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大明二代之臣纷登场
“卖报卖报……朝廷欲扩编锦衣卫……”
“卖报卖报……朝廷征召五千大儒进京修书……”
“卖报卖报……希直先生再发文……”
“卖报卖报……陈伴读再发文章,重新解读‘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提出新理论……”
新一期的大明周报发行,报童重新变得活跃起来,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
他们也学会了如何宣传。
专门挑选最具有爆炸力的新闻大声吆喝,吸引更多的客人购买。
放在前世互联网时代,那都是合格的标题党。
这一招确实很好用,很多原本没打算购买报纸的,听到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心痒难耐。
兜里不差钱的,就会来上一份。
比如眼下,杨士奇就被召集大儒进京和陈景恪的新理论的新闻给吸引住了,喊住报童买了一份报纸。
然后随便找了个街边摊,点了一份吃食也不动筷子,而是拿起报纸就翻看起来。
摊位老板一点都不觉得奇怪,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他早就习以为常了。
有时候碰到脾气好的,他还能上前问一些上面的内容,然后作为吹牛的资本。
他可不是白吹牛,而是以此吸引顾客来吃饭。
不少回头客,就是冲着这一点才来的。
此时他就悄悄打量着杨士奇,看能不能找机会问上几句。
只是对方神情冷漠而严肃,让他不敢开口。
杨士奇并不知道摊位老板的打算,就算知道了也懒得理会。
他熟练的翻开报纸,不出意外头版头条是太上皇的文章,看标题就知道内容是关于吏治的。
他只是扫了一眼就略过去了。
现在报纸头版默认是皇家专场,太上皇的文章多为吏治,皇上的基本都是改革方面的。
太子的文章就五花八门了,什么题材的都有。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博学多识。
只有少数人才知道,这货想一出是一出,想起什么就写什么。
不过说他博学多识也没错,能把脑子里想的东西变成合格的文章,没点才华是做不到的。
后面还有关于政策方面的变动以及解读,比如这一期的重点就是扩编锦衣卫方面的。
杨士奇依然是一扫而过,直到在第二页看到关于修书的政策才停住。
仔细阅读,发现传言竟然是真的。
几日前就有消息传出,说是朝廷要征召五千大儒修书,。
只是大多数人都产生了怀疑。
不是怀疑修书,盛世修书这也算是一个流程了。
大明立国已经二十五年,虽然离盛世还有段距离,可也不差了。
朝廷决定修书是合情合理的。
大家怀疑的是规模。
五千大儒,这是什么概念?
几乎将地方上有名气的读书人一网打尽了。
可能吗?
杨士奇也同样关注此事,毕竟事关自己的仕途。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四处求学终有所成。
但因为缺少名师系统的教导,在经典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学问博杂。
还不是博而不精的那种,而是学的都挺好的。
虽然比不上专门研究这些学问的人,却也够用了。
尤其是对历史,颇有一番研究。
毕竟历史这玩意儿不讲究什么微言大义,事儿就在那摆着,只要识字都能看。
这些年他四处游历,靠教授学生为生,也算是闯出了一些小名气。
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想当官。
有这种想法无可厚非,读书人又有几个不想做官呢。
然而,他那在日常生活中‘够用’的学问,在科举中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除非他能沉下心苦心钻研,弥补自身短板。
然而,已经年近三十的他,并不愿意走这条路。
很简单,等他学有所成都四五十了,就算考中又能如何?
况且自视甚高的他也一直认为,当官不需要那么深的学问,够用就行了。
与其专研学问,不如好好研究如何治国。
至于当官,他决定走举荐这条路。
可是这条路并不比科举好走,谁没事儿会举荐他一个陌生人?
