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与报刊行业舆论监督权,并不是朱由检的突发奇想。
因为新闻媒体在西方社会中,就曾被称为第四权——
意思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可见它的地位。
记者的无冕之王称呼,也曾盛行一时。
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新闻媒体的独立性丧失,甚至为了商业利益以公共利益为祭品,丧失社会责任意识——
所以第四权和无冕之王的说法越来越得不到认可,以至于无人再提。
但是他们在历史上获得的地位,还是让朱由检心中警惕。在决定发展报业的时候,就把舆论监督权规范。把这股力量控制在手中,防止它失去控制,被人利用着针对朝廷甚至皇权。
如今,这股力量有锦衣卫监督和保护,能够为他所用,用于加强皇权。
在掌握报业之后,朱由检手中的权力获得扩充,尤其是对大众的影响力。
士人掌握舆论的局面,会被他逐渐改变:
『今后我能把自己的观点刊登在报纸上,告诉所有民众。』
『下面的百姓会自己从报纸看,而不是士绅说什么就信什么。』
『而且百姓的反馈,我也能从报纸上看到。』
『我这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能和底层百姓有一条沟通的渠道,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按照传统的官僚政治,他这个皇帝只能通过各级官僚治理天下。治理的效果如何,只能用另一批官僚去监督。
但是报纸出现后,记者和撰稿人同样拥有监督权。能够从他们的视角,监督治理成果。
朱由检能通过这个渠道,收到百姓的反馈。让他更清楚地知道各项政策实施的效果,而不是只从官员的奏疏上看。
这种舆论监督权,是报刊行业兴起后自然而然产生的。并不是朱由检不授权,它就不会诞生——
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权力,来源是大众舆论。是报刊行业作为舆论载体,自然而然拥有的。
这种权力,和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权力截然不同,会对大明的政治,带来深刻改变。
亲身经历过互联网时代的朱由检,知道官方机构最初面对新媒体时有多狼狈。而报刊行业作为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体,对大明的冲击会更强烈,不亚于互联网对后世的改变。
为了抚平这种冲击,避免报刊行业和朝廷产生激烈对抗,被朝廷官员封禁这个行业,断掉这条上下层沟通的渠道。朱由检选择约束这种权力,把舆论监督权装作是自己授权给报刊行业的,让他们有秩序地使用,给官吏适应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官吏会因为舆论监督,变得收敛一些。朱由检能利用舆论监督,惩治胡作非为的官吏。
同时,生员舆论等士人舆论,会通过报刊这个平台,融入大众舆论。
他们以前口口相传或传抄的意见和文章,会被大批量印刷的报刊所打败。
舆论领袖的来源会更多样化,不仅仅是士人领袖。
士人把控舆论的局面,会变得一去不复返。
那些士人领袖,即使靠曾经的名望在报纸上拥有一定影响力。也会如同后世的公知一样,逐渐褪去光环。
甚至,朱由检掌握的报业,连这段时间也不给他们,不让士人领袖,从容向舆论领袖转型。
他打算培养一批记者和撰稿人,让这些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人,在报纸上建立影响力。
他们有的是秀才,有的是童生,还有的一点功名都没有,只是识得几个字。现在被锦衣卫安全学堂的新闻舆论专业招收,培养成新闻发言人和舆论引导员。
这些人大多出身卫所,没有门路当官。在知道将来能成为“民间御史”后,都是非常兴奋,投入这个职业。
同时,朱由检还命令宫内的文书房,培养一批识字的内侍做编辑,加入京报集团,为报刊内容把关。
之前准备任命为主编的钱嘉徵、余象斗、冯梦龙、凌濛初四人,也被他亲自召见:
“钱侍书参魏忠贤十罪,文章写得非常好。”
“余先生、冯先生、凌先生,也是在出版行业有影响力的人。”
“朕打算为通政司的通讯社找几个主编,你们谁愿意担任?”
钱嘉徵被皇帝亲口称赞,激动得不知要说什么了,当即就回复道:
“臣愿听陛下命令,担任通讯社主编。”
余象斗、冯梦龙、凌濛初被皇帝称为先生,同样也很激动,纷纷表示愿意。他们之所以应召来京,就是为了当官,如今的主编职位虽然还不是官,却是当官的台阶,如何能不愿意。
朱由检很是欣慰,当即就任命道:
“大明通讯社的报刊,目前暂设有三种:《大明通政司邸报》《大明通政司内参》《大明通政司月刊》。”
“邸报是面向所有官吏发行的,而且允许民众购买。它是需要贩卖的,你们谁愿意负责?”
