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傻子教授说:“在仰韶早期的156座房址中,均出现了圆形和瓢形灶炕,并有保存火种的火种罐。这说明,中华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人工取火、保管火种和用火技术,但由于早期的房屋离不开草木建筑材料,一旦失火,危害极其严重。所以早期的中华先民还没有在房内用火的习惯,只有进一步了解火的性质,掌握了更加全面的用火技术以后,才敢于在房内用火。发展提高用火技术正是祝融氏部落的传统。”
张洪德教授说:“大家见过北方的炕没有。室内靠近门道处,有一口径为1.12米的圆形灶坑,接近门道处有一地穴开一直径0.3米的通风洞直通入灶坑内,并在对准通风洞的另一壁开一直径为0.25米、深0.31米的洞穴,内置一夹砂粗红陶罐,作为存火种之用。门道由3级台阶组成,绕灶坑两侧可直通入室内。”
沈明贵说:“如此设置灶坑作用有三:一是利于防止野兽侵袭。当时周围是原始大森林,野兽出没,对人威胁很大。晚上人们休息入睡后,野兽出没。当它来到房屋门口,见到一大堆火就会被吓跑了。二是门口通风,并且灶坑置有通风洞,火不仅容易燃烧,而且火势旺。三是门口有火,能够防止冬天冷空气入内,不但房内温度高,而且暖和。”
于张喜说:“沈聪明编辑说起什么都是一套一套的。”沈聪明听了赞扬,更是兴奋,接着说:“由此可见,灶坑相当复杂,在当时是房屋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它,房屋才成为人们温暖的家。发展如此复杂的灶坑设施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这应该就是祝融氏事迹广为流传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祝融氏还有一个贡献,使住房变成了温暖的家。”
黄梅说:“我现在明白了,祝融这个《山海经》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他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为人类传下火种,教人类用火方法。可是,我不明白,祝融是火神,怎样兼任海神的呢? ”
程萍编辑简略回答说:“古人认为,南方属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关于南海神是祝融的说法,最早见于唐朝韩愈所写《南海神庙碑记》,我想让机器人潘小虹来回答吧。”
杨扬导游说话了:“先生们、女士们,大家好!我现在谈谈南海神庙与祝融。”
——南海神庙坐北向南,庙宇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是明代建筑风格,恢宏壮观且古朴大方。庙外有“海不扬波”的石牌坊。南海神庙门前有石牌坊,额题“海不扬波”。庙中保存有历代的许多石刻。还有华表、石狮、韩愈碑亭、开宝碑亭、洪武碑亭、康熙万里彼澄碑亭等附属建筑,构成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庙中还保存汉代和明代的铜鼓和制钟,以及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还有木棉树、相思树等古树名木。这里存放的汉代铜鼓是中国现存三大铜鼓之一。
黄梅导游说,庙西一小山岗上有“浴日亭”,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处。庙宇的主体建筑沿着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头门、仪门、礼亭、大殿、昭灵宫共五进,一进高于一进。其他附属建筑均以五进为中心,左右对称。这是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建筑。
杨扬导游说,广州南海神庙被认为是华夏海路的发祥地而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其实,南海神庙更是一处民俗文化遗址,是中国关于海神信仰保存至今、史料记述最完备、庙宇建筑最宏大的古迹。修复前大殿仅存殿堂,如今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五进的殿堂,由南至北依次为头门、仪门及复廊、礼亭、大殿和昭灵宫。
黄梅导游说,自原始社会以来,人们就有巫祝祭祀活动,先是自然崇拜,继而祖先崇拜。到了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实际上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上古帝王就有巡狩方岳的传统,当时主要活动在中原一带,根本没有见过大海。
