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末辰时初,阴云暗日暮霭中,天地慢慢地变白,从灰雾朦胧里,视野变得日益开阔。
隆冬十二月,河北并未下雪。但狂风呼啸,天气变得十分寒冷。
宋军士兵一大早就起来做早操活动筋骨,连绵十多里的营寨各类哨声、鼓声络绎不绝,操练的声音此起彼伏,声势震天。
如今宋军士气正旺,反观辽军那边则暗淡了许多,除了那两发火炮造成的恐惧以外,最重要的是他们从九月份南下,辽国那边物资准备得比较仓促,冬衣并不齐全。
将士们还穿着秋衣,秋衣也很保暖,但随着天气越冷,草原以及幽州北方渐渐下起雪,温度越来越低,秋衣的作用就小了许多,让他们难以承受这冰寒。
耶律宗真知道不能再拖下去,范仲淹可以不急但他急。拼国力拼消耗拼不起,强硬攻城攻不下,那就只能选择与对方在野外尝试决一死战了。
随着苍凉的号角声回荡在辽军营寨,离保塞城池十多里地外的金台驿辽军大营突然从死一般的沉寂中苏醒起来,乒乒战鼓声、哞哞号角声、叮当锣鼓声、尖锐口哨声,在各营中不停回响。
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士兵从夯土寨墙的垛口后面冒出头,弓上弦刀出鞘。
到处都是铁甲叶子呼啦哗啦的碰撞声、焦急恼怒的催促声、齐整整的呐喊声,还有简短急促的号令声、尖锐的警哨声以及咚咚脚步声,都让寨墙上下乱成一锅粥。
大概过了半个时辰,成群结队的辽军士兵就在各自的首领带领下出了营寨,于寨外结成军队。
这些士兵着装不一,阵型也较为零散。基本上是辽国的部族军、南京州县汉军、渤海军以及其余属国军,种类复杂,兵种繁多,以步卒为主。
而辽国最精锐的骑兵是朝廷宿卫军,又名为皮室军。
他们在打野外遭遇战时是主力,打城池战中则是后方监督,一旦步卒攻破城池,皮室军就会一拥而上,将城池里的一切财物洗劫干净。
是的。
这就是辽国的打仗以及后勤方式。
辽国不依赖后勤补给线,也不会给士兵们发粮饷,士兵收入来源只有两个——“打草谷”和“犒军钱”。
前者是纵兵抢劫,后者则是获得胜利之后,把战利品分发给士兵,充当犒军赏赐。
所以辽国士兵打打四处劫掠的顺风仗还行,一旦遇到那种坚壁清野,野外没什么东西抢,打那种坚硬的城池又攻不下来的情况,军心士气就会跌落到谷底。
辽兴宗耶律宗真此时骑在马背上,二十余岁的年纪身强力壮,目光望向远处山坡下的浩瀚如海洋般的军队,眉宇间没有一丝喜色。
现在辽国前期准备的粮草已经用得差不多,又从宋军与宋国百姓那抢不到食物、财物,原本士气高涨想跟着他找宋国这快肥肉狠狠地咬一口的辽国上下士兵,都已经失望透顶。
这下搞得耶律宗真都后悔了南下的决定。
装聋作哑,等宋国那边的情况就好。如果宋国继续缴纳岁贡,权当无事发生。要是他们不再缴纳岁贡,他还可以指责宋国撕毁盟约,再与李元昊联合南下。
但李元昊此时被打残,不能帮他牵制宋国西北的兵力,现在自己显然有点独木难支。打又打不破,攻又攻不下,真就是左右为难。
眼下也只能拼一把,殊死一搏。打赢了回家继续喝酒吃肉,等着宋国送钱。打输了万事皆休,基本凉凉。
“出发!”
耶律宗真也不是个瞻前顾后的人,既然做了决定,那就贯彻到底。
他手中举起了象征辽国皇帝的宝刀,向身边负责传递消息的塘骑喝道:“告诉将士们,此战若胜,河北之地,纵马随意他们劫掠。若是败了,我们就只能撤回草原吹冷风。今年能否过个好年,就全看这一战!”
“是!”
