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大概两刻钟的时间,赵骏休息得差不多,也吃了午饭,被范仲淹晏殊他们扶了过来。
还是按照之前的剧本,二人先陪着赵骏聊天吃饭,等到那边所有人就位之后,就说大家刚刚干完活,现在来村口晒太阳了,邀请赵骏一起去坐坐。
赵骏自然欣然答应,他眼睛已经康复,心里已经有所预期,明天就想摘眼纱了,在最后的时刻,自然要继续和大家熟络关系。
很快赵骏就被扶到了众人面前,“赵老师来了。”
“老师来这边坐。”
“好好好,谢谢谢谢。”
赵骏连连道谢,又坐到了赵祯和吕夷简身边。
他们又聊了一阵,说了些家长里短,等十多分钟之后,才开始进入正题。
“其实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争夺社会的总体财富,当社会的财富被小部分人瓜分之后,就需要迎来一次大洗牌。”
随着吕夷简率先问出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赵骏稍微思索之后,很快给出了一个答案。
吕夷简追问道:“什么是社会的总体财富?”
赵骏说道:“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生产力获得的价值产出,就是社会的总体财富。”
“那生产力又是什么呢?”
吕夷简不解。
其实这些天来赵骏常会蹦出不少他们听不懂的词,很多时候他们不敢问也不敢说,生怕暴露。
但到了如今,有些东西已经能够大着胆子去问。
因为赵骏眼睛已经好了,基本上就这两天能摘下面纱,而在他没有摘下面纱之前,所有的话都是真话,那么自然要趁着这两天的功夫,把最重要且最关键的信息给套出来。
赵骏听到吕夷简的问话,颇为奇怪,可想到这毕竟是大凉山深处的山村,除了支书村长是党员以外,其余人都是普通农民,对这些没什么研究也正常。
于是他说道:“所谓的生产力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劳动所具备的价值产出能力。举个例子,最早的原始社会,人类通过种植、打猎、采集、捕捞等等办法获得食物,这些能力就是生产力。”
“能详细说说吗?”
王曾忍不住问。
赵骏就说道:“很简单,还是以古人到现代人的过程举例,最早时期的原始社会时代,人们用什么办法获取食物?”
“你刚才不是说了吗?种植、打猎、采集、捕捞?”
“是的,但当时的种植处于刀耕火种,打猎则用石头、石矛,采集靠手,捕捞也常靠徒手去抓,那你们觉得这样做的生产效率高吗?获得的食物多吗?”
“自然不多。”
王曾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用石头做武器,徒手去捞鱼,这怕是得饿死。
赵骏笑道:“那就是了,他们的生产力不高,人口就很少。于是他们就必须想办法提高生产力,比如制造农具,编制渔网,寻找到稻、黍、稷、麦、菽、粟等植物培育,从而让人们有更多的粮食。”
“粮食多了之后,原始部落的人口也出现了爆发性增长。也许刚开始这个部落只有几十人,但通过这些办法,就能养活几百個人,乃至几千个人,最后部落汇聚,慢慢形成了国家。”
“这个时期在我们历史学界定位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此时古代社会广泛用石头制作的工具,通过开垦田地,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有我们祖先耕种的足迹。”
“等到大概四五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甚至包括珠江流域部分地区的氏族部落已较普遍地形成了以原始种植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和采集渔猎的综合经济,大大提高了粮食产出能力。”
“并且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生产工具再次得到提升,新石器时代渐渐过去,出现了铜石并用以及青铜时代,让生产效率更高,社会的财富总值也开始增长。”
“同时黄帝、蚩尤、炎帝等华夏人文初祖,也诞生于这个时期。之后黄帝蚩尤炎帝他们逐鹿中原,互相攻打,最终黄帝成为胜利者,中华民族就此在黄河两岸繁衍,创造了一个璀璨的文明,也让人口再次得到大幅度提升。”
赵骏四下环视,蒙着的眼睛好像在看每一个人,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竖起手指头说道:“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那个时期人口会增长,黄帝、蚩尤、炎帝等人又为什么会在那个时期打仗呢?”
“因为生产力提高了,通过制造农具、编制渔网、改变种植方式、畜牧养殖、采集渔猎等等,就能养活更多的人,而他们为什么打仗,是因为他们需要去争夺社会的财富总值!”
