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了老娘的训斥,赵满奎也查看了一下李胜利建的简易熏房。

    看到里面挂满尺许长的大鱼,他跟老爹赵四海一样,也对李胜利刮目相看了。

    洼里村虽说前有水泊背靠山林,但只是一个以种粮为主的小村子。

    周边也没有什么像样的集市,加上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打猎捕鱼只是补充自家餐桌的手段。

    没有渔猎的传统,上山打猎下水抓鱼对洼里的村民来说,也是很有难度的。

    前两年,两个进山打兔子的傻货,将彼此当做了兔子,一人放了一枪。

    好悬用的是土火药,只是将彼此打成了麻子脸,这要是村部里的步枪,两个傻货都得交待在小山坡上。

    禁止上山打猎之后,赵满奎想方设法的弄了一批水库里淘汰的拦网,以打渔的手段,来补充肉食。

    可结果也就那样,偶尔运气好能捕上几条大鱼,更多的时候,只能网到一些小杂鱼。

    说句实在话,让壮劳力去水泡子里撒网,还真不如用村里的手榴弹炸鱼。

    就是夏天在水泡子里玩的小孩子们,抓的鱼都比网到的多。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洼里人这几年能吃饱了,人们心里的想法也就多了。

    像赵老敢那样的懒人,都要换身军大衣了,杂粮充足的前提下。

    村里许多家都想扩大养殖的规模,鸡鸭已经不能满足村里人的需求了。

    今天赵满奎在村部,跟村干部们商量的就是能不能家家养猪的问题。

    这个问题上面是有明确答复的,这个村里人也知道。

    但偷着养的说法,在村里也是有很多人支持的。

    一头猪养上一年,至少能卖大几十块,给猪吃的好点,养个大肥猪出栏,那就是一百多块的收入。

    一百多块,如今在哪都算是大钱,别说村民们意动,就是赵满奎也在想着,该在哪偷偷养上一批小猪崽。

    “赵大哥回来了。”

    刚刚在厢房收拾了一下的李胜利,见赵满奎对着自己的简易熏房发呆。

    以为这事儿不能做,就主动上前打了招呼。

    “兄弟,这是你教他们抓的鱼?”

    对于撒网捕鱼,赵满奎还是停留在抓鱼的阶段,看着面前沉稳的小子,他心里也有了问计的想法。

    “嗯!

    上学的时候,看的杂书多点,在书上看过,今天让有方他们试了一下,效果挺好。

    赵大哥,是不是抓这么多不妥?”

    虽说知道大致的时代特征,但这时候的许多事儿,以后都是云烟缭绕的,许多细处的东西,李胜利是不了解的。

    对赵家而言,他只是一个过客,别因为几条鱼给人家带来麻烦才是正理。

    “都是天生地养的玩意儿,抓多少随意,还是读书长本事啊!

    兄弟,老哥问你一个问题,咱们村里的人,想要户户养猪,你怎么看?”

    大利当前,赵满奎心里拿捏不定,在心里他是支持家家养猪的。

    但与上面的说法相悖,作为村支书,他心里又多少有些胆虚。

    “老哥,这事儿上面是有明确说法的,不能干。

    村里应该是可以养猪的,多养几头不就行了?”

    李胜利清楚的知道现在是六五年,赵满奎想要家家户户都养猪。

    这个想法是很不错的,也能带着全村人致富,至于行不行,李胜利只能说一句很刑。

    这位致富带头人,碰上接下来的风雨,只怕会死的很惨。

    “兄弟,村里养猪是有计划的,这不今年的出栏量,乡里就给了十五头。

    猪是不愁卖的,就是不怎么敢多养。

    上面查的严,村里的猪圈,多养个十头八头的,还能说是怕碰上猪病。

    咱们村一百零三户人家,一多半的人都想养猪。

    二十多头,跟五六十头,差了一大半,是个有眼的就能看明白。”

    猪是大牲口里的稀罕物,要的多养的少,养多少全看乡里的计划。

    这也是赵满奎不理解的地方,本来多养几头猪,就能带着全村人过上好日子。

    可乡里就是不让养,一切都按计划来,如果能放开了养。

    赵满奎别的不敢保证,两三年的时间,让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三大件是没问题的。

    “老哥,变通一下也不是不行。

    你看村里的渔网就放在地窝棚里,想要偷着养猪,弄个地窝棚不就行了?”

    偷着养,就是李胜利给出的办法,但他忽略了人心,在他看来有钱可赚,大家伙还不得一起上啊?

    “这不行,村里人多,有人想养,但有人嫌脏不想养。

    偷着养了,到时候卖了钱,万一那些不养的眼红,这事儿就大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到哪都有的实际情况,赵满奎这么一说,李胜利也就知道了问题的关键点在哪。

    “这个简单,老哥,咱们村里有互助组一说吧?”

    对于这事儿,李胜利还是有点发言权的,当年做扶贫的医疗援助,他听人说起过。

    “有,这是上面大力提倡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嘛!

