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都会让人变的消极。人就是虚伪的,我也虚伪,外人看见的都是表面,没有人会把自己的不好的一面一直展现在外面,可能只有精神病人才会这样。小的时候很开心,是因为不懂事,不懂社会的明争暗斗,不懂家庭生活的琐碎,只是在享受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安逸和快乐,大了才知道,生活真的好累,还要这样过好多年。我的压力是建立在对自负责的角度上的,人是可以象做游戏一样过一生,但要对身边的人负责,不是吗

    尽人力,听天命。喜欢这句话,我已经尽人力了,我没想成为多伟大的人,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稳定,幸福来这里能学到一些在别人那里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很开心,缓和压力还是感动ing静

    说白了,还是个心态问题,心态取决于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切合实际的客观的定位的人就不会产生太多的烦恼。过客

    覃贤茂点评:

    自由,自在,自然。

    三段式的论述,三个境界的铺陈,萧然兄此论非常的高明。

    自由乃是外在的东西,它虽然好,但却全然不能由你自己决定,它与命、运、数、时、位,都有关系。若能求得,那还不错,若有挫折和阻碍,那就近于缘木求鱼,徒增自我的烦恼,混乱清明的心性。

    而自在的境界,却高了许多。境由心生,事在人为,你自己完全可以把握,抛开外在的烦恼,即时放下,即心清净,不论环境怎么样,你只要有足够的智慧,获得一种良好的心态,你就可以在此时此地饱和养泰,获得身心如一的自在。

    当然,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自然,你可以完全不着意,也可以完全不用心,天人合一,溶入万物之境,识时而动,顺境而行。心即是物,物我两忘,无所谓自在,无所谓它在,此所谓道法自然也。

    你是在杀人还是在自杀1

    要治病就必须针对病根下猛药。否则,一个得了癌症的人,你告诉他这个瘤子长的太难看,我给你割的好看一点。这样的医生,等于在杀人。提要

    最近,我们报社特别强调版式。于是我们做编辑的,每天不得不和排版系统较劲。其实一个报纸的版式设计有很大学问,需要专业素质和较高的艺术修养。而我们是文字编辑,由于术业有专攻,因此我们无论多努力,也做不过专业排版人员,故苦不堪言。

    发这个牢骚倒不全在排版这件事。对于编辑,自己动手排版也有好处。技不压身,以后真落得失业,排版可能还算一个谋生的手段。问题在于,报纸不好看,是因为形式不行还是内容不行呢如果脑袋生病,却在脚上用药,未必有效果。

    细想想,许多事情我们都在犯着类似的错误,即不在根本上找原因,而过于纠缠于形式。

    之所以如此,一是认识问题。也就是分不出轻重主次,结果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是该治眉毛的,却治到胡子上。

    二是能力问题。解决根本问题一般不容易,而解决表面问题相对简单,往往能够“一抓就灵”。虽然对根本解决问题无益,但至少让人很快感受到变化。所以,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的人,一般喜欢在形式上做文章。

    就拿修炼来说,如何烧香拜佛,一分钟就能学会。念几段经文,也用不了一两天。这样学佛很容易,可以速成。但是,单靠这些形式就想开悟,不说是缘木求鱼,至少不比希望揪着自己头发离开地面好到哪里去。

    近来,据说佛学大有复兴之势,不少人甚至包括一些年轻人都产生了出家的念头。据五台山的和尚讲,他们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打来的电话,希望来五台出家。但是绝大多数人当知道出家人很辛苦,每天要天不亮就起床做早课,甚至每天只能吃一顿饭佛家有过午不食的传统,其目的是为了打坐时减轻肠胃负担,就都退缩了。

    其实,世界上没有哪条路可以让人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功,红尘中如此,求仙拜佛之路更是如此。道理很简单,凡尘的成就如果难得,那么超越凡尘之上的世界里的成就就更不容易获得。

    你看看历史上的高僧大德,论学识绝不输于世间任何一位学者,如果追求凡尘的成就,他们同样差不到哪里去。相反,如果是人世间的路走不顺,而希望另辟捷径,通过走偏门获得成功,这样进入佛门的,十之**是佛智大师说的“混饭吃的和尚”。这种人,也就只能在皮毛上作点小文章,绝难有大成就。

