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斧钺。”他说,“奏假”就是平常心里头起心动念、思想的时候,意识的狀态“无言”,这个意识境界清明、清静了,里头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了。言语这个“言”是代表妄想、杂念。比如一个人嘴巴闭着不讲话,像你们现在诸位坐在这里嘴巴都闭着,谁也没有讲话,你找找看,你肚子里都在讲话:哎,这一句话我懂了;哦,这一句道理是什么里头都在说话耶思想就是言语,言语是表达出来的思想,思想是没有发表出来的语言。所以意识境界里头的思想本身就是语言。“奏假无言”,内心没有一点分别妄念,“时靡有争”,随时随地这个心念都是清净、光明磊落,没有纷争、没有矛盾。“是故所以君子之人不赏而民劝”,修养到这样用不着讲话了,无言之教,不要赏识、鼓励人家,人家一看这个榜样,自然就影响了。“不怒而民威于斧钺。”所以别人看到你会怕,为什么怕因为你心境在定的境界,定的境界里“斋庄中正”,所以菩萨称大威德,有无比的威、德。德字到了,他的威严就出来了,自然是威严,你不敢乱了。所以“不怒”,用不着发脾气,他有个威严。这个威严胜于斧钺,比子弹摆在前面还可怕,比刀在前面还可怕。因为刀、子弹杀人的武器,我不怕死不一定怕你;他这个不是怕死的问题,他是一个静气、空灵,那个道的境界是的、无比的威德的力量,所以胜于斧钺。那么这一节最后的结论,这就是中庸的文章。所以曾经我有过一本书,同学们叫我自己写序,我说这个不成功的我不写;一定要写,我引用了古人几首诗就完了,我说这就是代序。那么到现在大家也看不懂,不晓得什么意思。道理在哪里你读通了中庸,中庸最后的结论,他就是引用古诗做了结论,妙不可言不加自己一句结论,结论道理都出来了。“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那么诗经上所讲的,“不显”,没有明显的,也不要打你、也不要骂你,也不要教书、也不要开课、也不要演讲,一点都不表达;“惟德”,就要自己修正自己的德性。所以大家讲、佛教都讲,这一代的虚云老和尚,他一辈子懒得说法,我经常说他:师兄你一辈子,教不出一个人来。他就笑笑。他也没有好好教。可是他影响为什么那么大无言之教。“不显惟德”,他德性够了,这个本身就是教育,所以言教不如身教。“百辟其刑之。”各种方面,“百辟”百种方面,“辟”就是方面。百方各样各式“其刑之”,把它当成一个典型、一个模范。这个“刑”字下面同加一个土字那个“型”一样,这个典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所以道德修养成功了,“笃恭”,他本身很诚恳的、很笃、很恭敬,“天下平”。他用不着动作,用不着来打天下,又不用管理天下,他只要那里一站,只要那里一动,所谓无为而天下治,以他道德的教化。最后,又是诗经:“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他说,诗经上说,我的胸襟里头,一个人胸襟修养“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也非台“,明德就是道德的。“不大声以色”,用不着大声如何去叫,说法、教化、演讲,更不要用态度来表示,换句话更不要骂人去了,只要自己那里一定。那么,这个诗经孔子的解释:“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教育到达了用视听教育,就是声色化民,已经到了最末代了,文化最末的时候,只好用视听。他说知识的传播这可以,知识的传播当然视听可以。真的内养,所谓中庸之道、至诚之道,这个道这个东西,不是声色视听所能够表达得出来的。他是无形象、无音声,你怎么表达无所在,你怎么去表达无所不在,哪里都摸不见的,你怎么表达所以孔子说:“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就是到了最后。“诗云: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中庸最后的结论,引用诗经大雅篇,。道德的发展,那个、“德輶”,“如毛”,毛者毛毳,像孔雀的毛毳一样光辉。他说“毛我们人的头发或者毛犹有伦”,它还有线条、有韧性的,一条一条有条理,所以纤维条理都看得很清楚。就是说,道德的无尽、光彩,像细如毫发,像毫毛、婴儿那个毛一样。你说毫毛还看得见;真正的道呢,形而上这个东西呀,“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它在哪里呢翻过来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它在哪里呀随时在你身边。不是身边呦随时在你身心上,在你那里。可是它又是“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不是用声音看得见,不是用色相看得见。你看我们拿比较哲学、宗教来讲,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样道理啊对不对声、色两样境界上去见,都不是。“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无所不在。把形而上的道体、自性、明心见性的境界,都说完了。凡三十二章中庸又大学,是中国的道统的中心。纵然佛法没有来,后来禅宗乃至于佛没有传过来,中华民族这个真理会不会找出来一样会找出来。因为它本身固有文化里头有,表达的方法不同。所以后世佛法进到中国来,大部分还借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庄的东西来发挥。因为孔孟思想所代表的儒家,我只讲到这里为止;孔孟以下另外讨论,那值得批判了。孔孟所代表的儒家,依佛家来讲,是真正的大乘道,而且注重行愿的。所以佛法到这里,它两个一拍就配拢来。那么那个佛法修持方面那个空灵的,跟老庄两个那个出世的形而上的、也是可出可入之间,那个所谓圆觉境界同最后大彻大悟境界两个一拍就拍拢了。