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衙的书房,此刻已经成了一个作战指挥部,不仅墙上挂着周边各州的地图,桌案上还分门别类堆放着各种信件,军情汇报等等。
已经分兵的各部,都会每个时辰到这里来汇报一次军情。
“大帅,那些宵小之辈,其实不用太过担忧了。”
李筌看到方重勇一直在盯着地图,压低声音说道。他以为是对方太过紧张,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方重勇考虑的是另外的问题。
此刻他并不知道李光弼,已经“帮”他做了一些事。
“你说,那些人怎么敢的呢?本帅也没有赶尽杀绝呀?”
方重勇转过身来,看着李筌询问道,脸上露出的疑惑,不是装出来的。
他是真的不明白,土地难道就真的比性命还重要么?比家族的续存还重要么?
方重勇始终都没法理解那些世家大户们的脑回路。
“大帅不拔刀,很多人就认为大帅的刀不够快。
所以这次杀鸡儆猴,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今天下这局面,大帅不站出来收拾,那就没办法收拾了。
总会有些冥顽不灵之辈的。
挡路的顽石,将其粉碎即可,大帅前进的脚步不可能停下来。”
李筌对方重勇抱拳行礼说道。
在他看来,这些正在“起事”,妄图将方重勇干掉并掀桌子的人。所有的行动,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无知可笑。
起兵不掩藏行迹,联络不注意保密,行军乱糟糟的一团,连统一的军服都不能保证。
还要把兵力集中于襄邑县,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准备夺取陈留。
所有的操作都太外行了,当然了,也可以这么认为,这些人确实是外行。
只不过嘛,杀鸡要用牛刀,方重勇已经准备好了“套餐”,给这些人享用。
一点都不准备放水的。
正当李筌左思右想的时候,书房门被推开,张光晟领着一个河西军的士卒走了进来。
对方手里提着两个包袱,很像是两颗人头。那灰白的包袱下方还有红色的血迹,不过早已干涸。
“大帅,河西军已经击破襄邑县的叛军主力,目前正在扫尾。宋州刺史李嘉佑,司马阎伯钧都被枭首,首级在此,请大帅核验。”
张光晟指着身后河西军士卒手中的两个包袱说道,当了一回嘴替。
“打开,本帅要核验一下。”
方重勇沉声说道,不怒自威。
他曾经在宴席上近距离观察过这两人,所以绝对能认出来。
很快,包袱被打开,里面果然是李嘉佑和阎伯钧的人头,二人都是死不瞑目。
“李节帅有什么事情,要跟本帅说的没?”
方重勇看向那位跑腿的士卒询问道。
“李节帅只是说,待此战完结后,他会亲自来开封复命。军情如火,现在顾不上虚礼。”
这位跑腿士卒老老实实的说道,将李光弼要他带的话一五一十的带到了。
“去吧,告诉李节帅,就说本帅知道了,给他记功。”
方重勇从桌案抽屉里面,拿出一张面额为“一贯”的盐引,将其交给那个跑腿的亲兵。
对方先是一愣,随即大喜过望!千恩万谢的离开了,连走路都带着风声!
两世为人的方重勇很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上层而言微不足道的一点“零花钱”,对于基层士卒而言,往往就是几个月的酒钱,够他们高兴好一阵子了。
而且让自己慷慨的名声在基层流传,有助于稳固军心。
“原来那些人是想打河西军的主意啊,那就难怪了。”
方重勇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道,已经想明白了前因后果。
他此前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看李光弼送来的两颗人头,瞬间就懂了。本地那帮世家大户的阴人,怎么可能指望他们临时拼凑起来的杂鱼呢?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不是只有方重勇会用。
但是那些人没有料到的是,李光弼是真的够狠!
他居然没有提前派人来跟方重勇通气,实际上,这也是为了避免消息泄露。谁知道开封这边,有没有人跟那些世家大户互相勾结呢?