赵祯与众人对视一眼,几乎脱口而出地说道。
“宾果,答对了。”
赵骏笑道:“瓦扎木果,没想到你这么聪明,我之前还以为你是个游手好闲的呢,看来是我错怪你了。”
赵祯翻了个白眼。
赵骏继续说道:“原始社会时期,资源有限,生产力也有限。虽然通过提高了生产力,但人口多起来,资源就不足,各个部落需要更多的土地耕种,更多的猎场捕猎,更多的河流捕捞,两个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自然要大打出手。”
“那国家统一之后,还发生王朝覆灭,就是因为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土地渐渐不足,才导致起义接连不断吗?”
范仲淹问道。
赵骏说道:“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只能回答是也不是。”
“是也不是?”
众人纳闷,这算什么答案?
赵骏解释道:“从夏商周开始,原来的原始社会部落形态,慢慢有了进化。体制渐渐有了文明,生产力提升之后,人们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总结。比如发明了文字,创造了音律,服饰开始多样化,人们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有了分封制度,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人们开始在地位上区分为三六九等,从最低等的奴隶,往上就是普通国民,封地的士、卿、诸侯、王到最后的商周天子,一级一级,犹如金字塔一样,层层递进,来满足上位者的权力欲望。”
“而为什么商朝会取代夏朝,周朝又能取代商朝呢?这里就要说另外两个知识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夏朝末年,国力已经很衰弱。而商汤所在的汤部落当时渐渐强大起来,四处吞并其它部落,不管是面积还是实力,都已经是一个大诸侯国。与夏朝所在的部落相比,他足够强大,也足够称雄四方。”
“但到了这个时期,商场还是没有把握。直到夏桀自己作死,众叛亲离,商汤于是才起兵攻打夏朝,在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事件之后,最终他成功地击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
“跟商汤一样例子的还有周朝,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周国不断吞并四方小诸侯国壮大,到正式进攻商朝的时候,周国“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国力非常强大。”
“那么通过这两个例子,你们想到了什么?”
就像是在教学生一样,赵骏每次只是给出了案例,分析的结果就由众人自己去思考。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赵祯很快说道:“是因为成汤和姬昌强盛。”
“不错。”
赵骏点点头:“因为地方强而中央弱,分封制的弊端就在这里。如果一个地方诸侯发展国力,提升了生产力之后,就会反扑中央,生产力就决定了双方的地位关系,夏弱商强,商弱周强,最终就会被取代。”
“同样的道理,在夏强商弱,商强周弱的时代,他们的生产关系就是夏商为君主,商周为臣子,臣子要向君主纳贡,将自己生产的东西供奉上去。臣子越多,君主得到的供奉就越多,君主的国力就越强,这就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所以周朝分封天下,春秋战国时期,渐渐进入铁器时代。各个封国通过各种办法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比如齐国通过管仲改革,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等,都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力,从而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
“国家强大之后,就有了对外扩张的欲望,从春秋几十个诸侯国家,到战国剩下七个,就是互相兼并,互相抢夺社会财富的结果。人、土地、矿产在那个时代都变成了可以争夺的资源,最后形成统一,秦国建立。”
“秦始皇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他结束了分封制,开始郡县制,加大中央集权。这就是再次改变生产关系,把原来的诸侯国变成郡县,权力极大的诸侯王变成朝廷任命的官员,把全国融为一体。”
“此时的秦国就是非常强盛的,铁器的应用让秦国有了强大的生产力,通过中央集权让地方上很难再出现商、周、秦这样的诸侯国,从而解决了地方诸侯发展生产力推翻王朝的事情。”
“如果这个时候秦始皇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再折腾民力,让战乱的情况尽快得到恢复,或者死得没那么仓促,让继承人顺利上位,那么之后大概是没有汉朝什么事了。”
“但可惜没有如果,后来的汉朝建立者刘邦显然就没有搞清楚这里面的逻辑,公然开历史倒车,把原本的郡县制又改为分封制,大量分封自己的子孙。”
“结果就又出现了诸侯国遍地,引发了七王之乱。吴王刘濞在封地煮盐铸币,依靠吴国的富庶,就妄图再次改变生产关系。”
“汉景帝汉武帝父子俩就是明白人,通过两代人持续不断地削藩,又缩减诸侯国王的权力,继续加大中央权力,进一步完成了当年秦始皇做过的事情,也算是给刘邦擦一次屁股。”
“后来的唐朝节度使,明朝初期分封藩王,都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现在伱们明白了吗?”
