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历维新初年,关于维新有两种路线,高拱为首的晋党,喊出了‘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主张完全架空万历皇帝,并且高拱派人告知张居正‘应与公共立此不世功’;
而张居正则喊出了‘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法绳天下’的口号。
后来的杨博、王崇古不断拉拢张居正,并且主张楚晋合流,不过是高拱主张的延续,当时的决战,双方已经完全明牌,高拱、杨博、王崇古、陆树声都告诉张居正,你走变法之路,按照历史经验,是没有好下场的。
人亡政息,可能是唯一的结局。
围绕着这两种路线,大明国朝在先帝龙驭上宾之后,展开了最终的决战。
最终还是陈太后、李太后主持大局,召内阁、五府、六部众至,将高拱逐出了京师,一日不得停留,立刻返回河南新郑。
高拱只能离开,最终,大明朝选择了张居正的路线,两宫太后和皇帝选择张居正,自然是因为切身利益,高拱一旦彻底架空了皇权,代表着大明皇室的彻底衰弱。
无论是汉初的霍光废立天子,汉末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到了唐末宦官掌军权,废立九任天子,太后也好,天子也罢,失去了权力,也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两宫太后的选择无可厚非,高拱的理由也很充分,他教还是太子的万历皇帝四年时间,这万历皇帝,不能书、不懂章句,甚至连字都认不全。
可是,高拱的路线有个难以绕开的问题,张居正无法选择,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如果大明是两宋那样,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欺负孤儿寡母最终得了江山,高拱这种做法,还能够获得一些拥戴,可大明江山是太祖高皇帝以穷民苦力身份,驱逐鞑虏复我中华,一点点打下来的。
大明得国之正,历代无出其右。
大明不是大宋,大明这种国朝体制,高拱这么干,无法获得共识,这就代表着他名不正,言不顺,他就是架空了皇帝,他也需要出让更多的利益给晋党或者同样统治阶级的势要豪右、乡贤缙绅,最终导致天下的问题更加严重。
万历初年,天下困于兼并,一旦高拱成功,他只能出让利益获得士大夫们的认可,大明的田制就会形同虚设,最终天下危亡,张居正的下场可能是人亡政息,但,高拱的路线是必然失败的。
张居正看到了,选择了自己这条路走到底,并且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万历皇帝能争气点。
陆树声,就是在那个大决战之后的余韵中,把自己能做的一切都做了,他被张居正举荐为礼部尚书,到了朝中,处处跟张居正对着干,反对考成法、反对天子亲事农桑、反对向泰西大帆船征税、反对开海,他把能反对的一切都反对了。
可陆树声实在是斗不过张居正,只能无奈致仕,关起门来做一个教书先生,培养一些举人进士。
陆树声拼尽了全力,最终的结果是,他也在‘投献之家’的名单上,而且陆、林两家,都在其中,陆树声还能撑着站在皇帝面前,是仅存的士大夫风骨,不让他在皇帝面前失仪。
陆树声看到名册的那一瞬间,瞬间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等于白活了。
堂堂嘉靖二十年的会元,天下闻名的才子,金榜题名时,也发誓要起衰振隳,可是最后到了人生的暮年,混到了两面不是人的地步。
实在是令人唏嘘。
“陆树声,朕有些疑惑,你为什么从来没怀疑过,这份清单是假的呢?”
“朕在民间的风评很差,说朕抠门贪财,朕要修陇开驰道,朕还要办丁亥学制,内帑穷的叮当响,朕也有可能让人专门捏造一份清单,掀起大案,抄家充盈内帑。”朱翊钧有些好奇,陆树声为何听陆光祖说完了事情的原委,就直接选择了相信。
而不是怀疑这一切都是皇帝的阴谋。
大明皇帝手握重兵,南巡在即,南衙的国子监、南衙的这些势要豪右之家,怎么敢如此大胆,制造这种名单?
脑袋就要长在脖子上!
这种造反的逆举,自己不想活了,家人也不想活了?问过九族了吗?
这么关键的时刻,出现这么一份投献之家的清单,无论怎么看,都该怀疑是皇帝的刻意为之。
毕竟皇帝上一次南巡,在南衙直接拷饷,弄了一千三百万银,也没拿走,投资在了南衙。
可是,陆树声丝毫没有怀疑是皇帝的阴谋,而是直接两眼通红、目眦欲裂,显然是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也可以是皇帝的阴谋诡计。
“回禀陛下,罪臣致仕一直在京师,陛下尚节俭举世皆知,但陛下不会这么做,也不允许这么做,陛下同情穷民苦力,但对大明上下一视同仁,在反贼还没露出反迹之前,陛下都把他们看作是大明人,包括高拱,也包括罪臣。”陆树声沉默了片刻,实话实说。
高拱死后居然还有谥号,实在是让陆树声出乎意料之外,甚至出乎高拱的意料,陛下没有对高拱全面打到,是因为高拱说的是对的,只要说的是实话,那就不能过分为难,一如道爷不为难海瑞一样。
时间一长,陆树声理解了陛下的想法,其实也简单,关于忠诚的问题,陛下始终觉得忠于大明比终于皇帝更重要,矛盾说、公私论、阶级论,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陆树声对当今大明皇帝是非常服气的。
十七年如一日,比磨坊里的驴还要勤勉,就这个勤政劲儿,再加上良言嘉纳,让人说话的态度,大明走什么路线,都能走得通。
那林辅成喊出了万历万历,万家皆戾,最终也就是去南洋调研种植园,而且皇帝甚至没有剥夺林辅成的官身,他一个五品格物院社学博士,在南洋简直是天大的贵人,这眼瞅着还有三个月就期满,可以回大明腹地了。
陆树声有时候在想,陛下这种圣主明君,就是要搞井田制,说不定也能成功。
“陛下要银子,何须构陷呢?”陆树声看了眼冯保叹了口气。
大明皇帝的银子,都换成黄金,放到了通和宫金库里,作为发钞的信用凭证,皇帝一点都不穷,若不是把内帑的银子都拿出去当国帑用了,内帑怎么可能穷得叮当响?
