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大家未必有太大的帮助。所以讲一个简单粗放的,大家比较好理解,而且还有指导意义的内容。

    如果我们比较细心地去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比较成功的人或者在社会上比较出类拔萃的人,从思维能力上看大概分成两种明显不同的类型。

    一种是聪明伶俐,学什么都很快,兴趣广泛,知识丰富。你给他讲五分钟的事,他回头就敢讲一个小时,大家都觉得他就是专家。但是当他碰到真正的专家就有问题了,可能讲一分钟就讲不下去了。这种人的语言能力都很强,通常记忆力也很出色。他们是属于模仿能力很强的人。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样类型的人。

    从前面认知模式的大脑模型上看,他们大脑存储器那部分非常发达,存储的东西非常多。他们常常把各种知识不经过认真处理直接就放到了存储器中,然后拿出来就用。所以他们的认知模式倾向于利用知识、经验、情绪等来做判断,而不是分析。

    从对知识的掌握上来看,他们是横着走的人。也就是知识丰富,但是不能深入;知识的结构性差,零散难以成系统。从前面讲过的性格分类上看,他们通常会是那种社交型的人。而在价值观上,他们容易走向机会主义。

    这种人在社会上特别容易脱颖而出,尤其是在社会越来越急功近利的时候。

    大家觉得这种人在哪个行业或职业里最常见是演艺界和市场销售。这些行业和职业主要就是靠模仿能力吃饭的。

    另外一种类型与此不同。这种人不轻易表态,他说出的话都会有分量,基本都掷地有声,有真正的见地。但是这种人通常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而且他们学东西慢,短期记忆不强。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东西他一定要经过cpu处理清楚之后再往存储器里放,他会对知识等外来的刺激做各种各样复杂的预处理,特别是要与以前的知识相关联。没有经过处理的东西,基本上进入不了他的大脑存储器里,所以整个过程就比较慢一点,也比较耗电比较费劲。许多不重要的事情,他就不会在意,以免过分消耗能量。这就会表现为短期记忆能力不强。

    这也决定了他通常兴趣不太广泛,至少与前一类人相比是这样。这种人属于分析能力强的人。他们主要靠自己的分析和感悟能力来认识世界。他们的知识是纵向的,比较深入,结构化程度比较高,但是广度通常有限。在价值观上,他们一般会有比较坚定的信念,不随波逐流。从性格上看,他们一般是静思型或担当型,容易偏向保守。

    所以人的不同层面的素质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过这些联系以及自身的特征不可绝对而论。不是说模仿能力强的人,就不会分析,与能力平庸的人相比,他们的分析能力可能还挺强。也不能认为分析能力强的人就不记事。其实,分析能力强的人,长期记忆非常好。因为那些被他们消化了的内容,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那些在社会上表现突出的人,这两种不同的倾向性特点还是显而易见的。

    模仿型和分析型这两种人都是有才华的人,适合做不同的工作,从事不同的职业。模仿能力强的人容易被别人承认。而分析能力强的人则常常会默默无闻,不过他们一旦得到机会,就有可能做出开创性的工作。

    在电视连续剧潜伏中,余则成和李崖都属于分析能力强的人。他们都有自己坚定的信仰,而且不善言辞,但是能把问题看透,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余则成差一点儿被死对头李崖揭穿身份。而那个只认金条的情报贩子谢若临,则是个模仿能力强的人。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巧舌如簧,随机应变,自认聪明无比,最后却稀里糊涂地把自己搞死在了荒郊野外。机会主义者大都不会知道自己最后将会葬身何处。

    哪种人真正有创造力第一种人常常表现得很有创意,才思敏捷,联想丰富,灵感频闪,其实那大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或者是锦上添花的表面文章,也许根本就缺少内在的逻辑支撑。所以如果说他们有创造力,也是比较浅层的,非本质性的。真正的创造性和真知灼见,会出自第二种人当中。但不是擅长分析的人都很有创造性,因为分析能力还有不同的分类特点。有些人喜欢分析,但是却没有创造性。下一节中会对此作进一步分析。

    在现代社会中,第一种人获得的机会较多。因为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大家也越来越浮躁,急于求成,模仿型的人会越来越容易出头露面。分析型的人就不容易受待见。

