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初到黄州。

    宋代范成大诗:“却笑鲈江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鄂州南楼诗。

    元代马祖常诗:“携幼归来拜丘陵,南游莫忘武昌鱼”送宋显示夫南归。

    明代何景明诗:“此去且随彭蠡雁,何须不食武昌鱼”送卫进士推武昌。

    明代汪玄锡诗:“莫道武昌鱼好食,乾坤难了此生愁”;

    清代梁鼎芬因喜食武昌鱼,曾将其书房名为“食鱼斋”;

    当代**1958年著诗: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第三部分饭

    第39节紫云茶

    紫云茶生于紫云山上,紫云山因山上老祖寺而闻名老祖寺建于隋唐,其又得益于多竹、多松、多石、多雾的紫云山的雄险,双尖并列傲视群山的双尖峰的伟岸,莲花地的灵秀以及喷雪岩水库之水的冰清玉洁,山因寺名,寺得山色,于海拔1240米的紫云山谷中,紫云茶一袭青郁依稀在乳雾的清凉中。

    紫云山谷四面环山,中间有一片大水,座南朝北的老祖寺已然是一片废墟,废墟上现又搭起三间小庙,间或有钟鼓之声与山谷的鸡鸣犬吠及鸟语交织一起,又与乳白的山雾汇合缭绕在簇簇的紫云茶间。山谷的东南与西北各有几户人家,他们都是紫云山茶场的人。我是在一个冬天来到这里,原本是为老祖寺而来,此时阳光缕缕穿透薄云,清溪一束亮水遁于崖下,水边的巴芒拂去朵朵流云,就有柳东华老人端来一杯紫云茶。

    沿途饮清泉而上,人也不曾干渴,唯望过一眼梯田般依次而上渐隐于天云的朵朵青绿,却是患了些许的绿渴,想要将那簇簇绿意饮于心中,想要把一谷宁静也饮于胸中,我感觉到这是能够喝醉的茶。柳东华老人在2002年有73岁了,他执意用自己土法做的一些紫云茶招持远方的客人,饮了第一口,便有荡气回肠之觉,青气一袭洗心涤肺,悠悠然群山皆倒入喷雪岩水库的水中,那是一面镜子,它的周边镶嵌了无数雪白的巴芒。

    悠悠品饮着,将一口茶不急于吞下,轻轻含于口中,紫云茶的青气轻微荡漾,袅袅升腾,绿色的汁液四溢,细若游丝的精密感觉就经由脉管扩散开去,顿有周身淋漓畅快之感。生命的力量本是蕴藏于绿色之中,望着73岁健步如飞的柳东华老人,执一杯紫云茶细饮,就有了硬朗的清濯的精气神。临别,柳东华老人又送我二两紫云茶,就是那一抹紫云之下,簇簇的在岩石间生长起来的茶之叶,我把它包装起来。这紫云茶,经老人的手采摘、摊凉、采青、搓揉、整形、提毫、烘烤一系列工序,有茶人捧词:叶嫩翠绿,条索紧细秀匀,茅尖显露,色泽翠润,汤色浅绿明亮,香气高浓持久,味道甘爽醇厚,叶底嫩绿齐整,多汁而耐泡。上述词语若尚不足以证明紫云茶,则有茶圣陆羽在天宝年间两次上紫云山烧泉品茶,其茶经一书中载有“蕲州茶生于黄梅山谷”。清代秀才邓文滨常到紫云山品茶观瀑,并于清同治三年在观瀑岩上题字“龙德而隐”,又书“立足若紫云,洗心若白雪”,其称自己为“邑人南阳布衣”。如是又发现,品茶总是布衣之道,不由从心中念起:布衣复布衣,绿茶依紫云。

    第四部分东坡山雉汤

    第40节东坡春鸠脍

    脍是很老的字,旧书多有记载:脍,细切肉也说文;肉腥细者为脍礼记内则;生肉为脍汉书东方朔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脍炙人口就是“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今已特指公众喜读之诗文。