所以佛家到这里,右有儒家孔孟,左有老庄,中间加上一个佛,三套马车一抬,所以到唐宋以后,这个文化放了无比的光芒,是震动。他的出世思想同老、庄一样,你说孔子主不主张出世呢一样主张出世啊大家认为孔子反对出世,完全研究错了你不相信,再去读论语,再去读史记。所以论语上孔子来看好几个隐士,就是专门说出世思想。当年骂孔子骂的最厉害的当面笑他、当面讽刺他:如丧家之犬,急急忙忙的,你救世救得了什么啊救不了这个社会的啊如丧家之犬哪像个野狗一样乱跑,没有人家收留。那个楚狂接舆、假疯子那个鲁接舆就骂他:“凤兮凤兮”,你是个凤凰,你生这个凤凰,凤凰落在这个时代啊,凤凰不如鸡啊就那么笑他。孔子告诉学生们,每一个都是高士。但是他为什么不当隐士去啊他说:鸟兽不可以同群啊大家抓住孔子这个话,说孔子是反对修道的人、当隐士的,骂他们野兽、混账,“鸟兽不可以同群”。孔子是这样说吗这个话他不是骂他。孔子说嘛,讲老子也是这样,他说:鸟我知其高飞,鸟会飞嘛;兽、猛兽我知道它四脚会跑,他说我都可以知道;只是有一个东西我没有办法去把握龙,这个龙啊,可大可小,三栖动物,天上能够飞、地上能够爬、水里能够游,大而无比、充塞天地;小起来比头发丝都小。我们中国的龙不是恐龙啊过去所形容,有没有这个动物反正这个龙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是这样,就是几个字:“隐现无常,变化不测。”“隐现无常,变化不测”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精神。所以拿龙来代表,龙就是这个精神。所以孔子说:鸟我知其能高飞,兽我知其能远走;唯有龙啊,神龙见首而不见尾中国所讲这个龙,给你看到头,尾巴给你看不见了,身体不给你看;你看到尾巴,头不给你看;永远是变化莫测。他告诉学生们说,我看看老子,“其犹龙乎”啊这个人莫测高深。断录所以孔子,大乘菩萨道,入世的精神。之所以讲其为圣人,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但是他的修养中庸,尤其他的孙子继承他的道统,把这个内养之道、修身养性、明心,通通都在中庸说完了。你看由“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他由万物一体的本性说起,告诉我们:“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就在你的身心上。那么开始怎么做呢“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步修养的方法是中庸,然后到了中间,你修到了这个定境界,然后就是一个,中庸就告诉你一个方法“诚”,“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由诚到明,由渐修到顿悟;由明到诚,由顿悟以后来渐修,都可以,两条路最后是一样。那么先要养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最后到至诚;“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神通智慧都来了。他明告诉你有神通,鬼神之道洋洋乎其通哉那么由这个到家了以后,他最后同他祖父一样,菩萨道证道了,悟道、修道、证到了,入世救世,就是圣人之道,自立立他。中国文化本来有。所以我说中庸可以当金刚经念,你敲起木鱼念中庸,一样的功德无量,求神通得神通,求感应得感应,求圣人得圣人,求啥得啥山东话:要啥有啥。一笑这个中庸里头都有了所以中庸啊,中国文化真正的内养修身的中心。所以希望你们诸位同学,“至诚之道”,百分百地诚恳去研究。最后像今天我们结论,这一个所告诉我们内圣外王,做人处世的道理都有了。我所这一次向诸位讲的报告的这些中庸研究,在我心里上也是急急忙忙把它赶完,没有详细借题发挥,也没有完全发挥,发挥起来内容还很多。大家不要认为听了这一点点中庸,以为自己了解中庸,那是不中用的。真正的中庸啊,中庸就是啊,我们现在念中zhong1庸念错了,规规矩矩要照山东话念中zhong4庸哦中zhong4不中zhong4哦念中zhong1庸是错了的呦所以我们几千年念错了,把它的中zhong1当成一个方位来念,中zhong1庸;或者是集中的中、中和的中。中zhong4庸,所以北方人,你到山东就晓得,这是齐鲁文化,山东人看这个儿子笨:这个不中zhong4用的东西山西人、山东人,这个杯喝茶好不好用啊“中zhong4用噢”就是这个中用。生个儿子不乖:不中zhong4用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中用的黄帝子孙,中zhong1庸才是中用也才是中庸。所以“中zhong4”,怎么样中斋庄中正、至诚之道,中庸。对了插头一样插对了。“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zhong4”,这一下对了,是道;“发而皆中节”,起心动念恰到好处,“谓之和”。中zhong4和,应该念中zhong4,不念中zhong1;念中zhong1庸是传错了,至少我这一家是这样**的啊诸位大家自己去研究,别家他们爱怎么讲,同我本店不相干,本号里头卖的就是这个样子。一笑我们中庸到今天也是圆满地结束了。关于秋天以后儒家方面或者我们再讲什么,再做研究,再向诸位最后通知,反正登记有地点。谢谢第十集完。

    :烟雨豆豆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P></TD>

章节目录

中庸讲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南怀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怀瑾并收藏中庸讲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