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七,大理寺卿高攀龙、吏部尚书杨嗣昌被钦点为乙丑科会试总裁。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又多了总参谋长谭不明、日月银行总会计师钱太多两位副总裁和六名出自银行、机械厂的同考官,重点负责大学考生。
二月初九,位于城东明时坊的贡院缓缓打开了大门,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千多名举子陆续进入考场,然后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在这些考生里至少有五分之三都是复考的,对贡院非常熟悉。可是眼下的贡院与原本的贡院除了外墙和大门,已经面目全非了。
低矮的考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青砖屋舍,或者叫楼宇,因为它们都是上下两层的。虽然内部也是一个个的小单间,但总算是有了窗户和门,不再四处透风,半夜也不会被寒露侵袭。
为了方便同考官们巡视,窗户做得很大,上面镶嵌着一块块透明琉璃,既不影响采光又可以遮挡风雨。房间内的情况还能一目了然,真是太人性化了。
除此之外房间里还安排了一张麻编的小床,很显然,在每场考试的三天两夜里举子们不用再蜷缩在木板上煎熬,累了可以躺一躺,困了也能打个盹儿。
而在一进门处则多了左右两边各六间大房子,里面站着几名表情严肃、高大威猛的锦衣卫。每个参考举子都要在他们面前脱光衣服、打散发髻、放下行李,换上一身黑色细棉布衣裤才能进入考棚。
这就是新的会试规则,贡院将为每个参加考试的举子提供衣服、毛毯、文具。考生们只需带着脑子、身体和身份牌来就可以了。
也不用自备食物和饮水,贡院西南角有专门的厨房,每逢会试,宫里的御膳房就会安排太监充当厨师,为考生们烹制每日三餐,尽可能降低因为吃喝不当而造成的意外。
“某当年赶考时就分在丙三十四号,房顶年久失修有些渗漏,墙皮剥落,经常有老鼠作伴。”
高攀龙穿着官服,与一众总裁和同考官站在大门内的小广场上,看着考生们依次进入查房,不多时又穿着整齐划一的衣裤出来,不禁有些感慨。
“杨某倒是没有赶上破考棚,可为了不吃坏肚子,每场都以炒米果腹,着实难过!”
说起三场会试杨嗣昌也当仁不让,同样有一肚子牢骚。其实只要是进士出身的官员,大多都经历过贡院的折磨,谁也比谁好不到哪儿去。
“既然如此为何不曾有人提议将贡院修缮一番,像如今这样改也没什么复杂的,却可以让考生舒服安心。”
听着两位朝廷重臣忆往昔不堪回首,站在一旁身穿日月银行青色制服的钱太多用手指捅捅眼镜,忍不住插了一句话。
他还真不是要当面讥讽谁,只是觉得这些弊端非常容易改。皇帝让礼部向日月银行贷了四十万两白银,前前后后不到一年半就全解决了。
“哎,大学的考生来了!两位大人,请!”这话问的没毛病,但场合不太对,让在场的官员们全都皱起了眉。?谭不明见状赶紧打岔,恰好有一群考生走进大门,个个都是短打扮,与之前的长衫举子们截然不同。这算是救了场,考生全部到齐,贡院就该关门上锁,考官们也要各就各位了。
除了考场布置与以往不同,这次会试的题目也不太一样。在传统的经、论和策问之外还有一套新学题目,分成数学、几何、地理三个主科,外加物理、化学、外语三个分科。
打算考新学的必须完成三个主科,然后在三个分科之中任选一个作答。只是时间就不用拖那么长了,总共只有一场。
无论考旧学还是新学,最终获得考官认可的都只能获得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也就是原来的三甲进士。这些人在实授时只能以从九品的末流芝麻官起步,留任中央的机会不大。
想更进一步成为进士,就要新旧兼顾,再去做另外一套考题。比如旧学举子们在三场作答完之后,还可以增考一场,去答新学的卷子。
如果旧学被选为优秀,新学成绩也能达到合格,经过殿试抽查就是二甲进士出身了。他们的起步要比同进士出身高,实授官职时不会低于正八品,进入中央各部的机会也比较大。
最厉害的当然要内外兼修、打通任督二脉了。谁能把新学和旧学考题都做到优秀,谁就是一甲进士及第。这些人不分名次马上就能获得实授官职,正七品起步。
虽然也要先去地方上任职,但只要愿意,三年之后外察合格的都可以调回中央到各院司中获得实职,受到重点培养,大概率会走上人生巅峰。
从这套新的科举规则上看,皇帝的意图非常明显,希望大明士人阶层以后新旧兼顾、刚柔并济,既可以引经据典、吟诗作赋,又能精于计算格物、通晓天下诸国。
当然了,任何改变刚开始都是很艰难的,目标持续的年代越久远、涉及的人群越多,难度也就越大。科举制度已经存续并发展了几百年,想一步到位很不现实,需要有很大耐心和决心坚持不懈的努力。
由于是第一次加入了新学题目,由此又要增加一部分专门审阅新学考卷的考官,评审工作一直拖到了三月中才出结果。
景阳二十一年乙丑科总共选出了401名进士。时隔五年开科数量好像有点少,倒不是这届考生水平低,而是应了皇帝要求刻意为之。
往年的会试和殿试门槛基本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只要过了会试门槛都会高中。至于说朝廷有没有那么多位置可以安排就不管了,反正只要中了进士朝廷俸禄就算吃上了,大不了排队等几年,早吃晚吃都是官身。
