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眼窗外,并未过去多久。
从床上坐起后,朱元璋看到地上一堆袋子,都是他从楚祯那买回来的果子,外加一小袋的玉米种。
“来人!”
朱元璋朝外喊了一声,候在门外的两个年轻宦官立马掀开帘子走进来,看了一眼龙颜,又连忙叫几个宫女进来服侍陛下起床。
虽然说陛下是和衣而睡,但仍旧要整理万岁爷仪容。
只是。
进来的几個宫女,外加两个宦官,全都被地上一堆水果吸引了目光,隐约可看到他们眼神中的吃惊和疑惑。
先前有这些东西?
“你们叫什么名字?平日里负责做什么的?”
朱元璋坐在床上,由宫女给他梳头,问他们道。
“万岁爷!”
两个年轻宦官吓得跪倒在地,几个宫女也不禁手一抖。
朱元璋笑了起来,指着地上果子说道:“这些果子都是朕从楚真人那得来,去叫尚膳监的人过来,一并送去给皇后,让她处置。”
“是,万岁爷爷。”
两个宦官这才心安一些,左边那人又连忙回道:“回万岁爷爷,奴贱名叫黄永奇,属印绶监,司掌爷爷的印章。”
右边那人也忙回答,说他叫丁文,掌管御笔。
说完后,他们久不见万岁爷爷发话,就抬起头看一眼,发现陛下正盯着他们看,把二人又吓得不轻,慌忙低头。
“印章,御笔……哪个又能想到大明,你们这两人——”
朱元璋指着他们,又气又觉得好笑。
洪武朝名不见经传的小太监职位,连臣都不敢自称,却在日后成为大明朝中叱咤风云,与内阁首辅并列的掌印太监,秉笔太监!
不可不谓天运无常也。
“起来吧。”朱元璋淡声道:“去叫内宫监的监令过来,让他们带上一杆度量精细的秤。”
“是,万岁爷爷!”
两个年轻宦官出了门传陛下口谕,让尚膳监、内宫监的人快些过来。
朱元璋拿着东西出到外面,不多时就有尚膳监太监曾苑带人过来,行礼后进去把果子捧着拿走,送去皇后那里。
再等了一会,内宫监太监李鉴急匆匆赶来,“臣参见陛下!”
“起来吧。”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洪武一朝,内宫监才是十二监之首。
“秤拿来了吗?”
朱元璋问一句,李鉴马上让小宦官呈上,笑着问:“不知陛下要秤来称些什么?臣已经叫了两人擅用秤的人过来。”
“让你带来自然有用……过来看,这一袋子东西知道是什么吗?”
“种子?”
见陛下兴致颇高,李鉴也满脸堆笑,走到跟前仔细看,发现陛下桌前一个袋子内,放着一堆白色的,像是米粒又比米粒大的东西。
“臣眼拙,看的书又少,实在认不出这是什么。”李鉴连连摇头。
“哈哈哈,谅你也看不出!这是未来能多养活一千万大明百姓的粮食,名曰:玉米!”
朱元璋欣喜的笑道,黝黑的面容上满是兴奋之色。
谁能想到穷苦之地的海外,居然有这等能种在山地,耐旱高产的粮食?
按照楚祯说法,玉米,土豆,番薯,能多养活一个亿的人口。
他按少点算,单一个玉米养活一千万人,不过分吧?
刚经历元末的大明,正是需要恢复人口,充实北方大片空旷土地的时候,这玉米来得太及时了!
李鉴吓了一跳,“多养活一千万百姓?!陛下,这玉米……也是楚真人上供给陛下的?”