    故,无论现实生活中还是学佛修炼,都不能偷奸耍滑。只作表面文章,在形式上玩儿点花样、搞点小伎俩,到头来只能是自欺其人而于事无补。

    要治病就必须针对病根下猛药。否则,一个得了癌症的人,你告诉他这个瘤子长的太难看,我给你割的好看一点。这样的医生,等于在杀人。

    不幸的是,现实中类似的杀人或自杀的医生还真不在少数。20070613

    评论:

    同情,同情,我认为人民日报这种党报不需要在版式上有过多的“美化”,它的竞争力并非普通时尚类报刊的“炫”。如果真要“强调版式”,到也可以,但强调的不是“美化”,形式上还应该保持规整、大气、权威。

    应该强调的是:如何在版式的设计上做到更合理,更符合人的阅读心理和习惯,如何激发阅读欲,如何契合人的“视觉流程”等。而这些又是学问。不垢不净

    覃贤茂点评:

    有一句老话,叫做求仁得仁,我历来相信如此。

    了凡四训中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所以,少年时的立志,非常的重要。

    立志是立命之根本,有了正确的立志,我以为距最后的成功不算太远了。

    当然,这种立志,不能是随便说着玩玩的,一定是非常的严肃,脚踏实地,确实可行,根植于自己资质,符合于自己的天分,一旦此心已定,此意已决,尽管向前,努力前行,终会有修成正果的日子。

    你是在杀人还是在自杀2

    也是正如萧然兄所说,世界上没有那条路能让人舒舒服服就能举得成功。

    西游记一书,便是最好的寓言说法。

    西方求经之路,九九八十一难,但所有的困难都是可能克服和解决的,关键是,要你素心不改,心无旁骛

    说去布拉格就去布拉格1

    人生短暂,几十年如白马过隙。所以,能把自己的想法尽快付之于行动不仅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能力。总体而言,这种能力是多数人身上所稀缺的。提要

    全球通杂志前责任编辑刘睿是我认识的女孩中活得最率性的。

    前一段她告诉我,她准备把当初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的和拉美的都走走,看看这些国家意识形态的改变到底给社会带来了啥。为了这个计划,她甚至把编辑工作都辞了。

    前几天,她到我办公室,送给我一罐布拉格的空气,和我大谈她在布拉格住的半个月的感受。并告诉我下一站目的地是古巴。

    刘睿年纪不大,曾留学英国,学现代传媒。在我看来,她身上有当代青年人所特有的一种行动力。他们的行动力有很多时候不仅透着执著,有时候甚至不计后果,不留退路。

    我们这代人和他们比,往往是想的多,做的少。计划一大堆,但多数计划永远难以落实。比如,我个人就总计划着什么时候能抛开凡俗的一切纷扰,到一个小山村去当老师。自己耕种一块自留地,没事读读书,坐坐禅,过一种与世无争的恬静日子。但是,计划了十几年,我仍然每日混迹在北京的茫茫人海中。

    而刘睿多厉害,说去布拉格就去布拉格。而且,从她朋友那里我知道,刘睿其实并没有什么经济基础,窘困时甚至不得不和朋友借钱才能度日。据说为了布拉格之行,她到市场上,摊开报纸,眼睛都不眨就把自己收藏的一些心爱的老相机卖了。这种为了实现一个目标的执著劲儿,让我钦佩并自愧不如。

    但是刘睿并非事事执著,较劲儿。比如她在编辑部拖稿就拖出了名,常常到了杂志要下印刷厂了,她的稿子还没来,因此让几任主编都没脾气。

    我问她为啥总把自己搞的这么狼狈,她笑笑说,我写文章不能随便写,要酝酿。其实大家包括她自己都知道这是托词,她是典型的生活得没有规律,想到哪里做到哪里的人。因此难免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乱七八糟。听她的朋友讲,她爱去酒吧,而且兴致来了,一泡就是一个通宵。所以,很难想象,她这样如此率性的人如何能适应职场的要求。

    人生短暂,几十年如白马过隙。所以,能把自己的想法尽快付之于行动不仅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能力。总体而言,这种能力是多数人身上所希缺的。

    所以,虽然刘睿身上有这样或那样一些不讨人喜欢的毛病,但是总体上我对她的感觉是两个字:欣赏。2007629

    评论:

    这个沙发一定要抢当事人要现身。

    因为不是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任性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圈子的扩大,生活的每个齿轮都越扣越紧,是身不由己的无奈,也是不可挽回的蔓延。

