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九章 定海(三)
贸易对东南亚地区一向都是生死攸关的。风下之地地理条件优越,地处大明、印度、中东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中枢,每逢国际贸易的大潮汹涌澎湃之际,该地区就成为国际贸易的宠儿——前有阿拉伯商人乘风破浪来到这里贸易(顺带传播了****),后有欧洲商人涌入东印度——海量的丁香、肉豆蔻、胡椒、檀香木、苏木、樟脑、虫胶等商品被源源不断输入国际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贸易神话。
而如果将东印度群岛算做核心地带的话,那么台湾岛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伸出去的一个较粗的触手。这个1624年被荷兰占据的岛屿戏剧性地因为中国大陆的战争而发展了起来,生丝、瓷器、茶叶贸易的时断时续使得荷兰人更加注重挖掘台湾岛本身的价值,他们依托台湾还算肥沃的土地大力发展稻米、蔗糖产业,同时收购鹿皮出口至日本,有力维持了公司在附近地区的贸易且积累了不少的利润送回巴达维亚。
不过,在郑成功海上势力大盛的今天,荷兰人其实已是很难买到来自中国大陆的商品了——每年仅买到可怜的一点点生丝、绿茶和瓷器——要不是东岸人每年按约匀出一些宁波生丝与茶叶给他们的话,那么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商站的日子怕是不太好过。
当然了,没有东岸人,荷兰人也在积极自救,他们有时也购买不少东京生丝(即河内产的生丝)、波斯生丝、暹罗鹿皮鱼目混珠地卖入日本,以维持贸易。但这终究不是正途,荷兰人对来自中国大陆的生丝、茶叶甚至蔗糖(仅限台湾蔗糖产量较低的年份)的需求还是相当大的,只不过他们始终找不到充足的货源罢了。故出于以上种种原因,邵曙光之前担心的荷兰人拒绝东岸在大员港开设商站之事完全是多虑了,生意有所衰退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迫于现实压力,并没有拒绝东岸人的请求。
今天已经是12月8日了,刚刚从一场疾病中康复的韩银此刻正奔走在商行\/银行的建设工地上。商行占地面积约一亩半,所花费的代价仅仅是些许茶叶和生丝罢了,而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荷兰人竟然许诺征发当地人为东岸人兴建起一座“合乎规格”的商站,条件是买下他们手里大量积压的蔗糖。韩银等人在商量了一阵后,也答应了这个条件,反正蔗糖这玩意无论是在宁波、登州、朝鲜还是黑水都有销路,做过多年家族生意的韩银不相信凭借如此庞大的市场吃不下这些积压的台湾蔗糖,他们应该担心的,仅仅是自己手头的资金不足罢了,这或许需要荷兰人同意暂时赊账。
事情办得如此顺利,以至于韩银等人都无法相信自己的好运气。他们自个闲暇时也聊过一阵,最后一致认为荷兰人在日本的生意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一位浙南出身的雇员指出郑氏近几年海外贸易做得风生水起(年获利超过二百五十万两),几乎垄断了绝大部分日本贸易时,大家已多多少少明白了一点荷兰人在台湾的困境。
这一切追根溯源,其实还是东岸人“造的孽”!盖因随着东岸持续不断地介入大陆局势,中国形势较历史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建大部、江西南部、两广全部尽皆掌握在南明手里,再加上郑彩等人支持的鲁王政权在浙东与清军几番拉锯,故南中国大部分的瓷器、生丝和茶叶资源多数集中到了郑氏手里,荷兰人根本拿不到什么货。而祸不单行的是,由于东岸海军在浙东、长江口、江北一带的频繁活动,清廷纵有意与荷兰贸易也非常困难,这基本等于是掐住了荷兰人的脖子,使得他们这些年来始终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面对如此困境,荷兰人只能调整输往日本的商品结构,比如将台湾砂糖作为拳头商品,生丝、鹿皮作为补充。但问题是,福建、广东一带也产糖,且规模还不小,因此荷兰人又不得不与郑氏一起竞争日本的蔗糖市场,尤其是广东一带不似历史上战乱频发,而是安定多年,蔗糖产量连创新高,郑氏也在大量出货,这又极大打击了荷兰人的贸易,也真是够悲剧的——比如1658年台湾砂糖产量为17500担,但成功卖到日本的只有6000担,剩下的砂糖东印度公司若不想当做压舱石运回欧洲销售的话(因为其传统的波斯蔗糖市场已被东岸人“攻占”),那么最好就近找一个市场卖掉,这样能够快速回笼资金继续进行下一次贸易。
