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天一生水
孙朝阳点了点头:“我打算绕着一个主题,写二十来篇散文,每篇三五千字不等。等写完,结成一个集子,出个实体书。如果您同意,我可以每月给杂志提供一篇稿子。”
毛大姐:“连载?”
“散文哪里有连载的,可以做一个系列。”悲夫:“主题是什么?”
孙朝阳:“上次研讨会,文学评论家们对我有看法,甚至有恶意,正如主任你刚才所说的,他们的攻讦点是我的东西太俗格调太低。我学作文学的是赵树理孙犁,学的是老舍,走的是人间烟火气的俗文化路线。各人有各人的创作理念,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这场攻击已经在影响到我的现实生活,我需要写点雅致的东西为自己正名。”
“我这个系列散文的主题是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化,你们知道的,我经常在外面跑,在苏州江南水乡拍戏的时候,江南是人文荟萃之地,从古到今出现了多少文人墨客,唐伯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茅盾、叶圣陶。后来又去内蒙,看到了天苍苍野茫茫,看到了唐都护府城。看着那一轮明月,看着古道西风,先辈边塞诗人的红旗半卷出辕门,青海长云暗雪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些诗句,那些古人的吟唱之声忽然在我胸臆响起。原来他们一直都在,都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骨髓里。是的,我写过寻根文学,这些都是我的根。”
“我打算写各地的名胜古迹,写那些名胜古迹后面的故事,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孙朝阳:“如果悲夫同志你准我的假,我每月给杂志提供两篇散文,直至写完这个系列。”
听他这么一说,众人的脸色都变了。
《中国散文》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作者,缺好作者和名作者。
散文因为体量小,社会影响力小,稿费又低,真正的名作家都不太爱写的。即便写了,也是随手练笔,稿子积攒到一定数量,人家直接结集出版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发表在杂志上?就算要发表,我发报纸文艺副刊,好歹发行量大,读者也多啊!
而投稿到《中国散文》的大多是文艺爱好者和小作家,写得实在不成,可读性极差。也就上一期换了新思路,刊物勉强有了点口碑。
杂志社实在是太缺作者了,缺好作者,缺稳定输出的优秀作家。
孙朝阳的写作功力和在新一批作家里的份量不用多说,他的小说本本都畅销,已经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出道后就拿到过两项国家级大奖,有他为杂志供稿,《中国散文》不就活了?
以前编辑室也不是没有想过让孙朝阳写几篇文章,为杂志撑撑场子。无奈一是纪律不允许,二是孙朝阳可瞧不起散文这点边角余料的稿费,人家写小说多赚钱啊。而且,孙朝阳经过一年多高强度写字之后,如今正处于休假模式,按照他的话来说,一看到文房四宝就想吐,都落下生理性反感了。
悲夫很激动,道:“朝阳你的《棋王》就是写传统文化的,现在再写这方面内容,正合适。寻根文学嘛。如果你能把下个月的稿子给我写出来,且质量上乘,这个假我也不是不能准。但如果糊弄事情,那可不行。先给稿子,我再准假。”
孙朝阳:“君子一言。”
悲夫:“快马一鞭。”
孙朝阳:“不就是要稿子吗,我今天就给你。”
悲夫:“你有存稿。”
孙朝阳:“我马上写。”
毛大姐失惊:“马上写,你现在就要写一篇三五千字的散文?”
孙朝阳:“不,两篇。时间紧迫啊同志们,我明天还要去央视呢!身逢绝域原拼命,事到关心每怕真。”
“一天之内写一万字,你疯了?”毛大姐头皮发麻。
在这个没有电脑打字的时代,作家们的写作速度其实是很慢的。每日两千字,一年一部作品已经是相当勤奋的。一天一万字,那不是胡来吗?
孙朝阳说罢就掏出钢笔,发现没有墨水了。就拧开了,饱饱地吸了一管墨汁,用手指弹了弹橡胶墨囊:“开工!”
