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炮击结束后,大队长也顾不得统计部队伤亡,马上命令还能动的部下进入阵地,做好战斗准备。
因为,在炮击中,城外辽东军已经推进到距离城墙不到两百米位置。
如果不马上进行阻击,一个不好,辽东军就能冲进城门洞,用手榴弹或者炸药包摧毁城门。
两个大队还剩不到一千守军,在各自小队长和中队长驱赶下,尽管很不情愿,但还是蹲到仍然安全的城跺后面,对着城外辽东军就开枪。
城外辽东军也马上开始反击。
**
几十挺重机枪盯着城跺射击,绵延几百米的城墙上,哪里有一点动静,马上就招来至少一挺重机枪扫射。
可日军毕竟都是训练有素的精锐,单兵战斗力非常强悍。
即使有人不断被重机枪子弹打中,他们扔能在弹雨中找到机会,时不时向辽东军射出子弹。
于是,一百多米外辽东军也不断有人被子弹命中,倒在进攻路上。
就在城头还能动的日军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城外进攻部队身上后,王宏动了
三百人的突击队一分为二,假扮成日军两个步兵中队,沿着街道大摇大摆向城墙冲了过去。
城内炮兵阵地和旅团指挥部纷纷传来剧烈的枪声后,大队长不想就知道,城内一定混进来不少辽东军。
所以,为了守城部队安全,尽管在炮击中自己部队损失惨重,大队长仍然抽调了一个战斗班守在城墙脚下,防备可能来自城内的偷袭。
看到成没呼啦一下忽然来了好几百人,守在城墙脚下的日军士兵下意识变得紧张起来。
可当他们看到来的人是帝国两个步兵中队后,马上就放松下来。
即使他们还没有真正确认这几百人的具体身份,两个中队整齐的制式军装,精良的装备……都在告诉他,这两个中队一定是帝国精锐。
至于所谓的偷袭者,在这几个日本兵看来,绝不可能是这些人。
先不说偷袭部队不可能一下子摸进来这么多人,就算真有这么多人,他们也不可能如此训练有素,装备如此精良的武器!
想到这些,紧张的日军马上放松下来,并且摆出一副欢迎援兵的架势,等待突击队冲过来。
很快,王宏就冲到它们面前,并且招呼不打一个,顺着楼梯就往城墙上冲,一副军情紧急,必须马上增援城头的架势。
“哟西,不愧是帝国精锐。明知道城墙上有危险还如此急着增援城墙,他们都是帝国的勇士!“守在城墙脚下的日军军曹,忍不住赞扬道。
就在这时,身边一个士兵忽然提醒道:”部队,它们怎么装备那么多毛瑟手枪,据我所知,帝国军队很少装备这种手枪的。“
军曹一愣,马上看向突击队腰间。
果不其然,很多人腰上都插着一把毛瑟手枪。不仅仅军官,就连很多普通士兵和军曹的腰间也插着毛瑟手枪。
这时,又一个充满怀疑的声音传到军曹耳朵。
“他们装备了好多轻重机枪,一个小队就有至少三挺,比旅团长警卫中队的装备还要好。”
这时候,军曹如果还不怀疑突击队的身份,那他这个军曹就白当了。
下意识端起步枪,指着面前近在咫尺的突击队,大声质问道:“八嘎,你们是哪只部队的,为什么要来这里,报出你们的番号!”