东岸人在这样一个时候找上门来,确实有那么一丝帮了荷兰人忙的味道,毕竟揆一总督不是傻瓜,他知道东岸人手里掌握着不小的货源,同时也有足够的消费市场,这对于盘活台湾商站的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许巴达维亚十七人委员会里一些先生们对东岸人很是愤怒,责怪他们新华夏殖民地的糖大举涌入波斯萨法维王国(这对荷兰人来说是一个出货量堪比日本的市场),再加上东岸人阻挠他们与清国的贸易,因此一直对其没什么好脸色。可先生们有先生们考虑,揆一作为台湾总督、商站的实际负责人,自然要对台湾商站的经营状况负责,毕竟这和他个人的收入有着极大的关联,没人会和钱过不去。
再说了,十七人委员会里也不是没有主张与东岸人缓和关系的,他们认为东岸治下的宁波府有稳定的生丝和茶叶产出,那么在被郑氏竞争得很惨的当下,与东岸人加强合作,从他们手里进口生丝、茶叶、高级毛皮——尤其是在欧洲越来越受欢迎的茶叶,它与蔗糖本就是“黄金搭档”——出口香料、檀香木、樟脑、蔗糖和稻米,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双边贸易模式。无奈十七人委员会里诸多先生们被长期养成的傲慢蒙蔽了眼睛,看不到这条流淌着黄金的贸易路线,那么,现在是时候由揆一来打破这层坚冰了。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可想而知韩银等人的要求只要不太过分,揆一总督自然是无不满足了。于是你便看到了,台湾银行的建设用地卖了,还附带免费建设,似乎是生怕东岸人不来贸易,这令韩银等人初时有些大跌眼镜。不过他们此时也就仅仅与荷兰人达成了一些粗略的意向而已(比如他们和荷兰人初步交涉蔗糖价格为每东岸吨90-100元,比欧洲市场价格便宜一些,但这并不作数,具体还得等邵曙光等人来了详谈),贸易的细节还得等到明年1月中下旬再敲定了。
时间就这样很快过去了一个多月,1660年1月10日,邵曙光带着七八个台湾银行职员以及在宁波招募的十来个护卫,乘船抵达了大员港。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常开胜司令特批黑水特遣舰队旗舰“加的斯岩石”号载着他们抵达热兰遮城堡外海,当时这艘拥有40多门火炮的战舰威风凛凛地开到了近海,一度还引起了荷兰人的骚动,着实是拉风无比,无形中却同样也给以邵曙光为首的台湾银行众人进行了一次武力背书,好处不可低估。
抵达大员港后,邵曙光先是赴了一次总督揆一的私人宴会,见识了一下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诸位头面人物,然后便入住了刚刚兴建了一小半的台湾银行内,整日里与随他一起南下的十来个宁波商人议事——这些人都是黄仪介绍来的,多为各县维稳会里的亲东岸士绅,这番跟着邵曙光到台湾折腾也真是给了大面子了,当然其中也不乏利益驱动。
“咱们虽然不似荷兰红毛那么粗鄙,喝茶也放砂糖,但说真的,平日里市肆富家用糖的地方也不少。孙正兴,你们孙春阳南货铺惯卖甜糕、蜜饯果子,说说这销量如何?”邵曙光一边喝着新华夏远道贩来的咖啡,一边点名问道。
“总办大人。”孙正兴一听邵曙光点名问自己,立刻起身作揖道:“敝店腌渍房内往日里每日需购数十斤砂糖熬煮各类食货,一年下来不是个小数目。最近几年战乱不休,南边闽糖、粤糖北运船只(多为郑家所有)时断时续,致糖价腾贵,我等实苦不堪言。今日总办大人若能说得红毛将大员——嗯,是台湾——台湾砂糖售到宁波府的话,别的不敢说,我定海孙春阳南货铺先下了一万斤的定钱。”
孙正兴代表孙春阳南货铺这种零售“巨头”发话后,其他商人也纷纷表示,只要价钱合适,他们也能吃下个三千到一万斤不等的量。毕竟,宁波府承平已历十年,人口八十余万,民间商业渐渐发达,乡间百姓过得也还算富足,再加上与朝鲜、登莱、黑水乃至日本的贸易做得飞起,大量贵金属流入宁波,老百姓的购买力还是有不少的,消费些台湾砂糖,应该不成问题。
当然如果你将目光再放长远些,看到黑水、朝鲜、登州这个数百万人的市场的话,那么这笔生意真的大可做得,其间的利润简直丰厚得不可想象,未来某个时候吃下台湾蔗糖一年一半的产量也不是不可能。
