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的寒风,仍旧凛冽刺骨。

    就在京城的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氛围时,京西的工匠已经开始复工。

    作为皇帝最看重的工程之一,京西的棱堡虽小,却集中了能工巧匠。

    整个大明最擅长土木营造的一群人,都集中在这里。

    吕祥作为当今的木匠之首,自然参与了此事。

    他率领文思院营造研究所的工程师,参与棱堡建造。

    虽然被皇帝调去制造火器、主要精力不在土木营造上,吕祥仍旧发挥了他的智慧。

    仿照皇帝让他制作的木质火器模型,吕祥为京西棱堡同样制造了模型。

    而且因为棱堡的设计发生了几次变化,他按照皇帝的提点创造性地发明了积木,能够很方便地拆装,改变模型样式。

    也因为此,主持棱堡修建的徐光启等人,利用这些积木试验了很多想法。

    最终在大明的城池建造基础上,参考西方的棱堡样式,再用上水泥、混凝土等技术,定下了棱堡最终的设计图。

    整个新年期间,徐光启等人都忙在这件事情上。并且在正月六日,就让文思院匠官和巡捕营工兵复工,开始棱堡修建。

    地址之前已经选定了,甚至地基都打好了,砖块、木石、水泥也都运了过来。

    但是因为棱堡设计的改变,一些地基需要重修,需要的建筑材料,也需要重新计算。

    所以徐光启让巡捕营的工兵,暂且只修建不用改变的部份,其它部分重新打地基,之后才会修建。

    作为大明传统城池建造的延伸,京西棱堡自然采用的是夯土城墙,也就是用夯土版筑的办法建造城墙。

    这种城墙历史悠久,在大明还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外面包上一层砖,成为夯土包砖城墙。

    太祖朱元璋所说的“高筑墙”,就是建造这种夯土包砖城墙。

    它既有夯土厚实的防御力,也能用外面的砖块防范雨水侵蚀,使城墙固若磐石。

    后世中国留存的古城墙,大多是明代修建,奠定了中国数百年的城墙形制。

    京西棱堡的修建,也保留了这种城墙建造方法。相比纯粹用砖石来说,夯土包砖城墙的成本更低,而且厚实的夯土也更能抵御炮击,仍旧能够沿用。

    但是城墙的外形却发生了变化,从之前四四方方的城墙,变成星型棱堡。以便能形成交叉火力,更便于火器发挥威力。

    (北京城墙和热兰遮城对比,一个四四方方,一个有棱有角)

    巡捕营的工兵,在土木工程师的指挥下,先是在地基上铺设了石块,以便能在上面夯土。在下雨和积水的时候,城墙也不至于泡坏。

    这一步因为混凝土的出现,是可以用混凝土代替的。只是现在是冬天,混凝土结冰化冻后强度会受损害,所以这次还是用石块。

    然后就是用版筑技术,在上面建造夯土墙。

    夯土料是用黄土和稻草、石灰等混合一起,加入适量水反复拌和捶打,搅拌均匀成为夯土混料。

    后世的一些农村还能看到这种土墙房屋,它曾经在中国大行其道。

    夯土料运到上面后,需要木版相夹固定,然后用夯杵来回夯击,使之更加紧实。

    夯土城墙的标准,称为“锥不过寸”。意思是用锥子扎夯好的土城,锥尖不能刺入一寸,否则就是不合格。

    在夯土城墙完成后,外面还要砌上一层砖,以便能够更好地防雨防水,抵挡风雨侵蚀。

    所用的城砖,也是专门烧制,有严格的规定。

    北京城墙所用的城砖,是从山东运来的临清贡砖。

    这种砖块非常坚实,后世还成为收藏品。

    从永乐年间开始,工部就在临清设营缮分司督理烧砖业,岁征城砖百万。

    京西棱堡用的砖块,就是从库房中取出的贡砖。

    (临清城砖)

