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宫内,赵骏斜眼看着诸多将门勋贵,面如寒霜。
赵祯的脸色也非常难看。
他们以为给将门勋贵开出如此优渥的条件,就能够轻松打动他们。
哪料到他们居然拒绝,而且几乎大多数全都沉默不语。
这说明什么?
说明将门勋贵并不接受朝廷的条件。
为什么会这样?
哪里出了问题?
赵骏想不明白。
换他在这个位置,一无兵权,二无实权,朝廷又不是不管他们,为什么不能接受?
这里面有事啊。
赵骏如今也不是刚出校园冲动的小年轻,早就有了城府。
因此面对这样的事情,他倒并没有太过急躁,目光在人群当中穿梭一阵,见众人纷纷不敢对视,便倏地大笑了起来。
“哈哈哈哈哈。”
他笑着说道:“诸位误会了,这件事情其实只是跟大家打个招呼,本身裁军之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朝廷是希望跟大家商榷一二,拿出个章程来,倒不是马上就要做。”
说着他就回到了自己座位上,摆摆手道:“大家都坐下好好吃吃喝喝吧,此事眼下暂且搁置,若是有什么建议,朝廷自然也会虚心采纳。”
“知院。”
石守信的孙子石元孙怕赵祯和赵骏生气,便连忙找补道:“非我等阻挠朝廷革新,三冗之急,我等也是听说过,但此事事关大宋国家安危,辽国西夏环伺,稍有不慎,便是倾覆,还是应当慎重。”
“是啊,并非我等顾及生计,朝廷在已帮我等找好门路之下,我等还反对本就是不识抬举。然就怕贸然裁军,引得军队动荡,辽国西夏趁虚而入,怕是不好。”
“不错,下官也以为还是谨慎一些好。裁军之事不能急于一时,每年稍微裁撤一些,有个安置,这样才能让将士们安心。”
“我等自然知道陛下和知院是想革除弊病,然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不可大意。”
众人纷纷劝说。
赵骏勉强挤出个笑容一一应下。
这场宴会也就在这种略显尴尬的气氛当中很快结束。
下午诸多将门勋贵们便告辞离开,殿内就只剩下赵骏和赵祯两个人大眼瞪小眼。
两个人都没说话,过了片刻还是赵祯提议先去崇政殿开会,跟大家聊聊,赵骏这才应了一声,与赵祯前往崇政殿。
他们一天的流程其实就是这样,每天清晨早朝,早朝并不是说国家大事,而是谈目前国家的情况。
比如政制院制定的修河项目进度,大理寺、审刑院和警察部这个月又处理了多少案子,财政部这几天有哪些支出和进项,工部在哪里规划了一条水渠,自然资源部又在哪里发现了新矿之类。
基本上早朝就是一个大型工作汇报会议。
上午政制院会召开一次常例会议,商讨国家大事和发展,制定方针让下面各个部门去处理。然后就是审核各个部门上报,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
中午会稍微休息一会儿,下午就在崇政殿继续召开会议,这个会议内容就轻松许多,什么都能聊,国家大事、家长里短,互相打趣开玩笑都行。
毕竟崇政殿会议就属于内部人员了,都知道赵骏的底细,从而进行思想统一,哪怕有些小心思,最后也还是能够在会上解决。
此时差不多已经是到下午开会的时间点,赵祯和赵骏先去了崇政殿,再让王守忠去通知诸位宰相过来。
一月中旬,天气还是有点冷,呼呼的北风吹拂,几个老头都穿着大棉袄进入屋内。
“官家!”
众人向赵祯行礼,随后赵祯让他们坐下。
等坐下后,范仲淹见赵骏的脸色不是很好看,纳闷道:“汉龙,怎么了?”
“老王。”
赵骏没有回答范仲淹,而是问王曾道:“之前你说他们空额有点大,到底有多大?”
“不知道。”
王曾摇摇头:“只是隐约听说过,军队里的事情,谁敢插手?”