谈完蔗糖,邵曙光又与众人聊起了粮食贸易——没办法,台湾银行的开办金太少了,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商人手头的存量资金,不然很多工作都没法展开。众所周知,现在东岸人手头积压了大量的移民,粮食问题又开始成了黑水开拓队诸位官僚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与荷兰人达成协议,大量进口东南亚稻米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座的诸位商人们与东岸人打交道甚久,对这些内情也心知肚明,心里明白这是一桩细水长流的好生意,因此一个个拍着胸脯表示将拿出部分资金从台湾银行手里收购稻米——嗯,哪怕先把购粮款打过来也没问题,反正现在宁波府很多田都改蚕桑了,粮食也不是那么十分充足,不愁卖不掉。
当然了,邵曙光也深深明白,蔗糖与稻米贸易在荷兰人看来虽然也很重要,但远不如他们觊觎很久的生丝、茶叶贸易——茶叶在欧洲有市场,且这几年来成倍增加;而生丝则事关利润丰厚的日本贸易大局,更是轻忽不得。因此,他也做好了将出口至荷兰的生丝、茶叶配额调高几倍的心理准备——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几年宁波府的生丝、茶叶产量也提高了很多——以满足荷兰人越来越大的胃口。
1月25日,就在大员港台湾银行总部建设进度将将达到一半的时候,东岸人与荷兰人的第一次贸易也差不多进入到了尾声。台湾银行\/商行将手头的开办金、客户存款、商人预付款总计7万元向荷兰人购买了85吨糖(1645年台湾砂糖产量最高,为15万担,约合7500吨,现已大不如前、市场份额也大为萎缩)、200吨稻谷以及相当数量的香料、樟脑、檀香木等名贵商品,几乎把钱花了个精光。
不过,你若以为在与荷兰人的贸易中东岸方是贸易赤字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别的不说,他们随船带来的大量生丝、茶叶和部分高级毛皮——由于台湾银行的垄断贸易权,这些商品也必须经该行过手——就卖了个大价钱,不但赎回了全部购货款,还大有盈余,令人不由得不感叹跨国生丝贸易确实是暴利,即便是在远东也是如此。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荷兰人若想平衡贸易,除了大量输出贵金属外,就只有按照东岸人的要求大量输出稻谷了,该怎么选择,其实一目了然,做惯了生意的荷兰人自然不会不懂。
1660年1月27日,在留下韩银、桥口顺之助等人继续留守银行分部后,小试牛刀结束的邵曙光和一干宁波商人们,纷纷登上了早已等待多时的“加的斯岩石”号战舰,悄然踏上了返回定海港的旅程。
而如果将东印度群岛算做核心地带的话,那么台湾岛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伸出去的一个较粗的触手。这个1624年被荷兰占据的岛屿戏剧性地因为中国大陆的战争而发展了起来,生丝、瓷器、茶叶贸易的时断时续使得荷兰人更加注重挖掘台湾岛本身的价值,他们依托台湾还算肥沃的土地大力发展稻米、蔗糖产业,同时收购鹿皮出口至日本,有力维持了公司在附近地区的贸易且积累了不少的利润送回巴达维亚。
不过,在郑成功海上势力大盛的今天,荷兰人其实已是很难买到来自中国大陆的商品了——每年仅买到可怜的一点点生丝、绿茶和瓷器——要不是东岸人每年按约匀出一些宁波生丝与茶叶给他们的话,那么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商站的日子怕是不太好过。
当然了,没有东岸人,荷兰人也在积极自救,他们有时也购买不少东京生丝(即河内产的生丝)、波斯生丝、暹罗鹿皮鱼目混珠地卖入日本,以维持贸易。但这终究不是正途,荷兰人对来自中国大陆的生丝、茶叶甚至蔗糖(仅限台湾蔗糖产量较低的年份)的需求还是相当大的,只不过他们始终找不到充足的货源罢了。故出于以上种种原因,邵曙光之前担心的荷兰人拒绝东岸在大员港开设商站之事完全是多虑了,生意有所衰退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迫于现实压力,并没有拒绝东岸人的请求。
今天已经是12月8日了,刚刚从一场疾病中康复的韩银此刻正奔走在商行\/银行的建设工地上。商行占地面积约一亩半,所花费的代价仅仅是些许茶叶和生丝罢了,而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荷兰人竟然许诺征发当地人为东岸人兴建起一座“合乎规格”的商站,条件是买下他们手里大量积压的蔗糖。韩银等人在商量了一阵后,也答应了这个条件,反正蔗糖这玩意无论是在宁波、登州、朝鲜还是黑水都有销路,做过多年家族生意的韩银不相信凭借如此庞大的市场吃不下这些积压的台湾蔗糖,他们应该担心的,仅仅是自己手头的资金不足罢了,这或许需要荷兰人同意暂时赊账。