    砖块之间的黏结,之前用的是灰浆,有糯米灰浆、桐油灰浆、蛋清灰浆等种类,成本比较高昂。

    在水泥出现之后,毫无疑问被水泥取代。

    文思院的工程师从当前研发出的各种水泥中,选择了最适合冬季施工的一种,用于棱堡建造。

    他们还按照皇帝的要求,在研发更适合用于野战工事的速干水泥。

    在修筑这座棱堡时皇帝也有要求,最好在一个月内完成。

    因为到二三月的时候,大凌河就会化冻。到时候海军会运送东宁的士兵,前去修建大凌河堡。

    现在,霍维华就已经去了辽东,亲自去原本的大凌河城附近考察哪些地方适合筑堡。探查原本大凌河城的地基和残余砖石,是否能够使用。

    郑芝虎来到京西看到的,就是数千工匠和工兵,在紧锣密鼓地修筑城堡。

    徐光启这位大学士也常驻这里,监察棱堡修造。

    这个工作,在很多文官看来比较苦,他们也不愿和工匠混在一起。

    但是徐光启却非常乐意,因为他早在天启年间,就和弟子孙元化等人,提议修建更适合火器发挥的西洋铳台,可惜没有被朝廷采纳。

    在这次起复为大学士后,他又提出了这个建议,并且认为是当前急务。

    这和朱由检提出的修建棱堡防守、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非常契合,所以他这次得到了皇帝支持,在京西修建棱堡。

    他的弟子韩云、韩霖等人,也同样参与了此事。

    甚至在之前考察热兰遮城时,他们就有人过去。

    也因为此,徐光启等人不但有从传教士那里知道的棱堡设计图,还有实物作参考。

    在研究了东西方城池优点后,设计了这座中西合璧的京西棱堡。

    西方棱堡出现百余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从最初的圆形演变成有棱有角的锐角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棱堡。

    在城墙的外面,还有一大堆的三角堡、角堡、皇冠堡、凹面堡、隐蔽路、壕沟、防护坡……形成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

