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刘据就见到了赵信城都尉派来的密使。
此前刘据将卫律骗去出使右贤王的密使虽是子虚乌有,但这回来的却是真正前来与他商议叛匈投汉事宜的匈奴密使。
“居然要将左贤王的首级当做投汉的礼物,这可是份重礼啊。”
刘据神色有些夸张的看向那名密使,
“我父皇若是得知此事,必定会重赏你们都尉,说不定直接封他个关内千户侯,令其子孙皆受荫庇。”
“我们都尉只求归降大汉之后能够安身立命,不敢奢求封赏。”
这回的密使俨然没有了此前的匈奴使者的傲慢,不但眉眼低顺,连礼仪和说话也相当有水平。
“放心吧,少不了你们都尉。”
刘据却笑了笑道,
“你也不赖,若是随你们都尉一同归降了大汉,便留在我身边做个使者,助我在西域诸国之间走动吧,我保证你一世富贵。”
“多谢皇子殿下赏识。”
密使躬身谢恩。
这次匈奴将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就连这个密使也不知道赵信城都尉的降服是诱敌之计,因此哪怕刘据将这个密使扣下,严刑逼供也断然无法获悉匈奴的诡计。
所以如今密使在刘据面前的表现十分自然,很难从他的脸上和身上看出任何蛛丝马迹。
“郭振,领这位密使下去,好酒好肉接风洗尘,但有其他需求也尽量满足,也教这位密使看到我大汉的诚意,好回去之后向赵信城都尉说明。”
刘据微微颔首,笑着对郭振招了招手,示意他将密使请了下去。
直到密使离去之后。
始终坐于一旁耷拉着眼皮、甚至连个表情都没有过变化的卫青终于有了一丝反应,眉头微微蹙起的同时抬眼看向刘据,不无担忧的道:
“据儿,此事虽是难得的好事,但也需要多留一个心眼,尤其不能像密使要求的那般,由你亲自率军前去接应,万一这个赵信城都尉是诈降,极有可能令你身陷险境。”
“舅父,我知道。”
刘据闻言裂开嘴笑了起来。
卫青的表情略微轻松了一下,于是开口又问:
“那你究竟有何打算?”
刘据略微沉吟了片刻,答道:
“我打算亲自去。”
“???”
卫青刚放下的心立刻又提了起来。
他现在越了解这个外甥的性子,就越知道刘据在有些方面与刘彻简直如初一辙,他所做的任何决定都不会轻易更改,根本不是劝不劝的事。
尽管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到了西域之后,他也越来越发现刘据所做的任何决定,其实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因此卫青虽然提起了心,却没有像此前一样以长辈的语气直接否决,而是强忍着否决刘据的冲动,又耐着性子道:
“据儿,你先与我说说,你究竟是如何考虑此事的?”
“此事无非两种可能。”
刘据也颇为耐心的向卫青解释道,
“一种是密使方才所言全部属实,赵信城都尉的确打算刺杀左贤王投汉。”
“我已经打听过了,匈奴的左贤王叫做乌师庐,此人暴戾好杀,匈奴国内的确有不少人害怕他,就连那些裨王亦心有不安。”
“因此赵信城都尉的确具有做出这种事的动机。”
“而此事若千真万确,对我大汉而言自然是天大的好事,对于匈奴则是巨大的打击,将会加速我逼迫匈奴西迁的目标;”
“另外一种,则是此事乃是诈降。”
“而之所以要求我亲自率军前去接应,则是为了针对我实施斩首行动,以解匈奴如今的困境。”
“若是如此,我就更应该亲自去了。”
“只要我去了,匈奴的主力便不会继续躲藏起来避汉军锋芒,舅父也就有了真正重创匈奴主力的机会,令匈奴短期之内再难组织起反击之力。”
“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匈奴哪怕再不情愿,也只有远遁一途可走。”
“有了我此前的铺垫与暗示,匈奴绝望之际,一定也只能优先考虑西迁来换取卷土重来的机会,我的‘上帝之鞭’方略自此也就成功了大半。”
卫青闻言面色再变:
“不行!你可知你是什么身份?”