朱翊钧到时满脸笑意的号索道:“那倒也是,朕稍微暂停下驰道的修建、丁亥学制的推行,确实不缺银子。”
陆树声再俯首说道:“臣之所以立刻就相信这份名单,是因为臣知道这份名单的存在。”
张居正眉头紧锁的看了陆树声一眼,却没有说话,其实这份名单一出来的时候,张居正就想到了,陆树声当初为何会那样选择了,不由己,枉费执着。
“臣很早就从外祖母那里知道了这种止投献之风的手段,也不仅仅是学业一方面,还有田产、诗会、产业、蚕丝等原料、匠人等等。”陆树声看自己榜上有名,索性不藏着掖着了,直接告诉了皇帝。
“陛下,上海知县姚光启,他是海带大王,他的海带让大明百姓没了大脖子病,而且卖盐的同时,又卖海带,只要盐能去的地方,海带应该也能去才对。”
“这是生民之大功德,他被人叫做大功德士,可不仅仅是叫魂案一件,松江府人相信,他的功德就是正气,所以不畏叫魂邪术。”
“山东的海带迟迟进不了湖广、四川等地?甚至还要送到北京,用驰道运送到山西,再往四川、湖广运送,他为何要舍近求远?为何不直接让山东的海带在密州市舶司装船,到松江府集散,沿江而上,送到湖广四川?”
“光是长江沿途的酷吏,就能剥他一层皮,如果仅仅是抽分也就罢了,银子而已,姚光启完全可以选择和湖广、四川地方的商帮合伙做生意,让利给他们。”
“但是姚光启的海带,就是进不了湖广、四川,这不仅仅是地域性的,但凡是他的船,他连南衙地界都走不过去。”
“姚光启第一艘海带船,在池州府被截停,衙役把船家、伙计全都抓紧了大牢里,姚光启拼了命的搭救,最终船家、伙计被关了三年,被救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形容枯槁了。”
“可不仅仅文脉、生意,但凡是上了这名册,可谓是寸步难行!”
陆树声十分愤怒,皇帝陛下还以为这就是个学政上,但陆树声太清楚了,不仅仅是仕途,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是寸步难行。
朱翊钧坐直了身子,收起了脸上的戏谑,面色凝重的问道:“王次辅知道自家女婿受了这等委屈吗?姚光启卖海带自己不拿一分银,就是给山东渔民找点生路,这也不行吗?”
“还有没有天理了!还有没有王法了!”
王崇古很明显嘴角抽动了下,才俯首说道:“他不是臣的女婿是舍弟王崇义的女婿,这中间隔着一层,他没有跟我说过这些委屈。”
王崇古的神情,表明他生气了,他弟弟替他死了,他弟弟的女婿,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却不能说,也不知道对谁说。
陆树声上前一步说道:“陛下,那林辅成是松江府人,他得罪了仁和夏氏,当天下午就被关进了牢里,因为获罪,不能再科举了,才做了杂报社的笔正,势要豪右、乡贤缙绅是存在着普遍的默契。”
“这份投献之家的名录,也不过是这种默契的现实罢了。”
“陆树声,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朱翊钧询问着陆树声对这件事的处置意见,看看他这个准反贼的想法。
陆树声恨得咬牙切齿的说道:“陛下,清丈还田、普查丁口、减租营庄、丁亥学制、凡是罗列编造这份名单者,皆抄家灭门,凡附逆作乱者,永世不得科举!”
“自丁亥学制以来,投献之家的名册,已经从三百家涨到了一千三百家,过不了几年,他们就是少数了,庆赏威罚双管齐下,齐抓共管,让反贼成为少数,他们就必然失败了!”