他刚才在殿外听到了消息,陛下又从楚真人那拿了许多荔枝回来。
“上供?哈哈哈哈。”
朱元璋想起楚祯那小子说过的一句“宫内采买太监”,不由得大笑起来,对李鉴说道:“以后你们凡提到楚真人,都得毕恭毕敬。这玉米和果子等,也是他送与我的。”
李鉴听出了细微的差别,上供是对臣子而言,送与一词,则是证明楚真人……
李鉴不敢往下想。
前两天宫内宫外都闹得沸沸扬扬的荔枝,至今都没人说得清楚,到底是怎么送来应天府的。
只能推测出,这楚真人,身份极为不简单,寻常公侯王爷都比不过。
“这些玉米你拿回去好生保管着,放入粮仓内,分三份保管!”
朱元璋将玉米交给李鉴,嘱托他务必保管好。
“是,陛下!”
李鉴恭敬接过这一袋玉米种。
虽不到一斤重,却让他感到沉甸甸的,陛下对这玉米重视非常,若是出了差错,整个内宫监都得人头落地。
“这一包玉米,伱称一下多重。”
朱元璋再把楚祯用秤称的玉米交给他,沉声道:“当着朕的面称,换三把秤,让三个人来称!”
“……是,陛下!”
李鉴面不改色,心中却已惊疑不定。
换三把秤,让三个人来称,陛下对这一纸包玉米重视程度更甚方才!
他不知道的是,朱元璋亲眼看着楚祯用那把模样古怪,但精细度非比寻常的秤,称出了《赤脚医生手册》中的一两,分别交给他和李世民,外加那两个小姑娘。
这一两到底有多重,关系到日后大夫开药方所用药量,岂能不慎重?
很快,第一把秤出玉米重为一两四钱。
其余两把秤也很快拿来,并称出误差并不大,都是一两四钱一分左右。
“二十两金锭,相当于楚祯那里的十四两左右,是这个数了!”
朱元璋很满意,令李鉴赏赐三人,将这包玉米也拿去存放起来。
李鉴刚离开,就有太监前来禀告:
“万岁爷爷,都督佥事毛骧前来朝见!”
“毛骧?”
去楚祯那做客回来的朱元璋,略想了想才记起来这件事,“让他进来。”
“是……宣都督佥事毛骧觐见!”
不多时,一身穿暗红色斗牛服,头戴三山帽,约四十余岁的男子走进华盖殿,朝着朱元璋恭敬行揖拜礼:
“臣毛骧参见陛下!”
“免礼,赐座。”
待太监拿了椅子来,朱元璋才迫切问他:“查得怎么样了?”
“陛下,臣惭愧,未曾查出胡惟庸谋反的证据,只查到他与韩国公,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等多有书信来往,另有胡惟庸擅权枉法,以公谋私等大小案件三十七起,请陛下过目。”
毛骧示意太监将奏折呈上,先前他进门前,这些带来的东西都已经被太监暂时收去。
“好个中书省丞相!”
朱元璋看着满满一堆书写胡惟庸罪状的奏折,杀意在眼中闪过,可又看到奏折中排在第一的那一份。
韩国公,李善长。
朱元璋硬生生的止住了怒火。
这一位是从他还跟着岳父起兵,还未有自己势力时就跟随在他身边的人。
他改元建立明朝后,李善长又因功高而封左丞相,宣国公,再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改宣国公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世袭罔替。
胡惟庸是李善长举荐的。
之前汪广洋等人弹劾他恃宠而骄。
临安公主嫁给了他儿子李祺。
……
朱元璋安静看完毛骧查出的,李善长写给胡惟庸的几封书信,问:“太子知道此事了吗?”
“臣已禀告太子,但太子并未看过信件。”
“去叫太子过来。”
朱元璋吩咐宦官道。
大殿内安静许久,毛骧才再次听到圣上下令:
“去牢里提胡惟庸来!”
“胡惟庸……?是,陛下!”
宦官差点以为自己听错,确认陛下没有神情变化后,才连忙去传令。
毛骧心中咯噔一下,额上开始冒汗。
胡惟庸,不,丞相死不了了?
他查这件案子,岂不是把丞相得罪死了?!
