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扫荡辽东半岛的征程比苏宁想象中要容易了不少,苏宁以为辽东半岛那么大一片土地起码也有几个像样的城池和防御要塞之类的地方,不过很遗憾的是根本就没有出现这样的地方,南征军根本就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敌人,就遇到几个小渔村,靠海吃海的,没有打人家就主动投降了。
原因不怎么意外,那些人都是标准的汉人,说的是标准的汉话,一问由来才知道这些人都是隋末中原大乱时期逃到这里来避难的山东人,高句丽政府的控制力根本就没有达到这里,这里基本上就是个三不管区域,一些年纪大的人结成了乡老会治理地方,原本不断地打探消息,听闻大唐已经安定了,决定回去的,正在造海船,现在大唐既然来了,那就更好了。
至于北伐军北伐更北一些地方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不少抵抗的,那些人都是正宗的高句丽人,是苏宁南下的时候没有遇到的,现在既然遇上了,自然不会手软,全部擒获,交给海船运回大唐,这些房屋和土地之类的就不用毁掉了,都是大唐的土地了,也不用毁了,粮食都长苗了,到秋天就可以收获了。
姜以式的十万大军是高句丽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支成建制的中央政府军,高句丽中央政府被苏宁一把火烧至崩溃,中央政府军由于大,长,风,文学部分在外倒还好,忠于中央政府的姜以式掌握了最大的一支成建制政府军,本来是有拨乱反正的机会的。可是这一支军队被苏宁联合海军干掉了,结果就是高句丽中央政府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没有了。
乱了那么些日子,苏宁在辽东半岛也折腾了一个多星期,高句丽王都被毁,王被擒获的消息早就传出去了,连带着姜以式老将军的十万军队也被唐军打的全军覆没的消息也传出去了,姜以式老将军战死的消息早就不是新闻了,辽东半岛顿时成为了所有高句丽人所恐惧的地方,离那里近的一些地区的高句丽人纷纷往内地逃窜,就连一些军队也跟着一起逃窜了。
中央政府被毁掉。王被擒获。最大的一支军队被全歼,最有名的老将军战死沙场,那么对于高句丽人而言,是好事也是坏事。对于平民而言自然是坏事。想都不要想。稳定的时候起码还有生命保障,但是到了战乱年代那就是不如太平犬了,所以没有平民希望战乱的发生。
但是对于那些封疆大吏和野心家而言。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了,失去了中央政府的约束和威慑力,中央政府军的覆没和最著名的政府保卫者的战死,都把绑在这些野心家身上的锁链给绞断了,没有其他的约束着的前提下,各地军镇的将军们纷纷开始聚拢兵力投、屯粮、搜刮钱财,以备不时只需,各地方官也开始征召当地青壮入伍,扩充实力,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乱世。
对于高句丽而言的乱世,却不是很多野心家还有实力派所不想见到的,唐军的恐怖和机遇是同时存在的,对于一些并不了解内情的人而言,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反而是争霸的第一步,吞并周边地区,获取粮食、人口、土地和钱财用以对抗其他同样的野心家和唐军,集合出强大的实力,打败所有人,浴火重生,成为高句丽的新的王,那是他们的梦想。
当然了,这里面也不是没有高句丽王朝的忠臣,也不是没有高建武的死忠,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几乎是立刻的就招兵买马准备南下辽东半岛救援王上,顺便为姜老将军报仇,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甚至只有两三支军队真的这样做了,大多数人都打起了尊王攘夷共赴国难的旗帜,却都在暗中继续力量。
对于苏宁和唐军而言,终结了高句丽统一的政府和统一的抵抗之后,即将迎来的是纷乱的高句丽大地上所产生的大大小小的割据军阀势力,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就好在作为一个国家的高句丽不存在了,可是坏也坏在高句丽的军力反而增强了。