他只能挖空心思去结交权贵,只是并没有什么收获。
大明周报的创刊,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不过他很清楚,自己的文章写的并不算特别突出,想被采纳就要出奇制胜。
想要一鸣惊人,就更不能走常规路线。
最开始他选择附和陈景恪的大同世界,如果能入了陈伴读的法眼,那真是踏上终南捷径了。
然而投的几篇文章都石沉大海。
一开始他还不服气,学术方面自己承认不如人,可治世方面他自认为还是有独到之处的。
只是等他看了被采纳的那几篇文章,才知道自己太自大了。
不论是赞同还是反对的,都言之有物。
尤其是人家对政治的认识,更是远远超过了他。
很多看问题的角度,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的。
这個现实让他备受打击。
不过他并未心灰意冷,而是决定选另一个赛道。
这次他将目标对准了唯物学。
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问博杂,对历史比较精通。
别人很难理解的唯物学,他反而很快就入门了。
对于方孝孺的才华,他发自内心的敬佩。
然后……他选择投稿批评唯物学。
很简单,虽然他对唯物学有了一点了解,但因为没有接触过全貌,也只了解了一点。
发文吹捧也写不出什么名堂来。
还不如抓住自己了解的那一点狠狠批判,说不定就能被录用了。
果不其然,他的那篇文章成功刊登在了大明周报上。
这块敲门砖确实好使,从此以后不论他去到哪里,只要说自己的文章被周报采纳过,总是能被人高看一眼。
他并未就此满足,而是准备再接再厉,利用唯物学打响自己的名声。
想要批判一样东西,就必须先了解它。
为了更好的了解唯物学,他决定来洛阳,这里才能接触到第一手的资料。
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前天到达。
还没等他安顿好,就先听到了朝廷要修书的传言。
他顿时就心动了。
修书?
简直太适合自己了啊。
于是他就开始打听相关信息。
只可惜,他一个外来者能打听到的消息非常有限。
况且想被选中去修书,也要有名气才行,所以说来说去还是要名声。
于是在安顿好,他就出门购买唯物学相关书籍。
走到半路听到最新一期报刊上有相关信息,他立即就买了一份观看。
细细的将报刊看完,他脸上露出欣喜之意。
传闻是真的,朝廷真的要征召五千人修书了。
唯一有点小出入的是,这五千人不全是大儒,还有各行各业的顶尖从业者。
对杨士奇来说,这个消息已经足够了。
接着他又翻到了陈景恪的那篇文章。
谁都知道,大明的真正掌舵人是陈景恪,想当官必须要讨好他。
研究他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时下读书人必须做的事情。
杨士奇自然也在研究。
他从来都不是迂腐之人,也不是什么道德君子。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知道要如何才能达成目的。
自己可以批判唯物学扬名,但绝对不能和陈景恪唱反调。
想要在官场有一番作为,就必须要学会配合对方。
所以,他一直在收集陈景恪的政策、文章等等。
只可惜,陈景恪不太喜欢公开发表什么意见,很少有相关文章流出。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他不擅长这玩意儿。
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医术高明,政治精通,总不能学问也高深吧?
