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米制之后,公制度量衡就可以确定了。

    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公制度量衡的米、千克、升,远非难以换算的尺、斤、升可比。

    分米、立方分米、升、千克的关联,把长度、容器、轻重这三个度量衡完全联系起来,不再是单打独斗。

    三者关联之下,哪一个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另外两者。度量衡从此完全固定,很难发生改变——

    像是一尺的长度由秦汉时的二十多厘米增长到三十多厘米,一升的容量相当于秦汉时的五倍,这样的事以后都不会出现了。

    更不会发生“古之一两今之一钱”的事情,让药方剂量产生混乱。

    想到这件事情,朱由检就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把太医院划入内廷后,朱由检特意关注了一下,让太医院的医生治疗了几个宫内的病人,考察他们的水平。

    但是这些医生的水平还没考察出来,朱由检自己就崩溃了。

    因为他看到药方上的字龙飞凤舞不说,剂量也是按钱计算。这让习惯了后世打印药方和按克抓药的朱由检,感到很是无语。

    尤其是听到那些人引用《本草纲目》,说是上面写着“古之一两,今用一钱”,让朱由检更是无语,不知道从何说起。

    这些医生根本不去考证这个说法的由来,有些人根本不学无术,直接把古方的一两,当做一钱来开。

    这让朱由检对他们的水平很是怀疑,根本就不需要继续考察——

    首先需要确定重量,让人把医书和药方整理一遍。

    这也是朱由检迫切需要确定公制的原因,关系自己安全。

    不能让医生连剂量都不确定,随意用方抓药。

    太医院治死了那么多皇帝,要下力气整顿。

    汉唐的度量衡都有办法确定,因为和钱币重量有关。

    汉朝的五铢钱民间应该有留存,尤其是那些喜欢从地里找东西的盗墓贼,会挖出来五铢钱。只要确定五铢的重量,就能大概确定汉末三国的两有多重,用克这个单位,修订张仲景的医书。

    唐朝的钱就更简单了,一枚钱币的重量,大概就是一钱。所以唐朝之后的斤两变化其实不大,因为铸造的钱币重量差不多,斤两钱的差别当然不会太大。各朝代间的误差,勉强能够接受。

    只有汉朝,仍在用一两二十四铢,汉朝斤两的重量,和大明的差别很大。汉朝医书的药方,都要重定剂量。

    这件事关系到自己的安危,朱由检当然很看重。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打算采用新的度量衡。如今以嘉靖牙尺确定米制后,他打算以米制为基础,确定公制度量衡。

    一立方分米容积就是一升,一升水的重量就是一千克。这个水的温度还要是四度,要用冰水混合物和水的沸点,确定温度体系。

    考虑到斤两钱在民间的广泛使用,而且自唐朝以来的变化不大,朱由检没有把一千克定为一公斤。只是以千克称呼,不和斤产生联系,避免民间混乱。

    为了便于换算,一斤的重量,被朱由检明确定为六百克。

    一斤是十六两,一两自然是三十七点五克。

    一两是十钱,一钱的重量是三点七五克。

    以后的医书和药方,要标明斤两钱和克这两种体系的重量。避免太医院的人按“古之一两,今用一钱”,随意改动剂量。

    同时,在铸钱方面,朱由检也打算把崇祯通宝的小平钱重量,定在三点七五克。

    然后确定折二钱、折五钱、折十钱的重量,把它们适当降低一些,获得铸币收益。

    正因为斤两钱的重量和药方剂量、钱币重量息息相关,所以朱由检没有大改,没采用后世的市制。只是和克联系起来,确定两者间的换算。

    重量、容量、长度都确定后,整个度量衡体系,基本也就确定了。朱由检从长度开始,拓展这个体系。

    首先是一米三尺,一里是一千五百尺,那就是五百米。朱由检询问钦天监官员道:

    “你们都算一下,五百米、三百步的里,和原有的里差别多大?”

    “按米计算,长度相差多少?”