    可能我给自己成长的假期放太久了,从前因为自己的任性也给爱护和信任我的人带来很多困扰。现在的每一段旅行,都会在新鲜的生活里反思自己过往的日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乌托邦,我搭上的是我生活可以承受的末班车,我会好好珍惜和享受沿途的风景。布耳

    我从初中开始起跟随着全球通走,因为爸爸业务繁忙导致成为了vip用户,我才有了可以免费分享它的荣幸。能够成为它的一分子,他本身就不乏魅力与个性。

    所以,我一直把它当作向往,希望可以在明年考到传媒,然后在尽自己的所能拉近我与全的距离。

    当今天听到您提到这样一个女孩。我心中荡起涟漪,我觉得,我也将是下一个出彩的,渴望成为得到您欣赏的那个人。这个女孩同样也有我喜欢的气质,那是年轻人所共有的波啦

    覃贤茂点评:

    坐而思,不如起而行,不是动辄得咎,而是动而有喜。

    生活在别处,梦想在远方,我总是羡慕那些能够率性而为,不受生活拘束,飘泊四方,周游世界的人。

    说去布拉格就去布拉格2

    这里面,有另一种智慧,另一种豁达,另一种通悟,另一种安定。

    用不着限制内心的狂野,在率性而行的迷茫中,自然会有一种心平气和的踏实。

    越是听从命运的指派,让长发在风中飘舞,生命本质中永恒的星辰,越是将灿烂地在他们的头顶照耀,散射出希望和欢乐的光明。

    书到此生读已迟1

    从现世看,成功人士大凡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人。反之,则难免一事无成。并非你禀赋不够,而是你没有找到自己前生的“积蓄”,白手起家而已。提要

    我的一位朋友钢琴弹得相当了得。学美术出身的他,靠钢琴吃了十几年饭,混迹于音乐界多年,没有人知道他并非科班。

    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打小练就的手艺,可事实上,他是22岁大学毕业才开始弹钢琴,没用一年时间就登台演出了。

    他告诉我们,第一次上台演奏前,那个曲子怎么也练不好,急的满头大汗。可一上台,原本弹不流畅的旋律,一下子如流水般涌出来,首次登台就获得成功。

    一般人认为他有音乐天赋,要不别人需十几年的功夫他怎么一年就能上台这话没错,不仅音乐、美术、体育这些东西需要天赋,其实读书、写字等同样也需要天赋,如果想成为大家的话。

    问题是天赋从何而来一般人认为是遗传作用。但是,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结论似是而非。

    不错,不少人是子承父业,特别是演艺界尤为普遍。但是这样的传承我认为,与其说是天赋的遗传,不如说是后天耳濡目染之结果,大多与天赋遗传无关。比如演艺界,真正超过父辈的只有葛优等少数人。而更多的是“黄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

    相反,天赋并非来自父母遗传的例子却比比皆是。我上面讲的这位同事,父母包括家族中,无一人从事音乐,哪怕是和音乐沾边的都没有。历史上还有不少大家,父母甚至几乎是文盲。

    那么天赋从何而来苏东坡的一句话让我们解开了“扣子”:“书到此生读已迟”,也就是说,人此生的所谓天赋,很可能是前几生几世的积累所得。

    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有的人在某一领域特别容易开窍,而有的人在一些领域又怎么用功也不行。

    以我自己为例,自认为属于高智商者,对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甚至数学、物理、天文等众多领域,都有轻车熟路的感觉。但是偏偏对外语,从上中学开始就用了比其他课程多几倍的力气,可十几年下来,还是弄不通。什么原因恐怕只能从“前生积累”不够找原因。

    每每看到一些学贯中西的大师传记,总觉得不可思议。比如钱钟书,据黄永玉讲,随便问他一个问题,人家居然能告诉你在大英百科全书的哪一卷、哪一章。还有些人,动辄会几国语言,他们的语言天赋简直让我这样的语言矮子瞠目结舌。现在想来,人家这成就,绝非此生这几十年的功夫所能及。

    当然,除了苏东坡老实,愿意告诉我们真相。包括鲁讯先生这样的好人都不愿意为我们捅破窗户纸。却告诉我们,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去读书了”,才有此成就。这话当然也不全假,但也绝非问题本质。换一个人,就是把吃饭、拉屎、睡觉的时间全部用去读书,也未必能达到他的学问境界。

