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妇倒是个好消息:胎儿不需要怀前9个月,只要求怀最后一个月第10个月就行了。这是个笑话。类似这样的笑话还有很多,比如佛教经典之一百喻经里有篇“三重楼喻”,里面有个富翁和这个吃馒头的人就很相像,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从前,有个智慧很少但财富很多的人,住在一个镇子上。一天,他应邀到隔壁的财主家去参观他刚刚落成的三层楼阁。邻居家的楼阁既宏伟富丽,又视野开阔,站在楼上,不仅可以饱览风景,还可以凭栏临风,让人心旷神怡。

    这个富翁想,我的财富不比他少,我的楼阁凭什么没有他的高我不仅要有和他一样高的楼,还要比他少花钱。

    于是,富翁找来一个当地非常有名的工匠,对他说:“你会建造和我的邻居一样高的楼阁吗”

    一听这话,工匠笑了:“那栋楼阁正是我建的。”

    富翁听了,非常高兴,就对木匠说:“好极了,那就请你也给我建一栋那样高的楼。”

    工匠答应了,马上开始平整土地,开挖地基。看到工匠从低矮的地面开始垒砖,富翁感到诧异,问道:“你在干什么”

    木匠回答道:“我在建楼呀。”

    富翁生气道:“我不要建底下两层楼,你只需要给我建最上面的第三层楼就可以了。”

    听到这话,工匠摇起头来:“你要的是一座空中楼阁呀,那不是人建的,是神建的,请你找神仙去吧。”说完,扭头就走,再也没有回来。

    43

    这两个故事暗寓的是同一个道理: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胎儿要一天一天地怀,文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楼要一层一层地建。违背这个道理的,不仅办不成事情,还会闹出笑话,比如吃第9个馒头和建第3层楼的人,比如中国古代的那个揠苗助长的宋人,和中国当代那些要一步千里、亩产万斤,搞大跃进的人。

    无论是揠苗助长,还是大跃进,都违反了加减法循序渐进的妊娠法则。该法则的核心思想是欲速则不达。怀胎必须十月,欲速则可能母子双亡。

    从愚公移山到揠苗助长

    循序渐进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中最古老、最本源的思想之一。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对加法过程循序渐进思想的最经典的表述。加法过程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宇宙的生成,细胞的裂变,胎儿的受孕,国家、政党、公司和家庭的创立,等等,都是无中生有的加法过程,这个过程有既定的程序和阶段,不可逾越,道生一,不能直接生二;一生二,不能直接生三。

    想一想物种的演化过程,就不难明白:一生二是地球上低等生物的无性繁殖阶段,也就是细胞裂变阶段,这种繁殖形式可以成为无父本母本的奇生阶段,一个变两个;二生三是更高级的有性繁殖阶段,其实是二生一的阶段:父本母本加胎本,213,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偶生阶段,两个生一个。从无机世界到有机世界,也就是说从道生一到一生二,经过了数亿年的演化;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又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这个演化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累积过程。自然物是这样,人造物也是这样。千年帝国不是一天缔造出来的。

    加法过程要循序渐进,减法过程也是这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里,列子汤问里所载的“愚公移山”故事反映的就是减法过程的这种渐进性。它经过**的一篇同名文章的介绍,更加家喻户晓。

    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叫智叟的老头子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天,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这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版本,发表于1945年6月11日,早于日本天皇宣布投降2个月1945年8月14日;晚于**发表另一篇伟大文献论持久战7年1938年5月。在1938年与1945年之间,还有一位大师为愚公移山创作了另外两个版本,那就是徐悲鸿于1940年7月和9月分别创作的愚公移山的中国画版和油画版。这两个图画版愚公移山有4点值得注意:第一,它们创作于**论持久战的著作发表之后;第二,它们创作于中**民对日抗战最艰苦的年月;第三,它们创作于作者访问印度和拜会圣雄甘地之后;第四,图画中的主要人物采用了印度男人的形象。

    这不是巧合。或许在徐悲鸿看来,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印度现代的甘地非暴力抗英,中国现代的抗日战争,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巨大的减法工程。对这样的工程,既不能绝望放弃,也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坚持不懈。**论持久战要表达的正是这个思想:反对“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主张持久战。这正是大减法过程渐进性思想的精髓,“蚂蚁啃骨头”,“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

