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勤政堂,朱翊钧从书案上拿起一封奏章,看到封面上司礼监的贴纸,上面写着的条目,眉头一挑。
胡宗宪有两份弹劾奏章?
朱翊钧眉头一皱,头也不抬地说道:“把李春叫来。”
李春很快就被传来。
朱翊钧把奏章封面亮给李春看,“李春,胡汝贞的这两封奏章,司礼监什么时候收到的?”
李春走到跟前,看清楚封面条目上的字,连忙答道:“回殿下的话,第一封弹劾福建巡抚凌云翼的奏章是昨天下午收到的,因为不是军情急事,司礼监就没有马上递送,只是正常排班。
第二封弹劾广西巡抚殷正茂的奏章,是今天上午收到的,整理时归到一起递进了西苑。”
朱翊钧想了想,“这两份奏章,督理处有抄件吗?”
“都有抄送过去。”
“怎么说?”
李春顿了几秒钟后答道:“回殿下的话,督理大臣们都说,汝贞公有些过了,一口气弹劾了两位方伯。”
“是不是说汝贞公这次太过狂妄了,目中无人,挟大胜而行权臣之威?”
“回殿下的话,因为这两封奏章没有涉及戎政,只是地方督抚弹劾奏章,所以司礼监各抄送了一份到内阁和都察院,有类似的话传出来。”
朱翊钧把手里的奏章往桌面上一丢,“李春,你怎么看?”
李春抬起头,有些为难。
太子爷,我怎么看?
我跪着看啊!
李春脑子里飞快地转了上百个圈,连忙答道:“殿下,奴婢觉得胡督宪这两封奏章,十分地蹊跷,应该有隐情在里面。”
“是很蹊跷。胡公做事一向谨慎,弹劾闽抚凌云翼,孤还能想得通。福建的山贼跑到广东去了,有可能造成动荡,危及南海经略大后方,影响广西改土归流,胡公弹劾闽抚,理由都说得过去。
而且凌云翼是太岳先生举荐的,跟胡公不熟络,弹劾也就弹劾了!
可是紧接着又把桂抚殷正茂弹劾了,就十分蹊跷了。”
“殿下英明。殷抚台在广西改土归流事上,做得极好。且他是胡公同乡,前几年抚桂时有成有败,屡遭御史弹劾,还是胡公极力保下的。
突然弹劾殷抚台,确实十分蹊跷。”
朱翊钧想了想,明白了什么,但是不想说透,“司礼监行文,就说胡公这两封奏章涉及戎政,叫内阁和都察院把抄件收回来,由督理处处置即可,他们不用管了。这两日胡公当有密奏,司礼监直呈孤这里。”
“遵令旨。”
祁言在门口说道:“殿下,曹公、文长先生和徐贞明在南华门递牌子。”
“请进来。”
很快,曹邦辅、徐渭和徐贞明被引了进来。
“臣兵部尚书、总督陕甘宁军务曹邦辅/臣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地方徐渭/臣工部郎中、甘肃布政副使徐贞明,拜见太子殿下。”
“曹公、文长先生、徐贞明,起身,赐座。”
等三人坐下,朱翊钧先对曹邦辅说道:“曹公,你快古稀,孤还要请你出镇西北苦寒之地,孤心不安啊。”
曹邦辅朗声答道:“大丈夫慨然许国,七尺微躯不敢私有。臣愿为大明安宁和中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曹公,你做事孤一向放心。原本想让谭公去西北总督军政,只是他在东北数年,劳苦功高,总得有个喘息的时日。
其他人孤又放心不下,思来想去,孤只好请曹公你这位老将出马。”
朱翊钧顿了顿,继续说道:“孤还把文长先生派为辅助。去冬到今春,文长先生在东北呕心沥血,才有开原大捷和察哈尔部尽附,蒙古左六翼全降的大胜仗。
此功此绩,应当封爵,只是有嫉妒之人,冷言冷语,说孤偏袒护私,说文长先生功绩不正!
孤的脾性,你们都是知道的。别人越是如此说,孤越要做得漂亮。文长先生,孤这次命你出抚甘肃,辅佐曹公,就是希望你再立新功。
只要克复青海,纳吐蕃旧土入大明版图,曹公、文长先生,孤不吝公侯之位!”
