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经想过,如果王鹏能多少站在王伟的立场上态度真诚地替他考虑考虑,安抚一下,肯定他们的成绩,要求王伟和他一起并肩战斗,我想王伟可能还不至于那么决绝。他本来就是一个觉得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人,现在被别人当成了一个瞎胡闹的人,王伟觉得自己的血性一下子就上来了,他觉得可能没有搞清状况的不是自己,而是董事长。

    但他知道自己不能意气用事,所以尽量控制着情绪向王鹏说出了自己的诉求:第一,是产权关系问题,怎么样让王伟担任总经理的海南天娱传媒真正成为一个**的全资子公司。王伟并不要求王鹏给什么特别的优惠政策,能够严格按照公司法的相关条款执行就可以了。第二,天娱传媒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必须进行体制、管理改革,你必须给我一个时间表。我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你一个人能够解决的,但起码你得让我看到你在思考、你在行动、你在争取。

    你真要留我,就得给我一个让我踏踏实实留下来的理由。大家都用不着玩虚的。

    王鹏这时应该还是真想挽留住王伟的,马上表态让他做方案。

    王伟立即响应,很快就做好了方案,第二天因为要赶到上海上长江商学院ea的课,委托团队里最核心的一位成员王平波把方案交给了王鹏。

    对此,王伟不知道该不该抱有希望。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原来答应给王伟投资的长江商学院ea的同学在资金上出了问题。他们是做证券的,这时的股市开始走熊,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每天十来台宝马说没就没了,这使他们无暇他顾。

    这样一来,王伟的处境便犹如陷入了冰谷。

    进,前面是百丈冰山。主要有两点:第一,失去了天娱传媒的品牌,一个没有任何业绩支撑的民营企业,能否在极短的时间内在活动经济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第二,几年下来,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积蓄,只要一离开天娱传媒,第一件事就得为新公司的注册资金发愁。不可否认,王伟核心成员中,不排除有人就是冲着传说中的3000万资本金来的,强大的资金支持,可以让新公司高举高打,占领活动经济的制高点。如果失去了强大的资金后盾,他们连50万的注册资金都得东拼西凑,当然,这样做的好处是,几个骨干一开始就有了股权方面的保障。不利的地方是,公司的格局一开始就显得小里小气,他们将不得不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冒险,所以,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经济上考虑,对他们来说都算是一场生死考验。

    退,能退到哪儿

    问题多多的旧天娱传媒,能够在短时间脱胎换骨、除旧布新,变成一个温暖宽广的怀抱,并给他们一个施展拳脚的新天地吗

    2008年6月28日,星期天晚上11点,王伟从上海上完课回到长沙。王平波约他,说不管多晚都要跟他见个面。

    让王伟猝不及防的是,王平波开始劝说他,说大家都不走了行不行

    王伟以为王鹏那边的事有了进展,对他的方案有了表态。

    没有。

    王平波和王伟还有一层关系,他们是堂叔侄。作为长辈,王平波跟王伟总是无话不说,王平波说经过郑重考虑,他觉得新公司很难做起来,他也认为天娱传媒的体制与管理不尽人意,但大家可以留下来,采取一种渐进的方式慢慢去改造它、完善它,而不一定非得一走了之。

    王平波的态度让王伟像挨了一闷棍似地蒙了,直觉告诉他,只要他稍加犹豫,因为共同的“密谋”而被超强同心力凝聚在一起的团队,马上会像沙子一样散掉,自己也可能再也聚集不了与旧有体制决裂的勇气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天娱传媒没有给他一丝一毫新的想法。

    王伟很快弄清楚了他与王平波之间的差别,他认为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了,而王平波觉得天娱传媒仍然具有可资利用的资源与活力,至少,退可安身立命。

    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王伟最后说,方向和理念是不能谈判的。

    王伟说的这句话原创者是阿里巴巴的马云,作为长江商学院ea的在读研究生,王伟熟知所有国内成功企业的基本案例和他们的经营之道,他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它们致敬、向它们看齐。可惜的是,它们没有在关键时刻帮助他解决他们叔侄间的意见分歧。

    王平波后来选择了留在新天娱传媒,并被任命为海南天娱传媒的常务副总经理。

    作为一个力求客观的书写者,我对王平波的去留不置可否。作为和他年龄相当、相识近四年的朋友,我对他的选择予以理解。在我的印象中,王波平是那种老成持重、行事缜密的人,他的去或者留,其实都需要极大的勇气。那不是一道是非判断题,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性格特征的利弊权衡。

