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
<TD></TD></TABLE>
半。故对你看起来有利之事,宁信其无;对你看起来不利之事,宁信其有。
很多事情在发生之前都有前兆,关键看你是否能见微知著。
苏联领袖列宁,通过一个微小的细节洞察了一个人的缺点。有一次,列宁发现人民委员会一个工作人员的上衣口袋上掉了一颗钮扣。列宁看到了,没有出声,走了过去。碰巧第二天列宁又遇见了这位同志。一看,他上衣口袋上还是没有钮扣。到第三天也还是没有。到了第四天才看到钮扣缝上了。“总算缝上了。”列宁很高兴。
后来,委员会推荐那个掉钮扣的人负责粮食征集工作。列宁有些犹豫不决。人们对列宁说:“他是一个能干的人”,“是个有功之人”,“是个勤勉可靠的人”列宁想要提钮扣的事,但没有出声。那位工作人员带了粮食征集队出发了。
过了一段时间,列宁接到报告。说那位工作人员不胜任工作,把粮食征集工作弄得一团糟。人们说:“失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可他没有预先提防,漫不经心。”也有人庇护这位同志,说:“列宁同志,这是偶然事故。”
列宁听着,他自己则在一张纸上画着什么东西。别人颇感兴趣:列宁在那里画什么往纸上一看,只见纸上画着一颗钮扣。
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才是最本质的。以小见大,或许失之偏颇,但观察一个人时,注意一些感性的细节,还是很必要的。
善于发现、观察细节,可以看透一个人。同样的道理,善于观察局势,常可以从中发现商机,找到成功的钥匙。
19世纪,瑞典有一对开发油田的兄弟,通过观察国际局势而从中发现契机,从而挽救了即将倒闭的公司。
19世纪80年代,俄国巴库地区的各大石油公司展开激烈角逐,一些实力雄厚的新兴石油公司试图独霸这片广阔油田的开采,便对一些老牌石油公司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有一家由瑞典两兄弟经营的石油公司在这场角逐中面临破产的威胁。
为了挽回败局,这家公司急需一笔资金,以扩大生产,度过难关。但是,该公司实力有限,可供借贷款时作抵押的只有油田的钻井和石油的股票,这些东西价值不稳定,难以得到大银行的信任。如何才能得到一大笔贷款成为公司存亡的首要问题。
当时的欧洲,国际关系错综复杂。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统一,法国战败。但战败后的法国始终力图恢复其欧洲大陆的强国地位,夺回被德国占领的土地并向德国复仇,于是欧洲大陆的另一强国俄国便成了德法两国争夺的目标。德国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试图拉拢俄国,以避免俄国同法国结盟,使德国处于两面夹攻的境况。如何改善德俄关系成了德国外交上的重点。瑞典两兄弟经过分析认识到,德国为了表示对俄国的亲善,极可能向一家俄国所管辖的公司贷款,而要想得到德国这个大国的贷款则意味着公司起死回生有望。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瑞典兄弟首先去德国找到一个议会里的朋友,表明了希望获得德国财政支持的意图,这位议员得到重酬后表示一定在俾斯麦面前进言。果然,议员向俾斯麦转达这一事情之后,俾斯麦对此事予以很高的重视。
尽管向这家近乎破产的公司贷款会有财政上的风险,但如果通过此事能使俄国皇帝领会德国的友善和亲近并改变对德、法的政策,将是有利于德国安全的大事,何况以德国的实力承担一家公司所需的资金不过九牛一毛。于是,在一个适当的时机,俾斯麦以宰相之尊亲自出面,暗示德国的银行给予那家公司方便。银行得到宰相暗示后心领神会,竭尽全力以讨宰相欢心,等瑞典兄弟提出贷款要求时,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一大笔优惠贷款。
瑞典两兄弟的公司得到这笔资金以及其他方面德国给予的帮助,当然是顺利地度过了难关。
通过已经存在的矛盾,发现由此而来的机会,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人们常运用的一种智谋。而关注国家间的斗争,利用国际关系里的一些争夺,谋取个体的利益,这瑞典两兄弟可称得上具备大智慧了。
心随精英,口随大众