曹邦辅和徐渭连忙应道:“臣等一定尽心尽责,以报君恩。”
朱翊钧又补充了一句:“克升龙、灭莫氏的捷报已经明发天下,孤叫督理处廷寄广东,召汝贞公回京。
胡公剿西夷、定南海、灭莫氏、复安南,国朝立国以来少有的不世之功,加上数年东南剿倭,功绩昭彰,孤已经决定,册封胡公为宣城县公,只待胡公回京后,朝会上明诏颂发!”
曹邦辅和徐渭又惊又喜。
封公爵啊!
虽然封爵新制里把公爵位分为国、郡、县三级,但是国朝立朝以来,除了开国以及靖难时出了几位公爷,两百年来就再无公爵之封。
王阳明立功立言立德,也只是封了新建伯,已经被世人称为大明第一文臣。
胡宗宪封县公,已经超越王阳明,成为二祖以下前无古人的大明第一文臣,彪炳青史!
值了!
真的值了!
标杆立在那里,大家也都觉得有了盼头,拼起来更加起劲!
尤其是徐渭,激动得满脸涨红。
他连举人都不是,已经身居侍郎高位。要是在西北立下军功,封侯敕伯,那真的是祖坟上冒青烟,少年和青年时在家里族里以及地方所受的怨气,全报了!
看到曹邦辅和徐渭脸上的神情,朱翊钧满意地点点头。
上位者,一要指对方向,二要不吝啬名禄。
下面的人跟着你拼命,难道都是为大义大爱?
为爱发电的只是少数人,就算他品行高尚,大公无私,自己也要高爵厚禄给他安排上,让天下人都知道,跟着我朱翊钧,只要用心办事,名禄好处绝不会少!
朱翊钧勉励一番后,转到正题上。
“霍公有举荐两人,霍靖、霍边,他们分别是俺答汗侄孙和亲孙。一个智勇双全,一个骁勇善战,现在北归的路被断了,愿意死心塌地跟着大明。
且两人在鄂尔多斯和土默特部很有影响力,打青海土默特部,能收到奇效!曹公,这两人你可要好生用起来。”
“臣领令旨!”
“西北之事,孤觉得应该是七分经济,三分军事。”朱翊钧开始给西北军略定调子。
“西北苦寒之地,地旱民穷。克复青海,进据吐蕃,都是先除外患,好全心全意建设大西北,提高民生民计。
史记有云,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什么是德?让西北百姓吃饱饭、穿暖衣,安居乐业,就是德!
曹公、文长先生,这是你们出镇陕甘宁重中之重的第一要务!切记,务必要切记。”
曹邦辅和徐渭都静静地听着。
“所以孤选了两位一主一弼,曹公老成持重,文长先生军政两全。然后孤还给两位选了一位好帮手,工部郎中徐贞明。”
曹邦辅和徐渭转头看向一直默不作声的徐贞明。
“孺东先生是江西贵溪人,二十岁就中了举人,会试屡试不中,就四处拜师访友,游历地方。在西北某位前辈处做幕僚十余年,擅理民政,尤精于水利。
被举荐到太常少卿蔡茂春处,考究一番后向孤举荐。孺东先生就北方水利,写过一封疏论。”
朱翊钧站起身来,缓缓背道。
“京城乃九边之根基,兵源和粮饷当取之于北,而今仰仗东南供给,转运艰难,耗费巨大,民疲国乏。河北山西、陕西河西,自古富强之地,焉不能充实粮仓、训练兵卒?
陕西、河南旧渠废堰,处处皆是;山东诸眼泉水,引灌皆可为农田;畿辅数郡,或支流流经,或山泉涌出,足以灌溉。
北方人自古不熟诸水利,一味苦于水害,却不知水害可清,故而水利不兴.殊不知水聚是祸,水散是利。”
背到这里,朱翊钧赞许道:“孺东先生说得好!水利在于一个适时调解,水丰则蓄,水枯则放。如何存?就如孺东先生所言,分散储蓄。
西北乃至整个北方都缺水,水缺则农瘠。孺东先生提出的办法是河流上游疏通渠道和沟壑,引水灌溉农田,减弱水势;在下游多开挖支河,排泄横溢四方的水。在低洼的地方,留引为湖泊水塘,作蓄水之用。稍高的地方,都像南方那样筑堤坝如此可水利兴起,水患消除。”
曹邦辅和徐渭连连点头,“此法甚善!乃利国利民之良法!”