消息一旦泄露,鱼就会跑。
所以李光弼干脆将计就计,打着援军的旗号背刺!事先不打招呼,见面就是一刀。
不得不说,李光弼确实是能做大事的人。
很多时候,同样一件事,会有一体两面的情况出现。
没错,李光弼确实是带着河西军来汴州不久。这样的人,这样的军队,并不能排除被收买的可能性。
他们起码不像方重勇麾下,银枪效节军之中走出来的那些将领,根本油盐不进,连收买都找不到路子。
但换个角度看,李光弼虽然是王忠嗣的义子,叫王蕴秀还要叫一声义妹。然而他也要向方重勇证明自己的“忠诚”啊。
初来汴州,要立足,更要混进更核心的圈子里面,不拿出实力和忠诚怎么能行呢?
遇到大事你不吭声不吭气的,这种来回摇摆的态度,最容易遭遇不测,被人排挤。
换句话说,李光弼非常迫切要拿这些大户的人头,去证明自己的“忠诚”。
等李光弼这一刀砍向收买他的本地大户,站队站稳了,那以后路他的路就走宽了,也能走得更快了。
这便是所谓的“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站队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那是要付出代价的。
站了一边,就要得罪另外一边,天下从来都没有既要又要的好事。
“给各部传令,让他们以防守和掠地为主,提着刀砍人的事情,交给李光弼吧。”
方重勇对李筌吩咐道,心中大定。他虽然不相信李光弼会反叛,但对方居然把事情做到了这个程度,则是他没有料到的。
“得令,下官这就写军令。”
李筌点点头说道。
他在心中暗骂那些世家大户都是群不开眼的废物,根本就看不明白形势。
李光弼为什么要设局反杀?
难道就真的只是因为,他跟方重勇拐着弯能攀亲戚么?
又或者是二人过往的时候有交情?
当然不是这样,最起码不是主要原因。
其实这里头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那看起来不起眼的所谓“大义”。
这个大义,绝非完全是指的封建法统,而是包括法统在内的一系列综合性因素。
民心思定,大部分人,都不希望河南这里再起战端。方重勇扶持李璘,登基称帝,已经完成了“政权构建”。
他没有另起炉灶,没有掀翻李唐,更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
所以在这个框架下,让有才能的人身居高位各尽其职,让普通人可以安稳度日,就是成本最低的运行方式。
也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方式。
如果让李璘这个傀儡皇帝掌握实权,虽然“法统”这方面更优,但执行成本太高,会引发剧烈动荡。
几乎没有人支持这样的“优化”。
如果不能实现让自己也登基称帝的梦想,那么任何人都是不会轻易去破坏这个体系的。
毕竟,方重勇也只是担任右相而已,他没并有称帝呀。
在法理性上无懈可击,又没有倒行逆施。普通人只希望安定,又怎么可能跟着那些心怀不满的大户闹事呢?
在这个时候造反,属于是收益极小,风险极大的活计,不可能得到广泛支持。
这就是真正的大势所趋。
造反的大户们连这个基本盘都不存在,李光弼又不是瞎子,他当然看得出谁优谁劣。
站在胜利者的一方,是人之常情而已。
那些大户们能给的东西,他去抄家也能拿到,何必要反叛,落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声呢?
本地大户中的很多人,就是不明白世道已经变了。
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如李光弼这般的军头,天然就是跟本地大户们不对付的。
无论用多少花言巧语去掩饰,都无法盖住那句令人头皮发麻的话:杀了你,你的东西都是我的。
丘八的思维模式,跟拥有大片田产的世家,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些人怎么就感受不到时代的变化呢?
李筌和方重勇一样,他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田比命还重要。
如果人都死了,要土地做什么呢?
