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真男人,从不回头看黑板
一直在奋笔疾书的高振东合上纸笔,清了清嗓子,先定了个调子:“总体来说,我认为向总他们的加速试验方法没有问题。”
定调子这种事情,不是在相关事务上够身份的人,那是定不了的,因为没人在意,说得再多也只能是个人意见,反之,就算是个人意见,那也能是一种调子。
所有人心里都是一喜,毕竟总体上,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疑虑,但是都还是希望能提早推广尿素工业化生产的。哪怕提前一季稻子,那就是多少粮食啊。
所以高振东这落地有声的话一说,所有人心里都是一阵轻松,有权威的人发话了,那就有希望了。
高振东先说材料本身的情况:“对于这个材料,我作为研究人,心里是有数的,其性能随着腐蚀的耗损速度是基本呈线性的,在可控范围内,不存在性能急剧劣化的情况,因此其总体寿命是可以预测的。”
有了高振东这句话,大家就放下了一半的心。
“不论是理论、金相,还是实测数据,都证明了这一点。”
这一点非常重要,有的材料或者系统,存在突变点,也就是当性能或者某一项特性参数损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某些特性参数会有断崖式的下跌或剧烈变化。
这种就比较难办,因为突变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高振东先明确了这点,给大家吃下了第一個定心丸,然后才说起了自己的第二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比较抽象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它还不存在。
“另外,对于向总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我也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基本是可靠的,只要设计、制造、施工各方面不出问题的话。”
这话就说得比较玄了,所有人都好奇高振东是怎么分析,得出这个结论的,这其中,甚至包括了化学研究所的胡所和向总本人。
我们自己手握数据,都没法分析出来,你是怎么分析的?
不过这个话,谁都没有说,还是那个原因,他是尿素钢的研究者,也许他手上还掌握着别人不知道的技术和秘密呢。
高振东用来分析的技术,的确是别人不知道的,不过和尿素钢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而是从控制论的角度出发的。
“刚才趁大家在发言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常用的分析方法,根据向总他们报告中的数据,建模分析过整套生产线的腐蚀寿命,结论是完全符合要求。”
所有人听见他的话,肃然起敬,建模分析啊
别说那个年代了,就算是到了高振东前世那个时候,一旦说到数学建模分析,大家第一反应,仍然是:“我艹,这个高级。”
在理工科范围内,数学天然就站在金字塔的顶端,这个没办法。
不过还是有人有些疑虑,这个人不是别人,恰好是向总自己。
因为他对自己报告中的数据最清楚,他非常明白,报告中的数据量想要支撑一个模型,并达到可以分析和预测的地步,是远远不够的。
他也渴望能加快尿素工业化生产的步伐,但是如果要以高振东的信誉为代价的话,他觉得还是不合适,高主任牺牲太大了。
所以他非常委婉的道:“高主任,因为时间短,我们的数据不太多,并且没有太好的规律性。”
他也没说高振东算得不对,而是把原因主动归咎到了时间紧数据质量不是很好上面。
高振东明白他的意思,笑道:“这个方法比较特殊,对于数据的量没有太高的要求,我叫它灰色系统理论。”
此话一出,四座皆惊。
高振东这个话实在是太过惊人了,完全颠覆了现有的理论和直觉。
这倒不是其他人没见识,而是高振东这个话,实在是太过超前。
和灰色系统理论有那么一点点像的控制论,应该可以追溯到模糊控制理论,但是模糊控制理论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是在1965年。
也就是说,能让人理解的、有一点点相似度的理论,都还有好几年才会出现,更别说灰色系统理论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才诞生于我国了。
而且模糊控制理论,实际上它研究的对象,还是基于白色系统,也就是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对应的,信息完全未知的系统,就是“黑色系统”,信息化中常提到一个相关概念,“黑箱”。
而灰色系统,顾名思义,处于两者中间,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
高振东见大家都一副“我看你怎么吹牛笔”的表情,只好先把灰色系统理论先介绍了一下。
高振东花了十多分钟,大概介绍了一下灰色系统理论,最后总结道:“这种方法好处是样本量小、对样本规律性分布要求不高、计算工作量小、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一致、可用于近中长期预测,而且预测精度还比较高。”
不过这个理论实在是太过超前,对现在的所有人来说都极为抽象,只有极少数人算是听懂了一点儿。
“高主任,你的意思是能凭空预测出结果来?”
高振东摇摇头:“不是凭空,还是需要数据支撑的,但是对数据的要求比较低。而且对于评估对象和评估类型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其预测方法也是有限的。”
听见他实事求是的话,大家反而放心一点了,就怕他来个能无中生有,那就真是听鬼故事了。
高振东又简单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五种预测方法,然后道:“向总他们这个问题,由于材料的腐蚀劣化速度稳定性的原因,恰好属于其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数列预测’的范畴,可以直接建立GM(1,1)预测模型进行预测。”
简单?高主任你是在重新定义“简单”么?绝大部分人在心里暗暗吐槽高振东。
实际上在日后,灰色系统理论广泛用于军工装备的评估评价中,这也是高振东敢放心大胆的拿出来用的原因,至于他为什么知道,因为在导师的要求下,他查了不少论文呗。
见大家都还在半懂不懂状态,高振东干脆走向黑板,拿着粉笔,用向总报告中的数据,列起了GM(1,1)模型的偏微分方程,开始当场计算。
一边算,还一边对向总道:“向总,我相信你们在这次会议的报告定稿之后,应该还有一些后续监测的数据吧?”
