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传说中说他不但理论精深,实际应用经验也是极为丰富、考虑周到,果然不假。

    见大家对这个都有了概念,高振东道:“下面我说一下我对磁盘存储结构的设计。首先,这个存储设备的存储盘和读取机构是分离的,和磁带一样。”

    高振东也考虑过硬盘的问题,不过仔细想想,在没有巨磁阻磁头之前,硬盘的存储密度不大上得来,哪怕上了密封盘体、刚性盘片、高速旋转,其在这个时代最核心的需求——存储密度也是和开放式磁盘相去不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靠堆盘片数量来提升容量。

    这样一来,硬盘的意义就暂时不是非常的突出了。

    这年头,计算机本身速度是不快的,存储设备与计算机性能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容量,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高振东就只好抓主要矛盾。

    另外,还有一個主要矛盾是成本,这一点上,开放式可移动盘片就比封闭盘体要优越不少,读取机构带来的成本是一次性的,对于增大容量来说,只要生产盘片就好了,这就很便宜,每一分钱都花到了扩容上面。

    硬盘,或者说大容量大密度高速度的外部存储设备,高振东就准备暂时往后放一放。

    对于高振东这个想法,大家没有任何异议,在这方面,考虑能比他周全的人,没有,而且是世界范围内。

    见大家没有意见,高振东在黑板上画下了盘片示意图。

    “盘片的基本结构,刚才我已经说过了,对于盘片本身,我的考虑是柔性材料,也就是塑料,内孔直径2.5cm,外圈在实际读取时留出一定冗余,内外圈非数据存储区占直径长度共计3cm,剩下一个宽度6cm的环用于存储数据。”

    高振东说得很清晰,配合黑板上的图,所有人都没有打断他,因为听得很明白。

    “这6cm,我准备划分为20圈,即20条磁道……”高振东在图上的环里画了一些圆圈。

    “每条磁道分为9个扇区……”他用线段把其中一个圆圈分割成很多段。

    “每个扇区512字节……”他用大花括号把其中一段括起来,写了一个“512Byte”。

    池总工已经算完,会抢答了。

    “90千字节!”

    高振东点点头:“对,90kB。这个容量对于现有的绝大部分应用来说,是足够的。”

    其实这不是理论极限容量,不过高振东规划的格式化后容量,就是这么大。实际操作中,是需要冗余的,这些会占用物理空间。

    这时候的软件,功能没那么丰富,乱七八糟的其他东西也完全没有,基本上都是仅仅为了核心目标功能服务的,所以这个容量完全够用。

    本来可以做双面的,但是高振东考虑到尽量减少第一个里程碑产品的复杂度,增加成功率,加快设备的研发速度,干脆连双面都往后放放,做单面就好。

    这个东西,有和没有才是核心,至于单面双面,交给同志们改进就好。

    单面也很够了,后世的5.25寸单面低密盘,容量是180k,和高振东这个设计的区别只有一个——它是40磁道的。

    两者其实尺寸差不多,但高振东考虑到时代不同带来的机械精密度问题,降低了磁道密度。

    这个话题,其他人插不上嘴,因为完全不懂,不过池总工他们就没问题了。

    运算所的同志在脑袋里模拟、计算、思考了一会儿,纷纷发出了类似后世巨硬比尔.大门的感慨。

    “90kB啊,这个容量好大。”

    “用不完,真的用不完!”

    “对于个人用户来说,90kB实在是太大了。”

    “够用了够用了。”

    “……”

    看着他们,高振东的脸颊直抽抽,他也不好吐槽你们别的不说,这方面倒是和门神保持了高度一致。

    只好笑道:“这个容量暂时够用,先用着。”

    他们在考虑的是容量的问题,但是负责其他部分的同志要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

    三分厂的一批老师傅已经交头接耳商量了一会儿了,这时候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高总工,我们算过,这个相当于是把60毫米分成了20条,每条3毫米,我们不知道别的东西支持不支持,但是在我们这里,纯从机械的方向来说,这个宽度太大了,有点儿浪费。”

    共事已久,他们知道高振东对正确意见是非常听得进去,而且是非常乐意听取的,不存在当面指出让他下不来台的说法,他高兴得很,所以直接就指出了在他们看来,高振东设计里的不合理之处。

    高振东很高兴,他设计20条磁道,是留足了冗余,降低研发难度,只要能够增加,他是求之不得。

    “能增加到多少?”