    真知灼见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历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很容易被接受的东西也就不是真知灼见了。比如孔夫子在他那年代,谁知道他是老几呀那个时候也就山东附近的人可能还知道有他这么一个教书匠。到了河北,恐怕就没有谁知道是孔子谁了,更别说在那些南蛮、东夷之地了。几千年之后,他成了世界级名人,全世界无数的粉丝,“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可惜他已经享受不到这种风光了,只能在天堂里默默地注视着这人世间的一切,聊以。

    但是真正推动社会前进,对社会真正产生重大作用的,在根本上还是分析能力强并且有创造性的人,而非孔子说的那些“巧言令色”的人。

    没有了分析型的人,那些模仿型的人,又能够去模仿什么呢

    鱼和熊掌

    大家可能会问,你为什么把他们分开来谈难道我们不能兼具两者的长处吗

    这很难。为什么呢

    首先有生理上的困难。我在中学学习生理卫生课程的时候,老师讲过大脑有个侧抑制效应。大脑一部分兴奋会抑制其他的部分,会让其他部分处于不活跃状态。比如当我们集中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别人叫我们,我们可能根本注意不到,因为大脑那部分功能暂时被抑制了。所以,一个人如果经常使用存储功能的话,他的分析功能自然会受到抑制,功能逐步减弱,性能变差。反之亦然。这是大脑在生理上的一个基本特点。所以,尽管大脑潜力巨大,可是发展出来的优势却常常只集中在某个方向,除非你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向多个方向发展。

    第二个原因是心理上的。如果一个人靠模仿能力,就像一个演员一样,就能够活得挺自在,很“风光”,他还会有动力去培养自己不擅长的能力,去产生什么思想吗通常大家都不会这样做。分析能力强的人也是一样。大家都会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己的长处,越来越回避自己的短处。越回避就越短。

    所以不管是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来讲,一个人的平衡发展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能够两方面都很突出的话,那真的就是杰出的天才了。士兵突击中的老a队长袁朗应该是两方面比较平衡而且都突出的人。他不只目光如炬,洞悉人性,还喜欢打游戏,口才出众,爱好广泛。而在现实中,我自己好像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我第一次讲这个问题是在2000年的时候。听完以后我的一个同事找我说:“谢耘,我怎么觉得我两头都不着边啊”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明确地划入这两类的。我们不可太绝对来看这件事情。

    分析感悟能力

    那么,分析感悟能力强的人,再细分还有什么区别呢这就要来讲我们分析感悟能力的分类了。我们分析感悟的方式从粗线条来看,可以分为三种参见图3―3。

    这三种方式,也就是我们去看世界的基本方式,或者说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下面,针对这三种思维方式,给大家做一个简单概括性的分析比较,供大家参考。至于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比如联想、类比等等,就不做细致的讨论了。大家有兴趣的话自己去看一些专著。

    逻辑分析

    逻辑分析大家都比较清楚,就是逻辑演绎、归纳、统计等等方法。大家学习自然科学,很重要的就是学习这些逻辑分析的方法。

    逻辑分析,强调的是对分析对象的准确界定,甚至对其进行精确的概念性抽象定义,同时还强调分析规则的严密清晰。典型的逻辑分析过程,首先是对概念的清晰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在本质上它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有因为追求细节的完备和精准,而失去对全局认识的倾向,容易陷入局部走向片面。而且因为常常是从概念出发,演绎出的结果有时可能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逻辑分析的特点在于严谨、缜密。现代科学如此准确精微,全赖于逻辑的方法。但是,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现象或规律都可以用逻辑的方法来认识或描述的。事实上,具有这种特点的现象,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基本上局限于世界中的机械性质的对象或现象。

    比如现代科学,在纯物质世界中,可以说所向披靡。我们的计算机芯片的线宽,已经作了几十纳米;人类早就乘坐飞船踏上了月球。可是到了生命领域,科学就有些捉襟见肘了。人类依靠现代西方医学可以真正治愈的疾病,还是很少。以至于我的一个学医的同学曾经开玩笑说:“西医治病其实只有三种办法:抗生素、维生素和手术。其他的手段,都治不了病,只能缓解症状。”

    在社会领域,只依靠逻辑分析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更稀少了,尽管逻辑分析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法。