“世上的蠢人何其多,真是怎么死也死不完。”
李筌忍不住感慨道,一边叹息一边写军令,命令银枪效节军一系诸将各部。
即刻起不要冒进,缓慢掠地,把各地县城都控制住就行了。
待他写好了军令,便立刻叫来一队斥候,分成几路去传递军令。
忙完这些,李筌却发现方重勇在看着墙上的地图发呆,似乎是走神了。
他连忙上前询问道:“大帅,目前一切正常运转,您还有什么吩咐吗?”
“关中那边有什么消息传来么?”
方重勇转过身,漫不经心的询问了一句。
其实现在关中对于他来说,已经算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并不是下一步要收拾的对象。现在正值春耕,宝臣大帅也不太可能对外用兵。
有此一问,纯属好奇。
“李宝臣在长安城大开杀戒算么?”
李筌想了想,随口回了一句。
哈?
听到这句话,方重勇立刻愣住了。
“李宝臣好不容易进了长安,他不想着好好稳定局面,为什么要大开杀戒?”
方重勇疑惑问道,长安那么多天龙人老爷,那是能随便杀的么?如果可以随便杀,他早就以长安为中心去谋划布局了,何苦来汴州呢?
李筌摊开双手,表示自己也不知道。现在只是有零星的消息传来,李宝臣在长安清除异己,动作很大。但其中的是是非非,外人无从得知。
……
李璘登基之前,方重勇建议换个新年号。
对于这种事情,傀儡皇帝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于是经过一番内部讨论,方重勇最后一锤定音,将这一年定为“元和元年”。
喻义为“开始和平”,带有一股强烈的“拨乱反正”之意。
然而,元和元年却并不太平,一开年就是各州因为官府要“赎买”大户的土地,导致这些大户们组织起来,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叛乱。
只不过,叛乱的规模虽然很大,但组织和协调的水平着实很一般。更是有本该领头的荥阳郑氏带头跳反,以及答应参与起事的淮西节度使李光弼背刺。
于是叛乱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彻底镇压。为此下狱、斩首的世家大户子弟不计其数。
所有人都看到了正规军与草台班子之间,战斗力的巨大落差!
官府顺势获取了所需的官田,代价依旧是滚滚人头,整个过程充满了血腥与暴力。
完全不存在什么“和平赎买”。
这虽然不是方重勇的本意,但事态依旧按着他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在发展。最后,矛盾被激化到你死我活,叛乱爆发。
哪怕方重勇事前已经做了很多预防性的措施,也作出了一些妥协,然而那些冥顽不灵的人,却依旧选择拔刀对抗大势。
在那些人心中,土地比命还重要,那是他们奋斗十年百年,通过巧取豪夺而来的土地啊!
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放弃。
该说不说,从这些人的表现看,方重勇感觉黄巢的出现确实不是偶然的。
或许黄巢一开始也没打算把事情做绝,只是后面因为各种原因,特别是那些眼高于顶的世家大户不配合,所以才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
这次平叛战役中,王难得平定了汴州,何昌期平定了曹州,李光弼一人便平定了叛乱规模最大的宋州,连带着亳州、陈州。
所有参与叛乱的家族,都被没收全部土地。各家领头之人被斩首,胁从的被送到汴州开封附近新建的一座监狱里“劳改”。
这座新监狱名为“善缘山庄”,地点就在开封城以北不远的郭桥。
为什么要加“善缘”二字呢?为什么不叫“监牢”呢?