    减法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难度,有时并不取决于被减东西的大小,而取决于做减法者的能力的大小。一根骨头并不大,对蚂蚁来说,要啃完它,就犹如人类搬泰山;一块石头也没什么了不起,对要滴穿它的一滴水来说,就犹如精卫填东海;一根铁杵也不大,对于要把它磨成针的一双手来说,就犹如一星火要融化的一座冰山;王屋山和太行山虽然大,要移走它,需要愚公的子子孙孙数十代甚至数百代的努力,但对于上天派来的两个神仙来说,不过是两颗大南瓜,一背就走了。

    因此,在加减过程中急于求成,违反循序渐进的妊娠法则的人,如果不是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就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前半生完成的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就是领导中国**及其军队坚持抗日,对于抗日战争的艰巨性和自己的能力都有正确的估计,遵循了艰巨减法工程的渐进法则,终于在同盟军和同盟国的支持下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他晚年的最大失误之一,便是对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大跃进,赶英超美。大炼钢铁,钢铁产量是上去了,但许多老百姓家里却没有锅用,被砸碎去炼铁了;亩产万斤,报表上的箭头是上去了,却饿死不少人,粮食其实并没有产在田里,而产在纸上。结果,揠苗助长,当了一回宋人。

    古时候的宋国有个农夫嫌自己田里的麦苗长得太慢,就一棵一棵地把麦苗拔高,昏头昏脑地回到家,对家里人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每棵麦苗都长高一大截。”

    他的儿子慌忙跑到田里一看,傻了眼:所有的麦苗都枯死了。

    好的农夫应当拔草不拔苗。不去田间拔草,顶多无益;而把麦苗拔高了来帮助它成长,那就有害了。

    孟子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个人要想修养心中的“浩然之气”,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孟子还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这话用在那些前苏联体制的爱好者们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都想在一夜之间建成人间天堂,结果让他们的儿子们看到的却是:被拔高了的社会一片枯黄。在这些人里,把苗拔得最快的,要算柬埔寨的波尔布特了,他以为实现理想社会就等同于消灭城乡差别,而消灭城乡差别就等同于消灭所有城里的人。也许在波尔布特先生看来,要让一个矮子长高一头并不容易,但要让一个高个子矮一头并不难:砍掉他的脑袋就是了。

    疯狂指数

    44

    秦二世末年,陈胜吴广率先发难,一时间,群雄并起,招兵买马,称王称霸。江淮之间的东阳县里有个小官名叫陈婴,为人不错,礼数周全,很有信誉,被人称为忠厚长者。县里的泼皮青年看别人都在造反,按捺不住,也杀了县令,聚集起数千人反秦。群龙无首,他们请陈婴给他们当首领。陈婴不干,不干也不行,众人强迫他当了头儿。不几天,陈婴的麾下就有了两万多人。于是,又有人要立陈婴为王。陈婴的母亲听说后赶忙跑来对儿子说:

    “自从我嫁到你们陈家之日起,就没有听说你老陈家祖上出过什么了不起的人。祖坟不热,突然得这么大的名,不是好事。不如跟着别人干,事成了封个侯什么的,事情败了,咱就跑,也不会有人找咱们无名之辈。”

    陈婴听了母亲的话,率众投奔项梁去了。

    我有时想,一个伟大民族的所有优秀品质往往集中体现在这个民族的母亲身上,陈母就是这样一个古代的中国母亲。她不仅是慈母,也是慧母。她知道,王是贵族中的贵族,贵族不是一天成长起来的。平民可以登天,但不能一步,要称王,先封侯。一步登天的王,往往不能服众。众不服,事难成;事不成,则命不保。