直到‘大同世界’的刊登。
别管这个理想世界能不能实现,仅从文章本身来看,他的文学功底是相当深厚的。
对百家学问都有极深的研究。
之后的几篇文章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而且这位陈伴读对经典有着独到的理解,往往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来解析先贤之言。
当然了,新颖的角度就意味着争议。
陈景恪的几篇文章,也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不过还好,他的观点比较温和,多是以探讨的语气提出的。
对先贤的学问,也多持肯定态度。
并未如唯物学那般,一上来就直指理学命脉。
所以,大家的态度都比较克制。
就算是不认同他观点的,也是讲事实摆道理,没有多少攻击性。
当然,之所以没有人攻击他,很大一个原因是唯物学吸引了火力。
杨士奇翻看这篇文章,发现其内容是从‘仓廪实而知礼节’,提出了一个名为人性需求的理论。
并且还借用了一部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所谓天理,就是吃饱穿暖,就是娶妻生子。
所谓人欲,就是穿金戴银,就是三妻四妾,就是奴役他人。
文章直言不讳的承认,借鉴了一部分‘存天理’的思想。
这套需求理论,让杨士奇叹为观止。
难怪人家的政治制度弄的这么好,就这份认知就超过了大多数人。
文章的后半部分,则将话题扯到了大同世界上面。
认为一口吃不成胖子,人类也不可能一步进入大同世界。
应该划分不同的阶段,一步步去实现。
划分阶段的标准,就是人性需求理论。
看到这里,杨士奇陷入了深思,许久之后脸上露出敬佩之意。
“大同世界,成矣。”
以前大同世界不被认可,就是因为无法实现。
可这个分阶段,解决了所有问题。
而且阶段划分的出现,也让大同世界在思想上做到了圆润自洽。
“不愧是陈伴读啊。”
不过紧接着,他又说了一句:“恐怕文坛又要热闹了。”
当下哪还有心思吃饭,合上报纸在桌子上丢下几两个铜板就转身离去。
摊位老板有些遗憾,这个书生表情太吓人,一看就不是好说话的,他没敢上前打听消息。
不过看到桌子上那一碗分毫未动的饭食,他脸上又浮起了笑容。
白赚两个大子,也不错了。
杨士奇找到一家书店,还没进门就见几名儒生拿着一份报纸,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
“锦衣卫扩编一倍,以后百官的日子更难过了。”
“是啊,这个建议竟然是陈伴读提的,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我倒是觉得他提才正常,他力主革新,利用锦衣卫打击……”
“嘘,这话也能公开说吗,你想害死大家吗?”
几名儒生都被吓了一跳,连忙阻止他。
然后左右打量,似乎生怕哪里突然冒出一个锦衣卫将他们锁走。
那名儒生也反应过来,脸色有些不自然。
不过年轻人都好面子,他还是嘴硬道:
“怕什么,他还能堵住天下众生之口不成。”
放在平日里,杨士奇肯定懒得理会这些争论。
但他才看过陈景恪的文章,还沉浸在高山仰止的情绪之中。
听到有人抨击陈景恪,就忍不住驻足反问道:
“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若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为何要惧怕锦衣卫?”
那名年轻人没想到会被人怼,脸色顿时就红了。
他的几名同伴也不乐意了,纷纷上前指责。
“锦衣卫劣迹斑斑,多少人被他们残害……”
“你竟然为他们说话,到底还是不是读书人?”
其中一人心细,见杨士奇气度不凡,有些担心他的出身不凡,就问道:
“有胆子就留下姓名,看我不号召大家批判与你……”
杨士奇不屑的笑了一声,说道:“某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宜春杨士奇是也。”
杨士奇?完全没有听说过,看来不是什么有名气的人。
当即就放下心来,准备好好教训对方一番。
一旁看热闹的书店掌柜,听到这个名字愣了一下,连忙来到存放报纸的地方翻找起来。
很快就找到了目标,拿起一看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于是就走过来客气的道:“原来是东里先生,久仰大名。”
那几名儒生脸色不禁一变。
虽然不知道东里先生是什么人,但能被别人叫出名号,显然是有一定名气的。
莫非真踢到铁板了?
杨士奇心下也惊讶不已,没想到这里竟然有人认识自己,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不敢当先生之名,某正是杨东里,不知掌柜是如何得知在下之名的?”