塘骑们纷纷勒转马匹,前往山下传递消息。
紧接着山坡上的大纛旗帜开始摇动,下方各部落首领见到之后,便开始催促着本部落的士兵向前进军。
其余塘骑也是一传十十传百,四散而去,把耶律宗真的命令传达给各处将领。
辽军一路往西南方向,他们并不是要朝那边的保塞城去,城池上夹着的大炮已经将辽国士兵吓破了胆,现在再让他们去进攻保塞,那无疑是会让全军崩溃。
所以辽军目标直指宋军那边尚未建成的营寨。
范仲淹那边接到辽国来袭的消息,便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下达了军令,各部将领纷纷按照之前的部署,出营寨摆开阵势准备迎敌。
他为什么不守营寨呢?
原因很简单,营寨还未建好,防御力并不强,一旦寨垒被辽军攻破,会导致军心涣散,可能会面临大军直接溃败的情况。
因此我们经常能在史书里看到,两军对垒,若是其中一方刚刚抵达战场,结营时仓促迎战,将领往往不是选择在还未布置好的营寨内防御,而是军队出去,在外面与敌人打。
如定边之战中,沐英与敌人对峙,营寨未建好,敌人前来挑衅,他便领兵出营,大败敌军。
宋军这边第一个出营的是各部骑兵。
在斥候侦查到了辽军有大规模集结的动向后,宋国骑兵也是马上做出应对。骑兵速度快,出营后迅速前进到距离营地二三里的地方,然后停止立定,摆好队列后开始警戒。
接着,步兵各部按照位置方向远近依次出营,在距离营地二十步距离四面列阵警戒,排列出乌压压一片人海的阵势,位于保塞城池周边。
范仲淹亲自上阵,虽然是文官没有穿战甲,但却骑着战马,威风凛凛地在寨上发出各种各样的指示。
大概过了半个多时辰,十多万大军就已经集结得差不多。从营寨往左看去,密密麻麻的人头一眼望不到头。从营寨往右看去,依旧是密密麻麻的人头无边无际。
各营之间大量的骑兵来回穿插,这些就是塘骑,也可以称之为侦察兵、探马、斥候,他们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侦查敌人的动向,还要负责把主将的命令传达给各部,统一协调这样的大军团作战。
随着老范一声令下,大军便汹涌向前,前方便是保塞城池。城中王德用也已经调拨起了兵马,城头上不断冒出宋军的脑袋,向北方地平线观望。
宋军依托着保塞城池,城西大军六万,城东大军五万,城北阵前还有两万,城中一万多人,外围游弋了三万骑兵,再加上目前已经驰援过来的沧州、清州、河间府等地三万多援军,宋军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余万。
若是站在城头上观望的话,就会看到无比壮观的场景,保塞城池东西两侧,至少七八里连绵出不知道多少个宋军步卒方阵,乌压压像是海洋的浪潮一样涌动,完全看不到尽头在哪里。
他们的外围是全副武装,持盾穿重甲的神武卫,里面又有枪矛兵、刀盾兵、投弹手、弓弩手等等各类兵种。骑兵第一个出营,列阵时却又站在了步兵后面。
因为在这样的大规模战争当中,主将已经很难再起到指挥到各都、各营、各军、各厢,只能依靠各级编制下的军官和将领。
所以主将往往需要掌握一定机动部队,一旦出现各营崩溃的现象,就立即派出人手前去补充作战。
而这样的机动部队只能由骑兵担任。
等到了晌午时分,远方的地平线上,便已经出现了浩瀚的辽军。
他们同样组建成了步兵方阵,区别在于辽国骑兵众多,所以不仅仅把骑兵安排在后方,还在两翼以及主阵当中掺杂了大量辽军骑兵。
这显然是耶律宗真打算孤注一掷,最前面的基本上都是辽国的重骑兵和重步兵,就算中了手榴弹也不会受伤,他们测试过了,顶多就是脑震荡,被爆炸产生的冲击力炸得嗡嗡响。
只不过他们还发现重步兵一旦中弹,要是重心不稳摔倒的话,说不好就会在人堆密集的战场上被活活踩死。就跟用钝器打重步兵一样,甲没有破,里面的人没了。
但辽国上层决定瞒住这个消息,只要重骑兵和重步兵抗过了第一波手榴弹,让其余步兵和骑兵杀到宋军军阵中,打乱对方阵型,那就万无一失!