这就如同汉末三国时期,东汉中后期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击的很是严重,而基本上没有什么强大的反抗和反击战,但是汉王朝这道枷锁一旦被打开了,那么捆在各地枭雄身上的锁链自然也就没有了,汉民族的军力反而强盛了起来,公孙瓒、丁原、董卓、袁绍、曹操这些北方军阀反而拥有了强大的可以打击游牧民族的实力。
公孙瓒以他的“白马义从”把游牧民族打的哭爹喊娘,直呼他“白马将军”,丁原在拥有了吕布这样的猛将之后,也是在草原上频频出击,吕布的大名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草原上开始累积的,草原骑兵见到吕布的旗帜就玩命奔逃,根本不敢与之抗衡,董卓虽说残暴,但也是一个枭雄,在凉州也是以勇猛善战著名,对付羌族毫不留手,甚至可以把羌人收为己用。
这都是在一个统一的王朝管制下很难出现的一幕,但是却在汉末纷乱的局势中出现了,这就是军阀乱战的一个正面现象,汉民族的军力增强了,虽然这有些类似于引鸩止渴,军力增强了,生产被破坏了,提前透支国力的后果就是五胡乱华,所以说,高句丽会在一个时期内很诡异的强大起来,但是这个时期定然远远短于汉末三国争雄时期。
国家就那么大,人口就那么些,还被苏宁烧出了那么多难民,想强大也强大不到哪里去啊!分裂的国家,终究不是一个更加强大的统一国家的对手,尤其是这个统一国家的等级相当高。
高句丽的确开始扩充兵力,开始大规模练兵增兵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乱世,这一时期一直到大唐兵马全面攻击高句丽的时候。高句丽的兵马从伐唐时期开始三十万迅猛增加到了六十万,扩充了一倍,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生产力被破坏殆尽,商业农业一片萧条,各个实力派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作为血液的商业就此受到严重打击。
而作为生命本源的农业更是被打击的很严重,除了以安市城作为根据地的泉盖苏文等少数军阀会以军屯代替已经被摧毁的民屯系统提供粮食,可是这并不能长久,因为兵要吃饭,民也要吃饭。而且兵的数量肯定会少于民的数量。如果不给民足够的土地去耕种,养活他们,何来兵呢?
说到底,这也只是引鸩止渴而已。
所以苏宁并不主张立刻进兵。而是缓缓前行。稳扎稳打。把辽东半岛一口一口的吃掉,吃完之后,擦干抹净。坐着休息让它消化一会儿,然后再站起来接着走,大唐的军队也是需要休整的,打完一场大战都没来得及休养就南征北伐了,需要一段时间的养精蓄锐,吃点儿好的,养养膘,然后再打仗。
最重要的是给高句丽足够的时间组织起足够的军队,而我大唐兵马并不北上,只是观望,有强大外敌进犯的时候,这些人肯定会抱成一团抗击,而没有强大外敌进犯或者外敌正在休整并且休整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的时候,这些人就免不得要开始狗咬狗的争斗不息了,就好象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把匈奴人赶走之后照样打的不停,这很正常。
我们现在去,是正好撞在了高句丽各地实力派扩充兵力,军力蒸蒸日上的时期,我们只有三万多兵马,耗不起,但是我们晚一点再去,过了这一段风头,高句丽就会开始出现军阀乱战的现象,现在只是潜伏期,只要一个人带头,立马就是战火遍地,那个时候只要我们不动弹,他们打起来肯定更狠,对付自己人比对付外人更狠。
张亮和张士贵被说服了,于是就专心的抓捕那些高句丽人,一船一船的运回北海海军港口,装车运到各个需要的地区和已经有订购的人家。
这里就要提到大唐如今的一种现象了,那就是在普及教育和高产作物大量推广以及菜篮子计划的开展之下,人们的生活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被逼无奈的把孩子出卖给豪门大户做下人换一口饭吃的情况渐渐减少,因为可以吃饱肚子的人越来越多了。