刘傻子教授说,自夏朝建立国家以后,君权神授的思想逐渐完成,历代帝王出于对政权报本知谢的需要,有祭日月山川的习俗;同时,还通过这些活动使人们对君主政权知敬知畏,达到神道设教的效果。当时,东海南海尚属于东夷、百越等未开化民族居住范围,西海北海更遥不可及,夏商周的各代统治者只是象征性地对东南西北四海遥祭。
黄梅导游说,到了秦汉以后,秦始皇对中国版图的统一,使中原文化直接影响到东夷百越,出现了“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的一统局面。封建皇权直接触及东海南海海岸,形成于内陆的中原文化感受到海洋的广大,但由于封建权力的中心在黄河中游内陆地区,封建皇帝及其代表也只是象征性地在中原一些山丘筑坎朝四方祭海。
杨扬导游说,在“川”神中,人们最先崇拜的是河神,因为中原文化发端于黄河流域,人们对黄河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古代有祭河伯的习俗。随着中原文化逐渐扩张到沿海,对海的崇拜也随着皇权力量的延伸而盛行。因为海洋之大令人生畏,所以秦汉时期祭海用的是侯一级的礼仪,比河伯要高一个档次。
刘傻子教授说,关于南海神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末期有关袁绍的传说中。据传袁绍在官渡时,见一白袍年轻人,袁问其为何许人,下属答曰:南海君。从这一记载看,南海神当时还不被众人所知,其地位也不高。一直到隋开皇年间,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隋文帝下诏于近海立祠祭四海,在广州建南海神庙时,也只是笼统地提到建祠祭南海,当时用的乃是侯一级的礼仪,并未提到南海神为何许人。
遍查古代文献,了无可考。在韩愈稍前的张九皋所写《册祭南海神记》有“冲融浮天,汗漫吐气”之句,这本是写海景的诗,韩愈所言“祝融”是否“冲融”之误传,这也是值得注意的。由于韩愈碑一直立于庙中,南海神为祝融的说法也就广泛流传开来。南海神祝融是中国惟一以有历史记载之祖先命名的海神。
据《淮南子》载,祝融是黄帝六大辅相之一。黄帝南巡,难于分清方向,派祝融“辨乎南方”。由此而命祝融管理南方事务,其封地为楚(今湖南、湖北及安徽、江西部分地区),建宫于湖南衡山祝融峰,所以祝融被认为是南方人的始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南方属火,因而祝融兼管天下“火事”,有传说其在帝喾时曾任“火正”。现在民间还将起火称为“祝融君光临”,即源于此。
那么,祝融又为什么做了南海神呢?现有的文字资料记载,无不以韩愈碑所言为依据,似无更早资料佐记。这可能与三国两晋至隋唐间长江中游(即楚地)居民南徙岭南有关。移民们来到一个新城,面对海上变幻莫测的波涛,糅合岭南先民们已有的海神信仰,幻想着冥冥中有一位海神在主宰海事的同时,希望这位海神就是长期以来保护自己的老祖宗祝融。因为祝融本来就受黄帝命有司南之职,南海在楚地的南方,自然也应该归这位老祖宗管领了。
张洪德教授说:“南海神主要是隋唐以后受到特别推崇,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岭南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的南迁增多,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荆楚属民对南方始祖祝融的崇拜,影响到了广东沿海一带。
“二是由于西汉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中原战事频繁,政权分割而受阻,推动了广东沿海路的开辟与发展,海上贸易为广州地区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条件,海事活动的增多,推动了封建政权对南海地区的重视及民间对南海神崇拜影响的扩大。
“三是韩愈的《南海神庙碑记》明确指出“南海神次最贵”,此碑成为人们考证南海神庙最原始的资料之一,被中央和地方统治者多次引用,民间传颂甚广,使南海神崇拜活动历久不衰;同时,后来的苏东坡、汤显祖、陈献章等著名文士的游历及题刻,也为南海神庙影响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
黄梅导游说:“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群。该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以后历代有重修扩建。现存的是清代建筑,但仍保留隋唐时代的规模和建制。1988年起,政府也曾对南海神庙作过三次较大的修复,现已基本恢复了庙宇的古貌。”