    “这个不好说,这东西个头限制比较狠,我们手上的光电编码器和传动机构有些大,做到某些设备的精度是不可能,但是3毫米肯定是太大了。”

    某些设备的精度,自然是指光刻机的工件台,那个只有几个微米,比这个低1000倍!

    高振东道:“光电编码器,有1cm大小的,当然精度也差不少,至于小型传动机构,这里有京城手表厂的同志,他们能提供帮助。”

    京城手表厂的龙总笑道:“我们搞的传动机构,体积小,但是力气也小,要适当放大,增加传动力学性能。不过我估计了一下,问题不大,对我们来说,从小往大里做,还是比较简单的。”

    作为这方面的顶级,龙总有他们自己的骄傲。

    “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合适检测设备,检测控制结果是否到位。”

    对于手表来说,那个游丝摆就既是驱动,又是基准,决定了手表表针的运动状态,多久跑一次,每次跑多少,根子都在那个游丝摆上。

    但是游丝摆肯定是不能用在这个设备上的,毫无疑问。

    龙总不是干这行的,说话用词不太一样,不过意思大家是听明白了。

    三分厂的老技工们听见这个,笑了:“龙总,刚才高总说的那个光电编码器,就是干这个使的。有合适的减速机构,那东西就能比较精确的把运动情况给测出来,只要你们能搞好小型传动机构,剩下的加工等其他问题,交给我们就好。”

    龙总放下了心:“那就好办了,那就好办了。”

    这时候,有位老师傅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高总,分道这个倒是好办,但是一圈至少得分成9*512段,差不多5000了,这个要求就有点高了,这么小的空间里,恐怕有些困难,特别是内圈。”

    为了降低控制复杂度,软盘的扇区划分,实际上是根据角度划分的,而不是弧长,也就是从内到外,都是一样多的扇区,扇区长度不同,内圈最短。

    说到这个,池总工可就不困了。

    “这个问题不大,老师傅,扇区的控制,实际上是磁头的开关操作来控制的,由磁头读写操作速度和背后的开关速度在决定,那个速度是绝对足够的,这个问题,交给我们就好。这方面不用机械部分花太多代价,机械部分只要保证磁盘的匀速转动即可。”

    老师傅点点头,那就没问题了。

    运算所的同志这才体会到,高振东把磁头控制分为两条通道分别控制的原因,各司其职,充分发挥机械和电子的优越性,合起来用尽量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

    佩服,佩服!

    看见这个场面,高振东比谁都高兴,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同志齐心协力,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很快就把一个新设备的实现方案考虑得大差不差,这是他最想看到的结果。

    他笑着道:“很好,看来这个问题不大了。3毫米的磁道间距,是我留足冗余、最大限度降低研发难度的结果。你们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原则上只许减小,不能增大。当然,这个东西,你们还是要考虑磁头的情况,磁头操作所需要的宽度也是一个决定条件。综合下来,能减小就尽量减小,但是要首先保证可用性和可靠性。”

    大家纷纷应是,一个个摩拳擦掌,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干好。

    大家又商量了半天细节,算是把15厘米磁盘驱动器以及磁盘的问题商量得大致差不多。

    高振东最后总结:“这个事情,就由我来牵头,池总工,你在这方面的经验丰富一些,前期工作的操刀,就交给你了。”

    对于计算机外设,高振东一反JP-59、XS-59、dY-60当甩手掌柜的习惯,亲自挂帅,不是因为他对这东西有多少想法,舍不得分给别人。

    而是这事情单位太多,后面甚至音像总公司、海河口唱机厂那边因为磁头和盘片,也会掺进来。

    他不亲自牵头,其他人恐怕镇不住场子,到时候可就难看了。

    好事办成坏事,智者不为。

章节目录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打小就清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打小就清澈并收藏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