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有些习惯了皇帝的奇思妙想,群臣听到议员服役的要求后,仍旧感觉到不可思议。

    尤其是很多文官看来,士兵和武将就是粗鄙之人。皇帝怎么能要求议员,必须有服役的经历?

    可以说,这个议员服役的要求,遭到朝堂大臣的群起反对。

    就连刘宗周也不支持这个政策,认为时移世易,不能因为周朝的国人服役,就要求大明的国人同样服役:

    “周朝之时,除了国人之外,尚有许多野人。”

    “因此国人必须服役,保卫自己的国家。”

    “但是如今大明威压四方,实在不需要让所有国人服役。”

    “而且朝廷有卫所之兵数百万,不需要普通国人服役。”

    朱由检对此摇头,说道:

    “西南奢安之乱尚未完全结束,辽东建虏作乱更不知何时才能平定。”

    “再加上泰西诸国崛起,不远万里来到大明家门。”

    “这是危急存亡之时,需要更多的人从军。”

    “单靠卫所兵源,难以获得足够的兵力。”

    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如今天下有近千万户,五千多万口。”

    “若是让所有国人服役,朝廷增加的军饷太多,户部承担不起。”

    朱由检对此皱眉,询问道:

    “怎么会承担不起呢?”

    “义务服役期间,只发放基本的津贴,不打仗不另外发饷。”

    “按照从军三年、或者从事文职工作五年的要求,大明会增加多少兵?”

    “户部要花费多少钱?”

    毕自严一时语塞,没想到皇帝不打算给义务兵发军饷。

    他在计算了之后,说道:

    “若是这样,朝廷大概会增加百万兵力。”

    “士兵即使不发饷,也要吃饭穿衣,还要消耗兵器。”

    “按照每个士兵每年五石粮食计算,至少要消耗五百万石粮食。”

    “若是再加上盐菜银、皮袄银、军械、军营、养马等花费,那就要更多了。”

    “最终增加的支出,可能会超过千万两。”

    这个数字的确不小,但是相比辽东十一万军队每年需要的五六百万两辽饷,那就实在太少了。

    所以朱由检听得反而更动心,向群臣道:

    “诸位都听到了吧?”

    “若是实行义务兵役制,养兵百万的花费,也就在千万两左右。”

    “如果朝廷的辽饷全部用于供养义务兵,可以养五十多万军队。”

    “如此兵力,何愁建虏不能平?”

    听得一些臣子都有些动心,尤其是枢密院的官员,对此十分心动。

    毕竟服役的要求对他们来说算不上什么,五年的文职工作经历,对他们轻易而举。

    反而是国人服役的规定通过后,他们能轻易征集几十万军队,用于建功立业。

    杨嗣昌就积极支持这个政策,大声道:

    “臣以为不但议员要服役,所有想获得选举权的国人,都必须要服役。”

    “不能为国出力,又怎能称得上国人?”

    听得群臣大怒,大声指责起来。

    他们和皇帝对喷还有一点顾忌,但是喷杨嗣昌,那是丝毫没有压力。

    一时间,杨嗣昌遭到有生以来,最激烈的抨击。

    有人大声指责,说他这个提议像之前的加征辽饷一样,不顾民间疾苦。

    还有人语气较温和,认为为国出力的方式不止服役一种,依法纳税同样是在为国出力。

    不管怎么说,群臣都产生了争论,不再像之前那样,几乎异口同声地反对服役。

    只是这点人的声音,显然无法和大部分臣子抗衡。考虑到这件事反对的声音比较大,兵役制度改革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朱由检暂时退让道:

    “不愿服役的国人,可以缴纳免役钱代替。”

    “例如辽饷加派,就可以看做免役钱。”

    “那些服役的卫所士兵,可以不用交辽饷。”

    “他们的总体税负,不得超过十一税。”

    再次强调了这一点,朱由检继续道:

    “其他应募从征的士兵,愿意以义务兵身份服役的,服役期间可以免去三十亩地的辽饷,同卫所士兵一样最高征收十一税。”

    “兵部兵役司要做好统计,给那些不属于卫所的义务兵,发放服役免辽饷的证明,让各级护军维护士兵权益。”

    “无论是义务兵还是募兵,在从军服役三年后,退役时都要发放退役证明,授与国人身份,拥有选举权利。”

    “如果在军中曾担任军官,退役时更要授予相应勋级,拥有被选举权,可占据武官名额。”