[箴言75]逆潮流而动很难发现真理,且危机四伏。自认为别有高见等于是侮辱别人,因为这意味着你宣布别人的看法是错的。真正聪明的人从不轻易在大庭广众下责难别人。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都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为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都是这么说的。否认“地心说”,就会被罗马教廷视为异端,受火刑的惩罚。哥白尼经多年研究,提出了“日心说”,但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宣布这一结论。
他说:“我生怕我的学说新颖而不合时宜,会引起别人的轻蔑,因而几乎放弃了我的计划。”
在临终前,哥白尼还是决定出版自己的手稿。然而,他还是非常谨慎的,他想出了先发制人的巧妙计策,大胆地将他的书题献给了当时在位的教皇保罗三世,求他庇护。这篇献词原序用语委婉恳切,是哥白尼费尽苦心写出来的。
公元1543年,经过了一番周折之后,天体运行论终于在纽伦堡印刷完毕,公开发行了。当印刷好的著作送到哥白尼手边的时候,他已经睡在临终的病床上了。他的生前好友吉斯在给雷提卡斯的一封信中谈到哥白尼临终的状况时说:“多日以前,他已经失掉了记忆力和思考能力,他在过世的那一天、快要断气那一小时,才看见他的印成的全部作品。”他只能欣慰地抚摸了一下封面,便溘然离开了人世。他是在临终前,才让自己的学生公布这一成果,而且他还不忘将自己的手稿谦卑地献给罗马教皇。
不要自认为是时代精英就公然挑战世俗,那样你会输得很惨。世人皆醉而我独醒,你振臂高呼,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你首先要会保护自己,然后才能逐步地改造别人。
16世纪晚期,在意大利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有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叫康帕内拉,他在受到政敌的严重迫害之后,学会了首先保护好自己,然后再巧妙地战斗。
康帕内拉是典型的唯物论者,不相信神、天堂和地狱。他认为教会宣扬神的地位就是为了控制平民百姓。这样的思想和无神论已经十分接近了。宗教法庭把他视为异端,1593年他被捕入狱。六年后,尽管名义上他不再被囚禁,而实际上那不勒斯的修道院成了他的监狱。
当时,西班牙统治着意大利,康帕内拉在那不勒斯参与策划,试图把西班牙人从他们的国土上赶出去。他希望把意大利建成一个共和政体的国家。但是意大利宗教法庭的领袖与西班牙人合作,把康帕内拉再次投入监狱。他们用酷刑折磨他,他的手臂被钉在座椅上面,如果他要站起来,就会引起剧烈的疼痛。时间长了,受刑人稍一放松就会被屁股下面的刺刺伤。他们想要知道他的这种无神论信念到底会坚持到什么时候。
康帕内拉的思想是不会因为酷刑而屈服的,经历了几年的磨难之后,康帕内拉开始改变策略。信念是不能够放弃的,他学会了伪装自己的意图。只要生命存在,就能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坚持自身的思想。他装疯卖傻,想要骗过那些审判官的眼睛,企图让他们以为他的信仰源于无法控制的疯狂的神经。在当时,疯子是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酷刑仍然在继续,那些人是在观察他是否真的疯了。1603年宗教法庭对他作出了终审判决,认为他的确疯了。在以后的四年时间里,他被一根铁链子绑在墙上,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坚持写作,终于写出了著名的伊斯帕尼亚君主政体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对西班牙大唱赞歌,让统治者心花怒放。事实上这是一项谋略,他只是为了取悦他们。果然,几年之后,康帕内拉摆脱了牢笼的束缚,获得了自由。
不久,康帕内拉又写了无神论投降一书,攻击的目标是自由思想家马雅基维利派的权术家、卡尔文教徒,以及各种类型的异端人物。这本书反驳异教徒的信仰,支持天主教的优越性。表面上看来,康帕内拉已经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了。但事实上,那些异教徒的主张是如此气势壮观地呈现在众人面前。表面上康帕内拉是在批判他们的观点,实际上是以动人的热情赞扬他们的观点。同时,在为天主教申辩时,他用的是令人生厌的陈腔滥调。相形之下,异教徒的议论简洁而明了,而天主教的教义则冗长得让人厌烦。
那些看过这本书的人内心非常不安,这明明是一本异端的书,但他们却不能称之为异端,因为他是在为天主教义辩护。如果把他再度投入监狱,那不就是等于否定了天主教的教义吗
无神论投降一书出版以后,无神论者把他尊为自己的圣经,马雅基维利派和自由思想家用书中的观点来维护自己的思想。