赵骏就只好看向赵祯。
赵祯双手一摊道:“别看朕啊,朕虽然控制着兵权,但只有调兵权,下面的事情主要还是枢密院与三衙在处理,所以也是两眼一抹黑。”
枢密院和三衙的关系总结来说,就是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殿前司掌管殿前各班、直和步、骑各指挥的名籍,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分掌马军、步军各指挥的名籍。并负责属下军队的管理、训练、戍守、升补、赏罚等政令。
这也就意味着三衙控制着军队的日常运转,包括发军饷、发军械、军事训练、升迁之类,而三衙的主要运作人员就是这些将门勋贵。
赵骏以为这些人贪是贪点,但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给出足够利益就行了,哪料到他们居然拒绝。
显然这怕是不止是贪污。
“今天我和官家带着满满诚意与将门勋贵们商量冗军之事,没想到他们没几个同意,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赵骏环顾众人道:“我想了想,觉得这里面只有两个情况,才可能会导致这种事情发生。”
“哪两个情况?”
晏殊问。
在场都不笨,其实也隐约能猜到,但自然要让赵骏说出来。
“一,他们在冗军这件事上,捞得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多,完全超出了朝廷给他们的利润,所以他们才不答应。”
赵骏竖起了两根手指头:“二,是这帮东西估计干了不少违法乱纪的事情,一旦大裁军,必然上下清查情况,事情抖露出来,估计要抄家灭族的那种,所以才想捂盖子。”
“最怕的就是两种都有啊。”
晏殊皱眉道:“我也听说过将门有不少龌龊事情,只是自先帝朝开始就慢慢少了许多,但具体情况谁也不知道,他们只经营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谁也插不进手。”
吕夷简也说道:“每年军费开支都是有数的,以往朝廷招降纳叛,把各地造反的人纳入禁军和厢军当中,都会登记造册,使得禁军数量在几十年内暴增,自太祖时期三十七万人,到如今登记造册者已达125万9千。”
“我记得历史上还会更多,顶峰时期有141万。”
赵骏提了一嘴。
“这些人一来不会清查,二来逃兵甚众,前些年南安军上报,有一营五百人,逃了三百七十四人。”
吕夷简继续道:“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普遍,不过军队数量反而没有减少,却日益增多,光天禧年到如今,禁军数量就增加了四十余万众。”
“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悉收籍之。”
宋绶说道。
虽然逃兵多,可罪犯和失地农民也多,所以宋仁宗时期这些人全都被投入军队里,比如狄青就是因打架斗殴被收入军队的罪犯。
“所以这一边逃,一边登记造册,加上之前的士兵会老死、战死,又有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了空额严重。”
赵骏皱眉道:“难怪宋徽宗时期名将李纲说:阙额三分之一,失于招填。这要是算起来,那Tm都不用裁军了,估计全国军队具体总人数,大概也就八九十万,这Tm的吃空饷得吃了三四十万人啊。”
原本以为吃空饷吃个十几二十万左右差不多了,哪知道将门勋贵纯纯的搁那把朝廷做宝搞。欺上瞒下,吃着大量空饷,喝着那么多兵血,估计也是想继续这样薅朝廷羊毛下去。
毕竟去外面做生意肯定是有风险的,而且朝廷还要他们出资入股,要是国家包出去的项目没做好得挨罚。海贸上,万一海上遇到风浪,那投资不是打了水漂?
估摸着他们也是希望每年能分到钱最好,甚至干脆就最好多拿多占,谁会希望这到手的营生就这样送出去?
赵骏显然还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单纯以为将门勋贵们就是太贪了。
但他又不好说什么。
还是那句话,赵匡胤做的孽,他来背。
“大孙,有什么主意吗?”
赵祯问道。
“能有什么主意?先查清楚空额情况吧。”
赵骏苦笑道:“太祖埋的雷,咱们祖孙来踩,有什么办法呢?”
“你打算怎么做?”