    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北宋诗人苏东坡遭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的下放生涯,填词饮酒,开创一代雄豪文风及精细美食。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一客家常菜尔。然而蜀芹,却难敌楚蕲,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云梦之芹就是楚蕲,或者说是湖北蕲春的芹菜。苏东坡先生在黄州的日子里,常到周边走动,一方面写诗,一方面喝酒,春鸠脍便也就移植了,且有新意。

    春天,苏东坡来到黄州相邻的一个州罗州,今天的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这个罗州从北齐到南宋,一直非常有名,物产丰富,城建豪华,风景优美,特别是其独有的特产蕲菜、蕲艾、蕲龟、蕲蛇、蕲竹闻名八方,苏东坡先生就吃用蕲菜做的春鸠脍。北宋时期,斑鸠还是普通的鸟类,极容易获得,鸽子是从斑鸠驯化而来的,惟斑鸠胸宽、翅尖窄、颈长,不宜远途飞翔。取斑鸠胸脯肉,精切细丝,再切蕲段、姜丝、丁香干丝若干,用鸡蛋清拌好斑鸠丝,搁蕲芡抓匀,锅中烧热茶油,将斑鸠丝投锅里炸散捞起,将蕲段、姜丝、丁香干丝清炒,八成熟时,复投入斑鸠丝,佐盐、胡椒粉、葱花合炒,于是蕲菜的辛香、丁香干子的豆韵、斑鸠丝的野鸟气息合并了春时的新鲜味道,实在是清新爽口,佐酒之佳肴。

    苏东坡先生在罗州城吃了春鸠脍,就又去到罗州城外游览,蕲河两岸垂柳依依,蛙鸣鸟啼,蕲绿水白,小桥渔舟,忽见城墙涵辉阁上有一联“霁容天在水,春态柳藏桥”,顿觉有趣,又觉有憾,于是前往,挥毫写出“春色柳藏桥”。“霁容天在水,春色柳藏桥”,一字之改将对子完美无缺了。

    苏东坡游完罗州返回黄州,就将春鸠脍带回去,东坡春鸠脍则是后人加上的,原意是苏东坡乃天下大诗人大美食家,加上东坡二字,就提高了春鸠脍的格调,其实以云梦之芹炒斑鸠鸽子的先鸟,这正是阳春白雪呢,不过可以加上一条,就当是尊重苏东坡先生的知识产权吧。

    第四部分东坡山雉汤

    第41节东坡山雉汤

    苏东坡食雉诗曰:“雄雉曳修尾,惊飞向日斜。空中纷格斗,彩羽落如花。喧呼勇不顾,投网谁复嗟。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烹煎杂鸡鹜,爪距漫槎牙。谁知化为蜃,海上落飞鸦。”凭心而论,东坡先生此诗写得精美绝伦,果然性情中人,个中品味,惟吃家悟得,太白既是酒中诗人,东坡也是美食诗人。北宋文学家苏东坡遭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期,确实品尝和开创了诸多好吃的菜肴。有趣的是,苏东坡总以诗的形式将他的美食行动记录下来。

    历史的黄州现今的黄冈市辖区仍涵盖大别山西部,由北向南依次是红安,麻城、罗田、英山、浠水、黄梅、蕲春、武穴,到此与鄂东另一个著名的山脉幕阜山脉相接,今总计辖11县市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人口713万。大别山主峰为天堂寨,位于罗田、英山与安徽金寨县间,海拨1729米,唐宋时称云山,元明时称多云山,明清以后称天堂寨,地形险要,兵家必争。北宋王安石赞:“扪萝挽茑到山趾,迎见吹泻何峥嵘”,明朝卢浚咏:“万仞峰高一涧寒,乱花穿柳点征鞍”,清朝姜廷铭颂:“山岩古寨插云间,吴楚东南第一关”。大别山海拔900米以下为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潮湿,降雨丰富,海拔900米以上凉湿,多雾,亚热带植物种类减少。大别山有珍禽异兽,地方志载,元明以前,罗田等县是以山雉为岁贡的,历史的惟一标准进贡朝廷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吃山雉的方法确乎多多,油炸、红烧、清炖、腊制等等,但苏东坡的北宋时期,是既没有今天的精细碘盐,也没有味精鸡精的,惟追求事物的本质。因此,山雉脯汆汤就是非常之鲜美与纯粹的汤了。捕半斤至一斤重的青年山雉,杀毕去毛,削其胸脯的肉切细丝,拌一点蛋清抓匀了,复加芡粉抓匀,此时的山雉肉是一种半透明的肉色,粉嫩而娇柔的。用清晨井水一钵,煮沸,投入姜丝、葱白、白胡椒、冬笋片若干,海盐数粒,水再度沸腾以后,投入拌好的山雉脯肉丝,即用竹筷缓缓搅动,待肉丝熟透迅即起锅。