康帕内拉用三个步骤摆脱了所处的困境。第一个步骤让他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第二个步骤让他获得了自由,第三个步骤让他能够有机会继续表达个人的信念。首先,他装疯。在中世纪,精神失常是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后来,在一本书中把反传统的思想用传统的方法表达出来。最后一个步骤是最聪明的,他把自己的真实意念掩饰起来,其中有巧妙的暗示:假装已经顺从了他人,然而在实际的表达过程中,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念隐藏在其中;表面上似乎已经被正统思想所奴役,但是聪明的人能够从中看出他的真实意图。
他把自己的真正信念用外表的顺从表现出来,他做人和做学问的非凡技巧从这件事中表现得一览无余。他把进退规则发挥到了极限,那就是进中有退,退中藏进。
逆潮流而动很难发现真理,而且危机四伏。自认为别有高见等于是对别人的侮辱,因为这意味着你宣布别人的看法是错误的。某人受到了批评或是某人称赞了别人,无论哪种情况,都会有许多人为之感到不快。
欺诈行为是卑鄙的也是常见的。你很难凭有些人在大庭广众之中说的话来判断他们是不是智者。他们往往不说真心话,而只是媚俗同愚,但私下对这种口是心非亦深恶痛绝,因为他们在内心保有自身的思想。明达之人既会避免被人反驳,也会避免反驳他人。人们的情感是自由的,不能也不应该受到侵犯。他们默然静处于心庭,若非遇到个别通情达理之人,绝不外露。但是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如果这一方法从相反的方面去运用,对我们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不要等到自己成为落日残月
[箴言76]太阳有时会隐没在一片云彩后面,这样便没有人能看到落日西沉。这会让我们纳闷:它究竟落山了没有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让一匹赛马退役,他们不会坐等它在比赛的中途颓然倒下,成为众人的笑柄。要懂得适时退场,以免陷入遭人厌弃的尴尬局面。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连任两届总统后,做出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历史性决定:不参加竞选第三届总统,尽管人民仍会拥戴他。他不愿意让权力如此长久地集中在一个人手中。他心中理想的民主社会,应该制约个人的权力,应该让更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
1797年3月3日,是华盛顿担任公职的最后一天。他如期举行告别宴会。第二天,3月4日,他就该作为前任总统出现在新总统亚当斯的就职仪式上。宴会上,各国使节和夫人、首都政界名流愉快地欢聚一堂,陪伴着华盛顿,与他告别。华盛顿含着笑意,伫立一旁。他想到9个月前就对人说过的话,今日它们好像更能反映他此刻的心境:“我早就怀有的渴望,那就是告老还乡,安享天年。想到自己已经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对祖国尽了最大力量,我感到莫大的安慰。”他将坦然地离开这个令所有人都向往的职位。
宴会快要结束时,华盛顿如同14年前同军官告别时一样,自己斟满了酒。他慈祥地举起杯,说道:“女士们,先生们,这是我最后一次以公仆的身份为大家的健康干杯。我是真心诚意地为大家的健康干杯,祝大家幸福”
人们突然寂静无声,直到此时,他们似乎才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忘的庄重的时刻,适才的快乐气氛,顿时变为少有的严肃、宁静。女人们竟然无法抑制一股突兀而来的激动,流出了眼泪。宴会默默地结束。人们多么希望它不会结束,甚或它从未举行过。
第二天上午11点钟,华盛顿最后一次出现在国会大厦里。闻讯赶来的群众聚集到了大厦周围,礼堂里,也挤满了人,他们想与华盛顿作最后告别。人们欢呼着,女人们不停地挥舞手帕,向缓缓走进大厅的华盛顿致意。华盛顿没有讲话,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注视着新任总统亚当斯宣誓就职。亚当斯在就职演说中,以无比敬仰的心情赞美华盛顿。他知道,大厅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同他一样感受到华盛顿伟大而平凡的魅力。他称颂华盛顿“长期以来用自己的深谋远虑、大公无私、稳健妥当、坚忍不拔的伟大行动赢得了同胞们的感激,获得了外国最热烈的赞扬,博得了流芳百世、永垂青史的光荣”。没有什么话能比这几句更确切地表达人们的崇敬。热烈的掌声回荡大厅,回荡在华盛顿的心中,他感激地向人们挥挥手。