范仲淹问道。
“先把目前在军队任职的将门子弟全都调回来,然后把他们牵扯的相关人员,主要将领也调走,派朝廷的御史和官员去入驻各营慢慢清查人口吧。”
赵骏看向他道:“这事还得麻烦你了老范,伱在军队里有威望,这事你能推行得下去。”
“嗯。”
范仲淹点点头。
“除了这些以外.”
赵骏忽然看向吕夷简、王曾他们,思索道:“军队的体制也要变一变了。”
赵祯睁大了眼睛道:“大孙,军制要改吗?”
“嗯。”
赵骏笑道:“对老哥你有利,而且文官们也会帮忙。”
“哦?”
赵祯连忙说道:“快说说。”
吕夷简王曾他们听到文官也会支持,一时纳闷,想看看赵骏说出点什么花样。
赵骏就说道:“军队之所以容易出现军阀,就是因为管理、训练、戍守、升补、赏罚等政令皆出自于将领,宋朝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因此成立了三衙,让将领远离军队,防止出现军阀诞生。”
“但这显然有些矫枉过正了,如果将领都不参与日常的训练、军纪管理,只会造成军纪愈发败坏,训练不力。敌人来时,带着这样一群士兵打仗,必败无疑。”
他继续说道:“所以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将领参与日常管理、训练。而发饷、升补、赏罚则由其它部门完成,比如兵部。”
“现在兵部的职权还是没有做好,军队调任上有枢密院,军队的其余活动则是三衙在管,兵部除了看看仓库、管理点兵籍以外,就没什么别的作用了,干脆来一招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
众人互相对视,都是老狐狸了,自然知道他什么意思。
“你打算权归兵部?”
有人惊讶道。
“嗯。”
赵骏沉声道:“让三衙彻底成为摆设,这样枢密院和兵部制衡,兵权虽然会交到将领手里,可后勤、发兵、统帅、赏罚等等都在皇帝和文官手里,以此达成宋朝特有的文官钳制武将的传统。”
“除此之外,还要成立宪兵,这支部队只属于政制院以及皇帝,宪兵与部队共同驻扎,但却又独立。长官与本部士兵长官同级,相互钳制,相互监督。”
“以后士兵的纪律、士兵的训练、赏罚、升补都由宪兵记录,统一报告给上级,不再归三衙所辖。”
“如此一来,就彻底把三衙架空,逼着他们求我们!”
说到最后,赵骏已是铿锵有力地说道:“我不是打压军队,而是步步改革军制。现代军队也是如此,多重监督,多重管辖,就是防止军队哗变。特别是火器时代,一旦火器泛滥,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制度变化也要时刻跟进。”
“唔”
赵祯想了想,这好像对自己确实没什么影响。
兵权还是在他手上。
只是把三衙的职权转移给了兵部,而且还多了一支直属宪兵部队,反正他跟那些将门勋贵也没什么感情,又何必要拒绝呢?
吕夷简他们当然也不会反对,文官钳制武将是大宋的传统艺能,这事传出去,以文官集团那不断打压王德用、狄青、岳飞等冒头将领的尿性,估计得乐疯了。
所以众人互相对视,都觉得没什么问题。
“既然如此,就这样。”
赵骏定下了章程。
当下众人又商量了一下其中的细节,然后又说了一些别的国家大事。
等傍晚接近天黑的时候散会。
赵骏和范仲淹两个人从屋子里走了出来,沿着宫道一路往宫外的方向去。
“这事我总感觉没那么简单。”
范仲淹边走边说道:“如果只是吃空额的事情,既然是太祖允许的,朝廷也不能怪罪到他们头上,他们又何必拒绝?怕是里面还有别的事?”