    山雉脯肉丝汆汤,汤呈乳色,喝汤时要特别注意,汤表层上有一层黄亮的雉油,因此是不冒汽的所有的鸡汤也是不冒汽的,巨烫,不慎急喝,会烫起满嘴大泡。乳色的汤表层有一层金色的油,勺舀起轻吹数次,悠然喝下,是一种充满晨露的清甜的山雉汤的感觉,清新的山野的气息,宽厚而质醇的山禽品质,再吃肉丝,肉丝是鲜嫩芳香,入口即化。如是汤上搁数片香蕲叶子,它又增加一味青葱的春意。

    东坡山雉汤已传遍鄂东南地区,至今仍是一味传统好汤,黄州有食家认为,炸山雉块砂锅旺火炖汤才是东坡春野鸡肉的做法野鸡即为山雉,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而东坡山雉汤的鲜美是无可代替了。

    第四部分东坡山雉汤

    第42节吃在夷陵

    九月的时候,夷陵的桂花开了,西陵峡的风就香香的,一轮月亮从峡口升起,弥漫桂香的清辉洒满峡江。坐在夷陵二江坝上,坝下江轮碾碎水月溯流航行,间或拉响汽笛,高一声,低一声,拂着九月的凉爽擦面而来,那一江碎月就浮托浪语絮絮叨叨。

    汽笛声落,锅中的汤沸腾起来。水煮江鲢,有红油一层,佐有藕片薄薄的一圆,滚沸的汤汁惟辣,较之川味少了麻,是为夷陵的风格,原汁、咸鲜、偏辣,吃将起来,江鲢肉质细腻、鲜嫩、肥厚,池塘鱼类的小味道荡然不存。吃江鲢,刺也是不多的,配一盘切得精细的青萝卜苗,爽口,清除口腔之咸辣再继续革命,杯中则有枝江大曲侍候,悠然江风徐徐长吹,九月的感觉就被拉长、拉长,如峡江蜿蜒曲折又浩浩荡荡。在座四位皆性情中人,画家依云及其堂弟,摄影家协会徐主席、肖秘书长,不胜酒力然菜力是可以的。频江的露天席,对面三峡宾馆的灯光隐约地勾勒食者的面庞,一边吃一边听他们讲述峡江,那是梦一样的峡江,石头,水流,人和岁月。

    夷陵就是宜昌。春秋战国时期为楚西塞,西汉初年置县,名夷陵县,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宜昌西接三峡,溯流达巴蜀,顺流抵宁沪,“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是为“三峡门户”,长江中、上游分界处。现宜昌市总面积21084平方公里,人口389万,静闹皆宜。我就想,在以往的时间里,三峡水险,行船艰难,上水船到了这里,就在西陵峡口的滩边休息、养憩,喝些酒,吃些美食,养足了力气就好上三峡,且此一去生死亦不知晓,豪吃是必须的。从三峡上游下来的船,安全渡过天险三峡,人与船既无羔,谁又不在开阔的滩边驻下,吃喝一二天而扯帆东进呢前面是水缓流平的长江中下游了。

    在西陵峡口吃水煮江鲢,略有些憾的事情是两岸都没有了猿声,没有猿声的岁月就有一些空旷,现又是要水漫白帝城了,见鬼的丰都城,就交与了水中生物以及水鬼们去居住和治理罢。吃罢水煮江鲢,二日去陶珠路吃红烧肥肠。陶珠路是夷陵之美食街,在人气最足的关妈餐馆找到一个席位。与依云及令尊大人一道去的,徐先生军人出身,其有军人的爽直姿态,无市民之烟酒耆好。吃炖藕汤、红烧肥肠、泡椒牛肉丝和干煸四季豆。就发现,夷陵人之善吃肥肠,桌桌皆上,油红发亮,浓香四溢,人家依云已是多年奔走海外,却也是不能忘却。此肥肠经历猛炖,再又是红油烈煮,肥厚鲜嫩,脆富弹性,回味绵长,可细嚼亦可猛吞的。食间,徐先生说,这肥肠洗得好干净哟就让我想起在地质队的年月,那时候常吃略带一点糠的肥肠,岁月悠悠,如一泓细流淌过人生的渠道。

