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章 分兵问题
崇祯二十四年腊月十五,崇祯接到张容从曲阜送来的消息。
他本以为会是曲阜彻底乱起来的好消息。
结果却和想象中的不一样。
曲阜的局势确实严峻了一段时间。
但随着年关将近,很多人都离开曲阜踏上回乡的路途。
曲阜的局势又缓和了许多。
倒孔的事只能继续往后拖。
崇祯知道打死衍圣公易,打垮衍圣公难。
这么说吧。
想要彻底打垮衍圣公的形象和号召力,比击败建奴还要难。
但难归难,不代表没有机会。
只要经过时间的摧残,衍圣公这面旗帜早晚会在读书人的心中彻底倒下。
放下密函,崇祯叹息一声:“时间啊,太慢了。”
“皇爷,”王承恩端着一个托盘,慢步走了进来:“您刚才说时间太慢了,可是奴婢觉得时间太快了。”
“哪儿快了?”崇祯问。
“奴婢刚服侍皇爷您的时候,您可没有白头发,现在您头上已经有白发了。”
“呵呵。”崇祯无奈地笑了笑。
满朝都是老狐狸,随时都要做好和他们斗智斗勇的准备。
其次辽东正在打仗。
前线的风吹草动传回来,都会牵动他的神经。
还有一点。
他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去后宫玩。
时间久了不长白头发才怪呢。
这时王承恩端着托盘来到崇祯面前,将托盘和上面的公文放到了龙书案上。
“这是什么?”崇祯问。
“这是王永吉送来的出兵计划,兵部已经看过了但是没有表态。”王承恩回答。
崇祯拿起托盘里的公文,打开后仔细看了一遍。
王永吉非常狡诈。
为了把自己的责任降到最低,他提交了两套出兵方案。
第一套方案是集合主力从沈阳出发,先取抚顺,再下抚顺关。
拿下萨尔浒后,兵临赫图阿拉。
但是...
这套方案有弊端。
首先出了抚顺后都是山路。
地形复杂不说,道路还蜿蜒曲折。
虽然不影响骑和步兵通行,但是对辎重和火炮的运输影响非常大。
好在有浑河这条河流可以利用。
明军只需要准备一些平底货船,便可以运输辎重以及火炮。
但问题又接踵而至。
明军作战十分依赖火炮。
如果不让火炮随军而行,那么就要在作战前把火炮从船上运到岸上。
首先这不符合打仗的常识。
其次,装卸火炮时需要找到合适的地点(水深的岸边)当做临时码头。
要知道当时的河道都是纯天然的。
临时找到适合当码头的地方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所以,明军只能随军携带火炮行进。
若想在崇山峻岭中携带火炮前行,不但影响行军速度,在选择行军路线时也有诸多限制。
如果建奴在一个地势高且地形狭窄的地方攻阻击明军。
明军火炮和兵力上的优势都将被抵消。
双方一旦陷入僵持的局面,最先无法承受的反而是平辽大军内部。
因为明军的优势太大了。
僵持的时间越久,明军士气越低迷。
王永吉身为平辽总督,当然知道这些弊端。
所以他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优化。
在平辽大军出兵之前,派遣水师从朝鲜登陆。
如果建奴支援朝鲜,那么必然要分兵。
平辽大军则趁时出兵。
就算出现了僵持的局面,平辽大军也可以用车轮战的方式使敌军陷入疲惫之中,打破僵局。
另外。
无数小道消息,锦衣卫情报以及朝鲜人的密函显示,建奴正在通过朝鲜走私物资。
位置就在海州港。
拿下朝鲜不但让建奴少了一个盟友,还能摧毁建奴的走私通道。
既打击了建奴的士气,又对建奴进行了经济封锁。
可谓一举两得。
怕就怕建奴不分兵。
收复朝鲜后,明军还是要面对要不要分兵的问题。
王永吉第二个方案是分兵出击。
第一路兵马从沈阳出发,经抚顺,抚顺关,萨尔浒后直取赫图阿拉。
第二路兵马从辽阳出发,沿着太子河抵达清河堡,穿过鸦鹘关便是赫图阿拉。
第三路兵马有两支。
第一支是收复宽甸堡的黄蜚部。
第二支是郑成功部。
黄蜚所部兵马正驻守在宽甸堡一带。
郑成功要先攻海州港,断掉建奴的走私通道。
然后与黄蜚合兵,一起进攻赫图阿拉。
这三路兵马中沈阳和宽甸堡兵力为实,辽阳的兵力为虚。
虚虚实实,让建奴无法分辨明军主力的位置。
建奴一旦猜错了明军的主攻方向,后果已经不言而喻。
“王承恩,”崇祯将王永吉的奏疏向旁边推了推,“你觉得是分兵好还是集中主力进攻比较合适?”