这是朱由检深思熟虑后,决定让通政司继续发行的。毕竟邸报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官民都知道它意味着什么,不能轻易把这个品牌放弃。
至于贩卖邸报这种事,会给大明通讯社增加多少麻烦,朱由检考虑之后,决定让负责的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取消对外贩卖。
为此,朱由检决定选一个有商业经验的人,负责发行事宜。
余象斗这个书商,就这样被他看上了。在四人都表示愿意负责邸报后,朱由检道:
“邸报主编,就由钱嘉徵担任,同时署理大明通讯社总编辑,负责内容方面。”
“余象斗担任副社长,负责印刷和发行。”
“不说让邸报挣钱,至少不要亏本。”
“通政司的经费,可承担不了多少亏损。”
开了一个玩笑,通政使吕图南苦笑。他是不愿意和钱嘉徵打交道的,因为这个年轻人曾经给他带来过很多麻烦。
但是皇帝要用他,吕图南也没办法。只能安慰自己大明通讯社是右参政分管,自己不直接管理。
钱嘉徵和余象斗二人,则从皇帝的命令中,听出了自己的任务。
尤其是余象斗,听到皇帝说的不要亏本的话,让他斗志满满。
能把自家的印书坊办得全国有名,余象斗在商业上嗅觉,自然很是敏锐。他不相信依靠大明朝廷,印制的邸报会卖不出去。
然后是《大明通政司内参》,则因为里面有涉密信息,不允许对外贩卖。直接对参议以上官员分发,让他们知道朝堂上的重要消息。
冯梦龙和凌濛初二人,都争夺内参主编职位。甚至钱嘉徵也想争一下,获得对高级官员的影响力。
最终,朱由检考虑到冯梦龙更年长,编撰的三言也挺不错,让他担任这个职位。
剩下的凌濛初,则担任《大明通政司月刊》主编。这份刊物主要是辑录邸报上的消息,每月发行一份,允许对外贩卖。
在印刷和发行由余象斗承担后,月刊主编的工作可谓很简单。凌濛落在最后,担任了这个职位。
这让他下决心尽快把《拍案惊奇》写好印出来,把自己的名声传出去。
给大明通讯社补充了人员后,朱由检要求他们尽快展开工作,把三分报刊办出来。
新报刊自然不能像以前那样办,而是按报业协会的标准,重新规划印刷。
朱由检让他们和京报集团加强交流,完善报业标准。
在这些都安排好后,即将散会时,余象斗提起了一件事,请示皇帝的意见:
“草民前些日子在文思院,见到了铅版印刷。”
“听人说陛下允许让各处书坊使用,只需要缴纳专利费即可。”
“敢问草民的书坊,能不能铅版印刷?”
朱由检闻言极为高兴,觉得这是推广技术专利的好机会,当即道:
“只要你的书坊是在朝廷注册的正规机构,愿意按要求缴纳专利费,就能向文思院申请,获得使用授权。”
“如果技术上有不明白的,文思院还会派人指导。当然你要付技术指导费。”
又向余象斗等人道:
“你们现在也是吃官家饭的人了,以后可以称臣。”
“所享俸禄待遇,暂时按从七品散官标准。”
“以后视大明通讯社的经营情况,再进行具体调整。”
“如果大明通讯社有盈利,你们按管理层获得分红。”
这个说法,让余象斗、冯梦龙、凌濛初很是高兴,因为这几乎代表着,皇帝以后会让他们当官,而且还高于从七品。
就连钱嘉徵,提前享从七品俸禄后,同样很是高兴。
尤其是余象斗,更是下决心要把邸报、月刊卖好,让大明通讯社盈利,让皇帝看看他的能力,对他刮目相看。
想起自己的事情,余象斗又问道:
“草民印书数十年,有一些独门技术。”
“能不能申请专利,向他人收取专利费?”