那掌柜的一听确实是本人,就更客气了,说道:
“先生谦虚了,您刊登在周报上的文章我拜读过不知多少遍……”
“不成想今日竟见到了本尊,实在三生有幸。”
杨士奇心道果然如此,同时也再次确认自己选择的道路没错。
听到他竟然能在周报上刊登文章,几名儒生脸色大变。
再也不敢说什么,趁两人寒暄的时候悄悄溜走了。
杨士奇自然也看到了他们的小动作,只是已经懒得理会了。
自己对京城两眼一抹黑,正好借这个机会找书店掌柜打探一些情况。
“卖报卖报……朝廷征召五千大儒进京修书……”
“卖报卖报……希直先生再发文……”
“卖报卖报……陈伴读再发文章,重新解读‘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提出新理论……”
新一期的大明周报发行,报童重新变得活跃起来,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
他们也学会了如何宣传。
专门挑选最具有爆炸力的新闻大声吆喝,吸引更多的客人购买。
放在前世互联网时代,那都是合格的标题党。
这一招确实很好用,很多原本没打算购买报纸的,听到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心痒难耐。
兜里不差钱的,就会来上一份。
比如眼下,杨士奇就被召集大儒进京和陈景恪的新理论的新闻给吸引住了,喊住报童买了一份报纸。
然后随便找了个街边摊,点了一份吃食也不动筷子,而是拿起报纸就翻看起来。
摊位老板一点都不觉得奇怪,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他早就习以为常了。
有时候碰到脾气好的,他还能上前问一些上面的内容,然后作为吹牛的资本。
他可不是白吹牛,而是以此吸引顾客来吃饭。
不少回头客,就是冲着这一点才来的。
此时他就悄悄打量着杨士奇,看能不能找机会问上几句。
只是对方神情冷漠而严肃,让他不敢开口。
杨士奇并不知道摊位老板的打算,就算知道了也懒得理会。
他熟练的翻开报纸,不出意外头版头条是太上皇的文章,看标题就知道内容是关于吏治的。
他只是扫了一眼就略过去了。
现在报纸头版默认是皇家专场,太上皇的文章多为吏治,皇上的基本都是改革方面的。
太子的文章就五花八门了,什么题材的都有。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博学多识。
只有少数人才知道,这货想一出是一出,想起什么就写什么。
不过说他博学多识也没错,能把脑子里想的东西变成合格的文章,没点才华是做不到的。
后面还有关于政策方面的变动以及解读,比如这一期的重点就是扩编锦衣卫方面的。
杨士奇依然是一扫而过,直到在第二页看到关于修书的政策才停住。
仔细阅读,发现传言竟然是真的。
几日前就有消息传出,说是朝廷要征召五千大儒修书,。
只是大多数人都产生了怀疑。
不是怀疑修书,盛世修书这也算是一个流程了。
大明立国已经二十五年,虽然离盛世还有段距离,可也不差了。
朝廷决定修书是合情合理的。
大家怀疑的是规模。
五千大儒,这是什么概念?
几乎将地方上有名气的读书人一网打尽了。
可能吗?
杨士奇也同样关注此事,毕竟事关自己的仕途。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四处求学终有所成。
但因为缺少名师系统的教导,在经典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学问博杂。
还不是博而不精的那种,而是学的都挺好的。
虽然比不上专门研究这些学问的人,却也够用了。
尤其是对历史,颇有一番研究。
毕竟历史这玩意儿不讲究什么微言大义,事儿就在那摆着,只要识字都能看。
这些年他四处游历,靠教授学生为生,也算是闯出了一些小名气。
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想当官。
有这种想法无可厚非,读书人又有几个不想做官呢。
然而,他那在日常生活中‘够用’的学问,在科举中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除非他能沉下心苦心钻研,弥补自身短板。
然而,已经年近三十的他,并不愿意走这条路。
很简单,等他学有所成都四五十了,就算考中又能如何?
况且自视甚高的他也一直认为,当官不需要那么深的学问,够用就行了。
与其专研学问,不如好好研究如何治国。
至于当官,他决定走举荐这条路。
可是这条路并不比科举好走,谁没事儿会举荐他一个陌生人?