陆树声太知道怎么针对这帮人了,还田的丧钟为谁而鸣?就是为这帮反贼而鸣;
太祖高皇帝禁绝了泉州蒲氏科举,泉州蒲氏立刻覆灭,要对付他们很简单,对于反迹已经彰显,双管齐下,没有哪个高门大户能顶得住。
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大案,那是欺负朱元璋老衰,建文君朱允炆需要这帮士大夫的帮扶,才能坐稳天下。
“陛下,国初南北榜大案,那是朝廷缺人,那杨士奇就没科举,被察举举荐为了官员,那会儿人少、读书人少、愿意入朝做官的士大夫少,只能稍有妥协。”陆树声十分确定的说道:“今非昔比了,一个坑,三个人等。”
洪武年间不能这么干,因为缺少读书人出仕做官,万历年间可以这么干,因为万历年间别的不多,读书人满大街都是,多少举人连个官身都捞不到。
朱翊钧看着陆树声,点头说道:“陆卿也算是个明白人,这致仕了,反而不说胡话了。”
“罪臣…羞愧。”陆树声有点悔恨,他看到袁可立就悔恨了,当初就该勇敢些!
勇敢的支持新政,和反对新政,最后的结果,都是上着投献之家的名单上,有什么区别?!
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行了,朕问完了,陆卿也别因为这事儿给气出病来,朕南巡在即,这些问题,总是要解决的,回吧。”
“罪臣告退。”陆树声再拜,有些头晕目眩的离开了文华殿,他微眯着眼,看着天日高悬,只希望如日中天的陛下能给力点,把这事儿给彻底的、没有后患的解决掉。
否则,他就是陆家和林家两家的罪人。
陆树声很难想象,就因为没有把命搭进去,自己就成了投献之臣。
朱翊钧对着冯保说道:“把陆树声的罪身取消了吧,恢复待遇,当年的事儿,过去了。”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
陆树声是因罪致仕,他可没有什么荣老的待遇,朱翊钧把陆树声的罪身取消了,从今天起,陆树声又可以领俸禄了。
起复是不可能让他起复的,但给点俸禄,算是朝廷的恩泽了。
“先生以为呢?”朱翊钧询问张居正对陆树声恢复待遇的意见。
“陛下圣明。”张居正俯首说道,他没什么意见,反倒是有点幸灾乐祸,陆树声就因为当初怕了,受了这么多年的罪,最后还是上了反攻倒算的投献名单。
“陛下,臣对这个名单有疑虑,凭什么,臣是这投献第一人,不该是元辅吗?!”王崇古有些奇怪的说道,万历维新的是张居正,又不是他王崇古搞出来的!
凭什么日后搞清算,他王崇古名列榜首?也就是说一旦有反攻倒算,他们家第一个倒霉!
朱翊钧笑着说道:“先生的新政主要集中在吏治,而次辅的官厂,给新政提供了物质基础,某种程度上而言,先生的新政缺少了物质基础的支持,是必然失败的,而王次辅弥补了这点。”
“这不意外,比如之前朝廷在松江府推行的一条鞭法,在万历十三年喊停,因为缺少足够白银,这就是缺乏物质基础的表现,无论先生想做什么,都绕不开生产图说里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
“这些个贱儒嘴上不讲,但是对矛盾说和生产图说还是有些研究的。”
朱翊钧认为这些贱儒读了矛盾说和生产图说,才会把王崇古列为榜一,确实很奇怪,张居正、戚继光反而排在了后面,王崇古排在了最前面。
“陛下,臣以为,这些复古派,把王次辅列为第一,是因为在他们眼里,王次辅是个叛徒。”沈鲤倒是觉得陛下有点乐观了,这帮复古派的家伙,但凡是读点矛盾说、生产图说,都不至于走上这种死路。
矛盾说的核心理念是不让矛盾冲突剧烈爆发,以至于冲突的双方,彼此毁灭。
显然这些复古派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头,根本不像是读过矛盾说的样子。
“有理。”朱翊钧想了想,认可了沈鲤的解释,或许沈鲤的解释更加合理。
“古今中外,各国变法者,没有不流血牺牲者,当维新派和复古守旧派,因为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杀的天昏地暗的时候,总是有人面对血流成河的惨状,惊叹,这维新变法,怎么还要流血牺牲?那还是不维新了好。”
朱翊钧看着所有廷臣说道:“这件事,诸公以为如何处置?”
“陛下,京营刚打完仗,三万人轮休,但之前的七万人已经休整完毕,臣可以带兵,扈从陛下南下,扫荡寰宇,还大明朗朗乾坤。”戚继光直接站了出来,表示他还能打。
毛利辉元殊死一搏之后,大明京营的作战任务就以维稳为主,其实已经开始休整了。
戚继光也没有那么的疲劳,他都打了一辈子仗了。
他的意思很明确,没什么好说的,平叛就是了,大明京营应该适当的对内展现一下武力,告诉这帮蠢货,大明京营的刀刃也是可以向内的。
“臣以为瓜蔓连坐。”张居正维持了自己原来的意见。
“臣以为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反贼了,若是不严肃处置,他们不为投献之家这份名单付出足够的代价,日后大明朝廷号令,谁还会遵从?”王崇古作为次辅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张学颜出班俯首说道:“户部还有两千二百万石粮,国帑结余连老库有存银两千万银,陛下,粮饷不是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国帑粮饷充足,可以行动。
廷臣们各抒起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皇帝武装南巡的必要性,再次得到了廷臣们的肯定,再不南巡,江南怕是要跟大明分家了!