“奴婢愚钝,不敢胡言乱语。”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回答。
“集中主力进攻就怕陷入僵持,分兵合围又怕被各个击破,确实有点难办啊!”崇祯叹息道。
见崇祯犯愁,王承恩这才看向王永吉的奏疏。
看完之后,王承恩一边给崇祯捶肩膀,一边小声说道:“奴婢私自以为,分兵出击有些不妥。”
“嗯?”崇祯转过头看着王承恩的眼睛:“理由呢?说来听听。”
王承恩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给崇祯捶了一会肩膀后才低声说道:“奴婢记得皇爷之前说过吴三桂的忠心有待考证!”
“朕确实说过类似的话。”崇祯没有否认。
他怀疑吴三桂的事只有他自己以及极少数身边的人清楚。
其他人对此一无所知。
王承恩作为随身太监,当然也知道这件事。
王承恩继续说道:“分兵出击的关键是让建奴搞不清平辽大军主力的位置,如果吴三桂泄了密,建奴完全可以根据我军虚实做相应的部署,到时候恐怕......”
后面的话虽然没说出口,但意思已经显而易见。
崇祯先是点头,随后摇头。
让人无法猜透他的心思。
王承恩见崇祯不说话,再次低声提醒道:“皇爷为何不把对吴三桂的怀疑告诉王永吉?”
崇祯再次摇头。
王承恩既不敢追问,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继续给崇祯捶肩膀。
捶了一会,崇祯才缓缓说道:“有些事是没法说的!”
“奴婢不懂。”王承恩低着头,停止了捶肩膀的动作。
崇祯似是解释,又似是自言自语道:“如果朕把怀疑吴三桂的消息告诉王永吉,王永吉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吴三桂有没有问题,而是认为朕也在怀疑他!”
“在他的意识里,朕肯定也对某个人说过怀疑他的言论。”
“怀疑就像种子,一旦发芽便会茁壮成长。”
“这个消息被平辽大军其他将领知道后,都会陷入同样的担心之中。”
“如此一来,谁还会专心打仗?兵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他本以为会是曲阜彻底乱起来的好消息。
结果却和想象中的不一样。
曲阜的局势确实严峻了一段时间。
但随着年关将近,很多人都离开曲阜踏上回乡的路途。
曲阜的局势又缓和了许多。
倒孔的事只能继续往后拖。
崇祯知道打死衍圣公易,打垮衍圣公难。
这么说吧。
想要彻底打垮衍圣公的形象和号召力,比击败建奴还要难。
但难归难,不代表没有机会。
只要经过时间的摧残,衍圣公这面旗帜早晚会在读书人的心中彻底倒下。
放下密函,崇祯叹息一声:“时间啊,太慢了。”
“皇爷,”王承恩端着一个托盘,慢步走了进来:“您刚才说时间太慢了,可是奴婢觉得时间太快了。”
“哪儿快了?”崇祯问。
“奴婢刚服侍皇爷您的时候,您可没有白头发,现在您头上已经有白发了。”
“呵呵。”崇祯无奈地笑了笑。
满朝都是老狐狸,随时都要做好和他们斗智斗勇的准备。
其次辽东正在打仗。
前线的风吹草动传回来,都会牵动他的神经。
还有一点。
他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去后宫玩。
时间久了不长白头发才怪呢。
这时王承恩端着托盘来到崇祯面前,将托盘和上面的公文放到了龙书案上。
“这是什么?”崇祯问。
“这是王永吉送来的出兵计划,兵部已经看过了但是没有表态。”王承恩回答。
崇祯拿起托盘里的公文,打开后仔细看了一遍。
王永吉非常狡诈。
为了把自己的责任降到最低,他提交了两套出兵方案。
第一套方案是集合主力从沈阳出发,先取抚顺,再下抚顺关。
拿下萨尔浒后,兵临赫图阿拉。
但是...
