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脉象分为正常脉与异常脉(病脉)两大类,同时还把病脉分类出几十种,外人觉得很玄乎,实际上一点都不玄乎,一点也不神秘,因为其分类依据,都是根据诊脉者指目的感觉来分类的。

    众所周知呀,人体体表的脉搏的搏动,是可以被自己和别人手指感触到的。

    黄蓉蓉与李介宾的实践已经告诉了我们,手指的精细感觉是最灵敏度的,看到这里,大家都可以自己摸一摸感受一下。

    李介宾曾经号过孕妇的喜脉,手指下如盘走珠,古人形容的竟然如此形象生动,除了这一描述,李介宾有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体悟,指尖上那种感觉,如同春天拂过江水,那是生命的气息。

    当然,这包含了细腻的个人理解,客观的来说,其脉搏的各种情况,比如脉搏的快慢、节律、力度等,是能依据诊者指尖感触到的搏动情况差异所作出的,这正像人类视觉可以区分不同颜色一样,是客观的和可靠的。

    李介宾依旧是跟王映骄左手右手互诊,一边诊,一边指导。

    “之前已经学过了运指,我们通过指尖感觉(主要是触觉),至少可以从脉搏中体会到六种情况,脉搏的位置、形状、速率(快慢)、节律、力度和来去之势(如来去的紧张度)。”

    也就是脉位、脉体、脉率、脉律、脉力、脉势。

    “完全正常的脉象,与完全健康毫无疾病的人一样少见,我十几年里,就仅仅遇到七例......”

    听到这里,王映骄好奇问:“那你自己的呢?也不是完全正常的吗?”

    “你没感觉到吗?”李介宾说:“我的脉象偏浮数。”

    “感觉到了,有点快,不过我以为你是因为紧张的了。”

    ......这个,自己倒是没想到,如果是第一次可能会有点紧张,不过现在大家都那么熟了,所以没那么敏感。

    所谓正常的脉象,是标准的平人脉,指的是无论从脉位还是脉体,以及脉律、脉率、脉力都要求正常。

    而不是说没有病的脉象,健康的人,脉象也会有参差,这都属于范围内。

    脉位:

    “我这么多年诊脉的体会是,标准正常脉象的脉位,处于浮取与中取之间而又挨近浮取的位置;

    到中取与沉取之间又挨近沉取的位置,两者之间,均有明显的脉搏搏动;

    同时,浮取与沉取时脉搏搏动明显程度及力度,都弱于上述位置,这就叫脉位适中——正常。”

    但是李介宾又强调说:“除了脉位适中,正常脉象还要‘有根’。这是我们中医的说法,就是在沉取,按压下去的时候,仍感到脉搏有轻微搏动,包括尺部脉也能感受到搏动。”

    王映骄尝试后,果然,尺脉按压下去后,依旧有搏动感,说明阿宾肾不虚。

    脉体:

    所谓脉体,是指下感到的脉动脉管的形体与形状,包括脉的大、小、长、短、曲、直、粗、细。

    正常成人寸口脉象的脉体为:寸、关、尺三部在一条直线上;寸、关、尺三部均有明显的搏动;指下感觉其粗细均匀。

    正常脉相可以与上述标准略有偏差。

    另外脉搏的长度长于寸关尺三部,尤其尺部脉搏向后稍延长,也是正常脉象。

    脉率:

    脉率就是脉搏搏动的速率。医学上习惯用每分钟脉搏的次数来计算。成人正常脉率一般在六十到八十次每分。

    少数坚持较高运动量的脉搏可以减少到每分钟五十次。

    脉律:

    脉律是指脉搏搏动的节律。正常脉象的脉律整齐,指下感到每次脉搏之间的间隔时间脉搏一次一次保持均匀的节律波动,没有一次脱落或歇止。

    脉力:

    脉力就是脉搏搏动的力度。

    指下能感到脉搏搏动明显,既有弹力而又柔和。此为传统中医脉学中所说的脉“有胃气”。有胃气是正常脉象必须具备的特征。

    脉势:

    指脉搏搏动的流利度,和脉搏搏动时脉管壁的紧张度。

    流利度主要指,指下感到的脉管内血液流动的流畅度以及脉搏波传递的速度。

    讲到这里,李介宾对王映骄说:“这个脉势是最难掌握的,需要长期的实践感受。而掌握之后,就能体会到什么是滑脉,什么是涩脉。”

    血液流动的流畅度,其实好理解。

    随着近几十年血液流变学研究的进展,血液粘稠度等,已被医药界专业人士普遍理解和接受。

    血液粘稠度升高,往往造成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流畅度降低。

    中医所讲的血痹与血瘀凝滞,也很可能包括了血液流畅度的问题。

    生理学早就观察到,在肠系膜微细血管中,流动血液的流畅度可以有明显的差异。

    诸如此类及更多的证据都很充分,证明了有些疾病可以改变血管内血液循环的流畅度。

    因而正常的与异常的血液流畅度是不同的。一个受过充分脉诊训练的人,在手指下是可以较清晰的感觉到寸口脉中,血液流动的流畅度的。

    王映骄现在这水平肯定不行呀,摸了半天李介宾,也没什么头绪。

    “你这样,潜心细致的体会指下感觉,无名指感到尺部脉搏动后,又迅速从中指和食指先后感到关部和寸部的脉搏搏动,这就是流利。

    反之,如果无名指感到尺部脉搏搏动后,却‘迟迟’才能等到中指触及关部脉搏的搏动,然后又隔了‘良久’才能在食指感到寸部脉的搏动,这就叫脉不流利。

    最不流利的脉就是,涩脉。

    最流利的脉,就是滑脉......”

    也就是说,脉诊造诣高的人,是能清晰感到脉象不流利患者的寸口脉,其脉搏搏动从尺部到寸部的传递速度,会较流利脉象慢,时间会延长,这就是传统中医脉学中所说的“脉来艰涩”的含义,甚至艰涩到如用“轻刀刮竹”那么艰涩。

    当然,我们用“良久”、“迟迟”来形容寸口脉三部脉搏动的互动间隔时间延长,是用了相对夸张的词汇,因为这个差别可能不足0.1秒!

    这种微小的时间差异是不容易体会到的,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涩脉难候”的说法。

章节目录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木子李大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子李大湿并收藏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