朱翊钧继续补充道:“西北一在水,二在土。有水则土肥,但水土相冲,水兴则卷土而去,黄河泥沙过半,沉积于河南山东,哪里来的,都是从陕西、宁夏和甘肃冲刷席卷而来。
怎么办?植树造林,大兴草木!
引水灌溉,不必完全为农田,必须限制开荒耕种。广袤之地或可为牧场,放牧牛羊;或干脆荒芜在那里,任由草木生长。有草木护土,泥沙自固.假以时日,大明终能看到黄河变清的那一日。”
曹邦辅和徐渭对视一眼。
徐贞明眼睛闪动亮光,主动问道:“殿下,民以食为天,限制开荒耕种,那西北数百万百姓的口粮哪里来?
朱翊钧斩钉截铁道:“西北控制人口,数县合并,只保留必要的人口,其余的从苦寒之地迁往两辽、湖广、两广和南海。
孤鞭策大明水陆两师,奋武向前,抢占肥沃土地,不是求所谓神功武德,而是收四海之地,以养大明万民!”
徐渭拱手道:“臣等愚钝,此时才明白殿下的深思远虑。”
朱翊钧摆摆手道:“西北之事不急,缓缓图之,功在千秋!曹公,孤与你约三年之期,请你务必给西北奠定基础。此后功业,再交由其他良臣。”
曹辅邦欣然道:“臣愿意为殿下建设大西北这一功在千秋的宏伟大业,鞠躬尽瘁!”
“孺东先生,还请使尽平生所学,为大明建设西北,造福万民百姓。”
徐贞明连忙应道:“殿下心系万民,高瞻远瞩,臣愿为殿下西北大计,殚精竭力。”
朱翊钧欣然道:“好,曹公、文长先生、孺东先生,孤就把大明西北拜托给三位了。”
说完,对着三人弯腰行长揖。
三人慌忙还礼:“臣等不敢受殿下如此厚礼!”
“孤不是为自己行此礼,而是为大明,为大明西北百万百姓向三位行此礼”
君臣四人,对施长揖,诚心相对。
胡宗宪有两份弹劾奏章?
朱翊钧眉头一皱,头也不抬地说道:“把李春叫来。”
李春很快就被传来。
朱翊钧把奏章封面亮给李春看,“李春,胡汝贞的这两封奏章,司礼监什么时候收到的?”
李春走到跟前,看清楚封面条目上的字,连忙答道:“回殿下的话,第一封弹劾福建巡抚凌云翼的奏章是昨天下午收到的,因为不是军情急事,司礼监就没有马上递送,只是正常排班。
第二封弹劾广西巡抚殷正茂的奏章,是今天上午收到的,整理时归到一起递进了西苑。”
朱翊钧想了想,“这两份奏章,督理处有抄件吗?”
“都有抄送过去。”
“怎么说?”
李春顿了几秒钟后答道:“回殿下的话,督理大臣们都说,汝贞公有些过了,一口气弹劾了两位方伯。”
“是不是说汝贞公这次太过狂妄了,目中无人,挟大胜而行权臣之威?”
“回殿下的话,因为这两封奏章没有涉及戎政,只是地方督抚弹劾奏章,所以司礼监各抄送了一份到内阁和都察院,有类似的话传出来。”
朱翊钧把手里的奏章往桌面上一丢,“李春,你怎么看?”
李春抬起头,有些为难。
太子爷,我怎么看?
我跪着看啊!
李春脑子里飞快地转了上百个圈,连忙答道:“殿下,奴婢觉得胡督宪这两封奏章,十分地蹊跷,应该有隐情在里面。”
“是很蹊跷。胡公做事一向谨慎,弹劾闽抚凌云翼,孤还能想得通。福建的山贼跑到广东去了,有可能造成动荡,危及南海经略大后方,影响广西改土归流,胡公弹劾闽抚,理由都说得过去。
而且凌云翼是太岳先生举荐的,跟胡公不熟络,弹劾也就弹劾了!