“那就准备好兴大狱吧。”朱翊钧综合了廷臣们的意见,做出了最后的决策,兴大狱。
这代表着万历第五大案,正式展开。
由南衙缇骑对整个南衙国子监进行封锁,而后对国子监所有人,包括学子进行全面的调查,搞清楚名单制定者的身份和背后的势要豪右之家,这些都是首恶,必死无疑,而且要祸及家人。
兴大狱,代表着皇帝做好了挨骂的准备,也代表了皇帝做好了掀桌子的准备。
“陛下,要不等逆党伏诛后,再启程南巡?”张居正在廷议结束后,单独留下,询问皇帝是否要更改皇帝南巡的时间。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矛盾冲突剧烈的时候,皇帝还要南巡,张居正担心意外发生。
顺天府是忠诚的顺天府,而应天府就不那么忠诚了。
朱翊钧摇头说道:“先生的意思是,让朕避一避?”
“朕不能避,朕必须如期下江南,否则这帮东西,还以为朕怕了他们,这是决心的问题,一千三百家势要豪右乡贤缙绅投献了朕,遵从了号令,朕得做出姿态,让他们安心。”
“有本事,这些守旧复古派,就把朕杀了。”
“臣就是担心皇长子殿下。”张居正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朱常治,可比当初的陛下要争气的多!读书读的很好,也很明事理,而且对穷民苦力抱有同情,这太子要是出了点什么事儿,张居正怕陛下悔不当初。
张居正自然要担心,嘉靖皇帝生了八个儿子,就活了一个先帝。
政治斗争向来都是如此的残酷。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那把骆思恭给治儿留下吧,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臣遵旨。”张居正松了口气,他倒是不担心陛下这边,陛下已经二十七岁了,做事小心谨慎到了极点,比如这次去天津降阶郊劳,陛下本该在郊劳台停留很久的,这是个刺杀的好机会,但陛下去都没去,这里面未尝不是陛下警惕之心。
陛下对读书人的戒心,这个死结,根本不可能解得开,张居正也懒得解了,他解开一点,贱儒就紧上三圈。
朱常治是十分危险的,需要留下一个人来保护,骆思恭无疑是个最佳人选。
朱翊钧一边走一边说道:“先生,朕当年问先生,不弘且毅如何?”
“先生说,毅而不弘,隘陋私无居之,只为一己之私,若是居于庙堂之高,为国贼;若治人者,皆满心私利还能矢志不移,则国大危。今日所闻,果如是也。”
“这些家伙,以为他们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真正的主宰。”
“无论这龙椅上坐的是谁,只要想维持国朝的稳定和发展,就必须要依靠他们,没有他们这皇位坐不稳,天下江山危急。”
“自隆庆开关、万历维新、阳明心学传播、商品经济初步建立等一系列事发生后,江南士绅的实力开始了快速膨胀,他们觉得寰宇之下,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束缚他们了。”
“有了钱,他们培养了最多的读书人、士大夫、官僚,有了钱,他们对江山社稷的影响力加重,对天下的影响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他们忘了,这江山不是朕自己的江山,而是万民的江山,他们不是主宰,朕也不是,万民才是。”
张居正在俯首说道:“所以富国强兵,想维新先强兵,不振武,恐怕天下难安。”
皇帝要是不振武,连掀桌子的实力都没有,别说一千三百家投献,一家都不会有。
东南收不上税,朝廷国库亏空,前线缺军饷军需,只能仓促应战,别说戚继光,就是白起来了,都不见得能打赢,所以要想从东南收的上来税,你手里就得有暴力。
这样一来,不想脑袋搬家,就只能好好交税了。
“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杨巍案、田一儁案,这两个案子,不过是这个江南选贡案的延续,这才是根儿,前面两个案子,都是这根瓜蔓上的果。”张居正思索着这些案件的关联,确定了其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理。”朱翊钧郑重的点头,认可张居正的判断,这是连续的案子,而不是单独的个案,分开看待,反而看不清楚全貌。
张居正继续说道:“这些个势要豪右,他们最是擅长的,便是两头下注,这头儿大宗遵从朝廷号令;那头儿旁支则暗中勾结,联袂串联谋反;大宗烧热灶,旁支烧冷灶,莫概如是,无论谁来了,都得靠他们这些地头蛇收税。”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站在小火车旁,叹了口气说道:“所以要对付他们,就只有杀人了。”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稽税院的实践结果,就是这样,不让他们知道怕,他们是不会改的。”张居正在皇帝这里,常常劝仁恕之道。
陛下是很宽仁的,比如就刚刚,陛下宽宥了当初陆树声的罪行。
陆树声无限趋近于反贼,但他不是,他没有谋反的实际行动,而是试图通过朝堂狗斗的方式,反对新政,当然,面对张居正,毫无意外的失败了。
朱翊钧可以容忍不同意见的存在,但造反的行为不能原谅。
有些事儿,仁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皇帝要建五间大瓦房,那这些不让皇帝建大瓦房的家伙,是无法说服的。
比如征税,从孝宗朝开始,大明一直希望用仁恕之法,来获得江南的赋税,可是每况愈下,大明国朝已经入不敷出,张居正拿出了清丈,皇帝拿出了稽税院,都是一个办法,交税就是大明人,不交,就送他去见太祖太宗。