    作为局外人和他们各自的朋友,我对这种结局深表遗憾。王平波严谨的思维方式和面面俱到的执行能力,与王伟的激情、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曾经是一张一弛的完美搭配。

    但这件事却促使王伟早下决断。他跟王平波说,那好吧,你要留下就留下吧,我是去意已决。

    其实,直到最后,王伟仍然相信王平波的一些话都只是为了逼他留下来才那样说的,他决定先以自杀似的方式离开天娱传媒。他先把自己的后路断了,以这种方式再给王平波一次选择的机会。

    王平波可能也怀有同样的心情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规劝王伟留下,其实是对王伟和他的团队的最大保护,因为在外来投资的前提性条件发生变化以后,选择留下,起码可以避免两败俱伤。王平波可能觉得自己比王伟更加深思熟虑:欧阳常林新官上任,也一定会给天娱传媒带来新思路、新气象、新机会。

    在最后一刻,王伟自己也还心存侥幸与幻想,他很想知道王鹏对他提出的方案究竟会做怎样的表态。

    客观地说,王伟在这里可能出现了一个盲点: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提交的方案会被别人当成是一种最后通牒。

    根据我的人生经验,当一方强势或自以为强势的时候,决不会给叫板者好脸色你以为你是谁

    王伟觉得没有必要再等了,想到自己在天娱传媒弃儿般的地位的那种苍凉,对新公司无限向往的那股热情,交织在一起,促使他给王鹏发了一条手机信息,说经过考虑决定辞去天娱传媒的一切职务。

    王鹏没有给他回信息。

    王伟又把同样的信息转发给了王平波,然后自己去了三亚。

    王伟是在三亚收到张华立的手机信息的。

    王伟事后推断,张华立跟他发信息的时候,应该在开公司的董事会,作为娱乐频道的最高领导,亲自挽救一下准备“叛逃”的王伟,是张华立最起码的一个姿态。

    在天娱传媒四五年,王伟严格遵循行政管理行规,从来没有一次越过王鹏直接找张华立汇报过工作。可以推测,王伟要辞职的事,应该是王鹏报告给张华立和董事会的。

    就像我从来没见过王鹏一样,我也从来没有见过张华立。在王伟和其他湖南广电朋友的心目中,张华立是一个极有才气、极有诗人气质的人,为了保持特立独行的个性,他可以不遵守甚至藐视一些官场的潜规则。据说他的性格中有一种反叛的东西,并有着强烈的颠覆性。照道理讲,恃才傲物的人应该也是爱才的,只是我无从知晓张华立是否完全了解王伟的才干与能力。不过,我并不怀疑张华立挽留王伟的诚意领导更替伊始,需要骨干人员最大限度的稳定。

    王伟后来承认,自己使用的方式确实有点不冷静,很值得商榷。我觉得在那种情况下,他的“最后通牒”等于自断了与更高层良性沟通的渠道。当张华立以娱乐频道总监的身份思考问题的时候,其个人的处事风格退居二线,很自然地把王伟摆在了与整个体制对峙的不利地位。而张华立本人,肯定站在更高的高度考虑问题,顾全大局。

    结果不言而喻。

    张华立直到最后仍然没有忘记以兄长和领导的身份希望王伟能够留下来,他和王伟互相转发了十来条信息。

    很显然,这些言辞没有打动王伟。我估计,血气方刚的他钻进了一条死胡同,使他听不进规劝。当然,我同时觉得王伟一股道走到黑的劲头,也正是他令人肃然起劲的地方。有很多人冒了一下头就缩了回去,这些人都不在成功者的名单之例。

    王伟很严肃地想了差不多半个小时,这才针对张华立的说法回了一条长长的信息,他说:我知道海南天娱的事情不是我一个人干的,是大家集体的智慧,是兄弟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这次我决定离开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是我未来职业生涯的一个规划,我已经通过组织程序向董事长口头辞职了,我感谢你的支持和帮助,我回来再当面向你请辞,希望你能理解。

    张华立见事已至此只好由着他。

    这一边,可能感慨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那一边,似乎已破釜沉舟。

    王伟回完信息,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几年前,当他在上海完成天娱传媒公司注册时,面对黄浦江滚滚江水,他曾经是那么地意气风发。转眼之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亲历着老天娱传媒的成长壮大,又眼看着它像一艘没有罗盘没有舵手的超级航空母舰,在浩瀚的大海上没有方向地游弋飘零,别人不知道是浑然不知还是故意装着不知道,他自己可是时常寝食难安,在外面的人看来仍然是威武雄壮。他害怕有一天真的会冰海沉船。