朱由检更是高兴,肯定地道:
“只要是独门技术就能申请。”
“但是已经流传开的公共技术,产权归公众所有,任何人不能主张所有权。”
“你要申请的专利,一定要仔细鉴别。”
余象斗闻言讪讪,有些不好意思。因为他真想把一些印刷行业流传的技术,申请为专利技术向其他人收费。
但是皇帝提出个公共技术说法,很明显堵死了这条路。他只有把独门技术拿出来,才能申请专利。
对这些技术是否要拿出来,余象斗心中有犹豫。但是想到在文思院所见,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藏着了,否则过不了多久,自己的技术都会过时——
文思院明显是要基于铅版技术,开发出一整套印刷体系。
如果铅版印刷流传开,他那些基于木质雕版的技术,全部都要过时。
还不如申请专利后对外授权,让自己收取些专利费。那样在铅版上的专利支出,多少能抵消点。
如果自己慢了,说不定就有人抢先申请类似专利。那样自己的独门技术,会更收不到专利费。
毕竟各家的印刷技术,水平相差并不大。自己的独门技术,不一定比别家更好用。
可以说,铅版技术的出现,以及随之推广的专利体系,逼着大明的印刷行业把以前藏着掖着的独门技术拿出来,向科技司专利厅申请专利。
否则他们的技术就会过时、或者被人申请类似的专利,以后再无价值。
这是朱由检愿意看到的,他期望通过这些,促进技术发展。
不过目前看来,只有印刷行业出现这个苗头,有可能在近期收获一大批专利。其它行业的从业者,似乎还没有想改变。
这让朱由检思索着,自己是不是要多介入几个行业,促进技术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又称煤铁革命,最重要的就是煤和铁。”
“钢铁冶炼比较麻烦,可以让文思院慢慢试。”
“但是煤炭行业,有一种非常简单、现在就能实现的技术。”
这项技术,就是蜂窝煤。它虽然是二十世纪才发明的,但是实现难度并不高,完全能造出来。
有了这项技术后,朱由检就能掌握烧煤行。京城的煤炭市场,暂时垄断起来。
更进一步,就是获得煤炭这种能源的控制权,这是能让皇室吃上几百年的产业。
所以蜂窝煤技术,他不打算放在文思院。而是准备让内廷的工匠,开发这种技术。这样专利就会留在内廷,不用向文思院交专利费。
同时,他准备拨出些银钱,派人把烧煤行先掌握住。这个和抄报行一样本小利微被免于纳银的行业,现在很容易被掌控。
等到蜂窝煤和配套的煤炉出现后,能够通过他们,在京城进行推广。
裁缝行他也打算建立协会加强引导,推动服装业发展。要让尚衣监的人,多和裁缝行商讨,推广公制度量衡和服装尺码,规范服装行业。
可以说,在掌控和改造抄报行后,朱由检对商业上的事情,已经有了头绪。打算从行会着手,改造这些行业。
大明的营商环境,会在他的改造下持续改善。用工商行业的发展,吸纳丧失土地的劳动力。让这些人有口饭吃,不至于走投无路之下造反。本章完
:..0
..。..
因为新闻媒体在西方社会中,就曾被称为第四权——
意思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可见它的地位。
记者的无冕之王称呼,也曾盛行一时。
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新闻媒体的独立性丧失,甚至为了商业利益以公共利益为祭品,丧失社会责任意识——
所以第四权和无冕之王的说法越来越得不到认可,以至于无人再提。
但是他们在历史上获得的地位,还是让朱由检心中警惕。在决定发展报业的时候,就把舆论监督权规范。把这股力量控制在手中,防止它失去控制,被人利用着针对朝廷甚至皇权。
如今,这股力量有锦衣卫监督和保护,能够为他所用,用于加强皇权。
在掌握报业之后,朱由检手中的权力获得扩充,尤其是对大众的影响力。
士人掌握舆论的局面,会被他逐渐改变:
『今后我能把自己的观点刊登在报纸上,告诉所有民众。』
『下面的百姓会自己从报纸看,而不是士绅说什么就信什么。』
『而且百姓的反馈,我也能从报纸上看到。』
『我这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能和底层百姓有一条沟通的渠道,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按照传统的官僚政治,他这个皇帝只能通过各级官僚治理天下。治理的效果如何,只能用另一批官僚去监督。
但是报纸出现后,记者和撰稿人同样拥有监督权。能够从他们的视角,监督治理成果。
朱由检能通过这个渠道,收到百姓的反馈。让他更清楚地知道各项政策实施的效果,而不是只从官员的奏疏上看。
这种舆论监督权,是报刊行业兴起后自然而然产生的。并不是朱由检不授权,它就不会诞生——
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权力,来源是大众舆论。是报刊行业作为舆论载体,自然而然拥有的。
这种权力,和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权力截然不同,会对大明的政治,带来深刻改变。