军曹一端枪,跟在旁边的几个日军士兵也跟着把步枪端起来。
他们速度快,眼前近在咫尺的突击队速度更快。
距离他们最近的几个特战队员,快速抽出手枪,子弹上膛,对着他们几个人就扣动扳机。
枪声响起,几个日军还没从特战队员眼花缭乱的动作中反应过来,密集的子弹就把他们打成马蜂窝。
忽然响起来的枪声,即使城墙上的战斗再怎么激烈,那也惊动了大队长。
“不好,城内有敌人偷袭我们,他们想内外夹击消灭我们!”大队长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
完了后,马上命令道:“第一中队,马上退出战斗,守好我们后面,绝不能三偷袭者杀上城墙。”
大队长失望的是,自己命令下达后,部下还没有来得及行动,一队抱着轻机枪的辽东军就已经冲上城墙。
七八挺轻机枪一起开枪,正对楼梯口的一段城墙上,二三十个部下还没来得及做任何反应就后背中弹,扑倒在城跺上。
机枪手抱着轻机枪继续开枪,开始进行火力延伸时,后面的突击队员顺势冲上城墙
有步枪的用步枪向两边城墙射击,没有步枪的用手枪射击,实在不行直接往前扔手榴弹。
很快,突击队就占领一段四五十米长的城墙。
“八嘎,一定要把敌人赶下去,要不然我们所有人都要死在这里。”一脸焦急的大队长大声命令道。
“第二中队,马上进攻,集中火力,把敌人赶下城墙!”
因为日军也装备不少轻重机枪,再加上城墙上光秃秃的,没有可以藏身的位置。
在日军不要命的进攻和扫射下,突击队也不断有人被子弹打中。
关键时刻,王宏果断命令道:“快,把敌人尸体搬过来对工事。我们的重机枪呢,马上送上来和日军进行对射!”
几十具尸体临时堆积起来的尸墙成形后,突击队的伤亡马上降了下来。
再加上突击队装备的八挺重机枪架在日军尸体上就开始扫射。
趁着这个机会,王宏把突击队装备的轻重火力全部用上,对着几十米外日军就是一顿招呼。
日军其实也想用阵亡将士尸体当掩体,可因为这些尸体都是他们自己的,在行动之前也就犹豫了那么一会。而就是这短暂的犹豫让他们失去机会。
密集的子弹一射出去,没有掩护的日军就成片被扫倒在地。
特别是架在城墙上的轻重机枪,直接遭到突击队重点照顾。
把重机枪周围的日军打完后,盯着它们。只要有日本人想要靠近这些轻重机枪,马上就会招来一串密集的子弹。(未完待续。)
因为,在炮击中,城外辽东军已经推进到距离城墙不到两百米位置。
如果不马上进行阻击,一个不好,辽东军就能冲进城门洞,用手榴弹或者炸药包摧毁城门。
两个大队还剩不到一千守军,在各自小队长和中队长驱赶下,尽管很不情愿,但还是蹲到仍然安全的城跺后面,对着城外辽东军就开枪。
城外辽东军也马上开始反击。
**
几十挺重机枪盯着城跺射击,绵延几百米的城墙上,哪里有一点动静,马上就招来至少一挺重机枪扫射。
可日军毕竟都是训练有素的精锐,单兵战斗力非常强悍。
即使有人不断被重机枪子弹打中,他们扔能在弹雨中找到机会,时不时向辽东军射出子弹。
于是,一百多米外辽东军也不断有人被子弹命中,倒在进攻路上。
就在城头还能动的日军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城外进攻部队身上后,王宏动了
三百人的突击队一分为二,假扮成日军两个步兵中队,沿着街道大摇大摆向城墙冲了过去。
城内炮兵阵地和旅团指挥部纷纷传来剧烈的枪声后,大队长不想就知道,城内一定混进来不少辽东军。
所以,为了守城部队安全,尽管在炮击中自己部队损失惨重,大队长仍然抽调了一个战斗班守在城墙脚下,防备可能来自城内的偷袭。
看到成没呼啦一下忽然来了好几百人,守在城墙脚下的日军士兵下意识变得紧张起来。
可当他们看到来的人是帝国两个步兵中队后,马上就放松下来。
即使他们还没有真正确认这几百人的具体身份,两个中队整齐的制式军装,精良的装备……都在告诉他,这两个中队一定是帝国精锐。
至于所谓的偷袭者,在这几个日本兵看来,绝不可能是这些人。
先不说偷袭部队不可能一下子摸进来这么多人,就算真有这么多人,他们也不可能如此训练有素,装备如此精良的武器!