    钦天监的官员都算了一下,监正叶震春道:

    “按照嘉靖牙尺,一尺是三十二厘米。原有的里是三百六十步,按照一步五尺计算,那就是一千八百尺,大约五百七十六米。”

    “实际嘉靖牙尺稍长一点,标准的营造尺相比它略短一毫米。陛下测量宝钞,完全能测出来。”

    朱由检听到之后,拿嘉靖牙尺量了一下宝钞,果然比墨边稍长一点,大约是一毫米。

    以此计算,原本的一里大概是五百七十四米。

    改成一里三百步、尺也换成一米三尺后,现在的一里就是五百米。

    两者相差七十四米,差距是有点大。

    对此有些为难,但是朱由检却不想像一斤等于六百克那样,沿用原有里长。因为他知道按一里五百米的长度,子午圈大概是八万里。

    换成五百七十四米的里长,那就难计算了。不利于他用经纬线确定封地面积,有可能被人隐瞒。

    再说,里缩短后,给功臣的封地面积会减少。能在原有的面积上,划分出更多方里,分给更多的人。

    所以朱由检决定,一里就是五百米。赤道和子午圈的长度,大约就是八万里。

    至于尺的长度,被他以一米三尺,确定三十三又三分之一厘米为标准尺。

    这个长度介于营造尺和裁衣尺之间,和量地尺接近。

    因为一亩二百四十步没有变化,如果按以前的量地尺测算,一旧亩的面积,大概是新亩的百分之九十六。这个差距不算太大,不会产生多少纠纷。

    实际因为各地的量地尺长度不同,还有些地方用小尺、按一步六尺计算。朱由检定下的标准尺,最多是改动营造尺,在没打算全国清丈前,不会动量地尺。

    各地的量地尺该怎样还是怎样,朱由检现在没能力改,也不敢去乱改。户部上报的大亩、小亩、折亩等复杂的亩制,看得朱由检头都大了,根本不敢轻动。

    还是关外一张白纸好作画,直接就用方里。而且在改变里长后,那里的尺也用标准尺。

    按照一里三百步、一亩二百四十步计算,三百乘以三百除以二百四十步,就是三百七十五亩。

    按照一米三尺、一步五尺、一亩二百四十步计算,一亩的面积是六百六十六又三分之二平方米,等同于后世的市亩。

    按照一里五百米计算,一方里就是二十五万平方米。是一亩面积的三百七十五倍。可以说方里和亩的换算非常准确,没有丝毫误差。

    同时,为了方便用米测量土地,朱由检仿照后世的公顷、公亩,把一万平方米定为一畹、一百平方米定为一陌。方便土地的主人用米测量,给招收的佃户分地。一畹就是十五亩,大概相当于东北的一垧地。

    因为畹和陌中间有间隔,朱由检还把一千平方米定为一阡,这三个联系起来,作为米制面积体系,和亩制一同使用。

    总之,朱由检参照后世的公制度量衡,在钦天监的帮助下,把新的度量衡体系,完全确定下来。

    为了固定这种度量衡,朱由检命人用黄金、陶瓷等材料制作米原器,看看哪个更稳定,以后选一个作为标准米,尽量避免误差。

    然后以标准米和标准尺,制造出直尺、卷尺、三角尺等测量工具,方便测量土地。

    同时,他还让钦天监完善测量经纬度的工具,确定每一经纬度相差多少里,方便绘制地图,以后划分井田。

    可以说,朱由检用分封井田的名义,把度量衡调整了一遍。把自己想采用的公制度量衡,融入井田制度——

    在井田制这个大旗下,实现度量衡改革。

    在这个度量衡确定后,大明的器具制造,会变得更加精确。标准化和流水线生产,都可以开始尝试。

    朱由检打算用更强的生产力、制造出更优秀的武器,用大明海量的物资,堆死后金建虏。

    工业发展的障碍,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扫清。大明有可能率先发起工业革命,引领人类世界。

    本章完

    :..00

    ..。..

章节目录

崇祯重振大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凤凰北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凤凰北斗并收藏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