    夷陵现在是宜昌的一个区,行政机构的增减不会改变一方人生的口味,我又发现,夷陵风味是有些超越我的想像的,此地是巴楚文化的核心地带,其吃与楚地的蒸菜如沔阳三蒸、粉蒸、清蒸又略有出入,亦非巴蜀之川味源流。此地承传的是酸辣,用酸辣的郫县豆瓣酱红烧江鱼,红烧鸭块,用泡椒红烧牛肉丝,则是夷陵菜之精髓。接下来,我独自再去了陶秀街,此次是在蔡姐摊挡吃的,酸辣麻花鱼。该鱼亦属江鱼,头尖,腹大背宽,尾又细了,是很流线型的。麻花鱼有细刺,肉是细嫩的,晶亮晶亮的纤维,用筷尖拨下肉来,蘸了酱汁吃,酸辣鲜咸,渐次穿地味蕾。我就吃了两条麻花鱼,大约在一斤,喝了一杯米酒。陶珠路的另一道名菜,就是白刹肥鱼了。肥鱼是江鱼,与鲶鱼相近,肤色黄,悠游敦厚,肉肥嫩细滑,十足糯性,入口即溶,夷陵以虎牙滩到南津关一带出产的肥鱼最为有名,在夷陵开价60元一斤。当然,真正要吃是可以谈下一点价钱的。肥鱼与肥膘肉同蒸而曰清蒸肥鱼者,也是夷陵一道名菜。

    有了前面的发现,我知道夷陵定还有美味深藏,晚上就从葛洲坝宾馆的后门转出去,向右转至左面的十路口,就有火锅一条街,小桌,阔大而低矮的靠椅,坐下。有各式火锅,均10元一个,酒水另算,饭菜则管饱。我就要了柳氏肥肠干锅王的一个肥肠火锅,极爽地吃。头上吊着一个灯泡,再头上就悬着一枚月亮,夷陵的风爽爽的,轻柔的,仿佛三峡一路奔来,已有一些倦意了,懒洋洋地吹拂,恰好摘去我额上细汗。细察之,此火锅乃红泥小炭炉火锅也,就可与陶秀街一比,现在还能有红泥小炭炉,锅上沸着红润肥肠,夜渐深而街巷静,心头有一些愁绪升腾,就专注地吃,少许片刻,吃得大汗淋漓,额有豆珠嘀哒嘀哒地落下。

    一般而言,只有历史名城才有丰富美食。吃与休闲,与文化流源是密切相关的。夷陵是当然的历史名城。据考早年的“长阳人”一二十万年前就在此活动,七八千年前,先民繁衍生息于此,汉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娘娘就是西陵人,而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学人杨守敬皆诞生于此。夷陵人的休闲除美食外有三:一养观鱼,二玩根雕,三积奇石。三峡奇石举世闻名,然未近距离见识,未触摸石之韵,总是隔着想像的距离,亦不能神思奇石之美,之异态。我曾在最初去三游洞和下劳溪见识过诸多动植物化石,该些化石在石阶上,踩着化石的石阶行走,确也是奢侈得很的行走呢。待我去到花鸟石市场,则开了眼界了,石头原来是可以这样生长,也可以那样生长,四千万年前,古地中海隆起,最终隆升起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它又构成三江源头,长江是自各拉丹冬雪山汇涓涓细流而下,至三峡滔滔大水势不可挡,九曲回环穿峡而下直泻东海。三峡,便也是四千万年前那场造山运动的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而说穿了,一切是水,生命之水。