    兄弟,这里有什么说道?”

    李胜利的说法,让赵满奎也摸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只是心里还有些模糊罢了。

    “不想养的无非嫌脏、嫌累。

    想养的就是想多赚钱。

    事情要顺利的进行,就要堵上所有人的嘴。

    让想养的养猪,让不想养的得利,只能这么做了。

    在村里建上互助组,一个想养的农户,带上几个不想养的。

    养猪的负责出场地、出力气,不想养的负责出饲料,到时候两两得利,这事儿就能瞒得住。

    老哥,我就随口一说,有不对的地方,也别往心里去。”

    说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李胜利也不忘打一个预防针。

    这时候做这样的事儿,确实有些不合时宜,但还是那句话,人往高处走。

    洼里的余粮多了,自然要向养殖业进军,这也是传统小农经济的固定模式。

    做工厂,洼里应该是不具备实际条件的,通过养殖积累原始资金,虽说有些悖离,但也算是干干净净的。

    “还是读书有见识啊!

    你老弟的法子太好了,这样一来,咱们村的好日子可就不远了。

    老弟,等第一批猪出栏,老哥做主,给你送去半扇。”

    李胜利的法子简单,操作也容易,有了办法剩下的赵满奎一想也就透彻了。

    咧嘴大笑的同时,赵满奎也给他许了愿,如果这事儿能成,洼里是要好好感谢李胜利的。

    “老哥,这事儿可一定要注意保密。

    你都说了上面查的严,万一漏了,可不是小事儿。”

    投机倒把的罪名有多大,赵满奎比李胜利清楚的多。

    但为了过上好日子,就不得不冒一些风险。

    好在洼里是传统的村子,村里以赵、张、王三大姓为主,村民几乎都是沾亲带故的。

    如果是后安排的村子,这事儿赵满奎就不敢做的。

    “知道、知道。

    这事是要命的,老哥清楚着呢!

    但为了活得好,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因为想通了关键点,赵满奎很高兴,敷衍的应了几声,就拉着李胜利进了正屋。

    好日子有了盼头,他也来了酒兴,让老大拿来昨晚那坛地瓜烧,不等饭菜上桌就喝了一碗。

    “你都这岁数了,还是支书,就不能稳重点?

    一顿不喝,能馋死吗?”

    见二儿子进屋就闷了一碗酒,不能畅饮的赵四海气不打一处来,张口就训斥了几句。

    “爹,今天遇上好事儿了,心里高兴。

    您也别多问,这事儿不能说。

    胜利,你也来一碗。”

    想着人多嘴杂,尤其是半大的孩子不知轻重,想要偷偷养猪的事,赵满奎也没给老爹透露。

    只是一个劲儿的喝着酒,还想着把李胜利也拉进圈子里。

    “老哥,我就不跟你喝了,岁数小身体弱,等过两年再说吧。”

    酗酒不利于身体的发育,这是常识,但李胜利还是忍不住抿了一口。

    少喝一点,不仅舒筋活血,还能体会一下微醺的感觉,在他看来小酌几杯,也是妙事一桩。

    听了两人的称呼,看了两人的表情,赵四海就知道自己儿子在李胜利身上得了好处。

    至于得了什么好处,他也不关心,只要两人的关系亲密,就是最大的好处。

    赵满奎这边白口干了两碗地瓜烧,饭菜也就上桌了。

    酱焖鱼杂配贴饼子,妥妥的绝配。

    看着飘着红辣椒的油亮鱼汤,闻着带有浓郁焦香的贴饼子,李胜利不由的食指大动。

    大酱也不是东北专有的,咸菜大酱就是北方冬日里的主菜。

    只不过赵家的大酱,不是东北的豆酱,而是玉米大酱,虽说微微有些发涩,但滋味是不减分毫的。

    “胜利,大娘给你熬了半罐鱼油,等走的时候带上。

    鱼油虽说炒菜发腥,但蒸咸菜好吃,等走的时候,再让你大爷给你捞上些咸菜疙瘩。

    到时候在家蒸出来,一顿不得吃五个大馒头?”

    能吃,还能吃好,就是现在最大的愿景。

    收拾鱼杂的时候,姜大娘这边也没浪费鱼肚皮上的脂肪,百十斤鱼熬出了小半罐鱼油。

    虽说鱼油炒菜有土腥味,但蒸咸菜却是正好,听到姜大娘不拿自己当外人,李胜利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嘴里吃着嘎嘣脆的贴饼子,就着咸香辛辣的鱼杂,李胜利也想起了在四九城的家人们。

    与他们相比,自己这两天的日子过的太好了。

    想着每每最后一个吃饭的韩娘们,他的心里也微微有些发酸。

    等明天将山坡上的套子收了,自己也要赶紧回家了。

章节目录

四合院里的老中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墨落皇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墨落皇朝并收藏四合院里的老中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