辽军大军徐徐前进,大地都仿佛在颤抖。他们的人数不比宋军少多少,同样是如海浪潮涌,浩浩荡荡地钢铁洪流涌来。
等辽军到了距离宋军方阵三里,距离保塞城池四里外,大军便已经停下。
要是以往就绝对不是这个距离。
像澶州之战的时候,辽军与宋军可是相距不到一里,要不是辽军大将萧挞凛被神射一般的八牛弩一弩爆头,恐怕辽军还敢再靠近一点。
到了这个距离之后,辽人停下脚步,紧接着耶律宗真又派来了一名骑士,过来向范仲淹下最后通牒。
既只要范仲淹答应耶律宗真的条件,那么双方就还有挽回的余地。
一旦战事开启,那宋国就万劫不复了。
范仲淹只给了一个回复——滚!
耶律宗真听到后,勃然大怒,在后方小山坡上,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随着苍凉的号角声音响彻整个战场,无数辽军士兵便在各部首领的催促下,开始继续向前迈步。
四里!
三里!
二里!
宋国火器始终没有发威!
因为“七梢炮”“九梢炮”的射程,基本都在二三百步之间,只有“十三梢炮”能达到四五百步。
而霹雷火球能够被投石车扔出一里外,是投石车安在好几丈高的城楼上。
没有了居高临下,投石车的射程会大大减少。
一里!
辽国大军越来越近,很多宋国前排的士兵已经出现了一阵骚乱,目光都紧张地看向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
“投石车准备!”
各部宋军后阵,投石车开始纷纷拉动牛筋弦,抱着霹雷火球的士兵小心翼翼地把陶罐放上去,另外一个士兵则掏出了火镰。
很快辽军越来越近,已经到了三百步左右,也就是四百二十米的样子,即将进入投石车射程范围。
“放!”
大量的宋军将领下达了命令。
几秒钟后,命令传递给投石车阵营,紧接着士兵用火镰点燃引线,随着“嗡”的一声,牛皮筋松开,再“咻”的一声,投勺便狠狠地把陶罐投掷了出去。
无数个陶罐在天空中划过一道绚烂的弧度,很多都滋滋冒着灰烟,随后精准地落入了辽国士兵的军阵里。
“砰!”“砰!”“砰!”“砰!”“砰!”“砰!”
爆炸声音此起彼伏。
有不少直接在空中爆炸,有的引线在半空中被风吹熄,但大部分陶罐都顺利落入辽军阵中,爆发出巨大的响声。
辽国军阵顷刻间引发了很多骚乱,不少士兵被炸死炸伤,还有的甚至想跑。
但辽国军法严明,各部落首领和将领纷纷弹压住骚乱,喝止士兵重新排列出阵势,然后继续向前。
没有人冲锋。
在距离三四百米就发足狂奔,体力再好的人跑到对方阵前,都已经累得没有体力,只是无畏送死而已。
所以最正确的打法,就是顶着敌人的炮火,到靠近约五十米处,再开始冲锋突袭。
很快骚乱被止住,辽军继续向前,仿佛没有畏惧死亡。
下一刻宋军第二波霹雷火球扔了过来。
山坡上耶律宗真紧张地看着这一刻,而在宋军后方,范仲淹也在望着这一幕。
辽军士兵不是悍不畏死,而是在残酷的军法下,不得不去送死。
不过好在没有成批的火炮,光靠霹雷火球杀伤力很有限,连铁片都破不开辽军的重甲士兵,更何况陶瓷碎片。
所以即便是两波洗礼,辽军还是能稳住阵脚。
片刻后,辽军就已经靠近到了二百步,他们保持着走路的速度,预计三分钟后,双方就会短兵相接。
这三分钟当中,宋军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不断投射霹雷火球。
到一百步,双方的弓弩手终于发挥出威力,密密麻麻的箭支取代了天上的陶罐,宛如乌云一样,将天空都笼罩。
叮叮当当的声音响彻不绝!
便在此时,辽军继续往前推进,已经不足五十步。
宋军后方的投弹手,纷纷举起了手榴弹,他们能扔出去的距离,其实也就二十来步,大概三十多米。
这就足够了!
三十步时,辽军总攻正式开始!
顷刻间,随着一声令下,无数辽国士兵,如潮水一样向着宋军涌来!
而就在这刹那,后方宋军高坡之上,两门大炮,缓缓地被拉了上去,炮口发射出诡异的光,直指辽军阵地!
