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仆闻言略作沉吟,极为简短的答道。
“多少?”
刘据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三四个时辰就是六到八个小时,平均下来一个小时可以航行三十里上下,大汉的船舶航运速度已经这么快了么?
哦对对对,据史书记载,大汉的楼船和战船已经用上了风帆。
而且是那种可以调节的风帆,顺风航行自然得心应手。
何况这個时代陆地上马车牛车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运输速度自是不如水路快,运载量也相差甚远,否则天朝历史上各代的统治者,也就不会热衷于修建运河了。
需知这些运河最开始主要都是为军事所建,带动经济、文化和农业方面的发展其实都是附加增值。
想着这些,刘据对大汉的楼船和战船不由的更感兴趣。
听说长安的太液池就有一艘楼船和许多战船,那是刘彻命人在太液池上操练水军用的,可惜刘据还没去看过……
“从合浦前往中间这座小岛,若依殿下所言只有一百多里,方向也没有错的话,顺风之下两个时辰之内便可抵达,逆风用时稍微久些,三四个时辰也差不多了。”
杨仆则以为自己没说清楚,于是更加详细的说道,
“而从这座小岛前往这片大岛,顺风之下三四个时辰便可抵达,逆风则要翻倍用时。”
“很好!”
刘据越发有了精神,毕竟出海不是闹着玩的,在海上航行越久,遇上飓风的机会就越大,风险自然就越高,如果只是几个时辰,又有海岛作为中转站的话,再配合一些航海方面的经验,应该可以提升不少安全性。
于是刘据想了想,又道:
“海上时有飓风出现,出海时需多留意天象,定下几条不出海的铁律。”
“比如早晚天边有晕如虹,次日坚决不出海。”
“五更时分望星月,不是明洁清晰,当日坚决不出海。”
“我就知道这些了,若杨将军还知道一些飓风征兆与航海经验,可以一同加入铁律,总之一切必须以安全为前提,万不可大意。”
“……”
听到这话,一旁始终插不上话的韩说再次对刘据刮目相看。
刘据这些话已经全然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他真心看不懂自己这个太子准女婿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什么事情都能说出一些道道来,就连这出海之事都头头是道?
而且这几句话还说的朗朗上口,煞有介事。
太子似乎不用考太学吧?
“……诺。”
杨仆也是再次惊疑的看向刘据,他比韩说还要更看不懂刘据。
因为身为掌管楼船的楼船将军,他自是更清楚刘据这两句话的含金量。
毕竟如今不论是大汉,还是沿海多地,生活的重心和区域都在内陆,沿海打鱼那是走投无路的流民才迫不得已去做的事情。
而这些渔民大多没什么文化,对于天象诸事和飓风大多都是采用拜神祈福的方式,只有极少数经验老道的老渔民才能总结出一些不成文的经验之谈。
刘据提到的这两项铁律。
第一项他此前的确有所耳闻,第二项却还是头一回听到。
不过两者加在一起,也足以说明刘据是真的知道其中的一些道道,绝非泛泛而谈……
可是他也想不明白,刘据这么个自幼居于深宫的太子,眼下也就才十八岁的年纪,究竟是从哪知道的这些东西,甚至还有他这个楼船将军都不知道的东西?
“还有这个,此物叫做指北针,其中的指针无论何时都指向南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方向上其实略有偏差,略微向西南方向偏斜了大约一个刻度。”
刘据又从身上取出一个黄铜圆盒,递到杨仆手中,正色介绍道,
“这回我带了一些,请杨将军给每艘船舶都配备一个,确保在海上不会迷失方向。”
“指北针?”
韩说与杨仆二人此刻早已是目不暇接。
他们只觉得刘据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形百宝箱,无论是画出来的图,还是说出的话,亦或是拿出来的东西,都在无情的颠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这一刻,韩说似乎终于明白,自家的女儿为何只见了刘据几次,就对这位太子欲罢不能了……
知女莫如父。
他不会看不出来,韩凌绝不是因为刘据贵为太子,嫁给刘据能够获得地位与权势才对他那般上心。
如果是那样的话,她肯定不会像如今这样胳膊肘疯狂的往外拐。
她是发自内心的崇拜着刘据,倾心着刘据,真心实意的甘愿为刘据做任何事情,甚至思考问题都完全只从刘据的角度出发……
韩说从未见过韩凌如此对待一个人,包括他这个父亲和两个兄长,甚至包括生母。
刘据似乎有毒,自家这个女儿已经中毒!