仪式结束,华盛顿先行离去。行至门口,风度翩翩的先生女士们突然失去了节制,争先恐后地涌向他,涌向走廊。拥挤的人群几乎造成伤亡,他们都想再看上一眼这位受人爱戴的老人。华盛顿走上大街,挥动礼帽,向群众致意。人们依依难舍,不愿离去,跟随他的马车一直走到他的寓所门前。这是任何语言也难以描绘的情景,这是任何人为的场面无法取代的真诚欢呼。在这一瞬间,领袖与民众、伟大与平凡、历史与未来,得到完美而统一的体现。
华盛顿哭了,他再也无法保持冷静。他未料到群众的热情如此强烈。他行至门口,转过身,人们发现:他,泪花点点。他一时说不出话,只是挥动着手向人们表示谢意,任满头白发,飘动在微风里。这一瞬间的一切,都会永远珍藏在人们的记忆里。
其实最艰难的并不是创业,而是创业成功后的适时退出。不要贪恋光环,不要试图挑战极限尽管对这一点人们总是尽情歌颂,这是一个成功者将成功保持到底的最**宝。贪恋个人的意志,必将使你的成就走向反面;挑战个人的极限,必将使你以失败告别人生。
华盛顿知道,他或许还有余热,或许会比他的继任者干得更出色,但他已经为这个国家留下了一个伟大的制度,这足够了。成功的企业家们,如果你能为你的企业留下一笔可以长久生效的无形资产,不比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强百倍吗如果你有机会见好就收赢得后世长久的尊重,不比晚节不保让后人去“xx开”强百倍吗
当你运气好时要为时运不济时做准备
[箴言77]夏天时就储备过冬的物资是明智之举,而且这时做准备也更容易一些。鸿运相伴时,获得他人恩惠的代价较小,而且遍地都是你的朋友。未雨绸缪总没错:身陷逆境时一切都会变得价格不菲而一切又都会缺乏。保持一群朋友和对你感恩戴德的人;有一天你会发现,现在看上去不重要的人其实很有价值。卑鄙小人在走运时没有朋友,因为他拒不承认别人是朋友;等这种人倒了霉,话就得反过来说了。
美国大资本家老范德比生前得罪了许多人,预计自己死后一定有人会攻击他的“帝国”,自己的继承者大儿子威廉又不成器,因此,他整天冥思苦想,闷闷不乐。
老范德比毕竟不是常人,他想出了一步好棋。
范德比的次子杰姆,因父亲确定长子继业,心中不乐,精神有些失常,行为也难免放荡。范德比就干脆不给他钱花。
范德比的老对手,纽约论坛报的主笔格里莱是闻名的慷慨人物,所以杰姆常到格里莱那里去借钱,前前后后借了上万美元。
范德比早知此事。有一天,他突然气冲冲地闯进论坛报主编室,对格里莱咆哮说:“你没有征求我的同意就借钱给我的浪荡儿子,我坦白告诉你,你别指望我会替我儿子还这笔债。”
格里莱大怒,站起来说:“滚出去你不想想你的话会弄臭我的房间吗”
老范德比回家后对大儿子说:“格里莱一贯骂我,不管我得罪他不得罪他,他反正要骂我,所以我索性今天大大地得罪了他。但你要记着,我只能控制钱,不能控制人心,而格里莱可以控制人心。你必须借助于他。今天我给你制造了一个机会。在我死后,你可以到格里莱那儿登门道歉,你可以在他面前大骂我是乌龟王八,骂得愈臭愈好。反正我死了,怎么骂都可以,我不会听见。”
老子死后,威廉果然登门拜见了格里莱,并以十倍的利息付了老二的欠债。他奉承说:“我爸爸对你的失礼,我认为即使百万美元也不足以弥补的。我现在奉上这笔款子,既作还债,也作赔偿。”
不出所料,范德比命归黄泉后,他的死敌古尔德利用购进的世界报对范德比的大儿子进行攻击。
古尔德还特别抓住了威廉的一条小辫子,因为威廉在一次打桥牌时曾说过一句话:“什么公众,让公众见鬼去吧”他在世界报上每天把威廉的这句话用大字体印在报上,言下之意是说:“请看,威廉范德比是一个多么不爱人民的人。”
古尔德原以为在他的进攻下,其他报纸也会参加进来,特别是一向以骂老范德比闻名的纽约论坛报,但格里莱的论坛报按兵不动,终于使世界报唱了独角戏,只好草草收兵。
老范德比这一计的确不同凡响。他大骂死对头,是为了日后替儿子买人情。这与李世民故意判罪李勣,而嘱咐儿子在自己死后立即赦免李勣是十分相似的,都是收买人心之计。
未雨绸缪,这个道理看似平常,但也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当事人有的是“愚”:贪图安逸,头脑已不再清醒;有的是“怕”:害怕触动自己的现有利益,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福特是汽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公司生产黑色t型车,风靡欧美。这款车型简直成了汽车的象征,竟然长达19年不曾做任何改动。老福特不禁沾沾自喜了。
有一次,他的儿子和一些工程师对t型车做了一些改进,于是欣喜得意地去请老爷子参观,然后眨巴着