    现在,那艘船还没有沉,他却多少有些无奈地从上面跳了下来。

    他跳下来了,却没有一个坚实的大地和宽广的怀抱接纳他,更不要奢望掌声和鲜花。

    此时此刻,在祖国最南端的三亚,他又是怎样的心情

    据说,三亚的天涯海角是许多高官的避讳之地,因为那是天的边缘、地的尽头,到了那儿将无路可走。

    王伟有那种壮士断腕的悲壮吗这个时候,除了内心越来越坚定的信念和不知道是否一如既往坚如磐石的团队,他几乎一无所有。

    路,可是他自己断的,他还得选择另外一个方向不停地往前走。

    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会吗

    后来我们知道,关于王伟的正式辞职,舞美师2008年7月9日的博客只有“短短的三四行字”:

    王伟走了,辞职报告短短三四行字,李卫一起去当官了。

    不过他在这也呆不下去了,从另一侧面说明他是被员工做了,这很好

    别了,司徒雷登

    别了,邵东农民

    第一章激情年代与充满神怪气质的马兰山

    一个大抵正常的气场,会让身在其中的人享受到有氧运动般的自由与舒畅,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留在这个气场之中。相反,一个尚未完成定位或妖气弥漫的气场,则充满着反复无常的不确定性,必定是旁门左道横行,人居环境极差。

    第一节那个王国的神:“魏风堂堂”

    从大学毕业就业到正式辞职之前,王伟已经在湖南广电呆了十多年,其间虽然换了好些个岗位或部门,但到目前为此,他的职场生涯都跟湖南广电有关。所以,我和他的对话,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建立在湖南广电的语境之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他工作和成长的环境。

    谈到湖南广电,必定谈到在湖南广电苦心经营了十多年的前局长魏文彬。

    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单位的头儿,不单单决定这个单位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还对单位的气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是单位的灵魂。

    我使用气场这个词可能有点故弄玄虚,其实不然。实际上气场无处不在,通过每一个身在其中的成员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在博弈中形成一股纷繁复杂的合力,既虚幻飘渺,又可感可触。一个大抵正常的气场,会让身在其中的人享受到有氧运动般的自由与舒畅,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留在这个气场之中。相反,一个尚未完成定位或妖气弥漫的气场,则充满着反复无常的不确定性,必定是旁门左道横行,人居环境极差。

    马云说过,他喜欢用鼻子闻公司。走过一家公司,他就能嗅到这个公司有没有问题。我认为马云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对公司气场的感受。

    在湖南广电很多员工看来,魏文彬是威严的、令人敬畏和高高在上的。汪涵就曾经这样说过:我一直觉得,你在自己的世界里,你是国王。

    魏文彬掌管湖南广电十几年,使电视湘军在中国电视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引起世界传媒研究者、企业管理学家以及广大电视观众瞩目,他的功劳苦劳不可磨灭。他又似乎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我知道在宏图伟业的事业中,他一直在以超前的思维方式,沿着极其陡峻的坡度向上攀登,他的开拓进取为他赢得了全体员工的尊重。

    那么,在王伟的心目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或者说,当一个人兼有行政管理职能和企业经营职能的时候,他应该具备哪些最基本的素质王伟从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中受到过什么启发吗

    面对我的问题,王伟少有地沉吟良久。我知道,他可能怪我有点跑题。但我坚持我的问话,我告诉他,我不是想给魏文彬的功过是非做什么“组织鉴定”,原因如前所说,你和你的团队这些年的表现,离不开湖南广电的大环境。你和你的团队只是湖南广电这部堪称庞大的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因此我们要先了解一下这部机器,而要了解这部机器,必须了解它的灵魂。