而他这个父亲和准岳父,似乎也正在出现中毒的迹象,不然怎么会越来越觉得自家女儿眼光真好?
“另外,还有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在杨仆鼓着眼睛一脸惊奇的查看指北针的同时,刘据的语气忽然又加重了一些。
“殿下请讲!”
杨仆赶忙回过神来,看向刘据的目光郑重了许多。
刘据指着倭国那片区域,开口说道:
“这处大岛一带飓风频发,变幻莫测,一旦抵达岸边,无论何种原因,必须立即寻找登陆点上岸扎营,若有人胆敢阻止,便是不惜代价将岸上的人全部杀光也要当日登陆,绝不允许在海上下锚过夜,这条也加入铁律!”
“啊……这?”
杨仆有点不太理解这条铁律的用意,还有“岸上的人”又是怎么回事?
不是说这回出海是为了寻找名为“平原广泽”的仙境么,那“岸上的人”应该是仙人或仙民了吧。
要是杀了他们,是不是就是在“诛仙”了?
太子连仙都要诛?
还是说,这件事本身就存在问题?
太子先是画出了谁都没见过的海岛图,指明了出海的方向,又提出了这么多注意事项,就好像曾经去过这个地方,对这个地方了解颇深一般……
然而刘据的思绪却早已回到了历史上的五次天朝对倭战争:
唐朝,白江口之战,胜!
元朝,元倭战争,败!
明朝,万历朝鲜战争,胜!
清朝,甲午战争,败!
近代,抗战,胜!
这五次战争中,只有一次是直击倭国本土的战争,也就是元朝的那次元倭战争。
而最终战败的原因,却并非是元军不占优势,这支聚众十四万的联合大军对于倭国来说本该是一场灭顶之灾,倭国人都已经快吓尿了,结果元军统帅在登陆之前迟疑不决,将庞大的水军陈列在外海,等待另一支联军会师再组织登陆。
然后就不出意外的出了意外,在准备发起登陆战的前夜,海上忽然飓风大作,洪涛万丈涌山起。
一时间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海中的浮尸把水面堵得严严实实,甚至能够踏着尸体在海上行走。
这才使得倭国轻而易举的避免了这场灭顶之灾。
也是自这时起,“神风”之说风靡全倭国,成为了倭国一个极为神圣的称谓。
就当刘据是迷信吧。
国运这种事本就说不清楚,刘据信与不信也不重要,反正不论如何都一定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从根源上灭掉倭国的所谓“神风”。
“总之,杨将军照做便是。”
看到杨仆脸上的表情,刘据怎会看不出他已经对自己和这次出海产生了一些质疑,而这样的质疑日后极有可能使其在有些事上不能坚决执行自己的计划,从而转化为意料之外的阻碍。
然而刘据心里更清楚的是。
他这回是来给大汉搬银山的,又不是来送人头的。
杨仆和其麾下的水军作为这次出海的先头探索部队,有些话哪怕可能引起质疑,也不得不提前说清楚,否则便极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不过对于这种情况,他也早有准备。
于是,刘据又笑了起来,伸手揽住了杨仆的肩膀,一边说着“杨将军,借一步说话”,一边在韩说狐疑的目光中将其带到帐后,然后压着声音道:
“杨将军,离开长安之前,我父皇将我召进宫去,命我给你传一道口谕。”
“末将领旨……”
杨仆神色一紧,当即便要施大礼接旨。
“杨将军不必如此正式,不过是私下的口谕。”
刘据又将杨仆扶住,方才继续说道,
“我父皇命我转告杨将军,杨将军现在很狂啊?”
“???”
杨仆闻言立时身子一颤面色一白,惊疑的望向刘据。
却听刘据已经根据史书中的记载,自顾自的说了下去:
“杨将军此前虽有战功,但不过都是些寻常功劳,非有斩将搴旗之实,还时常将已经投降的敌军当做你的战俘,挖出死人的尸首冒领军功,此乃将军第一过也;”
“杨将军麾下的将士暴露在他乡几年,将军非但不考虑将士辛劳摆酒犒劳,反而巧施奸诈,借助军队出征边塞的机会,揣着我父皇赐予你的将军印绶返回家乡炫耀,此乃将军的第二过……”
(本章完)
“多少?”