想到这些,紧张的日军马上放松下来,并且摆出一副欢迎援兵的架势,等待突击队冲过来。
很快,王宏就冲到它们面前,并且招呼不打一个,顺着楼梯就往城墙上冲,一副军情紧急,必须马上增援城头的架势。
“哟西,不愧是帝国精锐。明知道城墙上有危险还如此急着增援城墙,他们都是帝国的勇士!“守在城墙脚下的日军军曹,忍不住赞扬道。
就在这时,身边一个士兵忽然提醒道:”部队,它们怎么装备那么多毛瑟手枪,据我所知,帝国军队很少装备这种手枪的。“
军曹一愣,马上看向突击队腰间。
果不其然,很多人腰上都插着一把毛瑟手枪。不仅仅军官,就连很多普通士兵和军曹的腰间也插着毛瑟手枪。
这时,又一个充满怀疑的声音传到军曹耳朵。
“他们装备了好多轻重机枪,一个小队就有至少三挺,比旅团长警卫中队的装备还要好。”
这时候,军曹如果还不怀疑突击队的身份,那他这个军曹就白当了。
下意识端起步枪,指着面前近在咫尺的突击队,大声质问道:“八嘎,你们是哪只部队的,为什么要来这里,报出你们的番号!”
军曹一端枪,跟在旁边的几个日军士兵也跟着把步枪端起来。
他们速度快,眼前近在咫尺的突击队速度更快。
距离他们最近的几个特战队员,快速抽出手枪,子弹上膛,对着他们几个人就扣动扳机。
枪声响起,几个日军还没从特战队员眼花缭乱的动作中反应过来,密集的子弹就把他们打成马蜂窝。
忽然响起来的枪声,即使城墙上的战斗再怎么激烈,那也惊动了大队长。
“不好,城内有敌人偷袭我们,他们想内外夹击消灭我们!”大队长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
完了后,马上命令道:“第一中队,马上退出战斗,守好我们后面,绝不能三偷袭者杀上城墙。”
大队长失望的是,自己命令下达后,部下还没有来得及行动,一队抱着轻机枪的辽东军就已经冲上城墙。
七八挺轻机枪一起开枪,正对楼梯口的一段城墙上,二三十个部下还没来得及做任何反应就后背中弹,扑倒在城跺上。
机枪手抱着轻机枪继续开枪,开始进行火力延伸时,后面的突击队员顺势冲上城墙
有步枪的用步枪向两边城墙射击,没有步枪的用手枪射击,实在不行直接往前扔手榴弹。
很快,突击队就占领一段四五十米长的城墙。
“八嘎,一定要把敌人赶下去,要不然我们所有人都要死在这里。”一脸焦急的大队长大声命令道。
“第二中队,马上进攻,集中火力,把敌人赶下城墙!”
因为日军也装备不少轻重机枪,再加上城墙上光秃秃的,没有可以藏身的位置。
在日军不要命的进攻和扫射下,突击队也不断有人被子弹打中。
关键时刻,王宏果断命令道:“快,把敌人尸体搬过来对工事。我们的重机枪呢,马上送上来和日军进行对射!”
几十具尸体临时堆积起来的尸墙成形后,突击队的伤亡马上降了下来。
再加上突击队装备的八挺重机枪架在日军尸体上就开始扫射。
趁着这个机会,王宏把突击队装备的轻重火力全部用上,对着几十米外日军就是一顿招呼。
日军其实也想用阵亡将士尸体当掩体,可因为这些尸体都是他们自己的,在行动之前也就犹豫了那么一会。而就是这短暂的犹豫让他们失去机会。
密集的子弹一射出去,没有掩护的日军就成片被扫倒在地。
特别是架在城墙上的轻重机枪,直接遭到突击队重点照顾。
把重机枪周围的日军打完后,盯着它们。只要有日本人想要靠近这些轻重机枪,马上就会招来一串密集的子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