    这是对现在服役的士兵优待,群臣的反对声音没有那么大。

    只是户部担心这样辽饷征收得会更少,有些人会利用服役免辽饷的规定,逃避缴纳辽饷。

    对于这点,朱由检道:

    “户部和兵部加强对这件事的监管,只要在朝廷承认的正规军中服役,该免的辽饷就要免。”

    “朝廷征收辽饷的目的,就是平定辽东叛乱。”

    “他们当兵服役,是更直接的出力。”

    “朕希望早日平定建虏,免去辽饷这个加在民众身上的负担。”

    这番话可谓语重心长,因为他不止一次提出,要免去辽饷加派。

    群臣见皇帝真的开始免辽饷,不管心里怎么想,都要称赞一二——

    即使皇帝是为了推行义务兵役制,只给服役的义务兵减免辽饷,他们也必须承认,当今皇帝不贪财,是一个关心民间疾苦的人。

    有了这个政策后,如果真有人家交不起辽饷,那就可以去当兵,当义务兵服役。

    这个政策,也因此在朝堂上得到通过。朱由检在当前的兵役制度上,终于撬开了一点口子——

    义务兵这个概念,正式登上舞台。

    虽然距离全面义务兵役制还有很长距离,但是朱由检却有耐心。

    他首先需要义务兵被人接受,然后再推行义务兵役制。

    这样在以后真的遇到危机时,他就有可能向所有适龄人员征兵,进行全面动员。

    大明的战争潜力,会得到前所未有地释放,战胜一切危机。

    而且,当兵服役能够获得选举权、还有可能成为军官获得被选举权,这会提高将士在民间的认可度,提高军人在社会上的地位。

    人们会逐渐习惯有人当兵,不再把兵役视为洪水猛兽,甚至会当做一种提高身份的道路。

    不过这些都是远景,朱由检现在的要求是,武官或有服役经历的议员,至少达到一成五。

    其他议员也要严查纳税情况,尤其是辽饷加派。

    既然他们不愿服役,缴纳辽饷就不能少。朝廷需要饷银,给打仗的士兵发饷。

    在经过这个插曲后,朱由检正式认可了,刘宗周提出的以天津区为试点的提议。

    至于另一个试点,刘宗周等人打算放在沧州。

    这个作为陕西灾民目的地的地方,如今急需要加强管理,设立城区三署。

    所以刘宗周提议,把沧州改为沧州区。并且在河间府增设一位同知,在沧州建立行署。

    对于这点,朱由检满口答应。

    河间府有两个州、十六个县,对于这样的大府,朱由检原本是打算拆分的。

    但是在有了行署制度后,他决定把河间府的两个知州改为同知,建立行署分掌一块地域。

    所以河间府除了把静海县划入顺天府外,不用继续。临近它的保定府和真定府,却需要拆分一下。

    因为保定府有三州十七县,真定府有五州二十七县,辖区都实在太大了,几乎能赶上顺天府。

    朱由检把保定府南部和真定府东部拆出来建立冀州府,与保定府、真定府、河间府一起,作为北直隶中部的四个府。

    这样拆分之后,保定府仍旧增设了两个同知、真定府增设了三个,可见两府州县之多、管辖地域之广。

    再往南的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地方都不怎么大,只有九到十个县,州也只有大名府的开州。

    朱由检只是把开州知州转为大名府同知,就解决了三府的撤销州级。

    整个北直隶的州改府县工作,就这样宣告完成。

    (北直隶十府示意图)

    不过这还没完,专督河道侍郎李从心指出,应该把彰德府划入北直隶:

    “彰德府古称邺城、又曾称为相州。”

    “这里古时属于冀州,本朝赵王也被册封在那里。”

    “而且漳水等河流属于海河水系,若要整治海河,离不开整治漳水。”

    西门豹治邺就曾整治漳水,这点朱由检是知道的。

    彰德府这个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也确实属于河北。

    但是划归河南也未尝不可,毕竟西门豹是魏国人,当时邺城属于魏国。

    后世彰德府城所在的安阳等地,也是属于河南。

    朱由检对调整省级区划更加慎重,仔细询问群臣道:

    “既如李卿所言,彰德府为何划归河南?”

    “有谁能说清楚吗?”