    大师们之所以这样说,不过是为了给我们一点希望,别让我们太悲观而放弃努力。否则都听了苏东坡的,反正此生读书已经迟,干脆不读岂不是更误人子弟

    其实大师们的好心有些多余。

    书到此生读已迟,是对此生而言。如果此生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而放弃努力,来生就又是一个迟字。故破罐子破摔是愚蠢的。此其一也。

    其二,读书可能此生迟了,但其他事情未必。告诉大家真相,别让大家憋死在本来注定走不通的死胡同里,而去寻找前生前世有积累的那个领域,不也有利于大家在现世的发展吗

    从现世看,成功人士大凡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人。反之,则难免一事无成。并非你禀赋不够,而是你没有找到自己前生的“积蓄”,白手起家而已。20070418

    评论:

    先天先天,什么是先天,这个词就有文章不垢不净

    接一句:

    书到此生读已迟2

    书到此生读已迟,

    长恨尘缘误此身覃贤茂

    覃贤茂点评:

    接一句:

    书到此生读已迟,

    长恨尘缘误此身

    许多事情我们都是一知半解1

    很多时候,我们想当然的东西未必正确,我们自以为弄懂了的东西也可能多是一知半解,经不起三问。任何固执己见都有可能成为一种“障”。莫说本来就认识不全面或者错误,就是确切的东西,过于钻牛角尖而排斥异端,也可能会让我们重新陷入认知误区。提要

    今天看到台湾一位教授的文章,谈正义的成本。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了追回被偷的1块钱而花10块钱,为了拯救1个士兵而牺牲8个士兵,值不值得

    看到这个问题,我当时的感受是,这是道德和道义层面的问题,怎么能用经济的逻辑套用呢

    为了追回1块钱多付出的成本是不能用经济眼光考量的。换句话说,追回的1块钱的价值其实不是1块钱本身,而是一种社会道义和正义。同样,为了拯救一个大兵而付出更多的生命就更不能简单地用得失去衡量,它体现的恰恰是人类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相反,见死不救才是应该遭到谴责的。

    故,在正义和道德层面,不能用商人的眼光去斤斤两两地计较。想到这里,先对文章有了偏见,于是放下。

    刚好手头没有太多事,别的文章又不疼不痒,于是再次拿起这篇文章看下去。读完才发现,自己刚才的结论太草率。

    文章的问题其实是作者在给学生讲课时的设问。多数学生也是持我上述的观点。但是,接下来,作者的追问让他的学生包括我哑口无言。

    如果正义可以不计算成本,我们还举上述的例子,但把它放大,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为了追回1块钱,我们付出的不是10块,而是10000块,为了救一个大兵,牺牲掉的也不是8人而是1000人,你又会怎么想

    天呢,看起来只是数量的变化,但问题的本质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因为这个成本我们已经无法承受。

    到这里我们才明白,正义的成本是有底线的。10块的成本我们可以承受,为一个士兵付出8条生命,虽然惨烈,我们也可以承受。但是,成本继续上升,虽然正义还是那个正义,但是我们已经难以接受。

    从这里可以看到好莱坞的高明之处。拯救大兵瑞恩假设的8人这个数字,刚好契合了我们的承受能力,为正义付出这样的成本,既让我们心疼,又让我们对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感动。其实,莫说现实战争中不会出现为了救一个士兵而损失一个团的情况,就是真有,也没有哪个傻瓜会把它搬上银幕,因为没有人能承受这样的正义代价。

    看完这篇文章,我思索了很久。倒并不在于文章让我搞清楚了正义的成本是有限度的,更在于这件事让我发现我们思维的误区。

    很多时候,我们想当然的东西未必正确,我们自以为弄懂了的东西也可能多是一知半解,经不起三问。任何固执己见都有可能成为一种“障”。莫说本来就认识不全面或者错误,就是确切的东西,过于钻牛角尖而排斥异端,也可能会让我们重新陷入认知误区。

    艾丰先生前一段对我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只是一个真理,而相反,真理都是两个,而且都说的通。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比如资本,你说它丑恶,有无数实例可以证明;你说它美好,同样有充分的证据。这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

    ...  </P></TD>

章节目录

平常道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萧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萧然并收藏平常道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