“往最坏的方向想吧,估计什么破事都有,什么倒卖军械,粗制滥造,乃至在军队中耀武扬威之类。”
赵骏抬起头看向天空,沉声道:“挑选好人,查查他们吧。”
一查到底。
他倒是要看看,将门勋贵们在搞什么名堂。
(本章完)
赵祯的脸色也非常难看。
他们以为给将门勋贵开出如此优渥的条件,就能够轻松打动他们。
哪料到他们居然拒绝,而且几乎大多数全都沉默不语。
这说明什么?
说明将门勋贵并不接受朝廷的条件。
为什么会这样?
哪里出了问题?
赵骏想不明白。
换他在这个位置,一无兵权,二无实权,朝廷又不是不管他们,为什么不能接受?
这里面有事啊。
赵骏如今也不是刚出校园冲动的小年轻,早就有了城府。
因此面对这样的事情,他倒并没有太过急躁,目光在人群当中穿梭一阵,见众人纷纷不敢对视,便倏地大笑了起来。
“哈哈哈哈哈。”
他笑着说道:“诸位误会了,这件事情其实只是跟大家打个招呼,本身裁军之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朝廷是希望跟大家商榷一二,拿出个章程来,倒不是马上就要做。”
说着他就回到了自己座位上,摆摆手道:“大家都坐下好好吃吃喝喝吧,此事眼下暂且搁置,若是有什么建议,朝廷自然也会虚心采纳。”
“知院。”
石守信的孙子石元孙怕赵祯和赵骏生气,便连忙找补道:“非我等阻挠朝廷革新,三冗之急,我等也是听说过,但此事事关大宋国家安危,辽国西夏环伺,稍有不慎,便是倾覆,还是应当慎重。”
“是啊,并非我等顾及生计,朝廷在已帮我等找好门路之下,我等还反对本就是不识抬举。然就怕贸然裁军,引得军队动荡,辽国西夏趁虚而入,怕是不好。”
“不错,下官也以为还是谨慎一些好。裁军之事不能急于一时,每年稍微裁撤一些,有个安置,这样才能让将士们安心。”
“我等自然知道陛下和知院是想革除弊病,然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不可大意。”
众人纷纷劝说。
赵骏勉强挤出个笑容一一应下。
这场宴会也就在这种略显尴尬的气氛当中很快结束。
下午诸多将门勋贵们便告辞离开,殿内就只剩下赵骏和赵祯两个人大眼瞪小眼。
两个人都没说话,过了片刻还是赵祯提议先去崇政殿开会,跟大家聊聊,赵骏这才应了一声,与赵祯前往崇政殿。
他们一天的流程其实就是这样,每天清晨早朝,早朝并不是说国家大事,而是谈目前国家的情况。
比如政制院制定的修河项目进度,大理寺、审刑院和警察部这个月又处理了多少案子,财政部这几天有哪些支出和进项,工部在哪里规划了一条水渠,自然资源部又在哪里发现了新矿之类。
基本上早朝就是一个大型工作汇报会议。
上午政制院会召开一次常例会议,商讨国家大事和发展,制定方针让下面各个部门去处理。然后就是审核各个部门上报,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
中午会稍微休息一会儿,下午就在崇政殿继续召开会议,这个会议内容就轻松许多,什么都能聊,国家大事、家长里短,互相打趣开玩笑都行。
毕竟崇政殿会议就属于内部人员了,都知道赵骏的底细,从而进行思想统一,哪怕有些小心思,最后也还是能够在会上解决。
此时差不多已经是到下午开会的时间点,赵祯和赵骏先去了崇政殿,再让王守忠去通知诸位宰相过来。
一月中旬,天气还是有点冷,呼呼的北风吹拂,几个老头都穿着大棉袄进入屋内。
“官家!”
众人向赵祯行礼,随后赵祯让他们坐下。
等坐下后,范仲淹见赵骏的脸色不是很好看,纳闷道:“汉龙,怎么了?”
“老王。”
赵骏没有回答范仲淹,而是问王曾道:“之前你说他们空额有点大,到底有多大?”
“不知道。”
王曾摇摇头:“只是隐约听说过,军队里的事情,谁敢插手?”