    王伟与绝大多数人的观点大同小异,或者无疑说有点像官样文章。他说,湖南广电在全国电视行业中的排名或地位有目共睹,魏文彬功不可没。他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和影响力的人。他的路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他是一个混合体,有激情、有事业心,面对业务或市场时,他似乎有一种本能的判断能力,敢坚持甚至敢赌,面对历史遗留或沉淀下来的问题,比如旧有的体制,他其实是深恶痛绝的,他曾经说过:“红红火火的节目生产,死气沉沉的体制改革,这是不长久的,如果不深化改革,饥寒交迫的冬天就在眼前。”他一直在寻找突破口。但有大智慧的魏文彬肯定不是一介莽汉,我们也不能要求他闭着眼睛往下跳,一味地“勇往直前向前冲”,因为他面对的是体制的顽疾,是各种利益纠缠在一起的混沌的迷雾,他只能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大框架下,选择一种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设想一下,如果他“炸碉堡、牺牲了”,那样对湖南广电的损失会更大,所以他也会“绕”,也会妥协,在这种时候,他可能会比常人更寂寞和痛苦,因为这不是他的本意,他想开拓前进,可总有一些看不见的力量牵绊着他。

    也有大力推进湖南广电改革进取的官方力量,比如说湖南省委宣传部。全省广大观众和湖南籍外地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希望看到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

    至少在一点上我与王伟观点一致。我认为,不管是玩政治还是做生意,最高境界便是妥协。妥协是一种艺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力量博弈中,谋求一种平衡,而不是弄得你死我活。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魏文彬和他治理之下的湖南广电,我很认真地通读了一本2006年10月出版发行的书: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作者是当过老师、记者和编辑的黄晓阳。

    顺便提一下,黄晓阳也是印象中国张艺谋传一书的作者,这一回,他因为“造假出书”可能要惹官司,因为张艺谋非常生气,要求黄晓阳道歉。再顺便提一下,我是不会“造假出书”的,但我还是希望在这本书里被我提到的一些人,能够心态平和,当然,前提是我会尽量客观表述。如果不小心还是伤到了人,我会有两种处置方式:第一,在知道事实真相的第一时间跳出来道歉;第二,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准备打官司。

    老实说,这本书的前面三分之一给我留下的印象很一般,我觉得作者在貌似客观的行文中时常露出献媚的小尾巴,而且他针对的不是魏文彬一个人,而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等一大群湖南广电的高人,他的书像极了好好先生给学生下的学期评语。比如说作者说魏文彬爱掉眼泪,说他每一滴眼泪都有不同的精彩,每一滴眼泪,都映衬着魏文彬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作者更是引用湖南广电某员工的话,说他的眼泪是湖南广电这些年发展的动力之一。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种写法太夸张太矫情。后来,我接触了很多认识魏文彬的人,通过他们的描述,我不得不相信了魏文彬的真性情和侠骨柔情。

    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作者对湖南电视产业高速发展的探索与剖析。从这里开始,黄晓阳对采访素材的取舍运用能力开始显现,他的文字在小心加精心地剔除了尖锐的棱角之后,开始向他追求的写作自由以及观点的**性接近。但我还是倾向于认为,这是黄晓阳与魏文彬事先“君子协定”的结果。

    损害是双方的。

    黄晓阳可能不得不让自己思想的锋芒浅尝辄止,而精明的魏文彬,“决不受用于那种牌坊式的奉迎文字”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语,为了免除替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嫌疑,肯定要求黄晓阳剔除掉与自己有关的一切溢美之词。可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物形象因此变得有些扁平,与黄晓阳自以为理解的魏文彬是一个精通世故情理却又不甘落入俗套的人,实在相差甚远。而真实的魏文彬的独特性与性格魅力,据我猜想,可能恰恰就在那些被舍弃、被隐藏起来的“背后的故事”之中。

    不管怎么样,一个不仅自己有着伟大的梦想还能把别人的梦想煽动起来的人,必将使他治理下的单位充满了变迁与活力。只是说,这种变迁与活力,对于它的一部分员工来说,可能是一种机会与福分,而对另外一部分员工来说,却有可能成为一种负担与压力。

    为了服务于自己的主题,黄晓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精彩的案例,足以说明湖南广电不是浪得虚名。

    对此,我有不同的解读。我知道,案例分析需要理性与冷静,这是保持分析报告客观性、准确性的前提,任何一点情感因素的添加或功利目的的考量,都可能在还原真实的环节上出现月晕现象或日食现象,从而导致对读者的误导。

    我同时知道,话语权在纸媒上实现的时候远非无所顾忌,这是每一个企图保持思想的**性与形式的独特性的写作者共知的或深有体会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对魏文彬的心胸和黄晓阳的坦率提出表扬,哪怕仅仅因为黄晓阳在“后记”里曾经直言:“如果不深入到系统

    ...  </P></TD>

章节目录

非常媒·戒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浮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浮石并收藏非常媒·戒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