大家一听,知道他要做什么了,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直接拿结果出来比对比对,对得上,那就说明这个方法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大家要的不是100%,而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和证据支撑,将事情的置信度推到一定的限度即可,什么事情都要百分百的把握,那也就不用做事了。
而高振东这个办法,也是一种很好的佐证。
至于高振东和向总他们所在底下合谋串通这种事情,大家想都没想过,不至于,他们都是各自系统内有头有脸的人物,犯不上。
虽然时间比较紧,但是好在这个方法本身计算量就不大,向总他们的数据量也不大,加上高振东强化脑袋忒好使,所以算起来速度也还不慢。
一个会议室的人,就这么看着高振东当场在黑板上笔走龙蛇,奋笔疾书。
一个一个的数据在黑板上罗列而出,最后,高振东根据预测数据,在黑板上拟合了一条曲线出来。
画完最后曲线的最后一笔,在坐标系上添上单位,高振东把粉笔一扔,转头对应化所的领导道:“领导,你们可以请向总拿他们的后续监测数据和这个曲线做比对,应该相去不远。”
然后头也不回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动作行云流水,无比自信。
真男人,从不回头看黑板。
高振东之所以有这个信心,实在是因为向总他们这个事情相对比较简单,而且最核心的元素腐蚀速率,是线性的。这么好的条件,利用日后已经得到验证和广泛应用的理论,这都整不出个漂亮结果来,高振东还真就不信了。
看着高振东自信洒脱的动作,大家还没验证都已经差点相信他的话了,主要是这货实在是装得太圆润了。
高振东这一点,是来自前世导师的教导,导师原话是:“你在做答辩和汇报的时候,一旦上场,就不要再去担心报告或者论文的质量问题,因为已经改不了了。你要拿出气势来,就是那种错了都认为自己对的气势,大大方方,非常自信的做报告,不要畏畏缩缩吞吞吐吐的。这样别人对伱的印象会更好一些,通过的几率也更大一些。”
托导师的福,高振东前世还没学会怎么把报告质量提高,却先学会了做报告的时候怎么装笔了。
不过他装得再圆润,验证还是要验证的。
向总拿出后续监测数据,这些数据虽然因为时间问题没有写进汇报材料中,但是作为补充材料他还是带过来的,想着没准儿有用,结果这就用上了。
(本章完)
定调子这种事情,不是在相关事务上够身份的人,那是定不了的,因为没人在意,说得再多也只能是个人意见,反之,就算是个人意见,那也能是一种调子。
所有人心里都是一喜,毕竟总体上,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疑虑,但是都还是希望能提早推广尿素工业化生产的。哪怕提前一季稻子,那就是多少粮食啊。
所以高振东这落地有声的话一说,所有人心里都是一阵轻松,有权威的人发话了,那就有希望了。
高振东先说材料本身的情况:“对于这个材料,我作为研究人,心里是有数的,其性能随着腐蚀的耗损速度是基本呈线性的,在可控范围内,不存在性能急剧劣化的情况,因此其总体寿命是可以预测的。”
有了高振东这句话,大家就放下了一半的心。
“不论是理论、金相,还是实测数据,都证明了这一点。”
这一点非常重要,有的材料或者系统,存在突变点,也就是当性能或者某一项特性参数损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某些特性参数会有断崖式的下跌或剧烈变化。
这种就比较难办,因为突变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高振东先明确了这点,给大家吃下了第一個定心丸,然后才说起了自己的第二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比较抽象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它还不存在。
“另外,对于向总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我也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基本是可靠的,只要设计、制造、施工各方面不出问题的话。”
这话就说得比较玄了,所有人都好奇高振东是怎么分析,得出这个结论的,这其中,甚至包括了化学研究所的胡所和向总本人。
我们自己手握数据,都没法分析出来,你是怎么分析的?