赵骏就只好看向赵祯。
赵祯双手一摊道:“别看朕啊,朕虽然控制着兵权,但只有调兵权,下面的事情主要还是枢密院与三衙在处理,所以也是两眼一抹黑。”
枢密院和三衙的关系总结来说,就是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殿前司掌管殿前各班、直和步、骑各指挥的名籍,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分掌马军、步军各指挥的名籍。并负责属下军队的管理、训练、戍守、升补、赏罚等政令。
这也就意味着三衙控制着军队的日常运转,包括发军饷、发军械、军事训练、升迁之类,而三衙的主要运作人员就是这些将门勋贵。
赵骏以为这些人贪是贪点,但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给出足够利益就行了,哪料到他们居然拒绝。
显然这怕是不止是贪污。
“今天我和官家带着满满诚意与将门勋贵们商量冗军之事,没想到他们没几个同意,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赵骏环顾众人道:“我想了想,觉得这里面只有两个情况,才可能会导致这种事情发生。”
“哪两个情况?”
晏殊问。
在场都不笨,其实也隐约能猜到,但自然要让赵骏说出来。
“一,他们在冗军这件事上,捞得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多,完全超出了朝廷给他们的利润,所以他们才不答应。”
赵骏竖起了两根手指头:“二,是这帮东西估计干了不少违法乱纪的事情,一旦大裁军,必然上下清查情况,事情抖露出来,估计要抄家灭族的那种,所以才想捂盖子。”
“最怕的就是两种都有啊。”
晏殊皱眉道:“我也听说过将门有不少龌龊事情,只是自先帝朝开始就慢慢少了许多,但具体情况谁也不知道,他们只经营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谁也插不进手。”
吕夷简也说道:“每年军费开支都是有数的,以往朝廷招降纳叛,把各地造反的人纳入禁军和厢军当中,都会登记造册,使得禁军数量在几十年内暴增,自太祖时期三十七万人,到如今登记造册者已达125万9千。”
“我记得历史上还会更多,顶峰时期有141万。”
赵骏提了一嘴。
“这些人一来不会清查,二来逃兵甚众,前些年南安军上报,有一营五百人,逃了三百七十四人。”
吕夷简继续道:“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普遍,不过军队数量反而没有减少,却日益增多,光天禧年到如今,禁军数量就增加了四十余万众。”
“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悉收籍之。”
宋绶说道。
虽然逃兵多,可罪犯和失地农民也多,所以宋仁宗时期这些人全都被投入军队里,比如狄青就是因打架斗殴被收入军队的罪犯。
“所以这一边逃,一边登记造册,加上之前的士兵会老死、战死,又有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了空额严重。”
赵骏皱眉道:“难怪宋徽宗时期名将李纲说:阙额三分之一,失于招填。这要是算起来,那Tm都不用裁军了,估计全国军队具体总人数,大概也就八九十万,这Tm的吃空饷得吃了三四十万人啊。”
原本以为吃空饷吃个十几二十万左右差不多了,哪知道将门勋贵纯纯的搁那把朝廷做宝搞。欺上瞒下,吃着大量空饷,喝着那么多兵血,估计也是想继续这样薅朝廷羊毛下去。
毕竟去外面做生意肯定是有风险的,而且朝廷还要他们出资入股,要是国家包出去的项目没做好得挨罚。海贸上,万一海上遇到风浪,那投资不是打了水漂?
估摸着他们也是希望每年能分到钱最好,甚至干脆就最好多拿多占,谁会希望这到手的营生就这样送出去?
赵骏显然还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单纯以为将门勋贵们就是太贪了。
但他又不好说什么。
还是那句话,赵匡胤做的孽,他来背。
“大孙,有什么主意吗?”
赵祯问道。
“能有什么主意?先查清楚空额情况吧。”
赵骏苦笑道:“太祖埋的雷,咱们祖孙来踩,有什么办法呢?”
“你打算怎么做?”