赵骏问。
吕夷简皱起眉道:“你的意思是说,王朝覆灭,是因为地方势力强大,想要获取更大的权力?但这好像又与之前说黄帝、炎帝、蚩尤相争有所违背。”
“并不违背。”
赵骏说道:“你们只考虑了一方面,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争夺社会财富总值就能概括所有。诸侯王提高了生产力,就想攫取更多的人口、土地和权力,这与刚才说的一点都不冲突。只是区别在于,诸侯王属于自己强大之后主动攫取,那些起义者则是被动抗争。”
“此话何解?”
范仲淹问。
“这就要说到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了。”
赵骏说道:“前面几次王朝覆灭,都是因为地方势力生产力的提升,想改变与君主国之间的生产关系。而到了西汉末年,则是因为生产力下降,反作用于生产关系,从而引发的王朝更迭......口有点干了,来点水。”
赵祯向后面的王守忠使了个眼色,王守忠会意,马上倒了一杯茶水送了过来,赵骏挺喜欢喝茶水的,他小时候在农村,爷爷就喜欢摘山里野茶叶,一烧就是一大壶,很解渴。
众人看着他咕隆咕隆喝完,擦了擦嘴巴,然后才开口问道:“我刚才说到哪里了?”
“说到西汉末年生产力下降,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是了。”
赵骏就说道:“那为什么会出现生产力下降呢?”
众人沉默。
面对赵骏的问题,没有人说话。
因为谁都知道。
这个问题早在西汉末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人给了答案。
大司空师丹提出“名田皆无不得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
也就是限田限奴。
但。
有什么用呢?
还是无法阻止西汉的灭亡。
所以这里每个人都知道“土地兼并”。
可每个人都不能提出来。
因为他们就是利益既得者,就连范仲淹在内,都有上百亩职田,在老家买了千亩良地。
这里。
每个人都是地主!
还是按照之前的剧本,二人先陪着赵骏聊天吃饭,等到那边所有人就位之后,就说大家刚刚干完活,现在来村口晒太阳了,邀请赵骏一起去坐坐。
赵骏自然欣然答应,他眼睛已经康复,心里已经有所预期,明天就想摘眼纱了,在最后的时刻,自然要继续和大家熟络关系。
很快赵骏就被扶到了众人面前,“赵老师来了。”
“老师来这边坐。”
“好好好,谢谢谢谢。”
赵骏连连道谢,又坐到了赵祯和吕夷简身边。
他们又聊了一阵,说了些家长里短,等十多分钟之后,才开始进入正题。
“其实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争夺社会的总体财富,当社会的财富被小部分人瓜分之后,就需要迎来一次大洗牌。”
随着吕夷简率先问出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赵骏稍微思索之后,很快给出了一个答案。
吕夷简追问道:“什么是社会的总体财富?”
赵骏说道:“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生产力获得的价值产出,就是社会的总体财富。”
“那生产力又是什么呢?”
吕夷简不解。
其实这些天来赵骏常会蹦出不少他们听不懂的词,很多时候他们不敢问也不敢说,生怕暴露。
但到了如今,有些东西已经能够大着胆子去问。
因为赵骏眼睛已经好了,基本上就这两天能摘下面纱,而在他没有摘下面纱之前,所有的话都是真话,那么自然要趁着这两天的功夫,把最重要且最关键的信息给套出来。
赵骏听到吕夷简的问话,颇为奇怪,可想到这毕竟是大凉山深处的山村,除了支书村长是党员以外,其余人都是普通农民,对这些没什么研究也正常。
于是他说道:“所谓的生产力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劳动所具备的价值产出能力。举个例子,最早的原始社会,人类通过种植、打猎、采集、捕捞等等办法获得食物,这些能力就是生产力。”
“能详细说说吗?”
王曾忍不住问。
赵骏就说道:“很简单,还是以古人到现代人的过程举例,最早时期的原始社会时代,人们用什么办法获取食物?”