刘据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三四个时辰就是六到八个小时,平均下来一个小时可以航行三十里上下,大汉的船舶航运速度已经这么快了么?
哦对对对,据史书记载,大汉的楼船和战船已经用上了风帆。
而且是那种可以调节的风帆,顺风航行自然得心应手。
何况这個时代陆地上马车牛车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运输速度自是不如水路快,运载量也相差甚远,否则天朝历史上各代的统治者,也就不会热衷于修建运河了。
需知这些运河最开始主要都是为军事所建,带动经济、文化和农业方面的发展其实都是附加增值。
想着这些,刘据对大汉的楼船和战船不由的更感兴趣。
听说长安的太液池就有一艘楼船和许多战船,那是刘彻命人在太液池上操练水军用的,可惜刘据还没去看过……
“从合浦前往中间这座小岛,若依殿下所言只有一百多里,方向也没有错的话,顺风之下两个时辰之内便可抵达,逆风用时稍微久些,三四个时辰也差不多了。”
杨仆则以为自己没说清楚,于是更加详细的说道,
“而从这座小岛前往这片大岛,顺风之下三四个时辰便可抵达,逆风则要翻倍用时。”
“很好!”
刘据越发有了精神,毕竟出海不是闹着玩的,在海上航行越久,遇上飓风的机会就越大,风险自然就越高,如果只是几个时辰,又有海岛作为中转站的话,再配合一些航海方面的经验,应该可以提升不少安全性。
于是刘据想了想,又道:
“海上时有飓风出现,出海时需多留意天象,定下几条不出海的铁律。”
“比如早晚天边有晕如虹,次日坚决不出海。”
“五更时分望星月,不是明洁清晰,当日坚决不出海。”
“我就知道这些了,若杨将军还知道一些飓风征兆与航海经验,可以一同加入铁律,总之一切必须以安全为前提,万不可大意。”
“……”
听到这话,一旁始终插不上话的韩说再次对刘据刮目相看。
刘据这些话已经全然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他真心看不懂自己这个太子准女婿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什么事情都能说出一些道道来,就连这出海之事都头头是道?
而且这几句话还说的朗朗上口,煞有介事。
太子似乎不用考太学吧?
“……诺。”
杨仆也是再次惊疑的看向刘据,他比韩说还要更看不懂刘据。
因为身为掌管楼船的楼船将军,他自是更清楚刘据这两句话的含金量。
毕竟如今不论是大汉,还是沿海多地,生活的重心和区域都在内陆,沿海打鱼那是走投无路的流民才迫不得已去做的事情。
而这些渔民大多没什么文化,对于天象诸事和飓风大多都是采用拜神祈福的方式,只有极少数经验老道的老渔民才能总结出一些不成文的经验之谈。
刘据提到的这两项铁律。
第一项他此前的确有所耳闻,第二项却还是头一回听到。
不过两者加在一起,也足以说明刘据是真的知道其中的一些道道,绝非泛泛而谈……
可是他也想不明白,刘据这么个自幼居于深宫的太子,眼下也就才十八岁的年纪,究竟是从哪知道的这些东西,甚至还有他这个楼船将军都不知道的东西?
“还有这个,此物叫做指北针,其中的指针无论何时都指向南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方向上其实略有偏差,略微向西南方向偏斜了大约一个刻度。”
刘据又从身上取出一个黄铜圆盒,递到杨仆手中,正色介绍道,
“这回我带了一些,请杨将军给每艘船舶都配备一个,确保在海上不会迷失方向。”
“指北针?”
韩说与杨仆二人此刻早已是目不暇接。
他们只觉得刘据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形百宝箱,无论是画出来的图,还是说出的话,亦或是拿出来的东西,都在无情的颠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这一刻,韩说似乎终于明白,自家的女儿为何只见了刘据几次,就对这位太子欲罢不能了……
知女莫如父。
他不会看不出来,韩凌绝不是因为刘据贵为太子,嫁给刘据能够获得地位与权势才对他那般上心。
如果是那样的话,她肯定不会像如今这样胳膊肘疯狂的往外拐。
她是发自内心的崇拜着刘据,倾心着刘据,真心实意的甘愿为刘据做任何事情,甚至思考问题都完全只从刘据的角度出发……
韩说从未见过韩凌如此对待一个人,包括他这个父亲和两个兄长,甚至包括生母。
刘据似乎有毒,自家这个女儿已经中毒!
