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等人押着一千武士,进京已经是十几日后了。
在此之前,十一月九日的时候,魏忠贤身死的消息,便已传入皇宫。
得知魏忠贤已经自缢,朱由检心中松了口气。知道阉党的事情大局已定,剩下的就是如何处理附逆官员。
这些有袁可立这位协理三法司大臣负责,朱由检很是放心。
袁可立也不负他的期望,在担任协理三法司大臣后,首先就是释放耿如杞、胡士容等受冤枉的官员,让他们按朱由检的任命担任科道职务,审查刑部官员。
这些人被刑部判了冤案,审查时自然毫不留情。刑部许多官员,被袁可立免职后暂不认命,然后分割出刑部审判职能,催促刑部侍郎李若珪把刑部十三司改制。
大理寺得到从刑部分割的审判职能,同样很是积极。三法司改制的事情,可谓进展飞快。
卫尉寺这个新衙门,也在袁可立、刘侨等人主持下接管京城巡捕营,在组建巡捕总队的同时,建立治安总署、刑侦总署、消防总署、卫生总署四大总署,并且任命属官,组建东城区、西城区、南城区廷尉署。
五城兵马司合并改制工作,五城区合并为三城区的事情,已经开始推进。
这让朱由检很是满意,觉得有能力的大臣就是不一样。通政司那一点调整,吕图南现在还没搞定。礼部、太常寺、光禄寺的事情,来宗道也焦头烂额。相比袁可立井井有条地快速推进工作,这两人能力太差了。
朝堂上如果多些袁可立这样的大臣,自己也不至于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安排六部事务。
想到朝堂上的事情,朱由检长吁短叹,觉得做事真难。
在三日前确定明法科、明算科开设,以及特赐元士出身制度后,朱由检本打算再接再厉,在今日常朝上确定磨勘法的施行。
但是朝堂上却对此争议很大,尤其是那些品级低的官员,反应极其激烈。他们都不想按部就班地熬资历,在十几、二十几年后才能成为高官。
反对的声音太多,也没有得力大臣力推,强行制定磨勘法也根本实施不下去,朱由检只能暂时放下这件事,转向戒严制度的确立。
这件事有袁可立力推,朝堂上虽然反对的声音不小,却都扛不住协理三法司的袁可立。
再加上很多朝臣担心皇帝以后使用中旨,在朱由检明确承诺有了戒严制度就不使用中旨后,戒严制度勉强获得通过,开始商议具体条款。
因为这件事情,袁可立被不少文官非议。在很多人看来皇帝的中旨完全没有效力,根本不用拿戒严制度交换。戒严令一旦实施,皇帝就有权独揽大权,这对文官的权力,是极大的破坏。
这些人的想法是不错,中旨对文官完全没有效力。但是对武将、勋贵还有点用,如果皇帝不明确承诺不使用中旨,以后必然会因此产生争端。
许多大臣想到万历年间因为中旨产生的争议,以及天启年间皇帝任用魏忠贤、把朝廷变成一言堂的事情,最终默许了戒严制度通过,没有在朝堂上反对。
低级官员的反对,没影响这件事通过。但是他们也被袁可立任用,成为制定戒严条款的主力——
袁可立想要利用他们,严格限制皇帝使用戒严制度。
对这些官员朱由检也没办法,他们虽然在阉党当政时明哲保身,但是审查阉党也牵连不到他们。他只能让王体乾、高时明、王文政、王永祚、刘若愚等太监一条一条审查,免得那些文官在戒严条款上埋雷。
同时他心中还有些庆幸,知道自己面对的还不是文官集团的主力。如果那些阉党当政时都敢奋起反抗的文官回朝,自己制定戒严制度会更麻烦。
这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那些人回朝前,把戒严制度、磨勘制度都定下来:
戒严令关乎皇帝权力,磨勘法关乎分化文官集团。
这两个制度都必须定下来,而且一定要尽快。
对磨勘法抱着厚望,朱由检分析唐宋时期进士虽有同年之谊、却没有以同年形成政治集团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磨勘法。
磨勘法下,进士的磨勘期都是一样长,虽然有些人立下年功升迁较快,却不足以拉开很大差距。
越是往上晋升,同科进士就越是竞争对手,根本不可能你好我好,形成统一的政治集团。
再加上按朱由检提出的制度,许多无能进士在正五品就要被淘汰。即使有同年形成集团,也没有多少官员。
