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起来,李善道神清气爽。

    裹儿勉强支撑着身子,跪坐床边,伺候着他穿好衣服。捏了下裹儿的小脸蛋,把她抱回床上,李善道调笑说道:“昨晚如我此回凯旋,水陆并进,苦了你了。时辰还早,你再多歇会儿。”

    不歇也不行,裹儿两腿发软,便适才跪坐,已摇摇晃晃,红扑扑的脸蛋含着羞意,应了声诺。

    出得门外,天高云淡。

    早有奴婢将饭食盛上,就在堂上,略吃了些,李善道令请魏征等来见。

    奴婢们收拾好,退出去后,一边等魏征等来,李善道一边随手拈起昨天收到的李密的那道令旨。便是“授李善道为魏州总管,督魏、卫、贝三州军事;令李善道攻略魏郡”此旨。

    ……

    这道令旨中所言到的“魏、卫、贝”三州,皆系杨坚在位时的行政地区之旧名。

    魏州,大致即武阳郡;卫州,大致是汲郡;贝州,大致是清河郡。

    如前所述,隋至今虽才建国三十多年,在行政区划上,却已有过两次重大的变化。

    一次是杨坚时。

    东汉之后,到隋的历朝各代,主要沿袭的俱是汉的“州郡县”三级之行政区划制度。

    但东汉时,全国只有十三州,百余郡国,却在隋代周、灭陈,重新一统海内后,几百年的战乱动荡下来,天下已被划分出了了两百四十多个州、六百八十多个郡,而县只有一千五百多个,有的郡甚至只辖一县。这种情况下,郡这一级就相当於是形同虚设了。

    於是,杨坚肇建隋后,废天下诸郡,将存在了近六百年的州郡县三级,简化为了州县两级。

    再一次是杨广继位后。

    杨广先是并省了部分的州,接着出於既是恢复古制,亦是借此排除异己、打压地方士族门阀、加强中央集权之目的,复改州为郡,恢复了秦时的郡县两级制度。

    杨广的这个改革,是在大业二年时开始推行,大业三年干成的,今年是大业十三年,也就是说,杨广“改州为郡”的此一改革,实行了才刚十年。——很多的士民,包括一些的官吏在内,现在说起某郡时,时常还会习惯性地说起该郡的旧名,称之为某州。这些且也不必多言。

    只说杨广在政治、军事上的诸项改制,皆是为了加强皇权,他的改制,不大适合在战乱时用。

    故而,李密此前在一些方面,如爵位、武散官等的授拜,就仍沿用的还是杨坚时的那一套;而下到了需大力笼络李善道,给他封官的时候,他就也仍是把杨坚时的那一套给拿出来了。

    事实上,也不但是只把这一套拿来笼络李善道,给别的实力派,李密亦如此。

    魏州等称,是杨坚时的那一套;总管,也是杨坚时的那一套。

    总管府制,和州名一样,也已被杨广废止,且废止的比改州为郡还早,大业元年就废止了。

    却此总管府制,是隋继承的北周之制。

    从根本上讲,之所以会有这一制度之出现,主要正是因为“州”的数量过多。

    不算南陈,北周的州就有二百多个,这么多的州,比东汉的郡国还多,中央怎么管理?很不好进行有效地管理,不易驾驭。尤其边疆、战略要地等这些地方,就更需有一个能够统一管理这片区域的军政机构。因是就需要在“州”上边,再加一级,便即有了总管府此制之设了。

    总管府的权力很大,上承中央之令,下统数州、数十州的军、民之政,类如东汉末年的州牧。

    关於总管府的命名,相比州、郡、县,虽然有一部分的总管府乃是较长时期的设置,但毕竟这个军政机构,不是“州郡县”这三级行政区域划分中的一级,算是临时设置的。

    所以,总管府不像东汉时的十三州,各有固定的命名,一般来说,都是以总管府所驻在州的名字作为该总管府的专名;同时,任该总管府总管者,兼任驻在州的刺史。

    也所以,李密在任李善道为“总管”的这道令旨中,任命给李善道的这个总管的“总管名”,是为“魏州总管”。如上所述,魏州即武阳郡之旧称,亦即,指定了以武阳郡为其总管府所驻之地。至若“督魏、卫、贝三州军事”,也无须多言了,把这三个州都给了他来进行统辖。

    令旨除了这两方面的重要内容外,还有几个别的内容。

    一个自然便是遵照惯例,任李善道兼魏州刺史。

    一个是给了李善道“便宜行事”的权力。

    再一个是让李善道推荐合适的卫、贝两州之刺史人选,和三州下辖之诸郡的郡守人选。

    ……

    又看了一遍李密的这道令旨,李善道摸着短髭,正琢磨着,魏征等到了。

    赶忙起身,李善道亲到堂外迎接。

    接住诸人,进到堂内,请阿他们落座,亲手给他们倒上茶汤,李善道随后自亦到主位坐下。

    马周年纪小,胆子不小,呲着牙开玩笑,说道:“怎敢劳平棘县公、魏州总管为仆等斟茶!”