而且同时读书的渠道也有了,这几年越来越少有人家愿意把孩子送到大户人家府力做苦力,吃苦受罪,尤其是男孩子,女子姑且不论,虽然也有人说女子也可以读读书,对将来相夫教子有好处,但是女子读书必然是比较少的现象,男子还没有读上书呢,谈何女子?所以女子入府为下人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可是男子就大大减少了。
女子并不能完全取代男子在劳力上的作用,大户人家发现越来越少有男子愿意入府为仆,哪怕提供再高的工钱也很少有人家愿意,都去读书了,吃土豆可以吃饱了,都想做读书人,要不然就去考军校参军,谁愿意连着几代人为奴为仆?所以一时间大户人家的男府丁数量大幅下降,府中苦力已经不足以承担日常所需了。
这种情况下,外族奴隶的需求量顿时猛增,国家需要这些奴隶做苦力,以免除大唐百姓的要义,安心生产读书当兵,苦力就让外族人去做,潜移默化之下,很多大唐百姓都渐渐认为苦力奴隶是外族人的活儿,高贵的大唐人怎么可以去做那些下等人做的事情呢?这也是高门大户府中男下人数量大幅度减少的原因之一。
那么怎么办呢?大户人家也是需要府丁的啊,没有男子愿意做下人,都要出去闯荡,或者读书,再次一等也愿意留在家里面种地或者去商家那儿找活干,至少是自己挣工钱,都不想再做那些为人奴仆的事情了,于是乎外族奴隶的买卖应运而生,每一次大唐军队出征总会带回来很多奴隶,有些时候各地的奴隶并不是很缺乏,会有富裕,与其留着吃白饭,为何不交给朝廷贩卖增加收入呢?
杜如晦以纵横部尚书的名义提出了这个议案,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于是付诸实施,每一次大唐军队出征回来带来大量的外族俘虏没地方要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大户人家的管家挥舞着钱财购买这些奴隶,带回去作苦力,以填补男性下人缺乏的现象。
而且这些奴隶换回来的钱,虽然是公奴司作为国家部门统一售卖,可是其中的七成费用是可以直接拨付给这批奴隶的抓捕部队作为额外军费改善生活的。(未完待续……)
... </P></TD>
扫荡辽东半岛的征程比苏宁想象中要容易了不少,苏宁以为辽东半岛那么大一片土地起码也有几个像样的城池和防御要塞之类的地方,不过很遗憾的是根本就没有出现这样的地方,南征军根本就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敌人,就遇到几个小渔村,靠海吃海的,没有打人家就主动投降了。
原因不怎么意外,那些人都是标准的汉人,说的是标准的汉话,一问由来才知道这些人都是隋末中原大乱时期逃到这里来避难的山东人,高句丽政府的控制力根本就没有达到这里,这里基本上就是个三不管区域,一些年纪大的人结成了乡老会治理地方,原本不断地打探消息,听闻大唐已经安定了,决定回去的,正在造海船,现在大唐既然来了,那就更好了。
至于北伐军北伐更北一些地方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不少抵抗的,那些人都是正宗的高句丽人,是苏宁南下的时候没有遇到的,现在既然遇上了,自然不会手软,全部擒获,交给海船运回大唐,这些房屋和土地之类的就不用毁掉了,都是大唐的土地了,也不用毁了,粮食都长苗了,到秋天就可以收获了。
姜以式的十万大军是高句丽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支成建制的中央政府军,高句丽中央政府被苏宁一把火烧至崩溃,中央政府军由于大,长,风,文学部分在外倒还好,忠于中央政府的姜以式掌握了最大的一支成建制政府军,本来是有拨乱反正的机会的。可是这一支军队被苏宁联合海军干掉了,结果就是高句丽中央政府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没有了。
乱了那么些日子,苏宁在辽东半岛也折腾了一个多星期,高句丽王都被毁,王被擒获的消息早就传出去了,连带着姜以式老将军的十万军队也被唐军打的全军覆没的消息也传出去了,姜以式老将军战死的消息早就不是新闻了,辽东半岛顿时成为了所有高句丽人所恐惧的地方,离那里近的一些地区的高句丽人纷纷往内地逃窜,就连一些军队也跟着一起逃窜了。
中央政府被毁掉。王被擒获。最大的一支军队被全歼,最有名的老将军战死沙场,那么对于高句丽人而言,是好事也是坏事。对于平民而言自然是坏事。想都不要想。稳定的时候起码还有生命保障,但是到了战乱年代那就是不如太平犬了,所以没有平民希望战乱的发生。