    精通地理的杨嗣昌道:

    “彰德府划归河南,是太祖年间的事情。”

    “太祖以南统北,彰德府深入赵地,西临山西,东靠大名府。”

    “只要掌握彰德府,就能向西进入山西,向东进入大名府、进而东入山东。”

    “故而太祖把这块地方划入河南,和卫辉府、怀庆府并称豫北三府。”

    “在此之前,豫北三府属于前元的中书省。”

    朱由检听到这些,明白了彰德府北划归河南的原因,同时也听出了杨嗣昌的隐藏意思:

    那就是太祖以南统北,并且定都南京,所以他需要把彰德府划归河南,方便从河南向北进攻。

    但是成祖迁都之后,这个意义早就不重要了。彰德府早就应该划归北直隶,方便治理这块地域。

    再考虑到彰德府的磁州是著名的冶铁之地,后世的邯郸钢铁大名鼎鼎。

    彰德府城所在的安阳,更是出土甲骨文的殷墟所在。

    朱由检最终决定道:

    “彰德府划归北直隶,军务由保定巡抚和大名兵备道管辖。”

    “磁州知州转为同知,建立行署专门负责冶铁。”

    “最后一个试点,就定在彰德府。”

    “选择适合用煤炭冶铁的地方,建一个以钢铁产业为主的城区。”

    在北直隶的南部,设立一个试点。

    并且这个试点原本属于河南,能影响河南的府县。方便以后把北直隶的改制措施在河南推行时,被河南士民接受。

    至此,北直隶所辖府县,终于完全确定。

    南部有顺德府、彰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四府。

    中部有真定府、保定府、冀州府、河间府四府。

    北部有顺天府、永平府二府。

    一共有十个府、一百多个区县。

    朱由检要求所有的府和区都建立三署,筹备成立议会。

    有卫所存在的地方,更是要酌情建立守备区。

    保定巡抚卢象升,被他安排在北直隶中南部负责这些事务。

    保定巡抚因为驻扎在真定,称为保定巡抚有些名不符实,也被他加了个别名,称为河北巡抚。

    对卢象升担任巡抚的表现,朱由检是非常满意的。

    他不但练出一支乡勇,还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支持征收有产税。

    历史上他的因粮政策,就是向大户人家征税。只是反对的人太多,后来被杨嗣昌的均输政策取代。

    这个人不但在军事上有能力,在治理地方上也有一套。朱由检决定给他加加担子,以成立议会为诱饵,促进有产税的征收。

    对于有产税的税率,之前没定下来。朱由检见到形势大好后,决定更激进点,多征收些赋税。

    免得明年卫所、义务兵减免辽饷后,朝廷军饷不足:

    “有产税是一个统称,不但有针对耕地的田产税,还有房产税、资产税、遗产税等税种,向拥有产业超过恒产者的有产者加征。”

    “田产税顾名思义,是向拥有过多田地的有产者征税。”

    “基本要求就是,超过一百亩土地的,相比普通田亩加征一成赋税。”

    “超过二百亩加征两成,三百亩加征三成。”

    “以此类推到一千亩,征收所有产出做赋税。”

    “除非获得爵位或世官,把土地转为爵田、世业田。”

    这个政策,实在是出乎群臣意料。

    因为皇帝制定的有产税率,实在是太狠了。

    而且这个赋税是在原本的基础上加征,估计在**百亩土地时,就需要缴纳所有产出做赋税了。

    钱谦益此时就想着,自己之前留的一千亩土地是不是太多,还要再分出几百亩,才能保留下来。

    因为很多官员家中都有几百亩甚至数千亩土地,他们对皇帝的这个有产税政策,可谓普遍反对——

    限定在一千亩他们还能勉强接受,在一千亩以内层层加码,他们实在是受不了。

    户部尚书毕自严,也认为这个政策规定得太细致,户部没有能力完成。

    而且在人们普遍抵触的情况下,有可能偷税漏税频发,有产税沦为空文。

    朱由检认真思索,觉得毕自严说得有点道理。虽然他规定了依法纳税是每个国人的义务,偷税漏税会取消国人身份。

    但是如果人们普遍反对某个政策,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那么偷税漏税有可能成为普遍现象。所谓的处罚措施,也是无从谈起——

    因为执行的官吏,可能就反对这个政策。他们根本不会认真执行,甚至对此默认。

    所以朱由检思索之后,让步道:

    “一百亩到三百七十五亩、也就是一方里的土地,加征一成有产税。”

    “一方里到二方里的土地、也就是三百七十五亩到七百五十亩,加征二成有产税。”

    “七百五十亩到一千亩,加征三成有产税。”

    “一千亩以上没有爵位者不许拥有。”

    “众卿以为如何?”(本章完)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章节目录

崇祯重振大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凤凰北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凤凰北斗并收藏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