可是紧接着又把桂抚殷正茂弹劾了,就十分蹊跷了。”
“殿下英明。殷抚台在广西改土归流事上,做得极好。且他是胡公同乡,前几年抚桂时有成有败,屡遭御史弹劾,还是胡公极力保下的。
突然弹劾殷抚台,确实十分蹊跷。”
朱翊钧想了想,明白了什么,但是不想说透,“司礼监行文,就说胡公这两封奏章涉及戎政,叫内阁和都察院把抄件收回来,由督理处处置即可,他们不用管了。这两日胡公当有密奏,司礼监直呈孤这里。”
“遵令旨。”
祁言在门口说道:“殿下,曹公、文长先生和徐贞明在南华门递牌子。”
“请进来。”
很快,曹邦辅、徐渭和徐贞明被引了进来。
“臣兵部尚书、总督陕甘宁军务曹邦辅/臣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地方徐渭/臣工部郎中、甘肃布政副使徐贞明,拜见太子殿下。”
“曹公、文长先生、徐贞明,起身,赐座。”
等三人坐下,朱翊钧先对曹邦辅说道:“曹公,你快古稀,孤还要请你出镇西北苦寒之地,孤心不安啊。”
曹邦辅朗声答道:“大丈夫慨然许国,七尺微躯不敢私有。臣愿为大明安宁和中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曹公,你做事孤一向放心。原本想让谭公去西北总督军政,只是他在东北数年,劳苦功高,总得有个喘息的时日。
其他人孤又放心不下,思来想去,孤只好请曹公你这位老将出马。”
朱翊钧顿了顿,继续说道:“孤还把文长先生派为辅助。去冬到今春,文长先生在东北呕心沥血,才有开原大捷和察哈尔部尽附,蒙古左六翼全降的大胜仗。
此功此绩,应当封爵,只是有嫉妒之人,冷言冷语,说孤偏袒护私,说文长先生功绩不正!
孤的脾性,你们都是知道的。别人越是如此说,孤越要做得漂亮。文长先生,孤这次命你出抚甘肃,辅佐曹公,就是希望你再立新功。
只要克复青海,纳吐蕃旧土入大明版图,曹公、文长先生,孤不吝公侯之位!”
曹邦辅和徐渭连忙应道:“臣等一定尽心尽责,以报君恩。”
朱翊钧又补充了一句:“克升龙、灭莫氏的捷报已经明发天下,孤叫督理处廷寄广东,召汝贞公回京。
胡公剿西夷、定南海、灭莫氏、复安南,国朝立国以来少有的不世之功,加上数年东南剿倭,功绩昭彰,孤已经决定,册封胡公为宣城县公,只待胡公回京后,朝会上明诏颂发!”
曹邦辅和徐渭又惊又喜。
封公爵啊!
虽然封爵新制里把公爵位分为国、郡、县三级,但是国朝立朝以来,除了开国以及靖难时出了几位公爷,两百年来就再无公爵之封。
王阳明立功立言立德,也只是封了新建伯,已经被世人称为大明第一文臣。
胡宗宪封县公,已经超越王阳明,成为二祖以下前无古人的大明第一文臣,彪炳青史!
值了!
真的值了!
标杆立在那里,大家也都觉得有了盼头,拼起来更加起劲!
尤其是徐渭,激动得满脸涨红。
他连举人都不是,已经身居侍郎高位。要是在西北立下军功,封侯敕伯,那真的是祖坟上冒青烟,少年和青年时在家里族里以及地方所受的怨气,全报了!
看到曹邦辅和徐渭脸上的神情,朱翊钧满意地点点头。
上位者,一要指对方向,二要不吝啬名禄。
下面的人跟着你拼命,难道都是为大义大爱?
为爱发电的只是少数人,就算他品行高尚,大公无私,自己也要高爵厚禄给他安排上,让天下人都知道,跟着我朱翊钧,只要用心办事,名禄好处绝不会少!
朱翊钧勉励一番后,转到正题上。
“霍公有举荐两人,霍靖、霍边,他们分别是俺答汗侄孙和亲孙。一个智勇双全,一个骁勇善战,现在北归的路被断了,愿意死心塌地跟着大明。
且两人在鄂尔多斯和土默特部很有影响力,打青海土默特部,能收到奇效!曹公,这两人你可要好生用起来。”
“臣领令旨!”