    这是“不称王”的故事,历史还有一个“缓称王”的故事。元朝末年很像秦朝末年,也是朝廷失政,反风劲吹,啸聚成军,人皆可王。先是徐寿辉称帝1351年,国号天完;接着白莲教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称帝1355年,国号宋。1354年张士诚自称诚王,国号大周;1358年,陈友谅自称汉王。起义军元帅彭大、赵均用占领徐州后皆称王,郭子兴占了小小的滁县,也想称王,被朱元璋劝阻。1358年,朱元璋攻下徽州时,城中有个名叫朱升的老儒生对朱元璋进了九字谏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称王在中国不是小事,除非你是王胄,被人在乱世推举;或者你大行王道,已定王业,被人拥戴。未具备这两者的人称王,那就是在揠苗助长,自取灭亡。大概朱升已经从朱元璋的作为里看到了王道气象,他的“三不政策攻下城池后不烧房子,不抢财物,不杀百姓”很得人心,但气象尚未成气候,自封不如让别人加封。1359年,韩宋皇帝“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左丞相,1361年,加封朱元璋为吴国公。1363年,“小明王”又加封朱元璋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为吴国公。第二年1364年,在彻底消灭陈友谅之后,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从九夫长到带兵官,再到总管、总兵官、左副元帅、元帅、副丞相、丞相、吴国公,所有这些职衔都不是他自封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成长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朱元璋最终把自己成就为一代开国皇帝。

    半个世纪前的“文化大革命”和十几年前的潮涌商海也有点群雄并起的意思。“文革”中被揠苗助长的“革命小将”并不少,这个“兵团司令”,那个“纵队首长”,结果都是坟茔上的磷火一现,枯草上的露珠一闪。前些年在商海里称王称霸的也不少,有“瓜子大王”年广九,汉卡“巨人”史玉柱,保健品业的“飞龙”姜伟,“三株神话”的主角吴炳新,it业的“女王”张树新,秦池酒王姬长孔,亚细亚零售商业大王王遂舟,爱多vcd大王胡志标,资产运作大王牟其中和唐氏兄弟如今这些人如果重读三国演义开篇的那首词,或许别有感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什么毁了他们是中国负面的传统文化是农民起义军和文革造反派的幽灵他们有的搞企业像组织起义军和造反队,搞营销像搞运动,搞出一点规模就称王是他们自己有缺陷的人格或许是,或许不是。但我此刻想强调的是:毁掉他们的,是揠苗助长的所谓“广告效应”。

    当年几乎每一个快速成功的企业家都能说出一个广告神话,比如三九的创始人赵新先,把所有的钱投给广州的出租车做车载广告,推销他的处女产品“三九胃泰”;比如史玉柱的豪赌,口袋里没有钱,却让计算机世界给他登8400元的汉卡广告,如果挣不到钱,就准备逃之夭夭;比如姜伟的不计成本的“广告轰炸”,他的信条是“最优秀的人应去做商人,最优秀的商人应去做广告人”,按照他的这个公式,经济活动就等于广告;比如姬长孔,把他上任时秦池酒厂的全部家当50万元钱,统统投入沈阳电视台买断时段做广告,他当时的想法是“要么成功,要么死亡”

    如果说这时1993年的姬长孔还是一个“草寇”的话,那么到了1996年,他就正式在首都北京加冕为王了“标王”。所谓“标王”,是中央电视台制造出来的一顶王冠,把它戴在该台黄金时段广告竞标中出价最高者的头上。从1995年到2005年,标王加冕了11届,8家公司先后摘得锦标,其中秦池酒厂、步步高和娃哈哈公司分别连任,请看下表:

    1995至2005年的央视标王

    年份公司产品所在行业中标价格

    万元总部所在地

    1995孔府宴酒白酒3079山东

    1996秦池酒厂白酒6666山东

    1997秦池酒厂白酒32000山东

    1998爱多vcd家电21000广东

    1999步步高家电15900广东

    2000步步高家电12600广东

    2001娃哈哈饮料2211浙江

    2002娃哈哈饮料2015浙江

    2003熊猫手机手机10889江苏

    2004蒙牛乳业乳制品31000内蒙

    2005宝洁日化38515广东

    表中的8家企业,其中3家孔府宴酒、秦池酒、爱多vcd已经从消费者的视野中消失,还有1家的产品熊猫手机也很难在市场上找到,有两个企业家锒铛入狱,还有两家公司步步高、娃哈哈在稳步成长,最后两任“标王”蒙牛和宝洁甚至正在高速成长。都是称王,为何命运不同,有的是陈友谅,有的却是朱元璋同样是中央电视台的手,对于某些企业成了揠苗助长的死亡之手,而对于另一些企业却是点石成金的幸运之手这里的关键是看你自己是什么,是根基很深可以成金的石头,还是根基很浅,一拔就枯的秧苗。