(本章完)
隆冬十二月,河北并未下雪。但狂风呼啸,天气变得十分寒冷。
宋军士兵一大早就起来做早操活动筋骨,连绵十多里的营寨各类哨声、鼓声络绎不绝,操练的声音此起彼伏,声势震天。
如今宋军士气正旺,反观辽军那边则暗淡了许多,除了那两发火炮造成的恐惧以外,最重要的是他们从九月份南下,辽国那边物资准备得比较仓促,冬衣并不齐全。
将士们还穿着秋衣,秋衣也很保暖,但随着天气越冷,草原以及幽州北方渐渐下起雪,温度越来越低,秋衣的作用就小了许多,让他们难以承受这冰寒。
耶律宗真知道不能再拖下去,范仲淹可以不急但他急。拼国力拼消耗拼不起,强硬攻城攻不下,那就只能选择与对方在野外尝试决一死战了。
随着苍凉的号角声回荡在辽军营寨,离保塞城池十多里地外的金台驿辽军大营突然从死一般的沉寂中苏醒起来,乒乒战鼓声、哞哞号角声、叮当锣鼓声、尖锐口哨声,在各营中不停回响。
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士兵从夯土寨墙的垛口后面冒出头,弓上弦刀出鞘。
到处都是铁甲叶子呼啦哗啦的碰撞声、焦急恼怒的催促声、齐整整的呐喊声,还有简短急促的号令声、尖锐的警哨声以及咚咚脚步声,都让寨墙上下乱成一锅粥。
大概过了半个时辰,成群结队的辽军士兵就在各自的首领带领下出了营寨,于寨外结成军队。
这些士兵着装不一,阵型也较为零散。基本上是辽国的部族军、南京州县汉军、渤海军以及其余属国军,种类复杂,兵种繁多,以步卒为主。
而辽国最精锐的骑兵是朝廷宿卫军,又名为皮室军。
他们在打野外遭遇战时是主力,打城池战中则是后方监督,一旦步卒攻破城池,皮室军就会一拥而上,将城池里的一切财物洗劫干净。
是的。
这就是辽国的打仗以及后勤方式。
辽国不依赖后勤补给线,也不会给士兵们发粮饷,士兵收入来源只有两个——“打草谷”和“犒军钱”。
前者是纵兵抢劫,后者则是获得胜利之后,把战利品分发给士兵,充当犒军赏赐。
所以辽国士兵打打四处劫掠的顺风仗还行,一旦遇到那种坚壁清野,野外没什么东西抢,打那种坚硬的城池又攻不下来的情况,军心士气就会跌落到谷底。
辽兴宗耶律宗真此时骑在马背上,二十余岁的年纪身强力壮,目光望向远处山坡下的浩瀚如海洋般的军队,眉宇间没有一丝喜色。
现在辽国前期准备的粮草已经用得差不多,又从宋军与宋国百姓那抢不到食物、财物,原本士气高涨想跟着他找宋国这快肥肉狠狠地咬一口的辽国上下士兵,都已经失望透顶。
这下搞得耶律宗真都后悔了南下的决定。
装聋作哑,等宋国那边的情况就好。如果宋国继续缴纳岁贡,权当无事发生。要是他们不再缴纳岁贡,他还可以指责宋国撕毁盟约,再与李元昊联合南下。
但李元昊此时被打残,不能帮他牵制宋国西北的兵力,现在自己显然有点独木难支。打又打不破,攻又攻不下,真就是左右为难。
眼下也只能拼一把,殊死一搏。打赢了回家继续喝酒吃肉,等着宋国送钱。打输了万事皆休,基本凉凉。
“出发!”
耶律宗真也不是个瞻前顾后的人,既然做了决定,那就贯彻到底。
他手中举起了象征辽国皇帝的宝刀,向身边负责传递消息的塘骑喝道:“告诉将士们,此战若胜,河北之地,纵马随意他们劫掠。若是败了,我们就只能撤回草原吹冷风。今年能否过个好年,就全看这一战!”
“是!”