从床上坐起后,朱元璋看到地上一堆袋子,都是他从楚祯那买回来的果子,外加一小袋的玉米种。
“来人!”
朱元璋朝外喊了一声,候在门外的两个年轻宦官立马掀开帘子走进来,看了一眼龙颜,又连忙叫几个宫女进来服侍陛下起床。
虽然说陛下是和衣而睡,但仍旧要整理万岁爷仪容。
只是。
进来的几個宫女,外加两个宦官,全都被地上一堆水果吸引了目光,隐约可看到他们眼神中的吃惊和疑惑。
先前有这些东西?
“你们叫什么名字?平日里负责做什么的?”
朱元璋坐在床上,由宫女给他梳头,问他们道。
“万岁爷!”
两个年轻宦官吓得跪倒在地,几个宫女也不禁手一抖。
朱元璋笑了起来,指着地上果子说道:“这些果子都是朕从楚真人那得来,去叫尚膳监的人过来,一并送去给皇后,让她处置。”
“是,万岁爷爷。”
两个宦官这才心安一些,左边那人又连忙回道:“回万岁爷爷,奴贱名叫黄永奇,属印绶监,司掌爷爷的印章。”
右边那人也忙回答,说他叫丁文,掌管御笔。
说完后,他们久不见万岁爷爷发话,就抬起头看一眼,发现陛下正盯着他们看,把二人又吓得不轻,慌忙低头。
“印章,御笔……哪个又能想到大明,你们这两人——”
朱元璋指着他们,又气又觉得好笑。
洪武朝名不见经传的小太监职位,连臣都不敢自称,却在日后成为大明朝中叱咤风云,与内阁首辅并列的掌印太监,秉笔太监!
不可不谓天运无常也。
“起来吧。”朱元璋淡声道:“去叫内宫监的监令过来,让他们带上一杆度量精细的秤。”
“是,万岁爷爷!”
两个年轻宦官出了门传陛下口谕,让尚膳监、内宫监的人快些过来。
朱元璋拿着东西出到外面,不多时就有尚膳监太监曾苑带人过来,行礼后进去把果子捧着拿走,送去皇后那里。
再等了一会,内宫监太监李鉴急匆匆赶来,“臣参见陛下!”
“起来吧。”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洪武一朝,内宫监才是十二监之首。
“秤拿来了吗?”
朱元璋问一句,李鉴马上让小宦官呈上,笑着问:“不知陛下要秤来称些什么?臣已经叫了两人擅用秤的人过来。”
“让你带来自然有用……过来看,这一袋子东西知道是什么吗?”
“种子?”
见陛下兴致颇高,李鉴也满脸堆笑,走到跟前仔细看,发现陛下桌前一个袋子内,放着一堆白色的,像是米粒又比米粒大的东西。
“臣眼拙,看的书又少,实在认不出这是什么。”李鉴连连摇头。
“哈哈哈,谅你也看不出!这是未来能多养活一千万大明百姓的粮食,名曰:玉米!”
朱元璋欣喜的笑道,黝黑的面容上满是兴奋之色。
谁能想到穷苦之地的海外,居然有这等能种在山地,耐旱高产的粮食?
按照楚祯说法,玉米,土豆,番薯,能多养活一个亿的人口。
他按少点算,单一个玉米养活一千万人,不过分吧?
刚经历元末的大明,正是需要恢复人口,充实北方大片空旷土地的时候,这玉米来得太及时了!
李鉴吓了一跳,“多养活一千万百姓?!陛下,这玉米……也是楚真人上供给陛下的?”