事情办得如此顺利,以至于韩银等人都无法相信自己的好运气。他们自个闲暇时也聊过一阵,最后一致认为荷兰人在日本的生意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一位浙南出身的雇员指出郑氏近几年海外贸易做得风生水起(年获利超过二百五十万两),几乎垄断了绝大部分日本贸易时,大家已多多少少明白了一点荷兰人在台湾的困境。
这一切追根溯源,其实还是东岸人“造的孽”!盖因随着东岸持续不断地介入大陆局势,中国形势较历史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建大部、江西南部、两广全部尽皆掌握在南明手里,再加上郑彩等人支持的鲁王政权在浙东与清军几番拉锯,故南中国大部分的瓷器、生丝和茶叶资源多数集中到了郑氏手里,荷兰人根本拿不到什么货。而祸不单行的是,由于东岸海军在浙东、长江口、江北一带的频繁活动,清廷纵有意与荷兰贸易也非常困难,这基本等于是掐住了荷兰人的脖子,使得他们这些年来始终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面对如此困境,荷兰人只能调整输往日本的商品结构,比如将台湾砂糖作为拳头商品,生丝、鹿皮作为补充。但问题是,福建、广东一带也产糖,且规模还不小,因此荷兰人又不得不与郑氏一起竞争日本的蔗糖市场,尤其是广东一带不似历史上战乱频发,而是安定多年,蔗糖产量连创新高,郑氏也在大量出货,这又极大打击了荷兰人的贸易,也真是够悲剧的——比如1658年台湾砂糖产量为17500担,但成功卖到日本的只有6000担,剩下的砂糖东印度公司若不想当做压舱石运回欧洲销售的话(因为其传统的波斯蔗糖市场已被东岸人“攻占”),那么最好就近找一个市场卖掉,这样能够快速回笼资金继续进行下一次贸易。
东岸人在这样一个时候找上门来,确实有那么一丝帮了荷兰人忙的味道,毕竟揆一总督不是傻瓜,他知道东岸人手里掌握着不小的货源,同时也有足够的消费市场,这对于盘活台湾商站的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许巴达维亚十七人委员会里一些先生们对东岸人很是愤怒,责怪他们新华夏殖民地的糖大举涌入波斯萨法维王国(这对荷兰人来说是一个出货量堪比日本的市场),再加上东岸人阻挠他们与清国的贸易,因此一直对其没什么好脸色。可先生们有先生们考虑,揆一作为台湾总督、商站的实际负责人,自然要对台湾商站的经营状况负责,毕竟这和他个人的收入有着极大的关联,没人会和钱过不去。
再说了,十七人委员会里也不是没有主张与东岸人缓和关系的,他们认为东岸治下的宁波府有稳定的生丝和茶叶产出,那么在被郑氏竞争得很惨的当下,与东岸人加强合作,从他们手里进口生丝、茶叶、高级毛皮——尤其是在欧洲越来越受欢迎的茶叶,它与蔗糖本就是“黄金搭档”——出口香料、檀香木、樟脑、蔗糖和稻米,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双边贸易模式。无奈十七人委员会里诸多先生们被长期养成的傲慢蒙蔽了眼睛,看不到这条流淌着黄金的贸易路线,那么,现在是时候由揆一来打破这层坚冰了。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可想而知韩银等人的要求只要不太过分,揆一总督自然是无不满足了。于是你便看到了,台湾银行的建设用地卖了,还附带免费建设,似乎是生怕东岸人不来贸易,这令韩银等人初时有些大跌眼镜。不过他们此时也就仅仅与荷兰人达成了一些粗略的意向而已(比如他们和荷兰人初步交涉蔗糖价格为每东岸吨90-100元,比欧洲市场价格便宜一些,但这并不作数,具体还得等邵曙光等人来了详谈),贸易的细节还得等到明年1月中下旬再敲定了。
时间就这样很快过去了一个多月,1660年1月10日,邵曙光带着七八个台湾银行职员以及在宁波招募的十来个护卫,乘船抵达了大员港。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常开胜司令特批黑水特遣舰队旗舰“加的斯岩石”号载着他们抵达热兰遮城堡外海,当时这艘拥有40多门火炮的战舰威风凛凛地开到了近海,一度还引起了荷兰人的骚动,着实是拉风无比,无形中却同样也给以邵曙光为首的台湾银行众人进行了一次武力背书,好处不可低估。