实践的结果证明,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但暴力可以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而张居正则喊出了‘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法绳天下’的口号。
后来的杨博、王崇古不断拉拢张居正,并且主张楚晋合流,不过是高拱主张的延续,当时的决战,双方已经完全明牌,高拱、杨博、王崇古、陆树声都告诉张居正,你走变法之路,按照历史经验,是没有好下场的。
人亡政息,可能是唯一的结局。
围绕着这两种路线,大明国朝在先帝龙驭上宾之后,展开了最终的决战。
最终还是陈太后、李太后主持大局,召内阁、五府、六部众至,将高拱逐出了京师,一日不得停留,立刻返回河南新郑。
高拱只能离开,最终,大明朝选择了张居正的路线,两宫太后和皇帝选择张居正,自然是因为切身利益,高拱一旦彻底架空了皇权,代表着大明皇室的彻底衰弱。
无论是汉初的霍光废立天子,汉末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到了唐末宦官掌军权,废立九任天子,太后也好,天子也罢,失去了权力,也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两宫太后的选择无可厚非,高拱的理由也很充分,他教还是太子的万历皇帝四年时间,这万历皇帝,不能书、不懂章句,甚至连字都认不全。
可是,高拱的路线有个难以绕开的问题,张居正无法选择,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如果大明是两宋那样,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欺负孤儿寡母最终得了江山,高拱这种做法,还能够获得一些拥戴,可大明江山是太祖高皇帝以穷民苦力身份,驱逐鞑虏复我中华,一点点打下来的。
大明得国之正,历代无出其右。
大明不是大宋,大明这种国朝体制,高拱这么干,无法获得共识,这就代表着他名不正,言不顺,他就是架空了皇帝,他也需要出让更多的利益给晋党或者同样统治阶级的势要豪右、乡贤缙绅,最终导致天下的问题更加严重。
万历初年,天下困于兼并,一旦高拱成功,他只能出让利益获得士大夫们的认可,大明的田制就会形同虚设,最终天下危亡,张居正的下场可能是人亡政息,但,高拱的路线是必然失败的。
张居正看到了,选择了自己这条路走到底,并且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万历皇帝能争气点。
陆树声,就是在那个大决战之后的余韵中,把自己能做的一切都做了,他被张居正举荐为礼部尚书,到了朝中,处处跟张居正对着干,反对考成法、反对天子亲事农桑、反对向泰西大帆船征税、反对开海,他把能反对的一切都反对了。
可陆树声实在是斗不过张居正,只能无奈致仕,关起门来做一个教书先生,培养一些举人进士。
陆树声拼尽了全力,最终的结果是,他也在‘投献之家’的名单上,而且陆、林两家,都在其中,陆树声还能撑着站在皇帝面前,是仅存的士大夫风骨,不让他在皇帝面前失仪。
陆树声看到名册的那一瞬间,瞬间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等于白活了。
堂堂嘉靖二十年的会元,天下闻名的才子,金榜题名时,也发誓要起衰振隳,可是最后到了人生的暮年,混到了两面不是人的地步。
实在是令人唏嘘。
“陆树声,朕有些疑惑,你为什么从来没怀疑过,这份清单是假的呢?”
“朕在民间的风评很差,说朕抠门贪财,朕要修陇开驰道,朕还要办丁亥学制,内帑穷的叮当响,朕也有可能让人专门捏造一份清单,掀起大案,抄家充盈内帑。”朱翊钧有些好奇,陆树声为何听陆光祖说完了事情的原委,就直接选择了相信。
而不是怀疑这一切都是皇帝的阴谋。
大明皇帝手握重兵,南巡在即,南衙的国子监、南衙的这些势要豪右之家,怎么敢如此大胆,制造这种名单?
脑袋就要长在脖子上!
这种造反的逆举,自己不想活了,家人也不想活了?问过九族了吗?
这么关键的时刻,出现这么一份投献之家的清单,无论怎么看,都该怀疑是皇帝的刻意为之。
毕竟皇帝上一次南巡,在南衙直接拷饷,弄了一千三百万银,也没拿走,投资在了南衙。
可是,陆树声丝毫没有怀疑是皇帝的阴谋,而是直接两眼通红、目眦欲裂,显然是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
也可以是皇帝的阴谋诡计。
“回禀陛下,罪臣致仕一直在京师,陛下尚节俭举世皆知,但陛下不会这么做,也不允许这么做,陛下同情穷民苦力,但对大明上下一视同仁,在反贼还没露出反迹之前,陛下都把他们看作是大明人,包括高拱,也包括罪臣。”陆树声沉默了片刻,实话实说。
高拱死后居然还有谥号,实在是让陆树声出乎意料之外,甚至出乎高拱的意料,陛下没有对高拱全面打到,是因为高拱说的是对的,只要说的是实话,那就不能过分为难,一如道爷不为难海瑞一样。
时间一长,陆树声理解了陛下的想法,其实也简单,关于忠诚的问题,陛下始终觉得忠于大明比终于皇帝更重要,矛盾说、公私论、阶级论,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陆树声对当今大明皇帝是非常服气的。
十七年如一日,比磨坊里的驴还要勤勉,就这个勤政劲儿,再加上良言嘉纳,让人说话的态度,大明走什么路线,都能走得通。
那林辅成喊出了万历万历,万家皆戾,最终也就是去南洋调研种植园,而且皇帝甚至没有剥夺林辅成的官身,他一个五品格物院社学博士,在南洋简直是天大的贵人,这眼瞅着还有三个月就期满,可以回大明腹地了。
陆树声有时候在想,陛下这种圣主明君,就是要搞井田制,说不定也能成功。
“陛下要银子,何须构陷呢?”陆树声看了眼冯保叹了口气。
大明皇帝的银子,都换成黄金,放到了通和宫金库里,作为发钞的信用凭证,皇帝一点都不穷,若不是把内帑的银子都拿出去当国帑用了,内帑怎么可能穷得叮当响?