“你刚才不是说了吗?种植、打猎、采集、捕捞?”
“是的,但当时的种植处于刀耕火种,打猎则用石头、石矛,采集靠手,捕捞也常靠徒手去抓,那你们觉得这样做的生产效率高吗?获得的食物多吗?”
“自然不多。”
王曾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用石头做武器,徒手去捞鱼,这怕是得饿死。
赵骏笑道:“那就是了,他们的生产力不高,人口就很少。于是他们就必须想办法提高生产力,比如制造农具,编制渔网,寻找到稻、黍、稷、麦、菽、粟等植物培育,从而让人们有更多的粮食。”
“粮食多了之后,原始部落的人口也出现了爆发性增长。也许刚开始这个部落只有几十人,但通过这些办法,就能养活几百個人,乃至几千个人,最后部落汇聚,慢慢形成了国家。”
“这个时期在我们历史学界定位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此时古代社会广泛用石头制作的工具,通过开垦田地,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有我们祖先耕种的足迹。”
“等到大概四五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甚至包括珠江流域部分地区的氏族部落已较普遍地形成了以原始种植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和采集渔猎的综合经济,大大提高了粮食产出能力。”
“并且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生产工具再次得到提升,新石器时代渐渐过去,出现了铜石并用以及青铜时代,让生产效率更高,社会的财富总值也开始增长。”
“同时黄帝、蚩尤、炎帝等华夏人文初祖,也诞生于这个时期。之后黄帝蚩尤炎帝他们逐鹿中原,互相攻打,最终黄帝成为胜利者,中华民族就此在黄河两岸繁衍,创造了一个璀璨的文明,也让人口再次得到大幅度提升。”
赵骏四下环视,蒙着的眼睛好像在看每一个人,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竖起手指头说道:“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那个时期人口会增长,黄帝、蚩尤、炎帝等人又为什么会在那个时期打仗呢?”
“因为生产力提高了,通过制造农具、编制渔网、改变种植方式、畜牧养殖、采集渔猎等等,就能养活更多的人,而他们为什么打仗,是因为他们需要去争夺社会的财富总值!”
赵祯与众人对视一眼,几乎脱口而出地说道。
“宾果,答对了。”
赵骏笑道:“瓦扎木果,没想到你这么聪明,我之前还以为你是个游手好闲的呢,看来是我错怪你了。”
赵祯翻了个白眼。
赵骏继续说道:“原始社会时期,资源有限,生产力也有限。虽然通过提高了生产力,但人口多起来,资源就不足,各个部落需要更多的土地耕种,更多的猎场捕猎,更多的河流捕捞,两个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自然要大打出手。”
“那国家统一之后,还发生王朝覆灭,就是因为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土地渐渐不足,才导致起义接连不断吗?”
范仲淹问道。
赵骏说道:“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只能回答是也不是。”
“是也不是?”
众人纳闷,这算什么答案?
赵骏解释道:“从夏商周开始,原来的原始社会部落形态,慢慢有了进化。体制渐渐有了文明,生产力提升之后,人们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总结。比如发明了文字,创造了音律,服饰开始多样化,人们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有了分封制度,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人们开始在地位上区分为三六九等,从最低等的奴隶,往上就是普通国民,封地的士、卿、诸侯、王到最后的商周天子,一级一级,犹如金字塔一样,层层递进,来满足上位者的权力欲望。”
“而为什么商朝会取代夏朝,周朝又能取代商朝呢?这里就要说另外两个知识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夏朝末年,国力已经很衰弱。而商汤所在的汤部落当时渐渐强大起来,四处吞并其它部落,不管是面积还是实力,都已经是一个大诸侯国。与夏朝所在的部落相比,他足够强大,也足够称雄四方。”
“但到了这个时期,商场还是没有把握。直到夏桀自己作死,众叛亲离,商汤于是才起兵攻打夏朝,在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事件之后,最终他成功地击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
“跟商汤一样例子的还有周朝,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周国不断吞并四方小诸侯国壮大,到正式进攻商朝的时候,周国“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国力非常强大。”
“那么通过这两个例子,你们想到了什么?”