塘骑们纷纷勒转马匹,前往山下传递消息。
紧接着山坡上的大纛旗帜开始摇动,下方各部落首领见到之后,便开始催促着本部落的士兵向前进军。
其余塘骑也是一传十十传百,四散而去,把耶律宗真的命令传达给各处将领。
辽军一路往西南方向,他们并不是要朝那边的保塞城去,城池上夹着的大炮已经将辽国士兵吓破了胆,现在再让他们去进攻保塞,那无疑是会让全军崩溃。
所以辽军目标直指宋军那边尚未建成的营寨。
范仲淹那边接到辽国来袭的消息,便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下达了军令,各部将领纷纷按照之前的部署,出营寨摆开阵势准备迎敌。
他为什么不守营寨呢?
原因很简单,营寨还未建好,防御力并不强,一旦寨垒被辽军攻破,会导致军心涣散,可能会面临大军直接溃败的情况。
因此我们经常能在史书里看到,两军对垒,若是其中一方刚刚抵达战场,结营时仓促迎战,将领往往不是选择在还未布置好的营寨内防御,而是军队出去,在外面与敌人打。
如定边之战中,沐英与敌人对峙,营寨未建好,敌人前来挑衅,他便领兵出营,大败敌军。
宋军这边第一个出营的是各部骑兵。
在斥候侦查到了辽军有大规模集结的动向后,宋国骑兵也是马上做出应对。骑兵速度快,出营后迅速前进到距离营地二三里的地方,然后停止立定,摆好队列后开始警戒。
接着,步兵各部按照位置方向远近依次出营,在距离营地二十步距离四面列阵警戒,排列出乌压压一片人海的阵势,位于保塞城池周边。
范仲淹亲自上阵,虽然是文官没有穿战甲,但却骑着战马,威风凛凛地在寨上发出各种各样的指示。
大概过了半个多时辰,十多万大军就已经集结得差不多。从营寨往左看去,密密麻麻的人头一眼望不到头。从营寨往右看去,依旧是密密麻麻的人头无边无际。
各营之间大量的骑兵来回穿插,这些就是塘骑,也可以称之为侦察兵、探马、斥候,他们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侦查敌人的动向,还要负责把主将的命令传达给各部,统一协调这样的大军团作战。
随着老范一声令下,大军便汹涌向前,前方便是保塞城池。城中王德用也已经调拨起了兵马,城头上不断冒出宋军的脑袋,向北方地平线观望。
宋军依托着保塞城池,城西大军六万,城东大军五万,城北阵前还有两万,城中一万多人,外围游弋了三万骑兵,再加上目前已经驰援过来的沧州、清州、河间府等地三万多援军,宋军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余万。
若是站在城头上观望的话,就会看到无比壮观的场景,保塞城池东西两侧,至少七八里连绵出不知道多少个宋军步卒方阵,乌压压像是海洋的浪潮一样涌动,完全看不到尽头在哪里。
他们的外围是全副武装,持盾穿重甲的神武卫,里面又有枪矛兵、刀盾兵、投弹手、弓弩手等等各类兵种。骑兵第一个出营,列阵时却又站在了步兵后面。
因为在这样的大规模战争当中,主将已经很难再起到指挥到各都、各营、各军、各厢,只能依靠各级编制下的军官和将领。
所以主将往往需要掌握一定机动部队,一旦出现各营崩溃的现象,就立即派出人手前去补充作战。
而这样的机动部队只能由骑兵担任。
等到了晌午时分,远方的地平线上,便已经出现了浩瀚的辽军。
他们同样组建成了步兵方阵,区别在于辽国骑兵众多,所以不仅仅把骑兵安排在后方,还在两翼以及主阵当中掺杂了大量辽军骑兵。
这显然是耶律宗真打算孤注一掷,最前面的基本上都是辽国的重骑兵和重步兵,就算中了手榴弹也不会受伤,他们测试过了,顶多就是脑震荡,被爆炸产生的冲击力炸得嗡嗡响。
只不过他们还发现重步兵一旦中弹,要是重心不稳摔倒的话,说不好就会在人堆密集的战场上被活活踩死。就跟用钝器打重步兵一样,甲没有破,里面的人没了。
但辽国上层决定瞒住这个消息,只要重骑兵和重步兵抗过了第一波手榴弹,让其余步兵和骑兵杀到宋军军阵中,打乱对方阵型,那就万无一失!