他只能挖空心思去结交权贵,只是并没有什么收获。
大明周报的创刊,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不过他很清楚,自己的文章写的并不算特别突出,想被采纳就要出奇制胜。
想要一鸣惊人,就更不能走常规路线。
最开始他选择附和陈景恪的大同世界,如果能入了陈伴读的法眼,那真是踏上终南捷径了。
然而投的几篇文章都石沉大海。
一开始他还不服气,学术方面自己承认不如人,可治世方面他自认为还是有独到之处的。
只是等他看了被采纳的那几篇文章,才知道自己太自大了。
不论是赞同还是反对的,都言之有物。
尤其是人家对政治的认识,更是远远超过了他。
很多看问题的角度,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的。
这個现实让他备受打击。
不过他并未心灰意冷,而是决定选另一个赛道。
这次他将目标对准了唯物学。
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问博杂,对历史比较精通。
别人很难理解的唯物学,他反而很快就入门了。
对于方孝孺的才华,他发自内心的敬佩。
然后……他选择投稿批评唯物学。
很简单,虽然他对唯物学有了一点了解,但因为没有接触过全貌,也只了解了一点。
发文吹捧也写不出什么名堂来。
还不如抓住自己了解的那一点狠狠批判,说不定就能被录用了。
果不其然,他的那篇文章成功刊登在了大明周报上。
这块敲门砖确实好使,从此以后不论他去到哪里,只要说自己的文章被周报采纳过,总是能被人高看一眼。
他并未就此满足,而是准备再接再厉,利用唯物学打响自己的名声。
想要批判一样东西,就必须先了解它。
为了更好的了解唯物学,他决定来洛阳,这里才能接触到第一手的资料。
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前天到达。
还没等他安顿好,就先听到了朝廷要修书的传言。
他顿时就心动了。
修书?
简直太适合自己了啊。
于是他就开始打听相关信息。
只可惜,他一个外来者能打听到的消息非常有限。
况且想被选中去修书,也要有名气才行,所以说来说去还是要名声。
于是在安顿好,他就出门购买唯物学相关书籍。
走到半路听到最新一期报刊上有相关信息,他立即就买了一份观看。
细细的将报刊看完,他脸上露出欣喜之意。
传闻是真的,朝廷真的要征召五千人修书了。
唯一有点小出入的是,这五千人不全是大儒,还有各行各业的顶尖从业者。
对杨士奇来说,这个消息已经足够了。
接着他又翻到了陈景恪的那篇文章。
谁都知道,大明的真正掌舵人是陈景恪,想当官必须要讨好他。
研究他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时下读书人必须做的事情。
杨士奇自然也在研究。
他从来都不是迂腐之人,也不是什么道德君子。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知道要如何才能达成目的。
自己可以批判唯物学扬名,但绝对不能和陈景恪唱反调。
想要在官场有一番作为,就必须要学会配合对方。
所以,他一直在收集陈景恪的政策、文章等等。
只可惜,陈景恪不太喜欢公开发表什么意见,很少有相关文章流出。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他不擅长这玩意儿。
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医术高明,政治精通,总不能学问也高深吧?