现在不成了,自打南京朝廷被裁撤,北京的朝廷也在缩编,取消了一些可有可无的职位。同时皇帝要求吏部对每年空缺出来的岗位进行估算,然后按照数额录取相应的进士补充,不再允许弄一大堆待岗官员。
(本章完)
二月初九,位于城东明时坊的贡院缓缓打开了大门,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千多名举子陆续进入考场,然后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在这些考生里至少有五分之三都是复考的,对贡院非常熟悉。可是眼下的贡院与原本的贡院除了外墙和大门,已经面目全非了。
低矮的考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青砖屋舍,或者叫楼宇,因为它们都是上下两层的。虽然内部也是一个个的小单间,但总算是有了窗户和门,不再四处透风,半夜也不会被寒露侵袭。
为了方便同考官们巡视,窗户做得很大,上面镶嵌着一块块透明琉璃,既不影响采光又可以遮挡风雨。房间内的情况还能一目了然,真是太人性化了。
除此之外房间里还安排了一张麻编的小床,很显然,在每场考试的三天两夜里举子们不用再蜷缩在木板上煎熬,累了可以躺一躺,困了也能打个盹儿。
而在一进门处则多了左右两边各六间大房子,里面站着几名表情严肃、高大威猛的锦衣卫。每个参考举子都要在他们面前脱光衣服、打散发髻、放下行李,换上一身黑色细棉布衣裤才能进入考棚。
这就是新的会试规则,贡院将为每个参加考试的举子提供衣服、毛毯、文具。考生们只需带着脑子、身体和身份牌来就可以了。
也不用自备食物和饮水,贡院西南角有专门的厨房,每逢会试,宫里的御膳房就会安排太监充当厨师,为考生们烹制每日三餐,尽可能降低因为吃喝不当而造成的意外。
“某当年赶考时就分在丙三十四号,房顶年久失修有些渗漏,墙皮剥落,经常有老鼠作伴。”
高攀龙穿着官服,与一众总裁和同考官站在大门内的小广场上,看着考生们依次进入查房,不多时又穿着整齐划一的衣裤出来,不禁有些感慨。
“杨某倒是没有赶上破考棚,可为了不吃坏肚子,每场都以炒米果腹,着实难过!”
说起三场会试杨嗣昌也当仁不让,同样有一肚子牢骚。其实只要是进士出身的官员,大多都经历过贡院的折磨,谁也比谁好不到哪儿去。
“既然如此为何不曾有人提议将贡院修缮一番,像如今这样改也没什么复杂的,却可以让考生舒服安心。”
听着两位朝廷重臣忆往昔不堪回首,站在一旁身穿日月银行青色制服的钱太多用手指捅捅眼镜,忍不住插了一句话。
他还真不是要当面讥讽谁,只是觉得这些弊端非常容易改。皇帝让礼部向日月银行贷了四十万两白银,前前后后不到一年半就全解决了。
“哎,大学的考生来了!两位大人,请!”这话问的没毛病,但场合不太对,让在场的官员们全都皱起了眉。?谭不明见状赶紧打岔,恰好有一群考生走进大门,个个都是短打扮,与之前的长衫举子们截然不同。这算是救了场,考生全部到齐,贡院就该关门上锁,考官们也要各就各位了。
除了考场布置与以往不同,这次会试的题目也不太一样。在传统的经、论和策问之外还有一套新学题目,分成数学、几何、地理三个主科,外加物理、化学、外语三个分科。
打算考新学的必须完成三个主科,然后在三个分科之中任选一个作答。只是时间就不用拖那么长了,总共只有一场。
无论考旧学还是新学,最终获得考官认可的都只能获得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也就是原来的三甲进士。这些人在实授时只能以从九品的末流芝麻官起步,留任中央的机会不大。
想更进一步成为进士,就要新旧兼顾,再去做另外一套考题。比如旧学举子们在三场作答完之后,还可以增考一场,去答新学的卷子。
如果旧学被选为优秀,新学成绩也能达到合格,经过殿试抽查就是二甲进士出身了。他们的起步要比同进士出身高,实授官职时不会低于正八品,进入中央各部的机会也比较大。
最厉害的当然要内外兼修、打通任督二脉了。谁能把新学和旧学考题都做到优秀,谁就是一甲进士及第。这些人不分名次马上就能获得实授官职,正七品起步。
虽然也要先去地方上任职,但只要愿意,三年之后外察合格的都可以调回中央到各院司中获得实职,受到重点培养,大概率会走上人生巅峰。
从这套新的科举规则上看,皇帝的意图非常明显,希望大明士人阶层以后新旧兼顾、刚柔并济,既可以引经据典、吟诗作赋,又能精于计算格物、通晓天下诸国。
当然了,任何改变刚开始都是很艰难的,目标持续的年代越久远、涉及的人群越多,难度也就越大。科举制度已经存续并发展了几百年,想一步到位很不现实,需要有很大耐心和决心坚持不懈的努力。
由于是第一次加入了新学题目,由此又要增加一部分专门审阅新学考卷的考官,评审工作一直拖到了三月中才出结果。
景阳二十一年乙丑科总共选出了401名进士。时隔五年开科数量好像有点少,倒不是这届考生水平低,而是应了皇帝要求刻意为之。
往年的会试和殿试门槛基本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只要过了会试门槛都会高中。至于说朝廷有没有那么多位置可以安排就不管了,反正只要中了进士朝廷俸禄就算吃上了,大不了排队等几年,早吃晚吃都是官身。
现在不成了,自打南京朝廷被裁撤,北京的朝廷也在缩编,取消了一些可有可无的职位。同时皇帝要求吏部对每年空缺出来的岗位进行估算,然后按照数额录取相应的进士补充,不再允许弄一大堆待岗官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