辽军大军徐徐前进,大地都仿佛在颤抖。他们的人数不比宋军少多少,同样是如海浪潮涌,浩浩荡荡地钢铁洪流涌来。
等辽军到了距离宋军方阵三里,距离保塞城池四里外,大军便已经停下。
要是以往就绝对不是这个距离。
像澶州之战的时候,辽军与宋军可是相距不到一里,要不是辽军大将萧挞凛被神射一般的八牛弩一弩爆头,恐怕辽军还敢再靠近一点。
到了这个距离之后,辽人停下脚步,紧接着耶律宗真又派来了一名骑士,过来向范仲淹下最后通牒。
既只要范仲淹答应耶律宗真的条件,那么双方就还有挽回的余地。
一旦战事开启,那宋国就万劫不复了。
范仲淹只给了一个回复——滚!
耶律宗真听到后,勃然大怒,在后方小山坡上,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随着苍凉的号角声音响彻整个战场,无数辽军士兵便在各部首领的催促下,开始继续向前迈步。
四里!
三里!
二里!
宋国火器始终没有发威!
因为“七梢炮”“九梢炮”的射程,基本都在二三百步之间,只有“十三梢炮”能达到四五百步。
而霹雷火球能够被投石车扔出一里外,是投石车安在好几丈高的城楼上。
没有了居高临下,投石车的射程会大大减少。
一里!
辽国大军越来越近,很多宋国前排的士兵已经出现了一阵骚乱,目光都紧张地看向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
“投石车准备!”
各部宋军后阵,投石车开始纷纷拉动牛筋弦,抱着霹雷火球的士兵小心翼翼地把陶罐放上去,另外一个士兵则掏出了火镰。
很快辽军越来越近,已经到了三百步左右,也就是四百二十米的样子,即将进入投石车射程范围。
“放!”
大量的宋军将领下达了命令。
几秒钟后,命令传递给投石车阵营,紧接着士兵用火镰点燃引线,随着“嗡”的一声,牛皮筋松开,再“咻”的一声,投勺便狠狠地把陶罐投掷了出去。
无数个陶罐在天空中划过一道绚烂的弧度,很多都滋滋冒着灰烟,随后精准地落入了辽国士兵的军阵里。
“砰!”“砰!”“砰!”“砰!”“砰!”“砰!”
爆炸声音此起彼伏。
有不少直接在空中爆炸,有的引线在半空中被风吹熄,但大部分陶罐都顺利落入辽军阵中,爆发出巨大的响声。
辽国军阵顷刻间引发了很多骚乱,不少士兵被炸死炸伤,还有的甚至想跑。
但辽国军法严明,各部落首领和将领纷纷弹压住骚乱,喝止士兵重新排列出阵势,然后继续向前。
没有人冲锋。
在距离三四百米就发足狂奔,体力再好的人跑到对方阵前,都已经累得没有体力,只是无畏送死而已。
所以最正确的打法,就是顶着敌人的炮火,到靠近约五十米处,再开始冲锋突袭。
很快骚乱被止住,辽军继续向前,仿佛没有畏惧死亡。
下一刻宋军第二波霹雷火球扔了过来。
山坡上耶律宗真紧张地看着这一刻,而在宋军后方,范仲淹也在望着这一幕。
辽军士兵不是悍不畏死,而是在残酷的军法下,不得不去送死。
不过好在没有成批的火炮,光靠霹雷火球杀伤力很有限,连铁片都破不开辽军的重甲士兵,更何况陶瓷碎片。
所以即便是两波洗礼,辽军还是能稳住阵脚。
片刻后,辽军就已经靠近到了二百步,他们保持着走路的速度,预计三分钟后,双方就会短兵相接。
这三分钟当中,宋军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不断投射霹雷火球。
到一百步,双方的弓弩手终于发挥出威力,密密麻麻的箭支取代了天上的陶罐,宛如乌云一样,将天空都笼罩。
叮叮当当的声音响彻不绝!
便在此时,辽军继续往前推进,已经不足五十步。
宋军后方的投弹手,纷纷举起了手榴弹,他们能扔出去的距离,其实也就二十来步,大概三十多米。
这就足够了!
三十步时,辽军总攻正式开始!
顷刻间,随着一声令下,无数辽国士兵,如潮水一样向着宋军涌来!
而就在这刹那,后方宋军高坡之上,两门大炮,缓缓地被拉了上去,炮口发射出诡异的光,直指辽军阵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