抵达大员港后,邵曙光先是赴了一次总督揆一的私人宴会,见识了一下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诸位头面人物,然后便入住了刚刚兴建了一小半的台湾银行内,整日里与随他一起南下的十来个宁波商人议事——这些人都是黄仪介绍来的,多为各县维稳会里的亲东岸士绅,这番跟着邵曙光到台湾折腾也真是给了大面子了,当然其中也不乏利益驱动。
“咱们虽然不似荷兰红毛那么粗鄙,喝茶也放砂糖,但说真的,平日里市肆富家用糖的地方也不少。孙正兴,你们孙春阳南货铺惯卖甜糕、蜜饯果子,说说这销量如何?”邵曙光一边喝着新华夏远道贩来的咖啡,一边点名问道。
“总办大人。”孙正兴一听邵曙光点名问自己,立刻起身作揖道:“敝店腌渍房内往日里每日需购数十斤砂糖熬煮各类食货,一年下来不是个小数目。最近几年战乱不休,南边闽糖、粤糖北运船只(多为郑家所有)时断时续,致糖价腾贵,我等实苦不堪言。今日总办大人若能说得红毛将大员——嗯,是台湾——台湾砂糖售到宁波府的话,别的不敢说,我定海孙春阳南货铺先下了一万斤的定钱。”
孙正兴代表孙春阳南货铺这种零售“巨头”发话后,其他商人也纷纷表示,只要价钱合适,他们也能吃下个三千到一万斤不等的量。毕竟,宁波府承平已历十年,人口八十余万,民间商业渐渐发达,乡间百姓过得也还算富足,再加上与朝鲜、登莱、黑水乃至日本的贸易做得飞起,大量贵金属流入宁波,老百姓的购买力还是有不少的,消费些台湾砂糖,应该不成问题。
当然如果你将目光再放长远些,看到黑水、朝鲜、登州这个数百万人的市场的话,那么这笔生意真的大可做得,其间的利润简直丰厚得不可想象,未来某个时候吃下台湾蔗糖一年一半的产量也不是不可能。
谈完蔗糖,邵曙光又与众人聊起了粮食贸易——没办法,台湾银行的开办金太少了,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商人手头的存量资金,不然很多工作都没法展开。众所周知,现在东岸人手头积压了大量的移民,粮食问题又开始成了黑水开拓队诸位官僚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与荷兰人达成协议,大量进口东南亚稻米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座的诸位商人们与东岸人打交道甚久,对这些内情也心知肚明,心里明白这是一桩细水长流的好生意,因此一个个拍着胸脯表示将拿出部分资金从台湾银行手里收购稻米——嗯,哪怕先把购粮款打过来也没问题,反正现在宁波府很多田都改蚕桑了,粮食也不是那么十分充足,不愁卖不掉。
当然了,邵曙光也深深明白,蔗糖与稻米贸易在荷兰人看来虽然也很重要,但远不如他们觊觎很久的生丝、茶叶贸易——茶叶在欧洲有市场,且这几年来成倍增加;而生丝则事关利润丰厚的日本贸易大局,更是轻忽不得。因此,他也做好了将出口至荷兰的生丝、茶叶配额调高几倍的心理准备——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几年宁波府的生丝、茶叶产量也提高了很多——以满足荷兰人越来越大的胃口。
1月25日,就在大员港台湾银行总部建设进度将将达到一半的时候,东岸人与荷兰人的第一次贸易也差不多进入到了尾声。台湾银行\/商行将手头的开办金、客户存款、商人预付款总计7万元向荷兰人购买了85吨糖(1645年台湾砂糖产量最高,为15万担,约合7500吨,现已大不如前、市场份额也大为萎缩)、200吨稻谷以及相当数量的香料、樟脑、檀香木等名贵商品,几乎把钱花了个精光。
不过,你若以为在与荷兰人的贸易中东岸方是贸易赤字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别的不说,他们随船带来的大量生丝、茶叶和部分高级毛皮——由于台湾银行的垄断贸易权,这些商品也必须经该行过手——就卖了个大价钱,不但赎回了全部购货款,还大有盈余,令人不由得不感叹跨国生丝贸易确实是暴利,即便是在远东也是如此。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荷兰人若想平衡贸易,除了大量输出贵金属外,就只有按照东岸人的要求大量输出稻谷了,该怎么选择,其实一目了然,做惯了生意的荷兰人自然不会不懂。
1660年1月27日,在留下韩银、桥口顺之助等人继续留守银行分部后,小试牛刀结束的邵曙光和一干宁波商人们,纷纷登上了早已等待多时的“加的斯岩石”号战舰,悄然踏上了返回定海港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