他刚才在殿外听到了消息,陛下又从楚真人那拿了许多荔枝回来。
“上供?哈哈哈哈。”
朱元璋想起楚祯那小子说过的一句“宫内采买太监”,不由得大笑起来,对李鉴说道:“以后你们凡提到楚真人,都得毕恭毕敬。这玉米和果子等,也是他送与我的。”
李鉴听出了细微的差别,上供是对臣子而言,送与一词,则是证明楚真人……
李鉴不敢往下想。
前两天宫内宫外都闹得沸沸扬扬的荔枝,至今都没人说得清楚,到底是怎么送来应天府的。
只能推测出,这楚真人,身份极为不简单,寻常公侯王爷都比不过。
“这些玉米你拿回去好生保管着,放入粮仓内,分三份保管!”
朱元璋将玉米交给李鉴,嘱托他务必保管好。
“是,陛下!”
李鉴恭敬接过这一袋玉米种。
虽不到一斤重,却让他感到沉甸甸的,陛下对这玉米重视非常,若是出了差错,整个内宫监都得人头落地。
“这一包玉米,伱称一下多重。”
朱元璋再把楚祯用秤称的玉米交给他,沉声道:“当着朕的面称,换三把秤,让三个人来称!”
“……是,陛下!”
李鉴面不改色,心中却已惊疑不定。
换三把秤,让三个人来称,陛下对这一纸包玉米重视程度更甚方才!
他不知道的是,朱元璋亲眼看着楚祯用那把模样古怪,但精细度非比寻常的秤,称出了《赤脚医生手册》中的一两,分别交给他和李世民,外加那两个小姑娘。
这一两到底有多重,关系到日后大夫开药方所用药量,岂能不慎重?
很快,第一把秤出玉米重为一两四钱。
其余两把秤也很快拿来,并称出误差并不大,都是一两四钱一分左右。
“二十两金锭,相当于楚祯那里的十四两左右,是这个数了!”
朱元璋很满意,令李鉴赏赐三人,将这包玉米也拿去存放起来。
李鉴刚离开,就有太监前来禀告:
“万岁爷爷,都督佥事毛骧前来朝见!”
“毛骧?”
去楚祯那做客回来的朱元璋,略想了想才记起来这件事,“让他进来。”
“是……宣都督佥事毛骧觐见!”
不多时,一身穿暗红色斗牛服,头戴三山帽,约四十余岁的男子走进华盖殿,朝着朱元璋恭敬行揖拜礼:
“臣毛骧参见陛下!”
“免礼,赐座。”
待太监拿了椅子来,朱元璋才迫切问他:“查得怎么样了?”
“陛下,臣惭愧,未曾查出胡惟庸谋反的证据,只查到他与韩国公,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等多有书信来往,另有胡惟庸擅权枉法,以公谋私等大小案件三十七起,请陛下过目。”
毛骧示意太监将奏折呈上,先前他进门前,这些带来的东西都已经被太监暂时收去。
“好个中书省丞相!”
朱元璋看着满满一堆书写胡惟庸罪状的奏折,杀意在眼中闪过,可又看到奏折中排在第一的那一份。
韩国公,李善长。
朱元璋硬生生的止住了怒火。
这一位是从他还跟着岳父起兵,还未有自己势力时就跟随在他身边的人。
他改元建立明朝后,李善长又因功高而封左丞相,宣国公,再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改宣国公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世袭罔替。
胡惟庸是李善长举荐的。
之前汪广洋等人弹劾他恃宠而骄。
临安公主嫁给了他儿子李祺。
……
朱元璋安静看完毛骧查出的,李善长写给胡惟庸的几封书信,问:“太子知道此事了吗?”
“臣已禀告太子,但太子并未看过信件。”
“去叫太子过来。”
朱元璋吩咐宦官道。
大殿内安静许久,毛骧才再次听到圣上下令:
“去牢里提胡惟庸来!”
“胡惟庸……?是,陛下!”
宦官差点以为自己听错,确认陛下没有神情变化后,才连忙去传令。
毛骧心中咯噔一下,额上开始冒汗。
胡惟庸,不,丞相死不了了?
他查这件案子,岂不是把丞相得罪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