    诚然,石头是不可以吃的,但无碍食者边吃边赏石,三峡石与夷陵三宝彩陶、盆景、蜜桔、姊归鹅蛋柑、宜红茶、峡口肥鱼齐名,这便足够了,赏石饮酒,遥想这60亿年悠悠岁月的地球,它有几多的沧海桑田亿万变迁呢它又是要怎样的烛照我们,指导我们在美食的道路上蜗行跋涉呢

    江山代有人才出。夷陵不独有美食街,亦有馆者出佳肴。在夷陵的山野酒家吃到了清江鲤鱼和夷陵醉虾的,我以为清江鲤鱼特别值得一吃,这话当然千万不能让清江鲤鱼听到,否则它们都要骂我,因为此话可能搅乱它们宁静的水中生活。清江之水,如宝石透明。清江鲤鱼,照例是肉质细,白而透明,清甜雅致,是为鱼中仙子。去夷陵也不能不去山野酒家的,遥望夷陵,总是要想到那里的山、那里的水和那里的人,真是一个美丽的好去处呢,悠悠的黄柏河与雄峻奇峭的西陵峡,果然是令人不能割舍得下的地方。我想再去夷陵,就应该久长地住下,沿着江峡的峭壁行走,感悟夷陵的美食,那是月光下的珍品,存芳于人生岁月,如是曲折悠长的夷陵街巷,如是黄柏河与沮漳河长流,如是万里长江浩荡,听峡江的风,便不会在美食的路途上迷路了。

    第四部分东坡山雉汤

    第43节忆念中的地米菜

    地米菜总是生长在江南,江南的湖滨与河畔,星星的绿意点点地铺展开去,江南那秋天收割过庄稼的田野里,山坡楠竹林及溪涧之上,地米菜会在一整个冬天里柔嫩又执著地绿着,冷风抖动它小小的波纹状的叶子,残阳晓月,暖凉间它会猛丁开出一朵米粒般的小白花,淡淡的淡淡的弥漫着清苦味儿,就有了清苦的柔凉的江南。

    我的江南,是水边的江南,是地米菜微微濡染的江南。清苦的地米菜,淡淡的清苦味儿,飘拽在岁月的那一头,如忽然的一撇拐走的弯弯小河,隐约地留存于记忆的更深处,让人在不经意的时候想起,并且会有淡淡的芬芳。我知道地米菜极不起眼,它小小的瘦弱的样子,一如清贫的农家少年,在江南的土地上默默地成长着,冷冷的寒风梳理着它,待到春暖花开原野遍绿,则默默地举着它的米粒般的花朵和种子,悄然地向春风和吹的天空告别。

    蓦然回首,生命中的一些地米菜一般的纯朴的日子也渐渐的消逝,已然找不见踪影,隐没于斑斓多彩的市井,视野中不见农家小妹着花衣挖地米菜的身影,只是会在京都风沙弥漫的天空下,在孤独得要命的时候,忆起江南冬天暖融融的阳光缕缕,灿如手执的火笼,执著于湿润松软的土地上的地米菜,脑海里依稀闪现出童年时代在南方冬天的田野牧鹅的片段,一些断章式的情节散落在江南化雪的斑鸠鸣叫的诗行中。

    我想是这样,吃地米菜的时机并不是很多,但却是童年时的一种向往,因为地米菜极小极小,挖地米菜需要那样一份极小的心情,在田野里,在泥土的芬芳中,拎着小篮,执着小铲,挖了一整个下午,然后到小溪里洗净,洗得小手红彤彤的,回到家里切碎,在锅里做出薄薄的蛋皮,包起地米菜,蒸或煎了,就叫做春卷。春卷是儿童非常喜爱吃的,在江南生长小麦的地方,则用地米菜包饺子,包地米菜的饺子,如果面粉质地好,而且饺子皮也异常地薄,那饺子就隐隐地透着翠玉一般的绿,吃起来就是地米菜的淡淡的清苦味儿。虽然这两种做法都非常让人喜欢,但我独喜欢清炒的地米菜。清炒地米菜得用茶油,茶油自然是植物油中的极品,记得以前大人这样给食油排座次:一猪二茶,三豆四麻。我当时还极为不解,为什么麻油还是四流离开赣南以后,方知道茶

    ...  </P></TD>

章节目录

美食最乡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古清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古清生并收藏美食最乡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