杨扬导游说:“从唐代开始,南海神庙便香火日盛,各朝代政府也派人前往管理庙事。事实上它已成为四海神庙中香客最多、地位最高的一个,这主要是由广州海上贸易日益发达的地位决定的。中国古代海路从西汉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到了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尤其是唐代,从广州出发的贸易船队,经过南亚各国,越印度洋,抵达西亚及波斯湾,最西可到达非洲的东海岸。明清之后更远至欧美了。这条航线长达1万多公里,沟通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张洪德教授说:“大家见过北方的炕没有。室内靠近门道处,有一口径为1.12米的圆形灶坑,接近门道处有一地穴开一直径0.3米的通风洞直通入灶坑内,并在对准通风洞的另一壁开一直径为0.25米、深0.31米的洞穴,内置一夹砂粗红陶罐,作为存火种之用。门道由3级台阶组成,绕灶坑两侧可直通入室内。”
沈明贵说:“如此设置灶坑作用有三:一是利于防止野兽侵袭。当时周围是原始大森林,野兽出没,对人威胁很大。晚上人们休息入睡后,野兽出没。当它来到房屋门口,见到一大堆火就会被吓跑了。二是门口通风,并且灶坑置有通风洞,火不仅容易燃烧,而且火势旺。三是门口有火,能够防止冬天冷空气入内,不但房内温度高,而且暖和。”
于张喜说:“沈聪明编辑说起什么都是一套一套的。”沈聪明听了赞扬,更是兴奋,接着说:“由此可见,灶坑相当复杂,在当时是房屋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它,房屋才成为人们温暖的家。发展如此复杂的灶坑设施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这应该就是祝融氏事迹广为流传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祝融氏还有一个贡献,使住房变成了温暖的家。”
黄梅说:“我现在明白了,祝融这个《山海经》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他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为人类传下火种,教人类用火方法。可是,我不明白,祝融是火神,怎样兼任海神的呢? ”
程萍编辑简略回答说:“古人认为,南方属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关于南海神是祝融的说法,最早见于唐朝韩愈所写《南海神庙碑记》,我想让机器人潘小虹来回答吧。”
杨扬导游说话了:“先生们、女士们,大家好!我现在谈谈南海神庙与祝融。”
——南海神庙坐北向南,庙宇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是明代建筑风格,恢宏壮观且古朴大方。庙外有“海不扬波”的石牌坊。南海神庙门前有石牌坊,额题“海不扬波”。庙中保存有历代的许多石刻。还有华表、石狮、韩愈碑亭、开宝碑亭、洪武碑亭、康熙万里彼澄碑亭等附属建筑,构成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庙中还保存汉代和明代的铜鼓和制钟,以及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还有木棉树、相思树等古树名木。这里存放的汉代铜鼓是中国现存三大铜鼓之一。
黄梅导游说,庙西一小山岗上有“浴日亭”,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处。庙宇的主体建筑沿着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头门、仪门、礼亭、大殿、昭灵宫共五进,一进高于一进。其他附属建筑均以五进为中心,左右对称。这是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建筑。
杨扬导游说,广州南海神庙被认为是华夏海路的发祥地而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其实,南海神庙更是一处民俗文化遗址,是中国关于海神信仰保存至今、史料记述最完备、庙宇建筑最宏大的古迹。修复前大殿仅存殿堂,如今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五进的殿堂,由南至北依次为头门、仪门及复廊、礼亭、大殿和昭灵宫。
黄梅导游说,自原始社会以来,人们就有巫祝祭祀活动,先是自然崇拜,继而祖先崇拜。到了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实际上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上古帝王就有巡狩方岳的传统,当时主要活动在中原一带,根本没有见过大海。
刘傻子教授说,自夏朝建立国家以后,君权神授的思想逐渐完成,历代帝王出于对政权报本知谢的需要,有祭日月山川的习俗;同时,还通过这些活动使人们对君主政权知敬知畏,达到神道设教的效果。当时,东海南海尚属于东夷、百越等未开化民族居住范围,西海北海更遥不可及,夏商周的各代统治者只是象征性地对东南西北四海遥祭。