朱翊钧到时满脸笑意的号索道:“那倒也是,朕稍微暂停下驰道的修建、丁亥学制的推行,确实不缺银子。”
陆树声再俯首说道:“臣之所以立刻就相信这份名单,是因为臣知道这份名单的存在。”
张居正眉头紧锁的看了陆树声一眼,却没有说话,其实这份名单一出来的时候,张居正就想到了,陆树声当初为何会那样选择了,不由己,枉费执着。
“臣很早就从外祖母那里知道了这种止投献之风的手段,也不仅仅是学业一方面,还有田产、诗会、产业、蚕丝等原料、匠人等等。”陆树声看自己榜上有名,索性不藏着掖着了,直接告诉了皇帝。
“陛下,上海知县姚光启,他是海带大王,他的海带让大明百姓没了大脖子病,而且卖盐的同时,又卖海带,只要盐能去的地方,海带应该也能去才对。”
“这是生民之大功德,他被人叫做大功德士,可不仅仅是叫魂案一件,松江府人相信,他的功德就是正气,所以不畏叫魂邪术。”
“山东的海带迟迟进不了湖广、四川等地?甚至还要送到北京,用驰道运送到山西,再往四川、湖广运送,他为何要舍近求远?为何不直接让山东的海带在密州市舶司装船,到松江府集散,沿江而上,送到湖广四川?”
“光是长江沿途的酷吏,就能剥他一层皮,如果仅仅是抽分也就罢了,银子而已,姚光启完全可以选择和湖广、四川地方的商帮合伙做生意,让利给他们。”
“但是姚光启的海带,就是进不了湖广、四川,这不仅仅是地域性的,但凡是他的船,他连南衙地界都走不过去。”
“姚光启第一艘海带船,在池州府被截停,衙役把船家、伙计全都抓紧了大牢里,姚光启拼了命的搭救,最终船家、伙计被关了三年,被救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形容枯槁了。”
“可不仅仅文脉、生意,但凡是上了这名册,可谓是寸步难行!”
陆树声十分愤怒,皇帝陛下还以为这就是个学政上,但陆树声太清楚了,不仅仅是仕途,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是寸步难行。
朱翊钧坐直了身子,收起了脸上的戏谑,面色凝重的问道:“王次辅知道自家女婿受了这等委屈吗?姚光启卖海带自己不拿一分银,就是给山东渔民找点生路,这也不行吗?”
“还有没有天理了!还有没有王法了!”
王崇古很明显嘴角抽动了下,才俯首说道:“他不是臣的女婿是舍弟王崇义的女婿,这中间隔着一层,他没有跟我说过这些委屈。”
王崇古的神情,表明他生气了,他弟弟替他死了,他弟弟的女婿,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却不能说,也不知道对谁说。
陆树声上前一步说道:“陛下,那林辅成是松江府人,他得罪了仁和夏氏,当天下午就被关进了牢里,因为获罪,不能再科举了,才做了杂报社的笔正,势要豪右、乡贤缙绅是存在着普遍的默契。”
“这份投献之家的名录,也不过是这种默契的现实罢了。”
“陆树声,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朱翊钧询问着陆树声对这件事的处置意见,看看他这个准反贼的想法。
陆树声恨得咬牙切齿的说道:“陛下,清丈还田、普查丁口、减租营庄、丁亥学制、凡是罗列编造这份名单者,皆抄家灭门,凡附逆作乱者,永世不得科举!”
“自丁亥学制以来,投献之家的名册,已经从三百家涨到了一千三百家,过不了几年,他们就是少数了,庆赏威罚双管齐下,齐抓共管,让反贼成为少数,他们就必然失败了!”
陆树声太知道怎么针对这帮人了,还田的丧钟为谁而鸣?就是为这帮反贼而鸣;
太祖高皇帝禁绝了泉州蒲氏科举,泉州蒲氏立刻覆灭,要对付他们很简单,对于反迹已经彰显,双管齐下,没有哪个高门大户能顶得住。
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大案,那是欺负朱元璋老衰,建文君朱允炆需要这帮士大夫的帮扶,才能坐稳天下。
“陛下,国初南北榜大案,那是朝廷缺人,那杨士奇就没科举,被察举举荐为了官员,那会儿人少、读书人少、愿意入朝做官的士大夫少,只能稍有妥协。”陆树声十分确定的说道:“今非昔比了,一个坑,三个人等。”
洪武年间不能这么干,因为缺少读书人出仕做官,万历年间可以这么干,因为万历年间别的不多,读书人满大街都是,多少举人连个官身都捞不到。
朱翊钧看着陆树声,点头说道:“陆卿也算是个明白人,这致仕了,反而不说胡话了。”
“罪臣…羞愧。”陆树声有点悔恨,他看到袁可立就悔恨了,当初就该勇敢些!