... </P></TD>
半。故对你看起来有利之事,宁信其无;对你看起来不利之事,宁信其有。
很多事情在发生之前都有前兆,关键看你是否能见微知著。
苏联领袖列宁,通过一个微小的细节洞察了一个人的缺点。有一次,列宁发现人民委员会一个工作人员的上衣口袋上掉了一颗钮扣。列宁看到了,没有出声,走了过去。碰巧第二天列宁又遇见了这位同志。一看,他上衣口袋上还是没有钮扣。到第三天也还是没有。到了第四天才看到钮扣缝上了。“总算缝上了。”列宁很高兴。
后来,委员会推荐那个掉钮扣的人负责粮食征集工作。列宁有些犹豫不决。人们对列宁说:“他是一个能干的人”,“是个有功之人”,“是个勤勉可靠的人”列宁想要提钮扣的事,但没有出声。那位工作人员带了粮食征集队出发了。
过了一段时间,列宁接到报告。说那位工作人员不胜任工作,把粮食征集工作弄得一团糟。人们说:“失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可他没有预先提防,漫不经心。”也有人庇护这位同志,说:“列宁同志,这是偶然事故。”
列宁听着,他自己则在一张纸上画着什么东西。别人颇感兴趣:列宁在那里画什么往纸上一看,只见纸上画着一颗钮扣。
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才是最本质的。以小见大,或许失之偏颇,但观察一个人时,注意一些感性的细节,还是很必要的。
善于发现、观察细节,可以看透一个人。同样的道理,善于观察局势,常可以从中发现商机,找到成功的钥匙。
19世纪,瑞典有一对开发油田的兄弟,通过观察国际局势而从中发现契机,从而挽救了即将倒闭的公司。
19世纪80年代,俄国巴库地区的各大石油公司展开激烈角逐,一些实力雄厚的新兴石油公司试图独霸这片广阔油田的开采,便对一些老牌石油公司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有一家由瑞典两兄弟经营的石油公司在这场角逐中面临破产的威胁。
为了挽回败局,这家公司急需一笔资金,以扩大生产,度过难关。但是,该公司实力有限,可供借贷款时作抵押的只有油田的钻井和石油的股票,这些东西价值不稳定,难以得到大银行的信任。如何才能得到一大笔贷款成为公司存亡的首要问题。
当时的欧洲,国际关系错综复杂。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统一,法国战败。但战败后的法国始终力图恢复其欧洲大陆的强国地位,夺回被德国占领的土地并向德国复仇,于是欧洲大陆的另一强国俄国便成了德法两国争夺的目标。德国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试图拉拢俄国,以避免俄国同法国结盟,使德国处于两面夹攻的境况。如何改善德俄关系成了德国外交上的重点。瑞典两兄弟经过分析认识到,德国为了表示对俄国的亲善,极可能向一家俄国所管辖的公司贷款,而要想得到德国这个大国的贷款则意味着公司起死回生有望。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瑞典兄弟首先去德国找到一个议会里的朋友,表明了希望获得德国财政支持的意图,这位议员得到重酬后表示一定在俾斯麦面前进言。果然,议员向俾斯麦转达这一事情之后,俾斯麦对此事予以很高的重视。
尽管向这家近乎破产的公司贷款会有财政上的风险,但如果通过此事能使俄国皇帝领会德国的友善和亲近并改变对德、法的政策,将是有利于德国安全的大事,何况以德国的实力承担一家公司所需的资金不过九牛一毛。于是,在一个适当的时机,俾斯麦以宰相之尊亲自出面,暗示德国的银行给予那家公司方便。银行得到宰相暗示后心领神会,竭尽全力以讨宰相欢心,等瑞典兄弟提出贷款要求时,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一大笔优惠贷款。
瑞典两兄弟的公司得到这笔资金以及其他方面德国给予的帮助,当然是顺利地度过了难关。
通过已经存在的矛盾,发现由此而来的机会,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人们常运用的一种智谋。而关注国家间的斗争,利用国际关系里的一些争夺,谋取个体的利益,这瑞典两兄弟可称得上具备大智慧了。
心随精英,口随大众
[箴言75]逆潮流而动很难发现真理,且危机四伏。自认为别有高见等于是侮辱别人,因为这意味着你宣布别人的看法是错的。真正聪明的人从不轻易在大庭广众下责难别人。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都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为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都是这么说的。否认“地心说”,就会被罗马教廷视为异端,受火刑的惩罚。哥白尼经多年研究,提出了“日心说”,但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宣布这一结论。
