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说出来的话,大概就是贾母偏心!
偏心么?偏心!还有就是出于贾家利益的考量。
要怪就怪贾赦和贾敬的不争气,作为爵位的继承人,贾赦不能顶门立户,贾敬选择了放飞自我。赶巧贾政的夫人是王子腾的妹妹,贾家需要王家的势力帮忙支撑贾府的地位。
至少要撑到下一个能保证贾府继续富贵的人物出现。
可惜,贾母的运作落空了,贾珠早夭,贾宝玉是个废物。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贾府的破败,家中人四散。
贾政想重振贾府,没那个能力,贾兰倒是中了进士,却不愿意捡起贾府重新经营。
穿越者贾琏的心目中,贾母是唯一在努力维系贾府完整和富贵的长辈。
其他人享受着贾府带来的富贵生活,却在一点一点的推倒这个家族。
这是贾府的现状,上升到整个国家呢?现状大概也就是这样。
人和人的差别有时候比人和狗的差别都大,一個人一个想法,不同的想法发生利益冲突,就会产生矛盾。
承辉帝在提到贾母和贾家的同时,很自然的联想到了自身的情况。
下意识的带入,进而陷入了沉思。
这么一琢磨就发现了贾琏建议的妙处,任何问题只要带入利益关系就不难分析清楚。
推行铸币,一点一点的把白银直接作为货币挤出流通市场,单单是铸币税,国库就能有长期的收入。其次是汇通天下的官方银行,间接的把大量的银币留在银库中,还能收管理费。
钱本身的价值不大,当它被赋予了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物的职能后,钱就是权利。
朝廷有钱,什么事情都好办,国库空虚,皇帝说话都不响。
太上皇当初坐稳位置,靠的就是利益为纽带,把军政双方都绑在一起。
如今的承辉帝,一旦手里有钱了,同样的招数重复一次就行了。
这就是为何太上皇禅位时下旨,每年要有二百万两白银的养老钱。
以前承辉帝只是觉得此事铸币+银行的模式有利可图,这一刻他彻底的想明白了。
看似混沌的局面,在这一刻,有了清晰可行的方案。
有了明确思路的承辉帝正要开口,看见贾琏站那边的时候,想起自己隐藏身份呢,笑着对他道:“贾琏,你先回去。今年的秋闺,等你的好消息。”
贾琏没有立刻走,而是先看看张廷恩,这个举动很重要,事先贾琏就想好的。
张廷恩见状果然笑着摆摆手:“我叫你来,也是为了读书的事情,李如水起复,特意找我谈话,意思你可以回青云书院读书,方少白等人的事情你不要计较。”
听到这个话,承辉帝顿时来了兴致,笑眯眯的看着贾琏怎么回复。
贾琏毫不犹豫的反问:“先生的意思呢?”
张廷恩道:“此事我没意见,完全看你个人意愿。”
贾琏笑道:“那就没问题了,事先我提醒过那些人,不要惹我。我在书院打架是犯错了,我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他们也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张廷恩听了看看承辉帝的反应,发现他饶有兴致的样子,继续道:“你可想好了,青云书院出身的官员,那可不再少数。”
“青云党么?明朝灭亡至今不足百年!呵呵!那更要离他们远一点。”
贾琏这话说的极其恶毒,尤其是承辉帝在场,听到这话很自然的联系到前明的东林党。
不是说东林党就没好人,而是东林党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利益而结党。
明末朝廷的财政枯竭,东林党在其中起了很坏的作用。
尤其是这次清欠事件中,方白衣作为太上皇时期留下的辅政大臣,在承辉帝看来,立场很成问题!作为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承辉帝对于方白衣的厌恶达到了极致。
也许有人以为方白衣是站中间,两不相帮,承辉帝看来这就是大大的不忠。你可以不支持清欠,你得拿出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不是两手一摊,请拨内帑。
这样的首辅要来干啥?说的难听一点,方白衣的行为极其恶劣。
文臣们总想着皇帝垂拱而治,努力的大方向一直是这个。现实是但凡皇帝出于弱势,这个国家就没好过。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发展到最后居然高度集权的清朝,何等讽刺。
“好吧,你回去吧,国子监那边上学不要太懈怠了,隔三差五的还是要去上课的。”张廷恩这是提前打预防针,这个学生就是个妖孽。
贾琏告辞离开,承辉帝目送这小子离开后,笑着问一句:“朕好奇贾琏都读了那些书?要说家学渊源,朕是一点都不信的。听说他与勋贵后人关系疏远,就不是荣国公的路数。”
“臣也问过贾琏,他的意思,勋贵后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得罪,保持距离即可。然其出身所限,必为文臣所不容。贾琏说,关起门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必在意外面的风雨。还念了一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承辉帝听到这里也乐了,从过程看,张廷恩一直泄露皇帝的身份,贾琏的言语之间,也没有把王爷摆在先生的前面。即便要走,那也是听先生的。
“本朝的勋贵们,要都这么想,朝廷的麻烦也少的多。”承辉帝忍不住感慨。
张廷恩却劝道:“陛下,勋贵还是要用,不可重前明蹈覆。”
这话说的是土木堡之变后,前明兵部尚书于谦主导了十二团营,由此拉来了文臣主导军事的序幕。这也是后来明朝军队战斗力不高的根源之一。
网上有说法,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这话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从明末投降满清的明军战斗力发生根本转变这一点来看,说明了明军士兵在明朝阵营里的悲惨程度。待遇稍稍有点改善,加之严格军法,士兵们就能拼命作战。
本朝自然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训,但还是那句话,人类从历史里吸取的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道理大家都懂,人的行为却往往只看眼前的利益。