    可以说,这是西方堡垒技术的集大成。使得西方在-世纪,进入了一个守强于攻的时代。

    大明这次修建的京西棱堡,自然没有这么复杂。只是参考热兰遮城,把城墙的四角修成锐角铳台。

    然后再举行攻防演习,根据需要修建外围的防御工事。

    巡捕营新军的十个大队,已经分成攻防双方,开始进行演练。

    这次演习的结果,会决定他们的奖惩。

    在皇帝对巡捕营的将士赏赐辽东土地券、巡捕营内部也对逃兵等行为做出惩罚后,巡捕营新军的纪律严肃许多,士气也很高昂。

    很多将士都期望在接下来立功,谋个世代富贵。

    ——

    对于棱堡的建造,朱由检派太监全程监督,帮助解决困难。

    例如一些官员提出的风水等问题,就被负责建造的刘若愚挡了回去。

    内官监的营造司,也同样派人参与其中。以便将来在整修皇宫和修建皇家别苑时,构建更好的防御体系。

    所以朱由检对棱堡的进度,可谓一清二楚,心里面对此也比较满意。

    不过他更关注的,还是粮食问题。

    城堡建得再好也需要士兵守卫,如果粮食出了问题,是没法坚持下去的。

    所以他要求运输移民的船只,返回北方时要多运粮食。

    大凌河堡修建后,也必须保证里面至少有一年的存粮。

    这样才能坚持到四季交替,从海上和水路寻找合适的解围机会。

    也因为此,大凌河堡必然建得不能大,以免需要的士兵和物资太多,反而拖累防御。

    但是也不能太小,否则无法在建虏绕路时造成威胁。

    所以最终枢密院的提议是,建造一个千人士兵守卫的堡垒、最多能容纳两三千人。

    初期为了加强防御,要派两千人守卫,两拨人相互交替。

    这样一来,霍维华从东宁卫所中挑选的一千士兵,自然是不足的。

    再加上枢密院对他们的战力有怀疑,所以让辽东那边,同样出一千人。

    霍维华这次去辽东,除了考察大凌河堡的修建地址外,就是为了挑选合适的将士,从辽东选拔士兵。

    而且,他还需要取得辽东官员的支持,至少不能在他打仗时拖后腿。

    辽东军中上下,对于霍维华的大凌河堡方案被通过、孙承宗的重修大凌河城被否决,其实是非常不满的。

    虽然他们不见得愿意和建虏打大仗,但是对霍维华这个外人的过来,却是普遍抵触。

    只是孙承宗知道厉害,心里面很清楚皇帝对关宁军的本地化很忌讳。所以压制了这种声音,也压下了对阉党的反感,对霍维华的到来表示欢迎,让霍维华从军中挑选精兵良将。

    但是霍维华有多机敏,他很快就发现孙承宗对自己表面上欢迎,其实却很冷淡。

    麾下将士更是言语间多有讽刺,鄙视东宁兵的战力——

    毕竟在他们看来,陕西的秦兵都比不上辽兵,东宁兵这些从陕西卫所淘汰出去的,自然更不如了。

    有些将领更是大喇喇地表示霍维华可以靠边站,他们能率领士兵,修成大凌河堡。

    霍维华把起复的希望都寄托在大凌河战事上,如何愿意被夺走主导权。

    所以他很快就决定,不能从这些人中选将士。

    而且他也有退路,因为皇帝曾派人提示过,可以让辽东督师麾下的标营副将李性忠,从标营挑选一千人。

    这是辽东督师孙承宗的直属兵力,在军中自然能称得上精锐。

    李性忠更是李成梁的后裔,在辽东军中还有一些号召力。

    不过这个人也是皇帝派来看住辽东督师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调出去。

    同时因为李性忠的出身,他在将来评定功劳时,会因为祖上的功绩有优势。

    所以霍维华心里,不愿选这个人。

    但是从标营选人的想法,也出现在霍维华心里。

    他在观察了辽东督师的标营后,又去看辽东护军使的标营,也就是以前的辽东巡抚中军,现在是何可纲统领,以参将管副将事。

    何可纲这个将领,霍维华是知道的。之前袁崇焕就对他很重视,作为中军将领。

    而且这个人也没有卷入通虏案,可以说值得信任。

    霍维华和他聊了一些军中事务后,发现这个人确实很有能力,而且仁而有勇、廉而能勤,在士卒中很有威信。

    也难怪袁崇焕被调走后,他又获得了毕自肃重用,仍旧负责麾下中军。

    霍维华和袁崇焕的关系还可以,在从兵部尚书位置上脱身前,还曾请求把朝廷赐予的荫袭让给袁崇焕。他与何可纲拉了关系后,又在私下里询问道:

    “何将军如此大才,只在护军使麾下管标营,不觉得大材小用吗?”

    “本官奉皇命修建大凌河堡,若是立下功劳,将来复任尚书也有可能。”

    “何将军可愿随本官,一同建功立业?”

    何可纲听着霍维华的拉拢,确实有些心动。

    因为毕自肃这个由辽东巡抚转为的护军使,和以前袁崇焕担任的辽东巡抚不一样。

    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时,是把辽东督师王之臣都给顶走了,他的巡抚中军也驻扎在宁远前线,不会少立功的机会。

    但是毕自肃这个辽东护军使,被皇帝明确安排在山海关。并且组建了辽东护军府,主要负责民政、司法和后勤。

    只要建虏不打到山海关下,他是基本没有作战机会的。

    对于有心做出一番功业的他来说,自然不想这样等下去。

    再加上他曾经是袁崇焕的亲信,在发生祖大寿通虏案后的辽东军中,不怎么受到待见。很有可能在将来被调到内地,再无立功机会。

    所以他在受到霍维华拉拢后,觉得这确实是个机会。

    不过他还是矜持了一下,直到霍维华许诺大凌河堡的军队由他全权指挥、自己只负责护军事务后,何可纲才向他道:

    “为陛下效力,末将自然是万死不辞。”

    “但是毕护军使恩重,请霍先生交涉。”

    让霍维华去找毕自肃,交涉后下发调令。

    霍维华交涉的结果,自然是成功把何可纲要了过来,并且从辽东护军使标营、以及山海关不甘在后方守城士兵中挑选了一千精锐。准备在开春之后,修筑大凌河堡。本章完

    :..cc0

    ..cc。..cc

章节目录

崇祯重振大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凤凰北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凤凰北斗并收藏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