他说:“我生怕我的学说新颖而不合时宜,会引起别人的轻蔑,因而几乎放弃了我的计划。”
在临终前,哥白尼还是决定出版自己的手稿。然而,他还是非常谨慎的,他想出了先发制人的巧妙计策,大胆地将他的书题献给了当时在位的教皇保罗三世,求他庇护。这篇献词原序用语委婉恳切,是哥白尼费尽苦心写出来的。
公元1543年,经过了一番周折之后,天体运行论终于在纽伦堡印刷完毕,公开发行了。当印刷好的著作送到哥白尼手边的时候,他已经睡在临终的病床上了。他的生前好友吉斯在给雷提卡斯的一封信中谈到哥白尼临终的状况时说:“多日以前,他已经失掉了记忆力和思考能力,他在过世的那一天、快要断气那一小时,才看见他的印成的全部作品。”他只能欣慰地抚摸了一下封面,便溘然离开了人世。他是在临终前,才让自己的学生公布这一成果,而且他还不忘将自己的手稿谦卑地献给罗马教皇。
不要自认为是时代精英就公然挑战世俗,那样你会输得很惨。世人皆醉而我独醒,你振臂高呼,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你首先要会保护自己,然后才能逐步地改造别人。
16世纪晚期,在意大利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有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叫康帕内拉,他在受到政敌的严重迫害之后,学会了首先保护好自己,然后再巧妙地战斗。
康帕内拉是典型的唯物论者,不相信神、天堂和地狱。他认为教会宣扬神的地位就是为了控制平民百姓。这样的思想和无神论已经十分接近了。宗教法庭把他视为异端,1593年他被捕入狱。六年后,尽管名义上他不再被囚禁,而实际上那不勒斯的修道院成了他的监狱。
当时,西班牙统治着意大利,康帕内拉在那不勒斯参与策划,试图把西班牙人从他们的国土上赶出去。他希望把意大利建成一个共和政体的国家。但是意大利宗教法庭的领袖与西班牙人合作,把康帕内拉再次投入监狱。他们用酷刑折磨他,他的手臂被钉在座椅上面,如果他要站起来,就会引起剧烈的疼痛。时间长了,受刑人稍一放松就会被屁股下面的刺刺伤。他们想要知道他的这种无神论信念到底会坚持到什么时候。
康帕内拉的思想是不会因为酷刑而屈服的,经历了几年的磨难之后,康帕内拉开始改变策略。信念是不能够放弃的,他学会了伪装自己的意图。只要生命存在,就能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坚持自身的思想。他装疯卖傻,想要骗过那些审判官的眼睛,企图让他们以为他的信仰源于无法控制的疯狂的神经。在当时,疯子是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酷刑仍然在继续,那些人是在观察他是否真的疯了。1603年宗教法庭对他作出了终审判决,认为他的确疯了。在以后的四年时间里,他被一根铁链子绑在墙上,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坚持写作,终于写出了著名的伊斯帕尼亚君主政体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对西班牙大唱赞歌,让统治者心花怒放。事实上这是一项谋略,他只是为了取悦他们。果然,几年之后,康帕内拉摆脱了牢笼的束缚,获得了自由。
不久,康帕内拉又写了无神论投降一书,攻击的目标是自由思想家马雅基维利派的权术家、卡尔文教徒,以及各种类型的异端人物。这本书反驳异教徒的信仰,支持天主教的优越性。表面上看来,康帕内拉已经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了。但事实上,那些异教徒的主张是如此气势壮观地呈现在众人面前。表面上康帕内拉是在批判他们的观点,实际上是以动人的热情赞扬他们的观点。同时,在为天主教申辩时,他用的是令人生厌的陈腔滥调。相形之下,异教徒的议论简洁而明了,而天主教的教义则冗长得让人厌烦。
那些看过这本书的人内心非常不安,这明明是一本异端的书,但他们却不能称之为异端,因为他是在为天主教义辩护。如果把他再度投入监狱,那不就是等于否定了天主教的教义吗
无神论投降一书出版以后,无神论者把他尊为自己的圣经,马雅基维利派和自由思想家用书中的观点来维护自己的思想。