亲身经历过互联网时代的朱由检,知道官方机构最初面对新媒体时有多狼狈。而报刊行业作为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体,对大明的冲击会更强烈,不亚于互联网对后世的改变。
为了抚平这种冲击,避免报刊行业和朝廷产生激烈对抗,被朝廷官员封禁这个行业,断掉这条上下层沟通的渠道。朱由检选择约束这种权力,把舆论监督权装作是自己授权给报刊行业的,让他们有秩序地使用,给官吏适应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官吏会因为舆论监督,变得收敛一些。朱由检能利用舆论监督,惩治胡作非为的官吏。
同时,生员舆论等士人舆论,会通过报刊这个平台,融入大众舆论。
他们以前口口相传或传抄的意见和文章,会被大批量印刷的报刊所打败。
舆论领袖的来源会更多样化,不仅仅是士人领袖。
士人把控舆论的局面,会变得一去不复返。
那些士人领袖,即使靠曾经的名望在报纸上拥有一定影响力。也会如同后世的公知一样,逐渐褪去光环。
甚至,朱由检掌握的报业,连这段时间也不给他们,不让士人领袖,从容向舆论领袖转型。
他打算培养一批记者和撰稿人,让这些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人,在报纸上建立影响力。
他们有的是秀才,有的是童生,还有的一点功名都没有,只是识得几个字。现在被锦衣卫安全学堂的新闻舆论专业招收,培养成新闻发言人和舆论引导员。
这些人大多出身卫所,没有门路当官。在知道将来能成为“民间御史”后,都是非常兴奋,投入这个职业。
同时,朱由检还命令宫内的文书房,培养一批识字的内侍做编辑,加入京报集团,为报刊内容把关。
之前准备任命为主编的钱嘉徵、余象斗、冯梦龙、凌濛初四人,也被他亲自召见:
“钱侍书参魏忠贤十罪,文章写得非常好。”
“余先生、冯先生、凌先生,也是在出版行业有影响力的人。”
“朕打算为通政司的通讯社找几个主编,你们谁愿意担任?”
钱嘉徵被皇帝亲口称赞,激动得不知要说什么了,当即就回复道:
“臣愿听陛下命令,担任通讯社主编。”
余象斗、冯梦龙、凌濛初被皇帝称为先生,同样也很激动,纷纷表示愿意。他们之所以应召来京,就是为了当官,如今的主编职位虽然还不是官,却是当官的台阶,如何能不愿意。
朱由检很是欣慰,当即就任命道:
“大明通讯社的报刊,目前暂设有三种:《大明通政司邸报》《大明通政司内参》《大明通政司月刊》。”
“邸报是面向所有官吏发行的,而且允许民众购买。它是需要贩卖的,你们谁愿意负责?”
这是朱由检深思熟虑后,决定让通政司继续发行的。毕竟邸报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官民都知道它意味着什么,不能轻易把这个品牌放弃。
至于贩卖邸报这种事,会给大明通讯社增加多少麻烦,朱由检考虑之后,决定让负责的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取消对外贩卖。
为此,朱由检决定选一个有商业经验的人,负责发行事宜。
余象斗这个书商,就这样被他看上了。在四人都表示愿意负责邸报后,朱由检道:
“邸报主编,就由钱嘉徵担任,同时署理大明通讯社总编辑,负责内容方面。”
“余象斗担任副社长,负责印刷和发行。”
“不说让邸报挣钱,至少不要亏本。”
“通政司的经费,可承担不了多少亏损。”
开了一个玩笑,通政使吕图南苦笑。他是不愿意和钱嘉徵打交道的,因为这个年轻人曾经给他带来过很多麻烦。
但是皇帝要用他,吕图南也没办法。只能安慰自己大明通讯社是右参政分管,自己不直接管理。
钱嘉徵和余象斗二人,则从皇帝的命令中,听出了自己的任务。
尤其是余象斗,听到皇帝说的不要亏本的话,让他斗志满满。
能把自家的印书坊办得全国有名,余象斗在商业上嗅觉,自然很是敏锐。他不相信依靠大明朝廷,印制的邸报会卖不出去。
然后是《大明通政司内参》,则因为里面有涉密信息,不允许对外贩卖。直接对参议以上官员分发,让他们知道朝堂上的重要消息。
冯梦龙和凌濛初二人,都争夺内参主编职位。甚至钱嘉徵也想争一下,获得对高级官员的影响力。
最终,朱由检考虑到冯梦龙更年长,编撰的三言也挺不错,让他担任这个职位。
剩下的凌濛初,则担任《大明通政司月刊》主编。这份刊物主要是辑录邸报上的消息,每月发行一份,允许对外贩卖。
在印刷和发行由余象斗承担后,月刊主编的工作可谓很简单。凌濛落在最后,担任了这个职位。
这让他下决心尽快把《拍案惊奇》写好印出来,把自己的名声传出去。
给大明通讯社补充了人员后,朱由检要求他们尽快展开工作,把三分报刊办出来。
新报刊自然不能像以前那样办,而是按报业协会的标准,重新规划印刷。
朱由检让他们和京报集团加强交流,完善报业标准。
在这些都安排好后,即将散会时,余象斗提起了一件事,请示皇帝的意见:
“草民前些日子在文思院,见到了铅版印刷。”
“听人说陛下允许让各处书坊使用,只需要缴纳专利费即可。”
“敢问草民的书坊,能不能铅版印刷?”