但是对于那些封疆大吏和野心家而言。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了,失去了中央政府的约束和威慑力,中央政府军的覆没和最著名的政府保卫者的战死,都把绑在这些野心家身上的锁链给绞断了,没有其他的约束着的前提下,各地军镇的将军们纷纷开始聚拢兵力投、屯粮、搜刮钱财,以备不时只需,各地方官也开始征召当地青壮入伍,扩充实力,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乱世。
对于高句丽而言的乱世,却不是很多野心家还有实力派所不想见到的,唐军的恐怖和机遇是同时存在的,对于一些并不了解内情的人而言,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反而是争霸的第一步,吞并周边地区,获取粮食、人口、土地和钱财用以对抗其他同样的野心家和唐军,集合出强大的实力,打败所有人,浴火重生,成为高句丽的新的王,那是他们的梦想。
当然了,这里面也不是没有高句丽王朝的忠臣,也不是没有高建武的死忠,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几乎是立刻的就招兵买马准备南下辽东半岛救援王上,顺便为姜老将军报仇,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甚至只有两三支军队真的这样做了,大多数人都打起了尊王攘夷共赴国难的旗帜,却都在暗中继续力量。
对于苏宁和唐军而言,终结了高句丽统一的政府和统一的抵抗之后,即将迎来的是纷乱的高句丽大地上所产生的大大小小的割据军阀势力,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就好在作为一个国家的高句丽不存在了,可是坏也坏在高句丽的军力反而增强了。
这就如同汉末三国时期,东汉中后期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击的很是严重,而基本上没有什么强大的反抗和反击战,但是汉王朝这道枷锁一旦被打开了,那么捆在各地枭雄身上的锁链自然也就没有了,汉民族的军力反而强盛了起来,公孙瓒、丁原、董卓、袁绍、曹操这些北方军阀反而拥有了强大的可以打击游牧民族的实力。
公孙瓒以他的“白马义从”把游牧民族打的哭爹喊娘,直呼他“白马将军”,丁原在拥有了吕布这样的猛将之后,也是在草原上频频出击,吕布的大名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草原上开始累积的,草原骑兵见到吕布的旗帜就玩命奔逃,根本不敢与之抗衡,董卓虽说残暴,但也是一个枭雄,在凉州也是以勇猛善战著名,对付羌族毫不留手,甚至可以把羌人收为己用。
这都是在一个统一的王朝管制下很难出现的一幕,但是却在汉末纷乱的局势中出现了,这就是军阀乱战的一个正面现象,汉民族的军力增强了,虽然这有些类似于引鸩止渴,军力增强了,生产被破坏了,提前透支国力的后果就是五胡乱华,所以说,高句丽会在一个时期内很诡异的强大起来,但是这个时期定然远远短于汉末三国争雄时期。
国家就那么大,人口就那么些,还被苏宁烧出了那么多难民,想强大也强大不到哪里去啊!分裂的国家,终究不是一个更加强大的统一国家的对手,尤其是这个统一国家的等级相当高。
高句丽的确开始扩充兵力,开始大规模练兵增兵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乱世,这一时期一直到大唐兵马全面攻击高句丽的时候。高句丽的兵马从伐唐时期开始三十万迅猛增加到了六十万,扩充了一倍,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生产力被破坏殆尽,商业农业一片萧条,各个实力派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作为血液的商业就此受到严重打击。
而作为生命本源的农业更是被打击的很严重,除了以安市城作为根据地的泉盖苏文等少数军阀会以军屯代替已经被摧毁的民屯系统提供粮食,可是这并不能长久,因为兵要吃饭,民也要吃饭。而且兵的数量肯定会少于民的数量。如果不给民足够的土地去耕种,养活他们,何来兵呢?