这套方案有弊端。
首先出了抚顺后都是山路。
地形复杂不说,道路还蜿蜒曲折。
虽然不影响骑和步兵通行,但是对辎重和火炮的运输影响非常大。
好在有浑河这条河流可以利用。
明军只需要准备一些平底货船,便可以运输辎重以及火炮。
但问题又接踵而至。
明军作战十分依赖火炮。
如果不让火炮随军而行,那么就要在作战前把火炮从船上运到岸上。
首先这不符合打仗的常识。
其次,装卸火炮时需要找到合适的地点(水深的岸边)当做临时码头。
要知道当时的河道都是纯天然的。
临时找到适合当码头的地方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所以,明军只能随军携带火炮行进。
若想在崇山峻岭中携带火炮前行,不但影响行军速度,在选择行军路线时也有诸多限制。
如果建奴在一个地势高且地形狭窄的地方攻阻击明军。
明军火炮和兵力上的优势都将被抵消。
双方一旦陷入僵持的局面,最先无法承受的反而是平辽大军内部。
因为明军的优势太大了。
僵持的时间越久,明军士气越低迷。
王永吉身为平辽总督,当然知道这些弊端。
所以他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优化。
在平辽大军出兵之前,派遣水师从朝鲜登陆。
如果建奴支援朝鲜,那么必然要分兵。
平辽大军则趁时出兵。
就算出现了僵持的局面,平辽大军也可以用车轮战的方式使敌军陷入疲惫之中,打破僵局。
另外。
无数小道消息,锦衣卫情报以及朝鲜人的密函显示,建奴正在通过朝鲜走私物资。
位置就在海州港。
拿下朝鲜不但让建奴少了一个盟友,还能摧毁建奴的走私通道。
既打击了建奴的士气,又对建奴进行了经济封锁。
可谓一举两得。
怕就怕建奴不分兵。
收复朝鲜后,明军还是要面对要不要分兵的问题。
王永吉第二个方案是分兵出击。
第一路兵马从沈阳出发,经抚顺,抚顺关,萨尔浒后直取赫图阿拉。
第二路兵马从辽阳出发,沿着太子河抵达清河堡,穿过鸦鹘关便是赫图阿拉。
第三路兵马有两支。
第一支是收复宽甸堡的黄蜚部。
第二支是郑成功部。
黄蜚所部兵马正驻守在宽甸堡一带。
郑成功要先攻海州港,断掉建奴的走私通道。
然后与黄蜚合兵,一起进攻赫图阿拉。
这三路兵马中沈阳和宽甸堡兵力为实,辽阳的兵力为虚。
虚虚实实,让建奴无法分辨明军主力的位置。
建奴一旦猜错了明军的主攻方向,后果已经不言而喻。
“王承恩,”崇祯将王永吉的奏疏向旁边推了推,“你觉得是分兵好还是集中主力进攻比较合适?”
“奴婢愚钝,不敢胡言乱语。”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回答。
“集中主力进攻就怕陷入僵持,分兵合围又怕被各个击破,确实有点难办啊!”崇祯叹息道。
见崇祯犯愁,王承恩这才看向王永吉的奏疏。
看完之后,王承恩一边给崇祯捶肩膀,一边小声说道:“奴婢私自以为,分兵出击有些不妥。”
“嗯?”崇祯转过头看着王承恩的眼睛:“理由呢?说来听听。”
王承恩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给崇祯捶了一会肩膀后才低声说道:“奴婢记得皇爷之前说过吴三桂的忠心有待考证!”
“朕确实说过类似的话。”崇祯没有否认。
他怀疑吴三桂的事只有他自己以及极少数身边的人清楚。
其他人对此一无所知。
王承恩作为随身太监,当然也知道这件事。
王承恩继续说道:“分兵出击的关键是让建奴搞不清平辽大军主力的位置,如果吴三桂泄了密,建奴完全可以根据我军虚实做相应的部署,到时候恐怕......”
后面的话虽然没说出口,但意思已经显而易见。
崇祯先是点头,随后摇头。
让人无法猜透他的心思。
王承恩见崇祯不说话,再次低声提醒道:“皇爷为何不把对吴三桂的怀疑告诉王永吉?”
崇祯再次摇头。
王承恩既不敢追问,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继续给崇祯捶肩膀。
捶了一会,崇祯才缓缓说道:“有些事是没法说的!”
“奴婢不懂。”王承恩低着头,停止了捶肩膀的动作。
崇祯似是解释,又似是自言自语道:“如果朕把怀疑吴三桂的消息告诉王永吉,王永吉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吴三桂有没有问题,而是认为朕也在怀疑他!”
“在他的意识里,朕肯定也对某个人说过怀疑他的言论。”
“怀疑就像种子,一旦发芽便会茁壮成长。”
“这个消息被平辽大军其他将领知道后,都会陷入同样的担心之中。”
“如此一来,谁还会专心打仗?兵败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