然后就在稿子上写下题目,《风雨天一阁》。
经过一年多高强度的码字训练,孙朝阳写字的速度非常快。他用的是行书,一动起手来,右手如龙在纸上游走,满屋都是沙沙声,又好像是春蚕正在啃食桑叶。
他一边写,还一边跟毛大姐聊:“大姐,我当初都是答应了大林,如果将来在我们杂志上发表作品,由他来做责编,说话得算话。”
孙朝阳写一页稿子,毛大姐就接过去看一页,只片刻就知道孙朝阳文章的老辣,也知道这个系列作品一旦问世会是何等的光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特别是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时候,那是一步都不能让。
毛大姐:“我是学中文的,大林学的是美术,专业不对口,他懂什么文学?”
大林恼了:“大姐,有你这么抢生意的吗?”
眼见着就要吵起来,悲夫忙制止他们:“你们共同做朝阳的责编吧,总不可能抢我总编的位置吧,要注意团结。”
稿纸一页页在三人手中传递,《风雨天一阁》这篇文章的内容逐渐成型。
在他们眼前,仿佛有一幅江南烟雨画卷徐徐展开。雨水从天上落下来,落到小河上,水面泛起阵阵涟漪,落到青石板路面上,在昏黄灯光中,闪闪发亮。
我们的主人公,古人范钦撑着一把油纸伞正行走在一座小石桥上。
这里是四百多年前的古城宁波。
强烈的使命感让范钦在烟雨中抬起头来,看着身周涌动的水气,他打算做一件事情。他要当一个伟大的藏书家,将知识和文化薪火相传。
天一生水。
宁波天一阁诞生了。
范钦耗尽家产收集天下图书,藏在家中的《天一阁》里,并在过完八十岁生日那天去世。死前留下家训,将来家里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许变卖藏书,不能让外人进入藏书楼。
于是,范钦儿子去世的时候也留下同样的家训,范钦儿子的儿子去世的时候也是同样对子孙这么说。
《天一阁》藏书就这样壮大,我们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就好像一条河流汇聚于此,被范家人小心舀起,珍藏馆阁。
这是一个伟大的地方,也是神秘的地方,百年以来,没有一个外人能够踏足其中。
但是,有一天,范家人打开藏书楼,迎接尊贵的客人,任由他随意阅读。
因为他是黄宗羲。
因为他妈的,他是黄宗羲啊!
……
那天,江南在下雨。
天一生水。
天一生水。
这水是我们的文明,我们的魂魄。
我们读书,我们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要到哪里去。
毛大姐:“连载?”
“散文哪里有连载的,可以做一个系列。”悲夫:“主题是什么?”
孙朝阳:“上次研讨会,文学评论家们对我有看法,甚至有恶意,正如主任你刚才所说的,他们的攻讦点是我的东西太俗格调太低。我学作文学的是赵树理孙犁,学的是老舍,走的是人间烟火气的俗文化路线。各人有各人的创作理念,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这场攻击已经在影响到我的现实生活,我需要写点雅致的东西为自己正名。”
“我这个系列散文的主题是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化,你们知道的,我经常在外面跑,在苏州江南水乡拍戏的时候,江南是人文荟萃之地,从古到今出现了多少文人墨客,唐伯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茅盾、叶圣陶。后来又去内蒙,看到了天苍苍野茫茫,看到了唐都护府城。看着那一轮明月,看着古道西风,先辈边塞诗人的红旗半卷出辕门,青海长云暗雪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些诗句,那些古人的吟唱之声忽然在我胸臆响起。原来他们一直都在,都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骨髓里。是的,我写过寻根文学,这些都是我的根。”
“我打算写各地的名胜古迹,写那些名胜古迹后面的故事,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孙朝阳:“如果悲夫同志你准我的假,我每月给杂志提供两篇散文,直至写完这个系列。”
听他这么一说,众人的脸色都变了。
《中国散文》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作者,缺好作者和名作者。
散文因为体量小,社会影响力小,稿费又低,真正的名作家都不太爱写的。即便写了,也是随手练笔,稿子积攒到一定数量,人家直接结集出版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发表在杂志上?就算要发表,我发报纸文艺副刊,好歹发行量大,读者也多啊!
而投稿到《中国散文》的大多是文艺爱好者和小作家,写得实在不成,可读性极差。也就上一期换了新思路,刊物勉强有了点口碑。
杂志社实在是太缺作者了,缺好作者,缺稳定输出的优秀作家。
孙朝阳的写作功力和在新一批作家里的份量不用多说,他的小说本本都畅销,已经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出道后就拿到过两项国家级大奖,有他为杂志供稿,《中国散文》不就活了?
