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永安城
“就叫永安城,希望我们荆扬和益州永远安定。”这寓意倒是很好,但孙邵不明白的是,鱼复终不是自己的地盘,主公为何非要替人家改名?
“永安……永安!”刘璋喃喃地说着,在考虑是不是要采纳。
“你们以为呢?”
手下诸臣只是议论纷纷,却没有回话。刘璋只好拍板了:“好,就叫永安城!”
孙邵连忙躬身:“此事宜早不宜迟,州牧应尽快指定两个人,与我对接,我好方便推进此事。”
事情谈完,孙邵就匆匆告退了。
他走后,刘璋又问诸臣:“你们谁愿意接此重任呢?或举荐他人接此任。”
手下之人又在议论纷纷,这时黄权拱手说道:“州牧,我愿意举荐一人。”
“谁?”
“牛鞞县县令董和董幼宰。”
“谁?我怎么没听说过此人?且他只是一县令,接任此事,会不会显得我不重视此事?”
黄权与董和相识,知道董和是南郡枝江人,早年迁入益州,却时常有想念家乡之举。于是他才举荐董和过去,鱼复距离枝江要比成都近很多,董和偶尔还能回回家。
“不会,董县令虽只为县令,但才华横溢,对治理地方很有办法,且他擅长商贸之事,是此事的不二人选。”
刘璋对黄权的话略有不满,因为黄权称董和才华横溢,实际董和只不过是个县令,这不是表明他不重用人才吗?
他想了想,还是答应了:“那就是如公衡所言,改任这个董和为鱼复县令……不对……是永安县令。让他继续督造永安城,但作为商贸之地,城墙无须修得太高太厚,应尽快完工使用。”
刘璋又问:“那么,让谁驻军永安呢?”
过了半晌,王累推荐了个人物:“州牧,可将巴郡治所迁到永安,让巴郡太守严颜率五千军队驻守于永安。”
“严颜?”
“正是,严颜乃一名老将,处事沉稳,且名震巴郡,盗贼畏之,可为州牧守住永安,保永安周全。”
“好!那就传令严颜,让他驻守永安。”
……
四天后,孙邵便见到了这个董和。董和年纪三十多岁,装扮儒雅。孙邵与他交谈一番,便觉得此人颇有才华,行事沉稳,算是个不错的人才。于是,孙邵很快向刘璋告辞,与董和往永安而去。
虽然和陈飚的关系好了些,但刘璋在张松、法正等人的建议下,仍是答应再向刘备资助一批粮草,然后督促刘备出兵。
王累曾几次力劝,甚至要死谏,刘璋终是不采纳。黄权却没怎么再进言,只是在王累死谏时,把王累给救了下来,他不想让王累真的死了。
王累哪里知道,是法正的话打动了刘璋。法正曾说,天下诸侯,只有刘备和刘璋是汉室宗亲,如果两人再不合作,大汉也就完了。刘璋不喜战事,却仍希望刘备能振兴大汉。
严畯也猜不透刘璋的想法,再加上他已经在成都待了四个月了,实在是待腻了,也向刘璋提出要走人了。他见到了刘璋。
“州牧,今日前来,是向州牧告辞的。”
刘璋心中有些不忍:“哦,曼才先生要回庐江?莫非是嫌我招待不周?”