就像是在教学生一样,赵骏每次只是给出了案例,分析的结果就由众人自己去思考。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赵祯很快说道:“是因为成汤和姬昌强盛。”
“不错。”
赵骏点点头:“因为地方强而中央弱,分封制的弊端就在这里。如果一个地方诸侯发展国力,提升了生产力之后,就会反扑中央,生产力就决定了双方的地位关系,夏弱商强,商弱周强,最终就会被取代。”
“同样的道理,在夏强商弱,商强周弱的时代,他们的生产关系就是夏商为君主,商周为臣子,臣子要向君主纳贡,将自己生产的东西供奉上去。臣子越多,君主得到的供奉就越多,君主的国力就越强,这就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所以周朝分封天下,春秋战国时期,渐渐进入铁器时代。各个封国通过各种办法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比如齐国通过管仲改革,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等,都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力,从而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
“国家强大之后,就有了对外扩张的欲望,从春秋几十个诸侯国家,到战国剩下七个,就是互相兼并,互相抢夺社会财富的结果。人、土地、矿产在那个时代都变成了可以争夺的资源,最后形成统一,秦国建立。”
“秦始皇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他结束了分封制,开始郡县制,加大中央集权。这就是再次改变生产关系,把原来的诸侯国变成郡县,权力极大的诸侯王变成朝廷任命的官员,把全国融为一体。”
“此时的秦国就是非常强盛的,铁器的应用让秦国有了强大的生产力,通过中央集权让地方上很难再出现商、周、秦这样的诸侯国,从而解决了地方诸侯发展生产力推翻王朝的事情。”
“如果这个时候秦始皇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再折腾民力,让战乱的情况尽快得到恢复,或者死得没那么仓促,让继承人顺利上位,那么之后大概是没有汉朝什么事了。”
“但可惜没有如果,后来的汉朝建立者刘邦显然就没有搞清楚这里面的逻辑,公然开历史倒车,把原本的郡县制又改为分封制,大量分封自己的子孙。”
“结果就又出现了诸侯国遍地,引发了七王之乱。吴王刘濞在封地煮盐铸币,依靠吴国的富庶,就妄图再次改变生产关系。”
“汉景帝汉武帝父子俩就是明白人,通过两代人持续不断地削藩,又缩减诸侯国王的权力,继续加大中央权力,进一步完成了当年秦始皇做过的事情,也算是给刘邦擦一次屁股。”
“后来的唐朝节度使,明朝初期分封藩王,都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现在伱们明白了吗?”
赵骏问。
吕夷简皱起眉道:“你的意思是说,王朝覆灭,是因为地方势力强大,想要获取更大的权力?但这好像又与之前说黄帝、炎帝、蚩尤相争有所违背。”
“并不违背。”
赵骏说道:“你们只考虑了一方面,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争夺社会财富总值就能概括所有。诸侯王提高了生产力,就想攫取更多的人口、土地和权力,这与刚才说的一点都不冲突。只是区别在于,诸侯王属于自己强大之后主动攫取,那些起义者则是被动抗争。”
“此话何解?”
范仲淹问。
“这就要说到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了。”
赵骏说道:“前面几次王朝覆灭,都是因为地方势力生产力的提升,想改变与君主国之间的生产关系。而到了西汉末年,则是因为生产力下降,反作用于生产关系,从而引发的王朝更迭......口有点干了,来点水。”
赵祯向后面的王守忠使了个眼色,王守忠会意,马上倒了一杯茶水送了过来,赵骏挺喜欢喝茶水的,他小时候在农村,爷爷就喜欢摘山里野茶叶,一烧就是一大壶,很解渴。
众人看着他咕隆咕隆喝完,擦了擦嘴巴,然后才开口问道:“我刚才说到哪里了?”
“说到西汉末年生产力下降,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是了。”
赵骏就说道:“那为什么会出现生产力下降呢?”
众人沉默。
面对赵骏的问题,没有人说话。
因为谁都知道。
这个问题早在西汉末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人给了答案。
大司空师丹提出“名田皆无不得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
也就是限田限奴。
但。
有什么用呢?
还是无法阻止西汉的灭亡。
所以这里每个人都知道“土地兼并”。
可每个人都不能提出来。
因为他们就是利益既得者,就连范仲淹在内,都有上百亩职田,在老家买了千亩良地。
这里。
每个人都是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