    逻辑分析方法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逻辑分析基本上是在一个层面中的特定领域展开的,它分析的是在同一个层面的一个领域中有着直接关联的现象,它无法超越自己的前提假设的层面和领域局限,不具有跨领域或层面的能力。比如在平面几何的假设下面,无论如何推理,都不会产生立体几何的定律。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在宏观假设下展开的,所以无法推出微观物质运动的那些特有规律。到现在,科学界还在头疼怎样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揉在一起。量子力学里有一个“量子纠缠”现象。什么意思呢

    两个粒子,一旦进入纠缠状态的话,这两个粒子不管在空间上有多远的距离,它们之间的状态,永远有一种严格确定性的关系。这个现象相对论就很难理解。它们之间是怎样实现同步的按照相对论来讲,任何同步都需要信号的传递,而信号的传递不能超过光速。量子纠缠不存在这个问题。完全是两个**的粒子,但是它们俩之间永远能够保证绝对的即时同步,不管在空间上分开多远。到现在科学家们还是弄不明白这里面的矛盾如何解决。从这里也能看出,纯逻辑上“自洽”不是一个应该随便用来要求科学的条件。

    因为逻辑演绎是在一个层面上基于某些假设前提展开的,所以它通常只能完善细节,而不能洞察本质,不能导致本质性的新发现。这是它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在本质上,这是一种“就事论事”的分析方法。

    在哲学上,我们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不能只依靠逻辑分析。因为做到这一点需要有穿透能力才行。

    逻辑分析,确实是西方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因此现代科学也诞生于西方。而中国人确实欠缺这种素养。我们对问题容易大而化之,虚而悬之,甚至不了了之。在今天,在我们已经接受西方科学超过了百年的时候,严谨缜密依然是我们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看今天中国的工业,我们可以非常快地仿制出一个东西,可是与原版相比,总是有差距;我们国家的工业,现在依然在工艺材料上严重滞后。这都是这种严谨缜密不足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出色的产品,工艺的完善,材料的改进,都需要点点滴滴的长期努力。不注重细节,不顽强深入钻研,就不可能设计出比较完美的工艺,创造出更好性能的材料,做出一流的产品。

    所以,我总是建议大学生们在大学阶段,要很好地珍惜学习的机会,不只把各门功课学好,而且要争取培养出出色的逻辑分析能力。这种能力,需要系统地强迫性训练才能获得。到了社会上,是很难再提高的。因为逻辑的理性、严谨和缜密,是与人的天性相冲突的。我们的天性是感性的,而理性基本都是后天培训出来的。前面给大家分析中医和科学的问题,就是想帮助大家理解,严谨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让大家从中看看自己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逻辑分析是我们的弱点,所以要有意识地锻炼。它是西方的长项,可是它的局限也给西方文化带来了很大的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后面有机会再详细地分析一下。

    辩证思考1

    我们第二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辩证思考。这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强项,西方人的短板,尽管“辩证”这个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由于历史的传承,我们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辩证的思想。但是真正能够用好它,让它发挥重要作用,还是要下很大的工夫的。

    辩证思考,其本质在于把研究对象放到真实的环境中去观察和分析,发现它与其他不同层面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由此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而不是基于一套逻辑规则去演绎。辩证思考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而不像逻辑分析的对象那样,被静态地、清晰精确地界定,甚至被抽象成概念。辩证思考也会借助概念来进行,但是却不拘泥于概念的界定。比如在论语中,“仁”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出现了100多次。但是,孔子并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不厌其烦地从各种实际情况出发,来对它进行立体多方位的分析与阐述。

    所以,辩证思考注重的是真实动态过程。它也是跨层面的,因为在现实中,不同层面的事物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特征使得辩证思考比较难以把握。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让你哭笑不得的“辩证思考”。辩证思考,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好有坏,然后就是没好没坏,没有是非对错,彼此没有分别了。很多人这样去分析问题,似乎非但如此,便不足以显示“宽容”与“豁达”。这样做,或者是类似东郭先生的无知,或者实际上是因为他自己有一个是非的判断,但是又知道理由不充分,便用这样的“辩证法”来混淆是非曲直。西方使用这种伎俩的人非常多,在他们的舆论宣传中很常见。这个风气现在也传到了中国。