“并非如此,我来成都已有数月,想念家中老母及妻儿,且我乃字典的主编,也得回去督促编撰工作,实在是不得已。”
刘璋自知自己不能挽留,心中感叹。王累这些日子跟严畯交往颇多,两人可谓是臭味相投,尤其是严畯只是一心编撰字典,从不插手事宜,让他对严畯很是认可。
“州牧,曼才先生从扬州远道而来,与我益州文人交流,不如,我益州也派些人去扬州,相互走访往来,亦是礼仪。”
听到王累的话声音,刘璋有些厌恶,两人因刘备之事闹得不太愉快。这时,刘璋灵机一动。
“你说得对,这事我便给你吧!你召集我益州的一些文人,去扬州拜访一番。”
王累听了脸一黑,这不是明摆着看他不顺眼,想把他打发到外地吗?想不到自己一番忠言,州牧不采纳也就算了,竟还生出厌烦之心来。
他顿时感到心灰意冷,沉默了半晌,他又拱手向着刘璋:“既然州牧这么说了,那我就去一趟扬州,只是不在州牧身边,不能为州牧出谋划策或进言,心中感到愧疚。”
“无妨,我身边亦有诸多能臣,再者,你去扬州一段时间后,终究还是要回来的。”
王累看到刘璋似乎没有挽回之意,甚至连表面的挽回都没有,心知这次刘璋真的对他很恼怒。
几天之后,严畯离开成都之时,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些十几个益州的名士,包括王累在内。
其中有些人甚至还把家眷也带上,很明显是打算一去不复返。来敏、许慈其实都是荆州南阳人,许靖是豫州汝南人。三人听严畯所说,现在荆州和扬州很好,就想着先去皖城看一下,有机会就回回家乡,所以三人把家眷都带上。益州离家还是太远了,搞不好一辈子都回不去。
……
合肥北门,夏侯惇每天都会来城下转一圈,即便不攻城也是如此。这天,他到城下看了一下情况,又巡视完军队,之后就带着几个亲信将领在河边查看水源。
突然,他发现一只鸟停在河边的树上,心中一动。好久没有狩猎了,没事就打点野味,给自己加加餐。
于是,他取出弓箭,拉弓上弦,一箭射了过去。那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射中了那鸟,鸟从树上掉了下来。他身边的一名亲兵立马跑过去,想把鸟捡回来。
“将军,将军!”亲兵抓着鸟跑了回来,一边跑一边高声叫着。
“叫什么叫?”战事不利,夏侯惇心情一向不好,也不管着自己的嘴。
亲兵跑了过来,一手拿着鸟,一手拿着张纸:“将军,这鸟的腿上竟绑了张纸。”他把纸递给夏侯惇,夏侯惇随手接过一看,顿时脸色大变。
“永安……永安!”刘璋喃喃地说着,在考虑是不是要采纳。
“你们以为呢?”
手下诸臣只是议论纷纷,却没有回话。刘璋只好拍板了:“好,就叫永安城!”
孙邵连忙躬身:“此事宜早不宜迟,州牧应尽快指定两个人,与我对接,我好方便推进此事。”
事情谈完,孙邵就匆匆告退了。
他走后,刘璋又问诸臣:“你们谁愿意接此重任呢?或举荐他人接此任。”
手下之人又在议论纷纷,这时黄权拱手说道:“州牧,我愿意举荐一人。”
“谁?”
“牛鞞县县令董和董幼宰。”
“谁?我怎么没听说过此人?且他只是一县令,接任此事,会不会显得我不重视此事?”
黄权与董和相识,知道董和是南郡枝江人,早年迁入益州,却时常有想念家乡之举。于是他才举荐董和过去,鱼复距离枝江要比成都近很多,董和偶尔还能回回家。
“不会,董县令虽只为县令,但才华横溢,对治理地方很有办法,且他擅长商贸之事,是此事的不二人选。”
刘璋对黄权的话略有不满,因为黄权称董和才华横溢,实际董和只不过是个县令,这不是表明他不重用人才吗?
他想了想,还是答应了:“那就是如公衡所言,改任这个董和为鱼复县令……不对……是永安县令。让他继续督造永安城,但作为商贸之地,城墙无须修得太高太厚,应尽快完工使用。”
刘璋又问:“那么,让谁驻军永安呢?”
过了半晌,王累推荐了个人物:“州牧,可将巴郡治所迁到永安,让巴郡太守严颜率五千军队驻守于永安。”
“严颜?”