黄梅导游说,到了秦汉以后,秦始皇对中国版图的统一,使中原文化直接影响到东夷百越,出现了“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的一统局面。封建皇权直接触及东海南海海岸,形成于内陆的中原文化感受到海洋的广大,但由于封建权力的中心在黄河中游内陆地区,封建皇帝及其代表也只是象征性地在中原一些山丘筑坎朝四方祭海。
杨扬导游说,在“川”神中,人们最先崇拜的是河神,因为中原文化发端于黄河流域,人们对黄河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古代有祭河伯的习俗。随着中原文化逐渐扩张到沿海,对海的崇拜也随着皇权力量的延伸而盛行。因为海洋之大令人生畏,所以秦汉时期祭海用的是侯一级的礼仪,比河伯要高一个档次。
刘傻子教授说,关于南海神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末期有关袁绍的传说中。据传袁绍在官渡时,见一白袍年轻人,袁问其为何许人,下属答曰:南海君。从这一记载看,南海神当时还不被众人所知,其地位也不高。一直到隋开皇年间,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隋文帝下诏于近海立祠祭四海,在广州建南海神庙时,也只是笼统地提到建祠祭南海,当时用的乃是侯一级的礼仪,并未提到南海神为何许人。
遍查古代文献,了无可考。在韩愈稍前的张九皋所写《册祭南海神记》有“冲融浮天,汗漫吐气”之句,这本是写海景的诗,韩愈所言“祝融”是否“冲融”之误传,这也是值得注意的。由于韩愈碑一直立于庙中,南海神为祝融的说法也就广泛流传开来。南海神祝融是中国惟一以有历史记载之祖先命名的海神。
据《淮南子》载,祝融是黄帝六大辅相之一。黄帝南巡,难于分清方向,派祝融“辨乎南方”。由此而命祝融管理南方事务,其封地为楚(今湖南、湖北及安徽、江西部分地区),建宫于湖南衡山祝融峰,所以祝融被认为是南方人的始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南方属火,因而祝融兼管天下“火事”,有传说其在帝喾时曾任“火正”。现在民间还将起火称为“祝融君光临”,即源于此。
那么,祝融又为什么做了南海神呢?现有的文字资料记载,无不以韩愈碑所言为依据,似无更早资料佐记。这可能与三国两晋至隋唐间长江中游(即楚地)居民南徙岭南有关。移民们来到一个新城,面对海上变幻莫测的波涛,糅合岭南先民们已有的海神信仰,幻想着冥冥中有一位海神在主宰海事的同时,希望这位海神就是长期以来保护自己的老祖宗祝融。因为祝融本来就受黄帝命有司南之职,南海在楚地的南方,自然也应该归这位老祖宗管领了。
张洪德教授说:“南海神主要是隋唐以后受到特别推崇,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岭南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的南迁增多,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荆楚属民对南方始祖祝融的崇拜,影响到了广东沿海一带。
“二是由于西汉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中原战事频繁,政权分割而受阻,推动了广东沿海路的开辟与发展,海上贸易为广州地区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条件,海事活动的增多,推动了封建政权对南海地区的重视及民间对南海神崇拜影响的扩大。
“三是韩愈的《南海神庙碑记》明确指出“南海神次最贵”,此碑成为人们考证南海神庙最原始的资料之一,被中央和地方统治者多次引用,民间传颂甚广,使南海神崇拜活动历久不衰;同时,后来的苏东坡、汤显祖、陈献章等著名文士的游历及题刻,也为南海神庙影响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
黄梅导游说:“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群。该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以后历代有重修扩建。现存的是清代建筑,但仍保留隋唐时代的规模和建制。1988年起,政府也曾对南海神庙作过三次较大的修复,现已基本恢复了庙宇的古貌。”
杨扬导游说:“从唐代开始,南海神庙便香火日盛,各朝代政府也派人前往管理庙事。事实上它已成为四海神庙中香客最多、地位最高的一个,这主要是由广州海上贸易日益发达的地位决定的。中国古代海路从西汉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到了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尤其是唐代,从广州出发的贸易船队,经过南亚各国,越印度洋,抵达西亚及波斯湾,最西可到达非洲的东海岸。明清之后更远至欧美了。这条航线长达1万多公里,沟通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