说到底,这也只是引鸩止渴而已。
所以苏宁并不主张立刻进兵。而是缓缓前行。稳扎稳打。把辽东半岛一口一口的吃掉,吃完之后,擦干抹净。坐着休息让它消化一会儿,然后再站起来接着走,大唐的军队也是需要休整的,打完一场大战都没来得及休养就南征北伐了,需要一段时间的养精蓄锐,吃点儿好的,养养膘,然后再打仗。
最重要的是给高句丽足够的时间组织起足够的军队,而我大唐兵马并不北上,只是观望,有强大外敌进犯的时候,这些人肯定会抱成一团抗击,而没有强大外敌进犯或者外敌正在休整并且休整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的时候,这些人就免不得要开始狗咬狗的争斗不息了,就好象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把匈奴人赶走之后照样打的不停,这很正常。
我们现在去,是正好撞在了高句丽各地实力派扩充兵力,军力蒸蒸日上的时期,我们只有三万多兵马,耗不起,但是我们晚一点再去,过了这一段风头,高句丽就会开始出现军阀乱战的现象,现在只是潜伏期,只要一个人带头,立马就是战火遍地,那个时候只要我们不动弹,他们打起来肯定更狠,对付自己人比对付外人更狠。
张亮和张士贵被说服了,于是就专心的抓捕那些高句丽人,一船一船的运回北海海军港口,装车运到各个需要的地区和已经有订购的人家。
这里就要提到大唐如今的一种现象了,那就是在普及教育和高产作物大量推广以及菜篮子计划的开展之下,人们的生活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被逼无奈的把孩子出卖给豪门大户做下人换一口饭吃的情况渐渐减少,因为可以吃饱肚子的人越来越多了。
而且同时读书的渠道也有了,这几年越来越少有人家愿意把孩子送到大户人家府力做苦力,吃苦受罪,尤其是男孩子,女子姑且不论,虽然也有人说女子也可以读读书,对将来相夫教子有好处,但是女子读书必然是比较少的现象,男子还没有读上书呢,谈何女子?所以女子入府为下人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可是男子就大大减少了。
女子并不能完全取代男子在劳力上的作用,大户人家发现越来越少有男子愿意入府为仆,哪怕提供再高的工钱也很少有人家愿意,都去读书了,吃土豆可以吃饱了,都想做读书人,要不然就去考军校参军,谁愿意连着几代人为奴为仆?所以一时间大户人家的男府丁数量大幅下降,府中苦力已经不足以承担日常所需了。
这种情况下,外族奴隶的需求量顿时猛增,国家需要这些奴隶做苦力,以免除大唐百姓的要义,安心生产读书当兵,苦力就让外族人去做,潜移默化之下,很多大唐百姓都渐渐认为苦力奴隶是外族人的活儿,高贵的大唐人怎么可以去做那些下等人做的事情呢?这也是高门大户府中男下人数量大幅度减少的原因之一。
那么怎么办呢?大户人家也是需要府丁的啊,没有男子愿意做下人,都要出去闯荡,或者读书,再次一等也愿意留在家里面种地或者去商家那儿找活干,至少是自己挣工钱,都不想再做那些为人奴仆的事情了,于是乎外族奴隶的买卖应运而生,每一次大唐军队出征总会带回来很多奴隶,有些时候各地的奴隶并不是很缺乏,会有富裕,与其留着吃白饭,为何不交给朝廷贩卖增加收入呢?
杜如晦以纵横部尚书的名义提出了这个议案,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于是付诸实施,每一次大唐军队出征回来带来大量的外族俘虏没地方要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大户人家的管家挥舞着钱财购买这些奴隶,带回去作苦力,以填补男性下人缺乏的现象。
而且这些奴隶换回来的钱,虽然是公奴司作为国家部门统一售卖,可是其中的七成费用是可以直接拨付给这批奴隶的抓捕部队作为额外军费改善生活的。(未完待续……)
... </P></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