“西北之事,孤觉得应该是七分经济,三分军事。”朱翊钧开始给西北军略定调子。
“西北苦寒之地,地旱民穷。克复青海,进据吐蕃,都是先除外患,好全心全意建设大西北,提高民生民计。
史记有云,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什么是德?让西北百姓吃饱饭、穿暖衣,安居乐业,就是德!
曹公、文长先生,这是你们出镇陕甘宁重中之重的第一要务!切记,务必要切记。”
曹邦辅和徐渭都静静地听着。
“所以孤选了两位一主一弼,曹公老成持重,文长先生军政两全。然后孤还给两位选了一位好帮手,工部郎中徐贞明。”
曹邦辅和徐渭转头看向一直默不作声的徐贞明。
“孺东先生是江西贵溪人,二十岁就中了举人,会试屡试不中,就四处拜师访友,游历地方。在西北某位前辈处做幕僚十余年,擅理民政,尤精于水利。
被举荐到太常少卿蔡茂春处,考究一番后向孤举荐。孺东先生就北方水利,写过一封疏论。”
朱翊钧站起身来,缓缓背道。
“京城乃九边之根基,兵源和粮饷当取之于北,而今仰仗东南供给,转运艰难,耗费巨大,民疲国乏。河北山西、陕西河西,自古富强之地,焉不能充实粮仓、训练兵卒?
陕西、河南旧渠废堰,处处皆是;山东诸眼泉水,引灌皆可为农田;畿辅数郡,或支流流经,或山泉涌出,足以灌溉。
北方人自古不熟诸水利,一味苦于水害,却不知水害可清,故而水利不兴.殊不知水聚是祸,水散是利。”
背到这里,朱翊钧赞许道:“孺东先生说得好!水利在于一个适时调解,水丰则蓄,水枯则放。如何存?就如孺东先生所言,分散储蓄。
西北乃至整个北方都缺水,水缺则农瘠。孺东先生提出的办法是河流上游疏通渠道和沟壑,引水灌溉农田,减弱水势;在下游多开挖支河,排泄横溢四方的水。在低洼的地方,留引为湖泊水塘,作蓄水之用。稍高的地方,都像南方那样筑堤坝如此可水利兴起,水患消除。”
曹邦辅和徐渭连连点头,“此法甚善!乃利国利民之良法!”
朱翊钧继续补充道:“西北一在水,二在土。有水则土肥,但水土相冲,水兴则卷土而去,黄河泥沙过半,沉积于河南山东,哪里来的,都是从陕西、宁夏和甘肃冲刷席卷而来。
怎么办?植树造林,大兴草木!
引水灌溉,不必完全为农田,必须限制开荒耕种。广袤之地或可为牧场,放牧牛羊;或干脆荒芜在那里,任由草木生长。有草木护土,泥沙自固.假以时日,大明终能看到黄河变清的那一日。”
曹邦辅和徐渭对视一眼。
徐贞明眼睛闪动亮光,主动问道:“殿下,民以食为天,限制开荒耕种,那西北数百万百姓的口粮哪里来?
朱翊钧斩钉截铁道:“西北控制人口,数县合并,只保留必要的人口,其余的从苦寒之地迁往两辽、湖广、两广和南海。
孤鞭策大明水陆两师,奋武向前,抢占肥沃土地,不是求所谓神功武德,而是收四海之地,以养大明万民!”
徐渭拱手道:“臣等愚钝,此时才明白殿下的深思远虑。”
朱翊钧摆摆手道:“西北之事不急,缓缓图之,功在千秋!曹公,孤与你约三年之期,请你务必给西北奠定基础。此后功业,再交由其他良臣。”
曹辅邦欣然道:“臣愿意为殿下建设大西北这一功在千秋的宏伟大业,鞠躬尽瘁!”
“孺东先生,还请使尽平生所学,为大明建设西北,造福万民百姓。”
徐贞明连忙应道:“殿下心系万民,高瞻远瞩,臣愿为殿下西北大计,殚精竭力。”
朱翊钧欣然道:“好,曹公、文长先生、孺东先生,孤就把大明西北拜托给三位了。”
说完,对着三人弯腰行长揖。
三人慌忙还礼:“臣等不敢受殿下如此厚礼!”
“孤不是为自己行此礼,而是为大明,为大明西北百万百姓向三位行此礼”
君臣四人,对施长揖,诚心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