勇敢的支持新政,和反对新政,最后的结果,都是上着投献之家的名单上,有什么区别?!
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行了,朕问完了,陆卿也别因为这事儿给气出病来,朕南巡在即,这些问题,总是要解决的,回吧。”
“罪臣告退。”陆树声再拜,有些头晕目眩的离开了文华殿,他微眯着眼,看着天日高悬,只希望如日中天的陛下能给力点,把这事儿给彻底的、没有后患的解决掉。
否则,他就是陆家和林家两家的罪人。
陆树声很难想象,就因为没有把命搭进去,自己就成了投献之臣。
朱翊钧对着冯保说道:“把陆树声的罪身取消了吧,恢复待遇,当年的事儿,过去了。”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
陆树声是因罪致仕,他可没有什么荣老的待遇,朱翊钧把陆树声的罪身取消了,从今天起,陆树声又可以领俸禄了。
起复是不可能让他起复的,但给点俸禄,算是朝廷的恩泽了。
“先生以为呢?”朱翊钧询问张居正对陆树声恢复待遇的意见。
“陛下圣明。”张居正俯首说道,他没什么意见,反倒是有点幸灾乐祸,陆树声就因为当初怕了,受了这么多年的罪,最后还是上了反攻倒算的投献名单。
“陛下,臣对这个名单有疑虑,凭什么,臣是这投献第一人,不该是元辅吗?!”王崇古有些奇怪的说道,万历维新的是张居正,又不是他王崇古搞出来的!
凭什么日后搞清算,他王崇古名列榜首?也就是说一旦有反攻倒算,他们家第一个倒霉!
朱翊钧笑着说道:“先生的新政主要集中在吏治,而次辅的官厂,给新政提供了物质基础,某种程度上而言,先生的新政缺少了物质基础的支持,是必然失败的,而王次辅弥补了这点。”
“这不意外,比如之前朝廷在松江府推行的一条鞭法,在万历十三年喊停,因为缺少足够白银,这就是缺乏物质基础的表现,无论先生想做什么,都绕不开生产图说里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
“这些个贱儒嘴上不讲,但是对矛盾说和生产图说还是有些研究的。”
朱翊钧认为这些贱儒读了矛盾说和生产图说,才会把王崇古列为榜一,确实很奇怪,张居正、戚继光反而排在了后面,王崇古排在了最前面。
“陛下,臣以为,这些复古派,把王次辅列为第一,是因为在他们眼里,王次辅是个叛徒。”沈鲤倒是觉得陛下有点乐观了,这帮复古派的家伙,但凡是读点矛盾说、生产图说,都不至于走上这种死路。
矛盾说的核心理念是不让矛盾冲突剧烈爆发,以至于冲突的双方,彼此毁灭。
显然这些复古派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头,根本不像是读过矛盾说的样子。
“有理。”朱翊钧想了想,认可了沈鲤的解释,或许沈鲤的解释更加合理。
“古今中外,各国变法者,没有不流血牺牲者,当维新派和复古守旧派,因为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杀的天昏地暗的时候,总是有人面对血流成河的惨状,惊叹,这维新变法,怎么还要流血牺牲?那还是不维新了好。”
朱翊钧看着所有廷臣说道:“这件事,诸公以为如何处置?”
“陛下,京营刚打完仗,三万人轮休,但之前的七万人已经休整完毕,臣可以带兵,扈从陛下南下,扫荡寰宇,还大明朗朗乾坤。”戚继光直接站了出来,表示他还能打。
毛利辉元殊死一搏之后,大明京营的作战任务就以维稳为主,其实已经开始休整了。
戚继光也没有那么的疲劳,他都打了一辈子仗了。
他的意思很明确,没什么好说的,平叛就是了,大明京营应该适当的对内展现一下武力,告诉这帮蠢货,大明京营的刀刃也是可以向内的。
“臣以为瓜蔓连坐。”张居正维持了自己原来的意见。
“臣以为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反贼了,若是不严肃处置,他们不为投献之家这份名单付出足够的代价,日后大明朝廷号令,谁还会遵从?”王崇古作为次辅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张学颜出班俯首说道:“户部还有两千二百万石粮,国帑结余连老库有存银两千万银,陛下,粮饷不是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国帑粮饷充足,可以行动。
廷臣们各抒起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皇帝武装南巡的必要性,再次得到了廷臣们的肯定,再不南巡,江南怕是要跟大明分家了!