    45

    判断的标准有3条:第一,广告费占公司的净利润的比例如何;第二,生产能力如何;第三,产品质量怎样。对比一下秦池酒和娃哈哈就知道,前者不是什么标王,而是赌王:1997年,秦池获得标王的价格是32亿元,而1996年它的销售收入只有98亿,利税22亿,税后利润05亿,32亿的标王广告费,相当于它1996年全年利润的64倍1997年的销售收入更下滑到65亿元,税后利润更少于1996年。而娃哈哈2002年的标王费只有02亿元,该年全集团的销售收入88亿元、净利润12亿元,标王费只有净利润的167。广告费与净利润之比,可以被看成一个企业家的疯狂指数,姬长孔当年的疯狂指数为64,宗庆后的疯狂指数只有0016。按这个指数,姬长孔要比宗庆后疯狂400倍有一点可以肯定,疯狂指数越高,灭亡得就越快。

    广告是“王冠”,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才是“王业”。工夫不下在王业上,只下在王冠上,这是中国当代不少短命鬼企业所犯的共同错误。

    水晶大教堂

    疯狂可以毁掉一件大事,但绝对不可能成就一项伟业。所有的大事业,都是从一点点的小事情积累起来的,这个过程需要理性的坚韧,而不是疯狂的躁动。万里长城是一块块砖砌成的,千年帝国是一代代人建成的,美国当代有一座美轮美奂的水晶大教堂,是一笔一笔的50美元捐款垒起来的。

    1968年春天,美国有个名叫罗伯舒乐的先生怀了孕。不过,他怀的不是一个普通的胎儿,而是一个梦想: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透明的水晶大教堂,一座人间的伊甸园。

    “很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菲力普强生听了他的梦想之后说,“这样一座伊甸园并不是上帝赐予的礼物,而是资金的孩子,至少要耗资700万美元,请问,你的钱在哪里”

    “我的钱在别人的口袋里。”舒乐博士坚定地说。

    当天夜里,舒乐博士在自己寝室的简陋木桌上铺开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上“700万美元”,然后又写下10行字:

    1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2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3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4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

    5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6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7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8寻找280笔25,000美元的捐款;

    9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10卖掉1万扇窗户,每扇700美元。

    60天后,舒乐博士用水晶大教堂的奇特而美妙的模型和他的精神,打动了一个名叫约翰可林的富商的心,可林先生捐出了第一笔100万美元。

    第65天,一对倾听了他演讲的农民夫妇,捐出了第一笔1000美元。

    90天时,一位被舒乐孜孜以求精神感动的陌生人,在自己生日的当天给舒乐博士寄出了一张100万美元的支票。

    8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舒乐博士说:“好吧,如果你的诚意与努力能筹划到600万美元,最后那100万我来支付。”

    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认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的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6个月内,1万多扇窗户全部售出。

    1980年9月,那个被舒乐博士怀了12年的“孩子”可容纳1万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终于“分娩”了,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和经典。它的最终造价为2000万美元,全部是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而来的。

    根据亚萍编写的故事改写,载于**鹏、胡足青编小故事,大智慧,第6辑

    这不仅是一曲梦想之歌,一曲虔诚精神的颂歌,也是一曲非凡毅力的颂歌。这个故事包含着循序渐进法则的两个基本要素:第一,分解动作;第二,坚持不懈。无论是多么复杂艰巨的加法或减法工程,都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的简单动作。北山愚公把两座大山的搬运工程首先分解为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终身事业,然后分解为一年一次往返于从太行山、王屋山到渤海边的搬运工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再分解为每天举镐挖土或挑担子走路的简单动作,只要这些动作持之以恒,两座大山肯定会“走”进渤海。因为高山有限,子孙无穷。

    中国的抗日

    ...  </P></TD>

章节目录

加减:博弈与设局的中国功夫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吴稼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吴稼祥并收藏加减:博弈与设局的中国功夫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