康帕内拉用三个步骤摆脱了所处的困境。第一个步骤让他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第二个步骤让他获得了自由,第三个步骤让他能够有机会继续表达个人的信念。首先,他装疯。在中世纪,精神失常是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后来,在一本书中把反传统的思想用传统的方法表达出来。最后一个步骤是最聪明的,他把自己的真实意念掩饰起来,其中有巧妙的暗示:假装已经顺从了他人,然而在实际的表达过程中,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念隐藏在其中;表面上似乎已经被正统思想所奴役,但是聪明的人能够从中看出他的真实意图。
他把自己的真正信念用外表的顺从表现出来,他做人和做学问的非凡技巧从这件事中表现得一览无余。他把进退规则发挥到了极限,那就是进中有退,退中藏进。
逆潮流而动很难发现真理,而且危机四伏。自认为别有高见等于是对别人的侮辱,因为这意味着你宣布别人的看法是错误的。某人受到了批评或是某人称赞了别人,无论哪种情况,都会有许多人为之感到不快。
欺诈行为是卑鄙的也是常见的。你很难凭有些人在大庭广众之中说的话来判断他们是不是智者。他们往往不说真心话,而只是媚俗同愚,但私下对这种口是心非亦深恶痛绝,因为他们在内心保有自身的思想。明达之人既会避免被人反驳,也会避免反驳他人。人们的情感是自由的,不能也不应该受到侵犯。他们默然静处于心庭,若非遇到个别通情达理之人,绝不外露。但是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如果这一方法从相反的方面去运用,对我们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不要等到自己成为落日残月
[箴言76]太阳有时会隐没在一片云彩后面,这样便没有人能看到落日西沉。这会让我们纳闷:它究竟落山了没有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让一匹赛马退役,他们不会坐等它在比赛的中途颓然倒下,成为众人的笑柄。要懂得适时退场,以免陷入遭人厌弃的尴尬局面。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连任两届总统后,做出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历史性决定:不参加竞选第三届总统,尽管人民仍会拥戴他。他不愿意让权力如此长久地集中在一个人手中。他心中理想的民主社会,应该制约个人的权力,应该让更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
1797年3月3日,是华盛顿担任公职的最后一天。他如期举行告别宴会。第二天,3月4日,他就该作为前任总统出现在新总统亚当斯的就职仪式上。宴会上,各国使节和夫人、首都政界名流愉快地欢聚一堂,陪伴着华盛顿,与他告别。华盛顿含着笑意,伫立一旁。他想到9个月前就对人说过的话,今日它们好像更能反映他此刻的心境:“我早就怀有的渴望,那就是告老还乡,安享天年。想到自己已经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对祖国尽了最大力量,我感到莫大的安慰。”他将坦然地离开这个令所有人都向往的职位。
宴会快要结束时,华盛顿如同14年前同军官告别时一样,自己斟满了酒。他慈祥地举起杯,说道:“女士们,先生们,这是我最后一次以公仆的身份为大家的健康干杯。我是真心诚意地为大家的健康干杯,祝大家幸福”
人们突然寂静无声,直到此时,他们似乎才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忘的庄重的时刻,适才的快乐气氛,顿时变为少有的严肃、宁静。女人们竟然无法抑制一股突兀而来的激动,流出了眼泪。宴会默默地结束。人们多么希望它不会结束,甚或它从未举行过。
第二天上午11点钟,华盛顿最后一次出现在国会大厦里。闻讯赶来的群众聚集到了大厦周围,礼堂里,也挤满了人,他们想与华盛顿作最后告别。人们欢呼着,女人们不停地挥舞手帕,向缓缓走进大厅的华盛顿致意。华盛顿没有讲话,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注视着新任总统亚当斯宣誓就职。亚当斯在就职演说中,以无比敬仰的心情赞美华盛顿。他知道,大厅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同他一样感受到华盛顿伟大而平凡的魅力。他称颂华盛顿“长期以来用自己的深谋远虑、大公无私、稳健妥当、坚忍不拔的伟大行动赢得了同胞们的感激,获得了外国最热烈的赞扬,博得了流芳百世、永垂青史的光荣”。没有什么话能比这几句更确切地表达人们的崇敬。热烈的掌声回荡大厅,回荡在华盛顿的心中,他感激地向人们挥挥手。