按大明现有制度就不一样了,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理论上很好,实际执行中却有很大问题。
有门路的进士提拔速度非常快,没门路的进士完全追不上。只要内心认命,低品级的进士会很自然地利用同年关系依附高品级进士,形成以同年为纽带的政治集团。
所以朱由检下决心以磨勘法取代现有制度,分化进士以同年形成的集团。
例如天启二年进士,他就打算扶持出几位首领,不能让一个人独大。
文震孟是天启二年状元,他天然就是这一科的领头人。已经有人提出召他回朝,这件事情要缓。
黄道周是袁可立看重的门生,还是和刘宗周齐名的殉节二周,他若只是罢官还好说,可惜如今在丁忧,暂时无法召回。
另一位袁可立看重的倪元璐,主持江西乡试要回来了,可以看看能不能用。
再加上朱由检在地方扶持的卢象升,在朝中抬起来的蒋德璟、倪嘉善,还有他的老师刘汉儒,皇后的老师陈仁锡——
天启二年这一科的能人太多了,不能让他们形成统一的政治集团。
这一科的进士大多三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他们的官场资历,也足以担任较高品级官员。
朱由检打算扶持起来这一科,试验对进士同年集团的分化。
不过目前来说,朝中堪当大任的,还是前面几科。例如万历三十二年黄立极、孙承宗、徐光启;万历三十五年和杨涟、左光斗同科的施凤来、张瑞图、李标、钱龙锡、成基命;万历三十八年钱谦益、傅宗龙、杨嗣昌、周家椿;万历四十一年李国普、杨景辰、周延儒、刘鸿训、吴甡;万历四十四年钱士升、耿如杞、陈奇瑜、朱大典。
就连万历四十七年的孔贞运、孙传庭、何吾驺,也被朱由检抬了起来。这一科还有个袁崇焕,已经靠军功成为地方大员。
他们在朝堂上资历更深,比天启二年进士更有资格担任高官。许多人已经是大学士,或者大学士候选。
朱由检已经打算廷推吏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让温体仁、徐光启、孔贞运先占据住官位,推进三法司改制和磨勘法施行。
本章完
:..0
..。..
在此之前,十一月九日的时候,魏忠贤身死的消息,便已传入皇宫。
得知魏忠贤已经自缢,朱由检心中松了口气。知道阉党的事情大局已定,剩下的就是如何处理附逆官员。
这些有袁可立这位协理三法司大臣负责,朱由检很是放心。
袁可立也不负他的期望,在担任协理三法司大臣后,首先就是释放耿如杞、胡士容等受冤枉的官员,让他们按朱由检的任命担任科道职务,审查刑部官员。
这些人被刑部判了冤案,审查时自然毫不留情。刑部许多官员,被袁可立免职后暂不认命,然后分割出刑部审判职能,催促刑部侍郎李若珪把刑部十三司改制。
大理寺得到从刑部分割的审判职能,同样很是积极。三法司改制的事情,可谓进展飞快。
卫尉寺这个新衙门,也在袁可立、刘侨等人主持下接管京城巡捕营,在组建巡捕总队的同时,建立治安总署、刑侦总署、消防总署、卫生总署四大总署,并且任命属官,组建东城区、西城区、南城区廷尉署。
五城兵马司合并改制工作,五城区合并为三城区的事情,已经开始推进。
这让朱由检很是满意,觉得有能力的大臣就是不一样。通政司那一点调整,吕图南现在还没搞定。礼部、太常寺、光禄寺的事情,来宗道也焦头烂额。相比袁可立井井有条地快速推进工作,这两人能力太差了。
朝堂上如果多些袁可立这样的大臣,自己也不至于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安排六部事务。
想到朝堂上的事情,朱由检长吁短叹,觉得做事真难。
在三日前确定明法科、明算科开设,以及特赐元士出身制度后,朱由检本打算再接再厉,在今日常朝上确定磨勘法的施行。
但是朝堂上却对此争议很大,尤其是那些品级低的官员,反应极其激烈。他们都不想按部就班地熬资历,在十几、二十几年后才能成为高官。
反对的声音太多,也没有得力大臣力推,强行制定磨勘法也根本实施不下去,朱由检只能暂时放下这件事,转向戒严制度的确立。
这件事有袁可立力推,朝堂上虽然反对的声音不小,却都扛不住协理三法司的袁可立。
再加上很多朝臣担心皇帝以后使用中旨,在朱由检明确承诺有了戒严制度就不使用中旨后,戒严制度勉强获得通过,开始商议具体条款。