方重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便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将犯人关押在里面“劳改”,是为了让他们反省自己的错误,惩罚他们过去的所作所为,让他们将来能够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而不是为了把他们弄死在监牢里面。
所以,这就是结下善缘呀,叫善缘山庄又有何不可呢?叫监牢反而不合适了。
只不过嘛,这个“善缘山庄”,也不是新建的,现在新建时间也来不及。
它从前是一个“义庄”,也就是专门临时停放死人的场所。
随着汴梁城皇宫的大兴土木,与之对应的相关配套设施,也在同时建设。这座义庄位于开封县附近,就显得有些突兀。
这次被抄家的地主豪强大户们,不过是赶上了好时候罢了。
叛乱被平息之后的某日,方重勇带着李光弼等人来到善缘山庄参观。他们还在外面篱笆墙观望的时候,就看到周围的土地里,有大量参与劳作的犯人,在耕田。
这些人的动作极为笨拙,一看就知道平日里很少下地劳作。但一旁的守卫却根本不催促,就这样冷冷的在一旁观望。
“大帅治狱如治军,下官佩服啊。”
李光弼对身旁的方重勇抱拳行礼道。
这倒是一句实在话,能把坐牢的模式从“蹲监”换成“劳改”,这脑瓜子确实不是一般人。
“无他,若是有桀骜不驯之辈,饿他几顿就老实了。
关押着他们太可惜了,不如让他们多劳作一下,自己种田养活自己。朝廷还省下给他们提供膳食的钱款,一举两得不是善政么?”
方重勇嘿嘿冷笑道。
让这些从来不参与耕种的地主老财们下地干活,比让他们蹲监牢还难受!
对于这些人来说,确实是打在了最痛的地方。
一旁的严庄补充道:“大帅,善缘山庄还在建设纺织工坊,以后织的布,还可以拿来给将士们做军服使用呢,何乐不为呢?”
“那是啊,咱们不兴家妓官妓那一套,更不兴把女人掳掠以后弄去淫辱,败坏风气败坏军纪!
管她是什么世家贵女,只要家里犯了事,都给老子进善缘山庄好好的踩织布机!”
严庄与李光弼都微微点头,心中虽然感觉有些暴殄天物,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惩罚”呢?犯了罪的人,接受惩罚,这是天经地义的吧?
不得不说,方重勇办这些事,还是很有些正派的。
一行人进入善缘山庄内部,正好看到一群犯人在掩埋尸体,偌大的一个坑里,全都是此前叛乱,最后被处死的人。
密密麻麻的一大堆,层层叠叠看不到底。
“以后,这里种的桑树,一定会异常的枝繁叶茂。”
方重勇轻叹一声,指了指那个骇人的大坑说道。
已经分兵的各部,都会每个时辰到这里来汇报一次军情。
“大帅,那些宵小之辈,其实不用太过担忧了。”
李筌看到方重勇一直在盯着地图,压低声音说道。他以为是对方太过紧张,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方重勇考虑的是另外的问题。
此刻他并不知道李光弼,已经“帮”他做了一些事。
“你说,那些人怎么敢的呢?本帅也没有赶尽杀绝呀?”
方重勇转过身来,看着李筌询问道,脸上露出的疑惑,不是装出来的。
他是真的不明白,土地难道就真的比性命还重要么?比家族的续存还重要么?
方重勇始终都没法理解那些世家大户们的脑回路。
“大帅不拔刀,很多人就认为大帅的刀不够快。
所以这次杀鸡儆猴,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今天下这局面,大帅不站出来收拾,那就没办法收拾了。
总会有些冥顽不灵之辈的。
挡路的顽石,将其粉碎即可,大帅前进的脚步不可能停下来。”
李筌对方重勇抱拳行礼说道。
在他看来,这些正在“起事”,妄图将方重勇干掉并掀桌子的人。所有的行动,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无知可笑。
起兵不掩藏行迹,联络不注意保密,行军乱糟糟的一团,连统一的军服都不能保证。
还要把兵力集中于襄邑县,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准备夺取陈留。
所有的操作都太外行了,当然了,也可以这么认为,这些人确实是外行。
只不过嘛,杀鸡要用牛刀,方重勇已经准备好了“套餐”,给这些人享用。
一点都不准备放水的。
正当李筌左思右想的时候,书房门被推开,张光晟领着一个河西军的士卒走了进来。
对方手里提着两个包袱,很像是两颗人头。那灰白的包袱下方还有红色的血迹,不过早已干涸。
“大帅,河西军已经击破襄邑县的叛军主力,目前正在扫尾。宋州刺史李嘉佑,司马阎伯钧都被枭首,首级在此,请大帅核验。”
张光晟指着身后河西军士卒手中的两个包袱说道,当了一回嘴替。
“打开,本帅要核验一下。”
方重勇沉声说道,不怒自威。
他曾经在宴席上近距离观察过这两人,所以绝对能认出来。
很快,包袱被打开,里面果然是李嘉佑和阎伯钧的人头,二人都是死不瞑目。
“李节帅有什么事情,要跟本帅说的没?”