“正是,严颜乃一名老将,处事沉稳,且名震巴郡,盗贼畏之,可为州牧守住永安,保永安周全。”
“好!那就传令严颜,让他驻守永安。”
……
四天后,孙邵便见到了这个董和。董和年纪三十多岁,装扮儒雅。孙邵与他交谈一番,便觉得此人颇有才华,行事沉稳,算是个不错的人才。于是,孙邵很快向刘璋告辞,与董和往永安而去。
虽然和陈飚的关系好了些,但刘璋在张松、法正等人的建议下,仍是答应再向刘备资助一批粮草,然后督促刘备出兵。
王累曾几次力劝,甚至要死谏,刘璋终是不采纳。黄权却没怎么再进言,只是在王累死谏时,把王累给救了下来,他不想让王累真的死了。
王累哪里知道,是法正的话打动了刘璋。法正曾说,天下诸侯,只有刘备和刘璋是汉室宗亲,如果两人再不合作,大汉也就完了。刘璋不喜战事,却仍希望刘备能振兴大汉。
严畯也猜不透刘璋的想法,再加上他已经在成都待了四个月了,实在是待腻了,也向刘璋提出要走人了。他见到了刘璋。
“州牧,今日前来,是向州牧告辞的。”
刘璋心中有些不忍:“哦,曼才先生要回庐江?莫非是嫌我招待不周?”
“并非如此,我来成都已有数月,想念家中老母及妻儿,且我乃字典的主编,也得回去督促编撰工作,实在是不得已。”
刘璋自知自己不能挽留,心中感叹。王累这些日子跟严畯交往颇多,两人可谓是臭味相投,尤其是严畯只是一心编撰字典,从不插手事宜,让他对严畯很是认可。
“州牧,曼才先生从扬州远道而来,与我益州文人交流,不如,我益州也派些人去扬州,相互走访往来,亦是礼仪。”
听到王累的话声音,刘璋有些厌恶,两人因刘备之事闹得不太愉快。这时,刘璋灵机一动。
“你说得对,这事我便给你吧!你召集我益州的一些文人,去扬州拜访一番。”
王累听了脸一黑,这不是明摆着看他不顺眼,想把他打发到外地吗?想不到自己一番忠言,州牧不采纳也就算了,竟还生出厌烦之心来。
他顿时感到心灰意冷,沉默了半晌,他又拱手向着刘璋:“既然州牧这么说了,那我就去一趟扬州,只是不在州牧身边,不能为州牧出谋划策或进言,心中感到愧疚。”
“无妨,我身边亦有诸多能臣,再者,你去扬州一段时间后,终究还是要回来的。”
王累看到刘璋似乎没有挽回之意,甚至连表面的挽回都没有,心知这次刘璋真的对他很恼怒。
几天之后,严畯离开成都之时,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些十几个益州的名士,包括王累在内。
其中有些人甚至还把家眷也带上,很明显是打算一去不复返。来敏、许慈其实都是荆州南阳人,许靖是豫州汝南人。三人听严畯所说,现在荆州和扬州很好,就想着先去皖城看一下,有机会就回回家乡,所以三人把家眷都带上。益州离家还是太远了,搞不好一辈子都回不去。
……
合肥北门,夏侯惇每天都会来城下转一圈,即便不攻城也是如此。这天,他到城下看了一下情况,又巡视完军队,之后就带着几个亲信将领在河边查看水源。
突然,他发现一只鸟停在河边的树上,心中一动。好久没有狩猎了,没事就打点野味,给自己加加餐。
于是,他取出弓箭,拉弓上弦,一箭射了过去。那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射中了那鸟,鸟从树上掉了下来。他身边的一名亲兵立马跑过去,想把鸟捡回来。
“将军,将军!”亲兵抓着鸟跑了回来,一边跑一边高声叫着。
“叫什么叫?”战事不利,夏侯惇心情一向不好,也不管着自己的嘴。
亲兵跑了过来,一手拿着鸟,一手拿着张纸:“将军,这鸟的腿上竟绑了张纸。”他把纸递给夏侯惇,夏侯惇随手接过一看,顿时脸色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