仪式结束,华盛顿先行离去。行至门口,风度翩翩的先生女士们突然失去了节制,争先恐后地涌向他,涌向走廊。拥挤的人群几乎造成伤亡,他们都想再看上一眼这位受人爱戴的老人。华盛顿走上大街,挥动礼帽,向群众致意。人们依依难舍,不愿离去,跟随他的马车一直走到他的寓所门前。这是任何语言也难以描绘的情景,这是任何人为的场面无法取代的真诚欢呼。在这一瞬间,领袖与民众、伟大与平凡、历史与未来,得到完美而统一的体现。
华盛顿哭了,他再也无法保持冷静。他未料到群众的热情如此强烈。他行至门口,转过身,人们发现:他,泪花点点。他一时说不出话,只是挥动着手向人们表示谢意,任满头白发,飘动在微风里。这一瞬间的一切,都会永远珍藏在人们的记忆里。
其实最艰难的并不是创业,而是创业成功后的适时退出。不要贪恋光环,不要试图挑战极限尽管对这一点人们总是尽情歌颂,这是一个成功者将成功保持到底的最**宝。贪恋个人的意志,必将使你的成就走向反面;挑战个人的极限,必将使你以失败告别人生。
华盛顿知道,他或许还有余热,或许会比他的继任者干得更出色,但他已经为这个国家留下了一个伟大的制度,这足够了。成功的企业家们,如果你能为你的企业留下一笔可以长久生效的无形资产,不比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强百倍吗如果你有机会见好就收赢得后世长久的尊重,不比晚节不保让后人去“xx开”强百倍吗
当你运气好时要为时运不济时做准备
[箴言77]夏天时就储备过冬的物资是明智之举,而且这时做准备也更容易一些。鸿运相伴时,获得他人恩惠的代价较小,而且遍地都是你的朋友。未雨绸缪总没错:身陷逆境时一切都会变得价格不菲而一切又都会缺乏。保持一群朋友和对你感恩戴德的人;有一天你会发现,现在看上去不重要的人其实很有价值。卑鄙小人在走运时没有朋友,因为他拒不承认别人是朋友;等这种人倒了霉,话就得反过来说了。
美国大资本家老范德比生前得罪了许多人,预计自己死后一定有人会攻击他的“帝国”,自己的继承者大儿子威廉又不成器,因此,他整天冥思苦想,闷闷不乐。
老范德比毕竟不是常人,他想出了一步好棋。
范德比的次子杰姆,因父亲确定长子继业,心中不乐,精神有些失常,行为也难免放荡。范德比就干脆不给他钱花。
范德比的老对手,纽约论坛报的主笔格里莱是闻名的慷慨人物,所以杰姆常到格里莱那里去借钱,前前后后借了上万美元。
范德比早知此事。有一天,他突然气冲冲地闯进论坛报主编室,对格里莱咆哮说:“你没有征求我的同意就借钱给我的浪荡儿子,我坦白告诉你,你别指望我会替我儿子还这笔债。”
格里莱大怒,站起来说:“滚出去你不想想你的话会弄臭我的房间吗”
老范德比回家后对大儿子说:“格里莱一贯骂我,不管我得罪他不得罪他,他反正要骂我,所以我索性今天大大地得罪了他。但你要记着,我只能控制钱,不能控制人心,而格里莱可以控制人心。你必须借助于他。今天我给你制造了一个机会。在我死后,你可以到格里莱那儿登门道歉,你可以在他面前大骂我是乌龟王八,骂得愈臭愈好。反正我死了,怎么骂都可以,我不会听见。”
老子死后,威廉果然登门拜见了格里莱,并以十倍的利息付了老二的欠债。他奉承说:“我爸爸对你的失礼,我认为即使百万美元也不足以弥补的。我现在奉上这笔款子,既作还债,也作赔偿。”
不出所料,范德比命归黄泉后,他的死敌古尔德利用购进的世界报对范德比的大儿子进行攻击。
古尔德还特别抓住了威廉的一条小辫子,因为威廉在一次打桥牌时曾说过一句话:“什么公众,让公众见鬼去吧”他在世界报上每天把威廉的这句话用大字体印在报上,言下之意是说:“请看,威廉范德比是一个多么不爱人民的人。”
古尔德原以为在他的进攻下,其他报纸也会参加进来,特别是一向以骂老范德比闻名的纽约论坛报,但格里莱的论坛报按兵不动,终于使世界报唱了独角戏,只好草草收兵。
老范德比这一计的确不同凡响。他大骂死对头,是为了日后替儿子买人情。这与李世民故意判罪李勣,而嘱咐儿子在自己死后立即赦免李勣是十分相似的,都是收买人心之计。
未雨绸缪,这个道理看似平常,但也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当事人有的是“愚”:贪图安逸,头脑已不再清醒;有的是“怕”:害怕触动自己的现有利益,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福特是汽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公司生产黑色t型车,风靡欧美。这款车型简直成了汽车的象征,竟然长达19年不曾做任何改动。老福特不禁沾沾自喜了。
有一次,他的儿子和一些工程师对t型车做了一些改进,于是欣喜得意地去请老爷子参观,然后眨巴着
... </P></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