    “宾王,休得说笑。”李善道一笑置之,端起茶汤,抿了口,拿起李密的令旨,给他们看了看,说道,“不过卿等到前,我却的确正是在又看魏公之此令旨。玄成,可知我在想什么?”

    魏征应声答道:“明公既然是正在看魏公此令,则明公所思,不外乎两件事。两州、各郡之刺史、郡守之任,宜择谁人推荐,此其一;魏公令明公转攻魏郡,魏郡何时取,此其二。”

    “知我者,玄成也!玄成,诸卿,咱先来说说第一件事吧。武阳等郡旧为魏州等州,此事我当然是知的,然先帝废郡之政,是一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尚未有我,三州之下,原本分有何郡,我却不太清楚。玄成,你来给我说说,这三个州底下,原本是几个郡的?”

    魏征是本地人,又博学多览,因在杨坚废郡,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前,武阳三郡原为州时,下各有何郡,他当然一清二楚,便答道:“回明公的话,废郡前,魏州下辖三郡,分为昌乐、阳平、武阳;贝州下辖两郡,分是清河、广宗;卫州,亦下辖两郡,分是汲、修武。不过相比而下的武阳、清河、汲三郡,那个时候三州诸郡之所辖县,与今略有不同。”

    “有何不同?”

    魏征就把他所知道的不同详细道出。

    不同的地方,还不算太少。

    不过李善道听了,却不以为意,笑道:“虽有些微不同,不足紧要。”

    确是不足紧要。“武阳等三郡”,现都已是李善道的地盘,那魏等三州底下的郡怎么设置,每个郡各辖什么县,李善道自然也就完全可以在依循旧制的同时,随着变化做个改变。

    魏征说道:“是,枝末细节,如明公所言,确乎无关紧要。”

    李善道摸着短髭,寻思说道:“这样说来,三个郡……,不,三个州,总共就是七个郡了。两个州刺史的人选,我已有之;一下子七个郡守的人选?玄成,你们都有谁可做举荐?”

    马周提出了他的意见,说道:“明公,三州辖县,总计不过二三十,何须七郡郡守之多?以仆拙见,何不便仅置两刺史,即就可矣?”

    人才也是需要成长的,马周年纪还小,他之此观点当然不能说错,可不符合当下战乱的背景。

    于志宁瞧了他眼,说道:“三二十县,何须七郡分辖,魏公焉不知此理?缘何仍令明公举七郡郡守之人选?实因将士所以奋死,士人所以从附者,多为图富贵故耳。郡辖县虽少,长吏郡守也,论以与县令长较,孰尊孰贵?此是所以故周之际,州、郡多如牛毛之故也!”

    马周挺善於学习,立刻意识到了自己适才建议的错误,连连点头,说道:“仆齿不及司马齿老壮,智识亦果不及司马长远。司马说的是!明公,是仆见识浅陋了。”

    “司马”中带个马字,马和齿连到一块儿说,于志宁咋听咋别扭,可马周态度很恳切,他这话只从表面挑不出毛病,他不禁地又旁顾马周了几眼,终究却是亦无话可再说矣。

    瞧一瞧马周诚恳认错的模样,瞧一瞧于志宁吃瘪的模样,李善道心情不错。

    他呵呵地笑着说道:“宾王,司马所论,乃是正论。如卿等者,今从义军,是胸怀天下,为拯百姓出水火者,不能说少,可也不多。怎么才能得到更多士人、豪杰的投附?设富贵为饵,就是一个不得不行的法子了。二三十个县,置七个郡,是未免叠床架屋,但亦无妨,郡上不是还有州刺史的么?只要州刺史任人得当,於军民治理之上,应亦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马周应了声是,问道:“如此,敢问明公,不知卫、贝两州刺史,意已属何公?”

    “我在问卿等郡守的人选,你倒反问起我来了。”李善道说着,目落在了堂中一人身上。

章节目录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赵子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赵子曰并收藏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