而他这个父亲和准岳父,似乎也正在出现中毒的迹象,不然怎么会越来越觉得自家女儿眼光真好?
“另外,还有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在杨仆鼓着眼睛一脸惊奇的查看指北针的同时,刘据的语气忽然又加重了一些。
“殿下请讲!”
杨仆赶忙回过神来,看向刘据的目光郑重了许多。
刘据指着倭国那片区域,开口说道:
“这处大岛一带飓风频发,变幻莫测,一旦抵达岸边,无论何种原因,必须立即寻找登陆点上岸扎营,若有人胆敢阻止,便是不惜代价将岸上的人全部杀光也要当日登陆,绝不允许在海上下锚过夜,这条也加入铁律!”
“啊……这?”
杨仆有点不太理解这条铁律的用意,还有“岸上的人”又是怎么回事?
不是说这回出海是为了寻找名为“平原广泽”的仙境么,那“岸上的人”应该是仙人或仙民了吧。
要是杀了他们,是不是就是在“诛仙”了?
太子连仙都要诛?
还是说,这件事本身就存在问题?
太子先是画出了谁都没见过的海岛图,指明了出海的方向,又提出了这么多注意事项,就好像曾经去过这个地方,对这个地方了解颇深一般……
然而刘据的思绪却早已回到了历史上的五次天朝对倭战争:
唐朝,白江口之战,胜!
元朝,元倭战争,败!
明朝,万历朝鲜战争,胜!
清朝,甲午战争,败!
近代,抗战,胜!
这五次战争中,只有一次是直击倭国本土的战争,也就是元朝的那次元倭战争。
而最终战败的原因,却并非是元军不占优势,这支聚众十四万的联合大军对于倭国来说本该是一场灭顶之灾,倭国人都已经快吓尿了,结果元军统帅在登陆之前迟疑不决,将庞大的水军陈列在外海,等待另一支联军会师再组织登陆。
然后就不出意外的出了意外,在准备发起登陆战的前夜,海上忽然飓风大作,洪涛万丈涌山起。
一时间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海中的浮尸把水面堵得严严实实,甚至能够踏着尸体在海上行走。
这才使得倭国轻而易举的避免了这场灭顶之灾。
也是自这时起,“神风”之说风靡全倭国,成为了倭国一个极为神圣的称谓。
就当刘据是迷信吧。
国运这种事本就说不清楚,刘据信与不信也不重要,反正不论如何都一定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从根源上灭掉倭国的所谓“神风”。
“总之,杨将军照做便是。”
看到杨仆脸上的表情,刘据怎会看不出他已经对自己和这次出海产生了一些质疑,而这样的质疑日后极有可能使其在有些事上不能坚决执行自己的计划,从而转化为意料之外的阻碍。
然而刘据心里更清楚的是。
他这回是来给大汉搬银山的,又不是来送人头的。
杨仆和其麾下的水军作为这次出海的先头探索部队,有些话哪怕可能引起质疑,也不得不提前说清楚,否则便极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不过对于这种情况,他也早有准备。
于是,刘据又笑了起来,伸手揽住了杨仆的肩膀,一边说着“杨将军,借一步说话”,一边在韩说狐疑的目光中将其带到帐后,然后压着声音道:
“杨将军,离开长安之前,我父皇将我召进宫去,命我给你传一道口谕。”
“末将领旨……”
杨仆神色一紧,当即便要施大礼接旨。
“杨将军不必如此正式,不过是私下的口谕。”
刘据又将杨仆扶住,方才继续说道,
“我父皇命我转告杨将军,杨将军现在很狂啊?”
“???”
杨仆闻言立时身子一颤面色一白,惊疑的望向刘据。
却听刘据已经根据史书中的记载,自顾自的说了下去:
“杨将军此前虽有战功,但不过都是些寻常功劳,非有斩将搴旗之实,还时常将已经投降的敌军当做你的战俘,挖出死人的尸首冒领军功,此乃将军第一过也;”
“杨将军麾下的将士暴露在他乡几年,将军非但不考虑将士辛劳摆酒犒劳,反而巧施奸诈,借助军队出征边塞的机会,揣着我父皇赐予你的将军印绶返回家乡炫耀,此乃将军的第二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