方重勇看向那位跑腿的士卒询问道。
“李节帅只是说,待此战完结后,他会亲自来开封复命。军情如火,现在顾不上虚礼。”
这位跑腿士卒老老实实的说道,将李光弼要他带的话一五一十的带到了。
“去吧,告诉李节帅,就说本帅知道了,给他记功。”
方重勇从桌案抽屉里面,拿出一张面额为“一贯”的盐引,将其交给那个跑腿的亲兵。
对方先是一愣,随即大喜过望!千恩万谢的离开了,连走路都带着风声!
两世为人的方重勇很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上层而言微不足道的一点“零花钱”,对于基层士卒而言,往往就是几个月的酒钱,够他们高兴好一阵子了。
而且让自己慷慨的名声在基层流传,有助于稳固军心。
“原来那些人是想打河西军的主意啊,那就难怪了。”
方重勇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道,已经想明白了前因后果。
他此前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看李光弼送来的两颗人头,瞬间就懂了。本地那帮世家大户的阴人,怎么可能指望他们临时拼凑起来的杂鱼呢?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不是只有方重勇会用。
但是那些人没有料到的是,李光弼是真的够狠!
他居然没有提前派人来跟方重勇通气,实际上,这也是为了避免消息泄露。谁知道开封这边,有没有人跟那些世家大户互相勾结呢?
消息一旦泄露,鱼就会跑。
所以李光弼干脆将计就计,打着援军的旗号背刺!事先不打招呼,见面就是一刀。
不得不说,李光弼确实是能做大事的人。
很多时候,同样一件事,会有一体两面的情况出现。
没错,李光弼确实是带着河西军来汴州不久。这样的人,这样的军队,并不能排除被收买的可能性。
他们起码不像方重勇麾下,银枪效节军之中走出来的那些将领,根本油盐不进,连收买都找不到路子。
但换个角度看,李光弼虽然是王忠嗣的义子,叫王蕴秀还要叫一声义妹。然而他也要向方重勇证明自己的“忠诚”啊。
初来汴州,要立足,更要混进更核心的圈子里面,不拿出实力和忠诚怎么能行呢?
遇到大事你不吭声不吭气的,这种来回摇摆的态度,最容易遭遇不测,被人排挤。
换句话说,李光弼非常迫切要拿这些大户的人头,去证明自己的“忠诚”。
等李光弼这一刀砍向收买他的本地大户,站队站稳了,那以后路他的路就走宽了,也能走得更快了。
这便是所谓的“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站队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那是要付出代价的。
站了一边,就要得罪另外一边,天下从来都没有既要又要的好事。
“给各部传令,让他们以防守和掠地为主,提着刀砍人的事情,交给李光弼吧。”
方重勇对李筌吩咐道,心中大定。他虽然不相信李光弼会反叛,但对方居然把事情做到了这个程度,则是他没有料到的。
“得令,下官这就写军令。”
李筌点点头说道。
他在心中暗骂那些世家大户都是群不开眼的废物,根本就看不明白形势。
李光弼为什么要设局反杀?
难道就真的只是因为,他跟方重勇拐着弯能攀亲戚么?
又或者是二人过往的时候有交情?
