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到总部跟秦刚总政委、方天柱总司令、杨辅仁总参谋长汇报了这二十多天来的情况,但他可没有说得那么邪乎。
只是说鬼子的大队人马基本上被拖垮了,在‘大烟炮沟’被冻死、冻伤无数,小鬼子彻底退出了山,估计这一个冬天再也不敢来追击了。
汇报完情况后,于成龙立即回到他的住处,一连睡了三天三夜。这期间跟他一起回来的兄弟们也是一心休息疗伤,想快些恢复过来。
跟于成龙一起牵制鬼子的战士有的冻掉了脚趾、手指,大多数人后来手、脚、耳、脸部都脱了一层皮。
庆幸的是张道仙副大队长也缓了过来,除了手、脚、脸都脱了一层皮以外,他的耳朵可是冻掉了一半。
难怪人们后来有人嘻称他为独耳大仙,说他可以听到几里外的响动。不过经过这一劫难,张道仙确实有了特异功能,耳朵特别的灵,确实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
于成龙创造的这一神奇战例,给鬼子心理上以沉重打击,他们极力封锁消息,怕老百姓知道以后会让皇军脸上蒙羞。
可‘过江龙’的威名却在满洲大地广为传颂,老百姓把他杜撰得神乎其神,甚至有人传说他就是紫微星大帝降临人间。
于成龙是又一次出名了,可抗联满北总队受到的损失却是实实在在的,其战斗力大大减弱,这一个冬天也没有缓过劲来。
在漫长的冬天里,抗联满北总队再也没有大的军事行动。只是在要过年的时候,趁鬼子防守松懈,派出了一部分人去发展地下组织,但效果并不明显。
一个原因是敌人封锁的太严,跟群众接触不易。另一个原因是老百姓大多被欺骗,觉悟还没有被鼓动起来。
小鬼子抓住老百姓怨恨胡子胡作非为的心理,大肆宣传说抗联就是胡子、土匪,借以蒙蔽百姓,不让老百姓跟抗联接触。
转眼就到了春天,于成龙带人去大烟炮沟寻找冬天被冻死的兄弟们尸体,然后找到适当位置安葬。
据说被冻死的日本兵尸体当时就被拖拉了回去,为此又冻死了不少人,但沟里依然有不少靖安军的尸体没被运回去,横七竖八地扔在那里,可见当时之惨状。
整个一个夏天,满北总队积极出山作战,骚扰和攻击敌人。到卢沟桥事变时,满北总队虽然没有得到大发展,但仍保持着近六百人的作战队伍。
这个时期,日本鬼子为了巩固后方,不断增加关东军的数量,对抗日队伍加大了讨伐力度,各地的抗联被挤压、分割,生存条件变得更加艰辛。
到了年末,小鬼子更是疯狂讨伐,满北总队处境更加艰难,山上密营几乎损失殆尽,粮食、药品几乎完全断绝。
一个漫长的冬天就是跟鬼子的围剿部队在大山里兜圈子,有机会就出山捞一把,弄点吃的,再跑回山里躲藏起来。
到了第二年春天,满北总队仅剩下二百多人,大多都是因饥寒被冻饿而死。于成龙大队保存的最为完整,但也仅剩下七十多人。
在这样形势下,抗联满北总队内部就如何发展出现了分歧。在五人小组军事会议上,于成龙副司令紧锁眉头,提出了他的建议。
“根据目前的形势,队伍应该化整为零,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让本地籍的兄弟回家去动员一些有意抗日的仁人志士,来参加我们的队伍,待形势好转时再揭竿而起。
不宜回家的弟兄可以留在山里,但必须隐蔽好,看准机会出山抢夺粮食和武器弹药。
我们这些首长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筹集粮食、筹集弹药、扩充兵员上来,再不能一味地去找机会跟鬼子拼命了。
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想着怎样隐蔽起来、避敌锋芒、保存实力、壮大队伍、再求发展,不能再搞主动出击那一套了。
看着一个个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好兄弟离我们而去,真让人痛心疾首!我们不怕死,但也不能做这样无谓的牺牲。”
于成龙严肃地表达了他的看法,当然他的看法可是有些不合时宜,想隐蔽发展自己,不去跟小鬼子硬碰硬,这可不是上级的意图。
“你这是畏敌思想,是逃跑主义。我们抗联是干什么的?就是打鬼子的!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战斗到底,就是为国捐躯也在所不辞!”