“你可知你一旦出了岔子,对汉军的士气将会是怎样的打击,对如今的大好局势又将会是怎样的颠覆?”
“我决不允许你如此冒险!”
说到这里,卫青也意识到刘据是个吃软不吃硬的驴脾气,这样的说辞恐怕很难将他说动,于是又将与其放缓了一些,语重心长的道:
“据儿,你就听舅父这一次,过了这次,舅父保证绝不会再对你说教,也绝不干涉你的任何事情,行么?”
“舅父,我不是喜欢冒险的人。”
刘据却笑呵呵的道,
“若非有万无一失的把握,就算是我父皇连下三道圣旨、再派个督战队站在身后逼迫我去,我也只有三个字,打死也不去!”
“这是五个字。”
卫青好心提醒。
“呃,都是一个意思,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嘛。”
刘据满不在乎的道。
卫青依旧蹙眉说道:
“那你就先与我说说你那万无一失的把握是什么,待我听过再做评判。”
“我还是先与舅父说说我非去不可的理由吧。”
刘据却自顾自的道,
“不知舅父是否听过一句话,叫做‘谋士以身入局,举棋胜天半子’?”
“从没听说。”
卫青摇头,只觉得这句话一听就很牛逼。
刘据也不感到意外,毕竟这句话出自明清时期成书的《三十六计》。
这个时代虽然也出现过一些“以身入局”的捭阖大家,但还并未出现就此达成共识的书籍,自然也没有相似的句子。
于是他又解释道:
“舅父没听过不打紧,我就是想告诉舅父,此次我若不以身入局,匈奴的主力恐怕便始终龟缩于漠北,不到迫不得已不会倾巢出动。”
“而一旦错失了这次机会,再想找到一举歼灭匈奴主力的机会,可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舅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有些人,有些事,正如子欲养而亲不待一般,等不了一点。”
此前刘据将卫律骗去出使右贤王的密使虽是子虚乌有,但这回来的却是真正前来与他商议叛匈投汉事宜的匈奴密使。
“居然要将左贤王的首级当做投汉的礼物,这可是份重礼啊。”
刘据神色有些夸张的看向那名密使,
“我父皇若是得知此事,必定会重赏你们都尉,说不定直接封他个关内千户侯,令其子孙皆受荫庇。”
“我们都尉只求归降大汉之后能够安身立命,不敢奢求封赏。”
这回的密使俨然没有了此前的匈奴使者的傲慢,不但眉眼低顺,连礼仪和说话也相当有水平。
“放心吧,少不了你们都尉。”
刘据却笑了笑道,
“你也不赖,若是随你们都尉一同归降了大汉,便留在我身边做个使者,助我在西域诸国之间走动吧,我保证你一世富贵。”
“多谢皇子殿下赏识。”
密使躬身谢恩。
这次匈奴将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就连这个密使也不知道赵信城都尉的降服是诱敌之计,因此哪怕刘据将这个密使扣下,严刑逼供也断然无法获悉匈奴的诡计。
所以如今密使在刘据面前的表现十分自然,很难从他的脸上和身上看出任何蛛丝马迹。
“郭振,领这位密使下去,好酒好肉接风洗尘,但有其他需求也尽量满足,也教这位密使看到我大汉的诚意,好回去之后向赵信城都尉说明。”
刘据微微颔首,笑着对郭振招了招手,示意他将密使请了下去。
直到密使离去之后。
始终坐于一旁耷拉着眼皮、甚至连个表情都没有过变化的卫青终于有了一丝反应,眉头微微蹙起的同时抬眼看向刘据,不无担忧的道:
“据儿,此事虽是难得的好事,但也需要多留一个心眼,尤其不能像密使要求的那般,由你亲自率军前去接应,万一这个赵信城都尉是诈降,极有可能令你身陷险境。”
“舅父,我知道。”
刘据闻言裂开嘴笑了起来。
卫青的表情略微轻松了一下,于是开口又问:
“那你究竟有何打算?”