以前编辑室也不是没有想过让孙朝阳写几篇文章,为杂志撑撑场子。无奈一是纪律不允许,二是孙朝阳可瞧不起散文这点边角余料的稿费,人家写小说多赚钱啊。而且,孙朝阳经过一年多高强度写字之后,如今正处于休假模式,按照他的话来说,一看到文房四宝就想吐,都落下生理性反感了。
悲夫很激动,道:“朝阳你的《棋王》就是写传统文化的,现在再写这方面内容,正合适。寻根文学嘛。如果你能把下个月的稿子给我写出来,且质量上乘,这个假我也不是不能准。但如果糊弄事情,那可不行。先给稿子,我再准假。”
孙朝阳:“君子一言。”
悲夫:“快马一鞭。”
孙朝阳:“不就是要稿子吗,我今天就给你。”
悲夫:“你有存稿。”
孙朝阳:“我马上写。”
毛大姐失惊:“马上写,你现在就要写一篇三五千字的散文?”
孙朝阳:“不,两篇。时间紧迫啊同志们,我明天还要去央视呢!身逢绝域原拼命,事到关心每怕真。”
“一天之内写一万字,你疯了?”毛大姐头皮发麻。
在这个没有电脑打字的时代,作家们的写作速度其实是很慢的。每日两千字,一年一部作品已经是相当勤奋的。一天一万字,那不是胡来吗?
孙朝阳说罢就掏出钢笔,发现没有墨水了。就拧开了,饱饱地吸了一管墨汁,用手指弹了弹橡胶墨囊:“开工!”
然后就在稿子上写下题目,《风雨天一阁》。
经过一年多高强度的码字训练,孙朝阳写字的速度非常快。他用的是行书,一动起手来,右手如龙在纸上游走,满屋都是沙沙声,又好像是春蚕正在啃食桑叶。
他一边写,还一边跟毛大姐聊:“大姐,我当初都是答应了大林,如果将来在我们杂志上发表作品,由他来做责编,说话得算话。”
孙朝阳写一页稿子,毛大姐就接过去看一页,只片刻就知道孙朝阳文章的老辣,也知道这个系列作品一旦问世会是何等的光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特别是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时候,那是一步都不能让。
毛大姐:“我是学中文的,大林学的是美术,专业不对口,他懂什么文学?”
大林恼了:“大姐,有你这么抢生意的吗?”
眼见着就要吵起来,悲夫忙制止他们:“你们共同做朝阳的责编吧,总不可能抢我总编的位置吧,要注意团结。”
稿纸一页页在三人手中传递,《风雨天一阁》这篇文章的内容逐渐成型。
在他们眼前,仿佛有一幅江南烟雨画卷徐徐展开。雨水从天上落下来,落到小河上,水面泛起阵阵涟漪,落到青石板路面上,在昏黄灯光中,闪闪发亮。
我们的主人公,古人范钦撑着一把油纸伞正行走在一座小石桥上。
这里是四百多年前的古城宁波。
强烈的使命感让范钦在烟雨中抬起头来,看着身周涌动的水气,他打算做一件事情。他要当一个伟大的藏书家,将知识和文化薪火相传。
天一生水。
宁波天一阁诞生了。
范钦耗尽家产收集天下图书,藏在家中的《天一阁》里,并在过完八十岁生日那天去世。死前留下家训,将来家里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许变卖藏书,不能让外人进入藏书楼。
于是,范钦儿子去世的时候也留下同样的家训,范钦儿子的儿子去世的时候也是同样对子孙这么说。
《天一阁》藏书就这样壮大,我们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就好像一条河流汇聚于此,被范家人小心舀起,珍藏馆阁。
这是一个伟大的地方,也是神秘的地方,百年以来,没有一个外人能够踏足其中。
但是,有一天,范家人打开藏书楼,迎接尊贵的客人,任由他随意阅读。
因为他是黄宗羲。
因为他妈的,他是黄宗羲啊!
……
那天,江南在下雨。
天一生水。
天一生水。
这水是我们的文明,我们的魂魄。
我们读书,我们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