范仲淹问道。
“先把目前在军队任职的将门子弟全都调回来,然后把他们牵扯的相关人员,主要将领也调走,派朝廷的御史和官员去入驻各营慢慢清查人口吧。”
赵骏看向他道:“这事还得麻烦你了老范,伱在军队里有威望,这事你能推行得下去。”
“嗯。”
范仲淹点点头。
“除了这些以外.”
赵骏忽然看向吕夷简、王曾他们,思索道:“军队的体制也要变一变了。”
赵祯睁大了眼睛道:“大孙,军制要改吗?”
“嗯。”
赵骏笑道:“对老哥你有利,而且文官们也会帮忙。”
“哦?”
赵祯连忙说道:“快说说。”
吕夷简王曾他们听到文官也会支持,一时纳闷,想看看赵骏说出点什么花样。
赵骏就说道:“军队之所以容易出现军阀,就是因为管理、训练、戍守、升补、赏罚等政令皆出自于将领,宋朝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因此成立了三衙,让将领远离军队,防止出现军阀诞生。”
“但这显然有些矫枉过正了,如果将领都不参与日常的训练、军纪管理,只会造成军纪愈发败坏,训练不力。敌人来时,带着这样一群士兵打仗,必败无疑。”
他继续说道:“所以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将领参与日常管理、训练。而发饷、升补、赏罚则由其它部门完成,比如兵部。”
“现在兵部的职权还是没有做好,军队调任上有枢密院,军队的其余活动则是三衙在管,兵部除了看看仓库、管理点兵籍以外,就没什么别的作用了,干脆来一招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
众人互相对视,都是老狐狸了,自然知道他什么意思。
“你打算权归兵部?”
有人惊讶道。
“嗯。”
赵骏沉声道:“让三衙彻底成为摆设,这样枢密院和兵部制衡,兵权虽然会交到将领手里,可后勤、发兵、统帅、赏罚等等都在皇帝和文官手里,以此达成宋朝特有的文官钳制武将的传统。”
“除此之外,还要成立宪兵,这支部队只属于政制院以及皇帝,宪兵与部队共同驻扎,但却又独立。长官与本部士兵长官同级,相互钳制,相互监督。”
“以后士兵的纪律、士兵的训练、赏罚、升补都由宪兵记录,统一报告给上级,不再归三衙所辖。”
“如此一来,就彻底把三衙架空,逼着他们求我们!”
说到最后,赵骏已是铿锵有力地说道:“我不是打压军队,而是步步改革军制。现代军队也是如此,多重监督,多重管辖,就是防止军队哗变。特别是火器时代,一旦火器泛滥,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制度变化也要时刻跟进。”
“唔”
赵祯想了想,这好像对自己确实没什么影响。
兵权还是在他手上。
只是把三衙的职权转移给了兵部,而且还多了一支直属宪兵部队,反正他跟那些将门勋贵也没什么感情,又何必要拒绝呢?
吕夷简他们当然也不会反对,文官钳制武将是大宋的传统艺能,这事传出去,以文官集团那不断打压王德用、狄青、岳飞等冒头将领的尿性,估计得乐疯了。
所以众人互相对视,都觉得没什么问题。
“既然如此,就这样。”
赵骏定下了章程。
当下众人又商量了一下其中的细节,然后又说了一些别的国家大事。
等傍晚接近天黑的时候散会。
赵骏和范仲淹两个人从屋子里走了出来,沿着宫道一路往宫外的方向去。
“这事我总感觉没那么简单。”
范仲淹边走边说道:“如果只是吃空额的事情,既然是太祖允许的,朝廷也不能怪罪到他们头上,他们又何必拒绝?怕是里面还有别的事?”
“往最坏的方向想吧,估计什么破事都有,什么倒卖军械,粗制滥造,乃至在军队中耀武扬威之类。”
赵骏抬起头看向天空,沉声道:“挑选好人,查查他们吧。”
一查到底。
他倒是要看看,将门勋贵们在搞什么名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