“那就准备好兴大狱吧。”朱翊钧综合了廷臣们的意见,做出了最后的决策,兴大狱。
这代表着万历第五大案,正式展开。
由南衙缇骑对整个南衙国子监进行封锁,而后对国子监所有人,包括学子进行全面的调查,搞清楚名单制定者的身份和背后的势要豪右之家,这些都是首恶,必死无疑,而且要祸及家人。
兴大狱,代表着皇帝做好了挨骂的准备,也代表了皇帝做好了掀桌子的准备。
“陛下,要不等逆党伏诛后,再启程南巡?”张居正在廷议结束后,单独留下,询问皇帝是否要更改皇帝南巡的时间。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矛盾冲突剧烈的时候,皇帝还要南巡,张居正担心意外发生。
顺天府是忠诚的顺天府,而应天府就不那么忠诚了。
朱翊钧摇头说道:“先生的意思是,让朕避一避?”
“朕不能避,朕必须如期下江南,否则这帮东西,还以为朕怕了他们,这是决心的问题,一千三百家势要豪右乡贤缙绅投献了朕,遵从了号令,朕得做出姿态,让他们安心。”
“有本事,这些守旧复古派,就把朕杀了。”
“臣就是担心皇长子殿下。”张居正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朱常治,可比当初的陛下要争气的多!读书读的很好,也很明事理,而且对穷民苦力抱有同情,这太子要是出了点什么事儿,张居正怕陛下悔不当初。
张居正自然要担心,嘉靖皇帝生了八个儿子,就活了一个先帝。
政治斗争向来都是如此的残酷。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那把骆思恭给治儿留下吧,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臣遵旨。”张居正松了口气,他倒是不担心陛下这边,陛下已经二十七岁了,做事小心谨慎到了极点,比如这次去天津降阶郊劳,陛下本该在郊劳台停留很久的,这是个刺杀的好机会,但陛下去都没去,这里面未尝不是陛下警惕之心。
陛下对读书人的戒心,这个死结,根本不可能解得开,张居正也懒得解了,他解开一点,贱儒就紧上三圈。
朱常治是十分危险的,需要留下一个人来保护,骆思恭无疑是个最佳人选。
朱翊钧一边走一边说道:“先生,朕当年问先生,不弘且毅如何?”
“先生说,毅而不弘,隘陋私无居之,只为一己之私,若是居于庙堂之高,为国贼;若治人者,皆满心私利还能矢志不移,则国大危。今日所闻,果如是也。”
“这些家伙,以为他们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真正的主宰。”
“无论这龙椅上坐的是谁,只要想维持国朝的稳定和发展,就必须要依靠他们,没有他们这皇位坐不稳,天下江山危急。”
“自隆庆开关、万历维新、阳明心学传播、商品经济初步建立等一系列事发生后,江南士绅的实力开始了快速膨胀,他们觉得寰宇之下,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束缚他们了。”
“有了钱,他们培养了最多的读书人、士大夫、官僚,有了钱,他们对江山社稷的影响力加重,对天下的影响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他们忘了,这江山不是朕自己的江山,而是万民的江山,他们不是主宰,朕也不是,万民才是。”
张居正在俯首说道:“所以富国强兵,想维新先强兵,不振武,恐怕天下难安。”
皇帝要是不振武,连掀桌子的实力都没有,别说一千三百家投献,一家都不会有。
东南收不上税,朝廷国库亏空,前线缺军饷军需,只能仓促应战,别说戚继光,就是白起来了,都不见得能打赢,所以要想从东南收的上来税,你手里就得有暴力。
这样一来,不想脑袋搬家,就只能好好交税了。
“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杨巍案、田一儁案,这两个案子,不过是这个江南选贡案的延续,这才是根儿,前面两个案子,都是这根瓜蔓上的果。”张居正思索着这些案件的关联,确定了其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理。”朱翊钧郑重的点头,认可张居正的判断,这是连续的案子,而不是单独的个案,分开看待,反而看不清楚全貌。
张居正继续说道:“这些个势要豪右,他们最是擅长的,便是两头下注,这头儿大宗遵从朝廷号令;那头儿旁支则暗中勾结,联袂串联谋反;大宗烧热灶,旁支烧冷灶,莫概如是,无论谁来了,都得靠他们这些地头蛇收税。”
朱翊钧思索了片刻,站在小火车旁,叹了口气说道:“所以要对付他们,就只有杀人了。”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稽税院的实践结果,就是这样,不让他们知道怕,他们是不会改的。”张居正在皇帝这里,常常劝仁恕之道。
陛下是很宽仁的,比如就刚刚,陛下宽宥了当初陆树声的罪行。
陆树声无限趋近于反贼,但他不是,他没有谋反的实际行动,而是试图通过朝堂狗斗的方式,反对新政,当然,面对张居正,毫无意外的失败了。
朱翊钧可以容忍不同意见的存在,但造反的行为不能原谅。
有些事儿,仁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皇帝要建五间大瓦房,那这些不让皇帝建大瓦房的家伙,是无法说服的。
比如征税,从孝宗朝开始,大明一直希望用仁恕之法,来获得江南的赋税,可是每况愈下,大明国朝已经入不敷出,张居正拿出了清丈,皇帝拿出了稽税院,都是一个办法,交税就是大明人,不交,就送他去见太祖太宗。
实践的结果证明,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但暴力可以解决制造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