不过这个话,谁都没有说,还是那个原因,他是尿素钢的研究者,也许他手上还掌握着别人不知道的技术和秘密呢。
高振东用来分析的技术,的确是别人不知道的,不过和尿素钢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而是从控制论的角度出发的。
“刚才趁大家在发言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常用的分析方法,根据向总他们报告中的数据,建模分析过整套生产线的腐蚀寿命,结论是完全符合要求。”
所有人听见他的话,肃然起敬,建模分析啊
别说那个年代了,就算是到了高振东前世那个时候,一旦说到数学建模分析,大家第一反应,仍然是:“我艹,这个高级。”
在理工科范围内,数学天然就站在金字塔的顶端,这个没办法。
不过还是有人有些疑虑,这个人不是别人,恰好是向总自己。
因为他对自己报告中的数据最清楚,他非常明白,报告中的数据量想要支撑一个模型,并达到可以分析和预测的地步,是远远不够的。
他也渴望能加快尿素工业化生产的步伐,但是如果要以高振东的信誉为代价的话,他觉得还是不合适,高主任牺牲太大了。
所以他非常委婉的道:“高主任,因为时间短,我们的数据不太多,并且没有太好的规律性。”
他也没说高振东算得不对,而是把原因主动归咎到了时间紧数据质量不是很好上面。
高振东明白他的意思,笑道:“这个方法比较特殊,对于数据的量没有太高的要求,我叫它灰色系统理论。”
此话一出,四座皆惊。
高振东这个话实在是太过惊人了,完全颠覆了现有的理论和直觉。
这倒不是其他人没见识,而是高振东这个话,实在是太过超前。
和灰色系统理论有那么一点点像的控制论,应该可以追溯到模糊控制理论,但是模糊控制理论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是在1965年。
也就是说,能让人理解的、有一点点相似度的理论,都还有好几年才会出现,更别说灰色系统理论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才诞生于我国了。
而且模糊控制理论,实际上它研究的对象,还是基于白色系统,也就是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对应的,信息完全未知的系统,就是“黑色系统”,信息化中常提到一个相关概念,“黑箱”。
而灰色系统,顾名思义,处于两者中间,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
高振东见大家都一副“我看你怎么吹牛笔”的表情,只好先把灰色系统理论先介绍了一下。
高振东花了十多分钟,大概介绍了一下灰色系统理论,最后总结道:“这种方法好处是样本量小、对样本规律性分布要求不高、计算工作量小、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一致、可用于近中长期预测,而且预测精度还比较高。”
不过这个理论实在是太过超前,对现在的所有人来说都极为抽象,只有极少数人算是听懂了一点儿。
“高主任,你的意思是能凭空预测出结果来?”
高振东摇摇头:“不是凭空,还是需要数据支撑的,但是对数据的要求比较低。而且对于评估对象和评估类型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其预测方法也是有限的。”
听见他实事求是的话,大家反而放心一点了,就怕他来个能无中生有,那就真是听鬼故事了。
高振东又简单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五种预测方法,然后道:“向总他们这个问题,由于材料的腐蚀劣化速度稳定性的原因,恰好属于其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数列预测’的范畴,可以直接建立GM(1,1)预测模型进行预测。”
简单?高主任你是在重新定义“简单”么?绝大部分人在心里暗暗吐槽高振东。
实际上在日后,灰色系统理论广泛用于军工装备的评估评价中,这也是高振东敢放心大胆的拿出来用的原因,至于他为什么知道,因为在导师的要求下,他查了不少论文呗。
见大家都还在半懂不懂状态,高振东干脆走向黑板,拿着粉笔,用向总报告中的数据,列起了GM(1,1)模型的偏微分方程,开始当场计算。
一边算,还一边对向总道:“向总,我相信你们在这次会议的报告定稿之后,应该还有一些后续监测的数据吧?”
大家一听,知道他要做什么了,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直接拿结果出来比对比对,对得上,那就说明这个方法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大家要的不是100%,而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和证据支撑,将事情的置信度推到一定的限度即可,什么事情都要百分百的把握,那也就不用做事了。
而高振东这个办法,也是一种很好的佐证。
至于高振东和向总他们所在底下合谋串通这种事情,大家想都没想过,不至于,他们都是各自系统内有头有脸的人物,犯不上。
虽然时间比较紧,但是好在这个方法本身计算量就不大,向总他们的数据量也不大,加上高振东强化脑袋忒好使,所以算起来速度也还不慢。
一个会议室的人,就这么看着高振东当场在黑板上笔走龙蛇,奋笔疾书。
一个一个的数据在黑板上罗列而出,最后,高振东根据预测数据,在黑板上拟合了一条曲线出来。
画完最后曲线的最后一笔,在坐标系上添上单位,高振东把粉笔一扔,转头对应化所的领导道:“领导,你们可以请向总拿他们的后续监测数据和这个曲线做比对,应该相去不远。”
然后头也不回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动作行云流水,无比自信。
真男人,从不回头看黑板。
高振东之所以有这个信心,实在是因为向总他们这个事情相对比较简单,而且最核心的元素腐蚀速率,是线性的。这么好的条件,利用日后已经得到验证和广泛应用的理论,这都整不出个漂亮结果来,高振东还真就不信了。
看着高振东自信洒脱的动作,大家还没验证都已经差点相信他的话了,主要是这货实在是装得太圆润了。
高振东这一点,是来自前世导师的教导,导师原话是:“你在做答辩和汇报的时候,一旦上场,就不要再去担心报告或者论文的质量问题,因为已经改不了了。你要拿出气势来,就是那种错了都认为自己对的气势,大大方方,非常自信的做报告,不要畏畏缩缩吞吞吐吐的。这样别人对伱的印象会更好一些,通过的几率也更大一些。”
托导师的福,高振东前世还没学会怎么把报告质量提高,却先学会了做报告的时候怎么装笔了。
不过他装得再圆润,验证还是要验证的。
向总拿出后续监测数据,这些数据虽然因为时间问题没有写进汇报材料中,但是作为补充材料他还是带过来的,想着没准儿有用,结果这就用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