旬阳主任第一个站起来反对于成龙的观点,既然上级有明确的指示,而抗日队伍跟小鬼子拼死战斗也是天经地义的,不能有一点含糊。
“我不怀疑你的勇气,别看你是个白面书生,关键时刻是敢于挺身而出的。可我怀疑你是个书呆子,空有一腔热血是不能把鬼子消灭的。
我们抗联是不怕死,敢跟鬼子拼命!可你有没有想一想,兴旺不到两年的五万抗日联军,现在还剩下多少?这样下去还能坚持多久?
看看我们的战士们,人人疲惫不堪,个个饥寒交迫,有多少人都是因为冻饿而死!
一个没有地方住、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武器弹药、在冰天雪地里疲于奔命的队伍,能跟鬼子周旋多久?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吃饭问题以保命、解决武器装备问题以御敌、解决兵员问题以求生存、解决思想问题以求发展。
这些问题不去解决,空谈什么打鬼子!咱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再书呆子气了,空有一腔热血是战胜不了小鬼子的,必须转变我们的战略!”
于成龙越说越激动,他不是对旬阳主任有个人成见,而是觉得这样打下去队伍迟早会被消灭,必须转变战略思维。
“困难肯定是存在的,我们是要想办法解决。但也不能解散、不能逃跑,那还叫什么抗联,跟胡子有什么区别?”
旬阳主任也是毫不相让,他觉得于成龙凭借屡立战功,有些颐指气使了,说话的口气也是高高在上,对上级的决策也横挑鼻子竖挑眼,因此必须予以纠正。
只是说鬼子的大队人马基本上被拖垮了,在‘大烟炮沟’被冻死、冻伤无数,小鬼子彻底退出了山,估计这一个冬天再也不敢来追击了。
汇报完情况后,于成龙立即回到他的住处,一连睡了三天三夜。这期间跟他一起回来的兄弟们也是一心休息疗伤,想快些恢复过来。
跟于成龙一起牵制鬼子的战士有的冻掉了脚趾、手指,大多数人后来手、脚、耳、脸部都脱了一层皮。
庆幸的是张道仙副大队长也缓了过来,除了手、脚、脸都脱了一层皮以外,他的耳朵可是冻掉了一半。
难怪人们后来有人嘻称他为独耳大仙,说他可以听到几里外的响动。不过经过这一劫难,张道仙确实有了特异功能,耳朵特别的灵,确实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
于成龙创造的这一神奇战例,给鬼子心理上以沉重打击,他们极力封锁消息,怕老百姓知道以后会让皇军脸上蒙羞。
可‘过江龙’的威名却在满洲大地广为传颂,老百姓把他杜撰得神乎其神,甚至有人传说他就是紫微星大帝降临人间。
于成龙是又一次出名了,可抗联满北总队受到的损失却是实实在在的,其战斗力大大减弱,这一个冬天也没有缓过劲来。
在漫长的冬天里,抗联满北总队再也没有大的军事行动。只是在要过年的时候,趁鬼子防守松懈,派出了一部分人去发展地下组织,但效果并不明显。
一个原因是敌人封锁的太严,跟群众接触不易。另一个原因是老百姓大多被欺骗,觉悟还没有被鼓动起来。
小鬼子抓住老百姓怨恨胡子胡作非为的心理,大肆宣传说抗联就是胡子、土匪,借以蒙蔽百姓,不让老百姓跟抗联接触。
转眼就到了春天,于成龙带人去大烟炮沟寻找冬天被冻死的兄弟们尸体,然后找到适当位置安葬。
据说被冻死的日本兵尸体当时就被拖拉了回去,为此又冻死了不少人,但沟里依然有不少靖安军的尸体没被运回去,横七竖八地扔在那里,可见当时之惨状。
整个一个夏天,满北总队积极出山作战,骚扰和攻击敌人。到卢沟桥事变时,满北总队虽然没有得到大发展,但仍保持着近六百人的作战队伍。
这个时期,日本鬼子为了巩固后方,不断增加关东军的数量,对抗日队伍加大了讨伐力度,各地的抗联被挤压、分割,生存条件变得更加艰辛。