    “宽容”与“豁达”如果不以真理与正义为底线,而到了赞美谬误与纵容邪恶的地步,那就是混淆黑白,助纣为虐,或者是居心不良。

    前面讲各种性格的时候,我一再强调不可简单地用好坏来评判。但是同时我还指出,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是有区别的,适合做不同的工作或职业。这才是辩证法。不能说每种性格各有长短,所以无所谓好坏,所以大家都彼此彼此,用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无所谓了。

    辩证思考,是既要全面整体地看问题,又要能够在具体的环境下具体地去分析,抓住特点和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而不是面面俱到、四面出击。

    在价值观和道德方面,现在非常流行一种从西方传来的“辩证思考”。一些人专门在伟人或英雄身上找弱点,找不足;然后在那些民族败类身上挖掘可夸耀的表现。如果不能达到把伟人和英雄贬低为平常人甚至是恶棍,把民族败类升华为人民英雄的话,至少他们会争辩:“你看,他们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所以彼此彼此,没有高下之分”,以达到让流氓能够不受谴责地混迹于世间这个最低目的。

    这叫诡辩术。诡辩术冒充辩证法行骗于世间,是许多心怀叵测,企图以真理、正义、良知、崇高和伟大来包装谎言,以邪恶、无耻、下流、猥琐,甚至以人性的名义去兜售的人所采用的伎俩。这也是西方舆论宣传经常使用的一个手段。假话说上千遍,虽然变不成真理,却足以蛊惑人心,蒙骗世人,从而达到混淆黑白,抹杀是非的目的。

    辩证思考2

    再讲两个例子,帮助大家来理解如何辩证地思考。

    当我们谈论两件不同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我们应该找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以区别来把握它们共性,这样才能抓住本质。比如说我们谈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当我们谈论这两个文化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掌握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到底在哪看不清楚这一点,它们就不是两个文化,而是一个文化了。之所以说它们是两个文化,一定是因为它们两个之间有根本不同的地方,让大家在实际中感受到它们确实不一样。

    所以当我们认识两个不同的东西的时候,我们的立足点首先应该看它们的本质区别到底在哪里,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在这个基础上,我可以去比较它俩之间的相同点。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是武汉大学一个搞文化的人写的,讲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把中国和西方都讲了。我觉得他就没有抓住本质把问题讲清楚。从人类走出蒙昧,一直到基督教、佛教、孔子出现之前,此书认为这些文明走过的历程全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到那个时间,距今2500年前后,大家突然不一样了不会凭空而来的呀。事实上在两千多年前再往前看,尽管那个时候的文明流传至今的文字记录很少,而且确实处于人类的婴儿阶段,但是那个时候一定是有不同的,否则不会走到后来大家彼此之间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那当我们去看单个事物的发展历程的时候,我们要把握的是什么我们要把握的是其中不变的东西。中国文化之所以还叫中国文化,一定有不变的东西在里边。当我们看一个事物的成长经历的时候,我们要用它不变的本质来把握它的变化。

    看人也应该是这样。有的人就是变化莫测,没个准。你别着急,他一定有不变的东西,而那个不变的东西正决定了他为什么会变。比如有的人,在“”中是积极的造反派,坚定的“左派”;“”结束,他一转身成了“官倒”;市场经济起来以后,又以民营资本家的身份活跃于社会之上。这种人变来变去,不变的是什么一定是守住自己的眼前利益。因为存在这个不变的东西,所以决定了他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变来变去。

    这两种类型的问题大家都会遇到,所以我简单讲解一下,帮助大家体会一下如何去辩证地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很少一部分事物的变化规律,比如物质机械类运动,是纯逻辑的以外,其他很多事物的变化规律都普遍具有辩证的特征。所以,辩证思考能力是我们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的能力。否则大家走上社会以后,就会举步维艰,你很难理解周围发生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很难看清楚那些变化背后的客观规律。

    辩证思维能力,是可以综合多个层面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现象来一起分析的,所以它是立体的。但是,它不像逻辑分析那样严密。

    为什么中华文明是以辩证思考为核心这是有着根本性原因的。它说明了我们的文明,从一开始就抓住了世界的主要特征。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心安理得地拒绝加强我们的逻辑分析能力。

    心灵感悟1

    心灵感悟2

    那么爱因斯坦是如

    ...  </P></TD>

章节目录

成长:从校园到职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谢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谢耘并收藏成长:从校园到职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