当然不是这样,最起码不是主要原因。
其实这里头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那看起来不起眼的所谓“大义”。
这个大义,绝非完全是指的封建法统,而是包括法统在内的一系列综合性因素。
民心思定,大部分人,都不希望河南这里再起战端。方重勇扶持李璘,登基称帝,已经完成了“政权构建”。
他没有另起炉灶,没有掀翻李唐,更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
所以在这个框架下,让有才能的人身居高位各尽其职,让普通人可以安稳度日,就是成本最低的运行方式。
也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方式。
如果让李璘这个傀儡皇帝掌握实权,虽然“法统”这方面更优,但执行成本太高,会引发剧烈动荡。
几乎没有人支持这样的“优化”。
如果不能实现让自己也登基称帝的梦想,那么任何人都是不会轻易去破坏这个体系的。
毕竟,方重勇也只是担任右相而已,他没并有称帝呀。
在法理性上无懈可击,又没有倒行逆施。普通人只希望安定,又怎么可能跟着那些心怀不满的大户闹事呢?
在这个时候造反,属于是收益极小,风险极大的活计,不可能得到广泛支持。
这就是真正的大势所趋。
造反的大户们连这个基本盘都不存在,李光弼又不是瞎子,他当然看得出谁优谁劣。
站在胜利者的一方,是人之常情而已。
那些大户们能给的东西,他去抄家也能拿到,何必要反叛,落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声呢?
本地大户中的很多人,就是不明白世道已经变了。
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如李光弼这般的军头,天然就是跟本地大户们不对付的。
无论用多少花言巧语去掩饰,都无法盖住那句令人头皮发麻的话:杀了你,你的东西都是我的。
丘八的思维模式,跟拥有大片田产的世家,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些人怎么就感受不到时代的变化呢?
李筌和方重勇一样,他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田比命还重要。
如果人都死了,要土地做什么呢?
“世上的蠢人何其多,真是怎么死也死不完。”
李筌忍不住感慨道,一边叹息一边写军令,命令银枪效节军一系诸将各部。
即刻起不要冒进,缓慢掠地,把各地县城都控制住就行了。
待他写好了军令,便立刻叫来一队斥候,分成几路去传递军令。
忙完这些,李筌却发现方重勇在看着墙上的地图发呆,似乎是走神了。
他连忙上前询问道:“大帅,目前一切正常运转,您还有什么吩咐吗?”
“关中那边有什么消息传来么?”
方重勇转过身,漫不经心的询问了一句。
其实现在关中对于他来说,已经算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并不是下一步要收拾的对象。现在正值春耕,宝臣大帅也不太可能对外用兵。
有此一问,纯属好奇。
“李宝臣在长安城大开杀戒算么?”
李筌想了想,随口回了一句。
哈?
听到这句话,方重勇立刻愣住了。
“李宝臣好不容易进了长安,他不想着好好稳定局面,为什么要大开杀戒?”
方重勇疑惑问道,长安那么多天龙人老爷,那是能随便杀的么?如果可以随便杀,他早就以长安为中心去谋划布局了,何苦来汴州呢?
李筌摊开双手,表示自己也不知道。现在只是有零星的消息传来,李宝臣在长安清除异己,动作很大。但其中的是是非非,外人无从得知。
……
李璘登基之前,方重勇建议换个新年号。
对于这种事情,傀儡皇帝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于是经过一番内部讨论,方重勇最后一锤定音,将这一年定为“元和元年”。
喻义为“开始和平”,带有一股强烈的“拨乱反正”之意。
然而,元和元年却并不太平,一开年就是各州因为官府要“赎买”大户的土地,导致这些大户们组织起来,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叛乱。
只不过,叛乱的规模虽然很大,但组织和协调的水平着实很一般。更是有本该领头的荥阳郑氏带头跳反,以及答应参与起事的淮西节度使李光弼背刺。
于是叛乱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彻底镇压。为此下狱、斩首的世家大户子弟不计其数。
所有人都看到了正规军与草台班子之间,战斗力的巨大落差!