因为这件事情,袁可立被不少文官非议。在很多人看来皇帝的中旨完全没有效力,根本不用拿戒严制度交换。戒严令一旦实施,皇帝就有权独揽大权,这对文官的权力,是极大的破坏。
这些人的想法是不错,中旨对文官完全没有效力。但是对武将、勋贵还有点用,如果皇帝不明确承诺不使用中旨,以后必然会因此产生争端。
许多大臣想到万历年间因为中旨产生的争议,以及天启年间皇帝任用魏忠贤、把朝廷变成一言堂的事情,最终默许了戒严制度通过,没有在朝堂上反对。
低级官员的反对,没影响这件事通过。但是他们也被袁可立任用,成为制定戒严条款的主力——
袁可立想要利用他们,严格限制皇帝使用戒严制度。
对这些官员朱由检也没办法,他们虽然在阉党当政时明哲保身,但是审查阉党也牵连不到他们。他只能让王体乾、高时明、王文政、王永祚、刘若愚等太监一条一条审查,免得那些文官在戒严条款上埋雷。
同时他心中还有些庆幸,知道自己面对的还不是文官集团的主力。如果那些阉党当政时都敢奋起反抗的文官回朝,自己制定戒严制度会更麻烦。
这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那些人回朝前,把戒严制度、磨勘制度都定下来:
戒严令关乎皇帝权力,磨勘法关乎分化文官集团。
这两个制度都必须定下来,而且一定要尽快。
对磨勘法抱着厚望,朱由检分析唐宋时期进士虽有同年之谊、却没有以同年形成政治集团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磨勘法。
磨勘法下,进士的磨勘期都是一样长,虽然有些人立下年功升迁较快,却不足以拉开很大差距。
越是往上晋升,同科进士就越是竞争对手,根本不可能你好我好,形成统一的政治集团。
再加上按朱由检提出的制度,许多无能进士在正五品就要被淘汰。即使有同年形成集团,也没有多少官员。
按大明现有制度就不一样了,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理论上很好,实际执行中却有很大问题。
有门路的进士提拔速度非常快,没门路的进士完全追不上。只要内心认命,低品级的进士会很自然地利用同年关系依附高品级进士,形成以同年为纽带的政治集团。
所以朱由检下决心以磨勘法取代现有制度,分化进士以同年形成的集团。
例如天启二年进士,他就打算扶持出几位首领,不能让一个人独大。
文震孟是天启二年状元,他天然就是这一科的领头人。已经有人提出召他回朝,这件事情要缓。
黄道周是袁可立看重的门生,还是和刘宗周齐名的殉节二周,他若只是罢官还好说,可惜如今在丁忧,暂时无法召回。
另一位袁可立看重的倪元璐,主持江西乡试要回来了,可以看看能不能用。
再加上朱由检在地方扶持的卢象升,在朝中抬起来的蒋德璟、倪嘉善,还有他的老师刘汉儒,皇后的老师陈仁锡——
天启二年这一科的能人太多了,不能让他们形成统一的政治集团。
这一科的进士大多三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他们的官场资历,也足以担任较高品级官员。
朱由检打算扶持起来这一科,试验对进士同年集团的分化。
不过目前来说,朝中堪当大任的,还是前面几科。例如万历三十二年黄立极、孙承宗、徐光启;万历三十五年和杨涟、左光斗同科的施凤来、张瑞图、李标、钱龙锡、成基命;万历三十八年钱谦益、傅宗龙、杨嗣昌、周家椿;万历四十一年李国普、杨景辰、周延儒、刘鸿训、吴甡;万历四十四年钱士升、耿如杞、陈奇瑜、朱大典。
就连万历四十七年的孔贞运、孙传庭、何吾驺,也被朱由检抬了起来。这一科还有个袁崇焕,已经靠军功成为地方大员。
他们在朝堂上资历更深,比天启二年进士更有资格担任高官。许多人已经是大学士,或者大学士候选。
朱由检已经打算廷推吏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让温体仁、徐光启、孔贞运先占据住官位,推进三法司改制和磨勘法施行。
本章完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