到了年末,小鬼子更是疯狂讨伐,满北总队处境更加艰难,山上密营几乎损失殆尽,粮食、药品几乎完全断绝。
一个漫长的冬天就是跟鬼子的围剿部队在大山里兜圈子,有机会就出山捞一把,弄点吃的,再跑回山里躲藏起来。
到了第二年春天,满北总队仅剩下二百多人,大多都是因饥寒被冻饿而死。于成龙大队保存的最为完整,但也仅剩下七十多人。
在这样形势下,抗联满北总队内部就如何发展出现了分歧。在五人小组军事会议上,于成龙副司令紧锁眉头,提出了他的建议。
“根据目前的形势,队伍应该化整为零,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让本地籍的兄弟回家去动员一些有意抗日的仁人志士,来参加我们的队伍,待形势好转时再揭竿而起。
不宜回家的弟兄可以留在山里,但必须隐蔽好,看准机会出山抢夺粮食和武器弹药。
我们这些首长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筹集粮食、筹集弹药、扩充兵员上来,再不能一味地去找机会跟鬼子拼命了。
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想着怎样隐蔽起来、避敌锋芒、保存实力、壮大队伍、再求发展,不能再搞主动出击那一套了。
看着一个个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好兄弟离我们而去,真让人痛心疾首!我们不怕死,但也不能做这样无谓的牺牲。”
于成龙严肃地表达了他的看法,当然他的看法可是有些不合时宜,想隐蔽发展自己,不去跟小鬼子硬碰硬,这可不是上级的意图。
“你这是畏敌思想,是逃跑主义。我们抗联是干什么的?就是打鬼子的!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战斗到底,就是为国捐躯也在所不辞!”
旬阳主任第一个站起来反对于成龙的观点,既然上级有明确的指示,而抗日队伍跟小鬼子拼死战斗也是天经地义的,不能有一点含糊。
“我不怀疑你的勇气,别看你是个白面书生,关键时刻是敢于挺身而出的。可我怀疑你是个书呆子,空有一腔热血是不能把鬼子消灭的。
我们抗联是不怕死,敢跟鬼子拼命!可你有没有想一想,兴旺不到两年的五万抗日联军,现在还剩下多少?这样下去还能坚持多久?
看看我们的战士们,人人疲惫不堪,个个饥寒交迫,有多少人都是因为冻饿而死!
一个没有地方住、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武器弹药、在冰天雪地里疲于奔命的队伍,能跟鬼子周旋多久?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吃饭问题以保命、解决武器装备问题以御敌、解决兵员问题以求生存、解决思想问题以求发展。
这些问题不去解决,空谈什么打鬼子!咱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再书呆子气了,空有一腔热血是战胜不了小鬼子的,必须转变我们的战略!”
于成龙越说越激动,他不是对旬阳主任有个人成见,而是觉得这样打下去队伍迟早会被消灭,必须转变战略思维。
“困难肯定是存在的,我们是要想办法解决。但也不能解散、不能逃跑,那还叫什么抗联,跟胡子有什么区别?”
旬阳主任也是毫不相让,他觉得于成龙凭借屡立战功,有些颐指气使了,说话的口气也是高高在上,对上级的决策也横挑鼻子竖挑眼,因此必须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