官府顺势获取了所需的官田,代价依旧是滚滚人头,整个过程充满了血腥与暴力。
完全不存在什么“和平赎买”。
这虽然不是方重勇的本意,但事态依旧按着他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在发展。最后,矛盾被激化到你死我活,叛乱爆发。
哪怕方重勇事前已经做了很多预防性的措施,也作出了一些妥协,然而那些冥顽不灵的人,却依旧选择拔刀对抗大势。
在那些人心中,土地比命还重要,那是他们奋斗十年百年,通过巧取豪夺而来的土地啊!
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放弃。
该说不说,从这些人的表现看,方重勇感觉黄巢的出现确实不是偶然的。
或许黄巢一开始也没打算把事情做绝,只是后面因为各种原因,特别是那些眼高于顶的世家大户不配合,所以才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
这次平叛战役中,王难得平定了汴州,何昌期平定了曹州,李光弼一人便平定了叛乱规模最大的宋州,连带着亳州、陈州。
所有参与叛乱的家族,都被没收全部土地。各家领头之人被斩首,胁从的被送到汴州开封附近新建的一座监狱里“劳改”。
这座新监狱名为“善缘山庄”,地点就在开封城以北不远的郭桥。
为什么要加“善缘”二字呢?为什么不叫“监牢”呢?
方重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便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将犯人关押在里面“劳改”,是为了让他们反省自己的错误,惩罚他们过去的所作所为,让他们将来能够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而不是为了把他们弄死在监牢里面。
所以,这就是结下善缘呀,叫善缘山庄又有何不可呢?叫监牢反而不合适了。
只不过嘛,这个“善缘山庄”,也不是新建的,现在新建时间也来不及。
它从前是一个“义庄”,也就是专门临时停放死人的场所。
随着汴梁城皇宫的大兴土木,与之对应的相关配套设施,也在同时建设。这座义庄位于开封县附近,就显得有些突兀。
这次被抄家的地主豪强大户们,不过是赶上了好时候罢了。
叛乱被平息之后的某日,方重勇带着李光弼等人来到善缘山庄参观。他们还在外面篱笆墙观望的时候,就看到周围的土地里,有大量参与劳作的犯人,在耕田。
这些人的动作极为笨拙,一看就知道平日里很少下地劳作。但一旁的守卫却根本不催促,就这样冷冷的在一旁观望。
“大帅治狱如治军,下官佩服啊。”
李光弼对身旁的方重勇抱拳行礼道。
这倒是一句实在话,能把坐牢的模式从“蹲监”换成“劳改”,这脑瓜子确实不是一般人。
“无他,若是有桀骜不驯之辈,饿他几顿就老实了。
关押着他们太可惜了,不如让他们多劳作一下,自己种田养活自己。朝廷还省下给他们提供膳食的钱款,一举两得不是善政么?”
方重勇嘿嘿冷笑道。
让这些从来不参与耕种的地主老财们下地干活,比让他们蹲监牢还难受!
对于这些人来说,确实是打在了最痛的地方。
一旁的严庄补充道:“大帅,善缘山庄还在建设纺织工坊,以后织的布,还可以拿来给将士们做军服使用呢,何乐不为呢?”
“那是啊,咱们不兴家妓官妓那一套,更不兴把女人掳掠以后弄去淫辱,败坏风气败坏军纪!
管她是什么世家贵女,只要家里犯了事,都给老子进善缘山庄好好的踩织布机!”
严庄与李光弼都微微点头,心中虽然感觉有些暴殄天物,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惩罚”呢?犯了罪的人,接受惩罚,这是天经地义的吧?
不得不说,方重勇办这些事,还是很有些正派的。
一行人进入善缘山庄内部,正好看到一群犯人在掩埋尸体,偌大的一个坑里,全都是此前叛乱,最后被处死的人。
密密麻麻的一大堆,层层叠叠看不到底。
“以后,这里种的桑树,一定会异常的枝繁叶茂。”
方重勇轻叹一声,指了指那个骇人的大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