朱由检闻言极为高兴,觉得这是推广技术专利的好机会,当即道:
“只要你的书坊是在朝廷注册的正规机构,愿意按要求缴纳专利费,就能向文思院申请,获得使用授权。”
“如果技术上有不明白的,文思院还会派人指导。当然你要付技术指导费。”
又向余象斗等人道:
“你们现在也是吃官家饭的人了,以后可以称臣。”
“所享俸禄待遇,暂时按从七品散官标准。”
“以后视大明通讯社的经营情况,再进行具体调整。”
“如果大明通讯社有盈利,你们按管理层获得分红。”
这个说法,让余象斗、冯梦龙、凌濛初很是高兴,因为这几乎代表着,皇帝以后会让他们当官,而且还高于从七品。
就连钱嘉徵,提前享从七品俸禄后,同样很是高兴。
尤其是余象斗,更是下决心要把邸报、月刊卖好,让大明通讯社盈利,让皇帝看看他的能力,对他刮目相看。
想起自己的事情,余象斗又问道:
“草民印书数十年,有一些独门技术。”
“能不能申请专利,向他人收取专利费?”
朱由检更是高兴,肯定地道:
“只要是独门技术就能申请。”
“但是已经流传开的公共技术,产权归公众所有,任何人不能主张所有权。”
“你要申请的专利,一定要仔细鉴别。”
余象斗闻言讪讪,有些不好意思。因为他真想把一些印刷行业流传的技术,申请为专利技术向其他人收费。
但是皇帝提出个公共技术说法,很明显堵死了这条路。他只有把独门技术拿出来,才能申请专利。
对这些技术是否要拿出来,余象斗心中有犹豫。但是想到在文思院所见,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藏着了,否则过不了多久,自己的技术都会过时——
文思院明显是要基于铅版技术,开发出一整套印刷体系。
如果铅版印刷流传开,他那些基于木质雕版的技术,全部都要过时。
还不如申请专利后对外授权,让自己收取些专利费。那样在铅版上的专利支出,多少能抵消点。
如果自己慢了,说不定就有人抢先申请类似专利。那样自己的独门技术,会更收不到专利费。
毕竟各家的印刷技术,水平相差并不大。自己的独门技术,不一定比别家更好用。
可以说,铅版技术的出现,以及随之推广的专利体系,逼着大明的印刷行业把以前藏着掖着的独门技术拿出来,向科技司专利厅申请专利。
否则他们的技术就会过时、或者被人申请类似的专利,以后再无价值。
这是朱由检愿意看到的,他期望通过这些,促进技术发展。
不过目前看来,只有印刷行业出现这个苗头,有可能在近期收获一大批专利。其它行业的从业者,似乎还没有想改变。
这让朱由检思索着,自己是不是要多介入几个行业,促进技术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又称煤铁革命,最重要的就是煤和铁。”
“钢铁冶炼比较麻烦,可以让文思院慢慢试。”
“但是煤炭行业,有一种非常简单、现在就能实现的技术。”
这项技术,就是蜂窝煤。它虽然是二十世纪才发明的,但是实现难度并不高,完全能造出来。
有了这项技术后,朱由检就能掌握烧煤行。京城的煤炭市场,暂时垄断起来。
更进一步,就是获得煤炭这种能源的控制权,这是能让皇室吃上几百年的产业。
所以蜂窝煤技术,他不打算放在文思院。而是准备让内廷的工匠,开发这种技术。这样专利就会留在内廷,不用向文思院交专利费。
同时,他准备拨出些银钱,派人把烧煤行先掌握住。这个和抄报行一样本小利微被免于纳银的行业,现在很容易被掌控。
等到蜂窝煤和配套的煤炉出现后,能够通过他们,在京城进行推广。
裁缝行他也打算建立协会加强引导,推动服装业发展。要让尚衣监的人,多和裁缝行商讨,推广公制度量衡和服装尺码,规范服装行业。
可以说,在掌控和改造抄报行后,朱由检对商业上的事情,已经有了头绪。打算从行会着手,改造这些行业。
大明的营商环境,会在他的改造下持续改善。用工商行业的发展,吸纳丧失土地的劳动力。让这些人有口饭吃,不至于走投无路之下造反。本章完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