刘据略微沉吟了片刻,答道:
“我打算亲自去。”
“???”
卫青刚放下的心立刻又提了起来。
他现在越了解这个外甥的性子,就越知道刘据在有些方面与刘彻简直如初一辙,他所做的任何决定都不会轻易更改,根本不是劝不劝的事。
尽管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到了西域之后,他也越来越发现刘据所做的任何决定,其实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因此卫青虽然提起了心,却没有像此前一样以长辈的语气直接否决,而是强忍着否决刘据的冲动,又耐着性子道:
“据儿,你先与我说说,你究竟是如何考虑此事的?”
“此事无非两种可能。”
刘据也颇为耐心的向卫青解释道,
“一种是密使方才所言全部属实,赵信城都尉的确打算刺杀左贤王投汉。”
“我已经打听过了,匈奴的左贤王叫做乌师庐,此人暴戾好杀,匈奴国内的确有不少人害怕他,就连那些裨王亦心有不安。”
“因此赵信城都尉的确具有做出这种事的动机。”
“而此事若千真万确,对我大汉而言自然是天大的好事,对于匈奴则是巨大的打击,将会加速我逼迫匈奴西迁的目标;”
“另外一种,则是此事乃是诈降。”
“而之所以要求我亲自率军前去接应,则是为了针对我实施斩首行动,以解匈奴如今的困境。”
“若是如此,我就更应该亲自去了。”
“只要我去了,匈奴的主力便不会继续躲藏起来避汉军锋芒,舅父也就有了真正重创匈奴主力的机会,令匈奴短期之内再难组织起反击之力。”
“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匈奴哪怕再不情愿,也只有远遁一途可走。”
“有了我此前的铺垫与暗示,匈奴绝望之际,一定也只能优先考虑西迁来换取卷土重来的机会,我的‘上帝之鞭’方略自此也就成功了大半。”
卫青闻言面色再变:
“不行!你可知你是什么身份?”
“你可知你一旦出了岔子,对汉军的士气将会是怎样的打击,对如今的大好局势又将会是怎样的颠覆?”
“我决不允许你如此冒险!”
说到这里,卫青也意识到刘据是个吃软不吃硬的驴脾气,这样的说辞恐怕很难将他说动,于是又将与其放缓了一些,语重心长的道:
“据儿,你就听舅父这一次,过了这次,舅父保证绝不会再对你说教,也绝不干涉你的任何事情,行么?”
“舅父,我不是喜欢冒险的人。”
刘据却笑呵呵的道,
“若非有万无一失的把握,就算是我父皇连下三道圣旨、再派个督战队站在身后逼迫我去,我也只有三个字,打死也不去!”
“这是五个字。”
卫青好心提醒。
“呃,都是一个意思,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嘛。”
刘据满不在乎的道。
卫青依旧蹙眉说道:
“那你就先与我说说你那万无一失的把握是什么,待我听过再做评判。”
“我还是先与舅父说说我非去不可的理由吧。”
刘据却自顾自的道,
“不知舅父是否听过一句话,叫做‘谋士以身入局,举棋胜天半子’?”
“从没听说。”
卫青摇头,只觉得这句话一听就很牛逼。
刘据也不感到意外,毕竟这句话出自明清时期成书的《三十六计》。
这个时代虽然也出现过一些“以身入局”的捭阖大家,但还并未出现就此达成共识的书籍,自然也没有相似的句子。
于是他又解释道:
“舅父没听过不打紧,我就是想告诉舅父,此次我若不以身入局,匈奴的主力恐怕便始终龟缩于漠北,不到迫不得已不会倾巢出动。”
“而一旦错失了这次机会,再想找到一举歼灭匈奴主力的机会,可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舅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有些人,有些事,正如子欲养而亲不待一般,等不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