偏心么?偏心!还有就是出于贾家利益的考量。
要怪就怪贾赦和贾敬的不争气,作为爵位的继承人,贾赦不能顶门立户,贾敬选择了放飞自我。赶巧贾政的夫人是王子腾的妹妹,贾家需要王家的势力帮忙支撑贾府的地位。
至少要撑到下一个能保证贾府继续富贵的人物出现。
可惜,贾母的运作落空了,贾珠早夭,贾宝玉是个废物。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贾府的破败,家中人四散。
贾政想重振贾府,没那个能力,贾兰倒是中了进士,却不愿意捡起贾府重新经营。
穿越者贾琏的心目中,贾母是唯一在努力维系贾府完整和富贵的长辈。
其他人享受着贾府带来的富贵生活,却在一点一点的推倒这个家族。
这是贾府的现状,上升到整个国家呢?现状大概也就是这样。
人和人的差别有时候比人和狗的差别都大,一個人一个想法,不同的想法发生利益冲突,就会产生矛盾。
承辉帝在提到贾母和贾家的同时,很自然的联想到了自身的情况。
下意识的带入,进而陷入了沉思。
这么一琢磨就发现了贾琏建议的妙处,任何问题只要带入利益关系就不难分析清楚。
推行铸币,一点一点的把白银直接作为货币挤出流通市场,单单是铸币税,国库就能有长期的收入。其次是汇通天下的官方银行,间接的把大量的银币留在银库中,还能收管理费。
钱本身的价值不大,当它被赋予了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物的职能后,钱就是权利。
朝廷有钱,什么事情都好办,国库空虚,皇帝说话都不响。
太上皇当初坐稳位置,靠的就是利益为纽带,把军政双方都绑在一起。
如今的承辉帝,一旦手里有钱了,同样的招数重复一次就行了。
这就是为何太上皇禅位时下旨,每年要有二百万两白银的养老钱。
以前承辉帝只是觉得此事铸币+银行的模式有利可图,这一刻他彻底的想明白了。
看似混沌的局面,在这一刻,有了清晰可行的方案。
有了明确思路的承辉帝正要开口,看见贾琏站那边的时候,想起自己隐藏身份呢,笑着对他道:“贾琏,你先回去。今年的秋闺,等你的好消息。”
贾琏没有立刻走,而是先看看张廷恩,这个举动很重要,事先贾琏就想好的。
张廷恩见状果然笑着摆摆手:“我叫你来,也是为了读书的事情,李如水起复,特意找我谈话,意思你可以回青云书院读书,方少白等人的事情你不要计较。”
听到这个话,承辉帝顿时来了兴致,笑眯眯的看着贾琏怎么回复。
贾琏毫不犹豫的反问:“先生的意思呢?”
张廷恩道:“此事我没意见,完全看你个人意愿。”
贾琏笑道:“那就没问题了,事先我提醒过那些人,不要惹我。我在书院打架是犯错了,我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他们也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张廷恩听了看看承辉帝的反应,发现他饶有兴致的样子,继续道:“你可想好了,青云书院出身的官员,那可不再少数。”
“青云党么?明朝灭亡至今不足百年!呵呵!那更要离他们远一点。”
贾琏这话说的极其恶毒,尤其是承辉帝在场,听到这话很自然的联系到前明的东林党。
不是说东林党就没好人,而是东林党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利益而结党。
明末朝廷的财政枯竭,东林党在其中起了很坏的作用。
尤其是这次清欠事件中,方白衣作为太上皇时期留下的辅政大臣,在承辉帝看来,立场很成问题!作为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承辉帝对于方白衣的厌恶达到了极致。
也许有人以为方白衣是站中间,两不相帮,承辉帝看来这就是大大的不忠。你可以不支持清欠,你得拿出解决财政困难的办法,不是两手一摊,请拨内帑。
这样的首辅要来干啥?说的难听一点,方白衣的行为极其恶劣。
文臣们总想着皇帝垂拱而治,努力的大方向一直是这个。现实是但凡皇帝出于弱势,这个国家就没好过。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发展到最后居然高度集权的清朝,何等讽刺。
“好吧,你回去吧,国子监那边上学不要太懈怠了,隔三差五的还是要去上课的。”张廷恩这是提前打预防针,这个学生就是个妖孽。
贾琏告辞离开,承辉帝目送这小子离开后,笑着问一句:“朕好奇贾琏都读了那些书?要说家学渊源,朕是一点都不信的。听说他与勋贵后人关系疏远,就不是荣国公的路数。”
“臣也问过贾琏,他的意思,勋贵后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得罪,保持距离即可。然其出身所限,必为文臣所不容。贾琏说,关起门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必在意外面的风雨。还念了一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承辉帝听到这里也乐了,从过程看,张廷恩一直泄露皇帝的身份,贾琏的言语之间,也没有把王爷摆在先生的前面。即便要走,那也是听先生的。
“本朝的勋贵们,要都这么想,朝廷的麻烦也少的多。”承辉帝忍不住感慨。
张廷恩却劝道:“陛下,勋贵还是要用,不可重前明蹈覆。”
这话说的是土木堡之变后,前明兵部尚书于谦主导了十二团营,由此拉来了文臣主导军事的序幕。这也是后来明朝军队战斗力不高的根源之一。
网上有说法,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这话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从明末投降满清的明军战斗力发生根本转变这一点来看,说明了明军士兵在明朝阵营里的悲惨程度。待遇稍稍有点改善,加之严格军法,士兵们就能拼命作战。
本朝自然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训,但还是那句话,人类从历史里吸取的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道理大家都懂,人的行为却往往只看眼前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