直到‘大同世界’的刊登。
别管这个理想世界能不能实现,仅从文章本身来看,他的文学功底是相当深厚的。
对百家学问都有极深的研究。
之后的几篇文章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而且这位陈伴读对经典有着独到的理解,往往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来解析先贤之言。
当然了,新颖的角度就意味着争议。
陈景恪的几篇文章,也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不过还好,他的观点比较温和,多是以探讨的语气提出的。
对先贤的学问,也多持肯定态度。
并未如唯物学那般,一上来就直指理学命脉。
所以,大家的态度都比较克制。
就算是不认同他观点的,也是讲事实摆道理,没有多少攻击性。
当然,之所以没有人攻击他,很大一个原因是唯物学吸引了火力。
杨士奇翻看这篇文章,发现其内容是从‘仓廪实而知礼节’,提出了一个名为人性需求的理论。
并且还借用了一部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所谓天理,就是吃饱穿暖,就是娶妻生子。
所谓人欲,就是穿金戴银,就是三妻四妾,就是奴役他人。
文章直言不讳的承认,借鉴了一部分‘存天理’的思想。
这套需求理论,让杨士奇叹为观止。
难怪人家的政治制度弄的这么好,就这份认知就超过了大多数人。
文章的后半部分,则将话题扯到了大同世界上面。
认为一口吃不成胖子,人类也不可能一步进入大同世界。
应该划分不同的阶段,一步步去实现。
划分阶段的标准,就是人性需求理论。
看到这里,杨士奇陷入了深思,许久之后脸上露出敬佩之意。
“大同世界,成矣。”
以前大同世界不被认可,就是因为无法实现。
可这个分阶段,解决了所有问题。
而且阶段划分的出现,也让大同世界在思想上做到了圆润自洽。
“不愧是陈伴读啊。”
不过紧接着,他又说了一句:“恐怕文坛又要热闹了。”
当下哪还有心思吃饭,合上报纸在桌子上丢下几两个铜板就转身离去。
摊位老板有些遗憾,这个书生表情太吓人,一看就不是好说话的,他没敢上前打听消息。
不过看到桌子上那一碗分毫未动的饭食,他脸上又浮起了笑容。
白赚两个大子,也不错了。
杨士奇找到一家书店,还没进门就见几名儒生拿着一份报纸,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
“锦衣卫扩编一倍,以后百官的日子更难过了。”
“是啊,这个建议竟然是陈伴读提的,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我倒是觉得他提才正常,他力主革新,利用锦衣卫打击……”
“嘘,这话也能公开说吗,你想害死大家吗?”
几名儒生都被吓了一跳,连忙阻止他。
然后左右打量,似乎生怕哪里突然冒出一个锦衣卫将他们锁走。
那名儒生也反应过来,脸色有些不自然。
不过年轻人都好面子,他还是嘴硬道:
“怕什么,他还能堵住天下众生之口不成。”
放在平日里,杨士奇肯定懒得理会这些争论。
但他才看过陈景恪的文章,还沉浸在高山仰止的情绪之中。
听到有人抨击陈景恪,就忍不住驻足反问道:
“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若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为何要惧怕锦衣卫?”
那名年轻人没想到会被人怼,脸色顿时就红了。
他的几名同伴也不乐意了,纷纷上前指责。
“锦衣卫劣迹斑斑,多少人被他们残害……”
“你竟然为他们说话,到底还是不是读书人?”
其中一人心细,见杨士奇气度不凡,有些担心他的出身不凡,就问道:
“有胆子就留下姓名,看我不号召大家批判与你……”
杨士奇不屑的笑了一声,说道:“某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宜春杨士奇是也。”
杨士奇?完全没有听说过,看来不是什么有名气的人。
当即就放下心来,准备好好教训对方一番。
一旁看热闹的书店掌柜,听到这个名字愣了一下,连忙来到存放报纸的地方翻找起来。
很快就找到了目标,拿起一看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于是就走过来客气的道:“原来是东里先生,久仰大名。”
那几名儒生脸色不禁一变。
虽然不知道东里先生是什么人,但能被别人叫出名号,显然是有一定名气的。
莫非真踢到铁板了?
杨士奇心下也惊讶不已,没想到这里竟然有人认识自己,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不敢当先生之名,某正是杨东里,不知掌柜是如何得知在下之名的?”
那掌柜的一听确实是本人,就更客气了,说道:
“先生谦虚了,您刊登在周报上的文章我拜读过不知多少遍……”
“不成想今日竟见到了本尊,实在三生有幸。”
杨士奇心道果然如此,同时也再次确认自己选择的道路没错。
听到他竟然能在周报上刊登文章,几名儒生脸色大变。
再也不敢说什么,趁两人寒暄的时候悄悄溜走了。
杨士奇自然也看到了他们的小动作,只是已经懒得理会了。
自己对京城两眼一抹黑,正好借这个机会找书店掌柜打探一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