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失败者的狂欢
早在改革开放时期就有,除了华夏外,阿三那边也常用这招。
庞大的人口,就意味着庞大的市场。
何况华夏日益发展起来,大家伙口袋里也有点比子,愿意往外花了,自然就引来了海外巨鳄们的目光。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已然做到了登峰造极,深挖是很难了,只能去开拓新的市场。
显然华夏就是那个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比起其他行业,影视市场更容易被接纳,一个是国内人民对海外文化并不排斥,另一个则是定价相对较低,几十元的定价,大部分人群能消费得起。
放在千禧年左右,好莱坞的影片只要能够获得引进资格,那就意味着所向披靡。
很简单,国产电影制片成本了不起一千万还是人民币,引进的好莱坞电影动辄数千万美元,因为名额有限的缘故,能得到资格的,还俱都是在美利坚都拼杀出来的电影。
拿到华夏当时刚发展的电影市场,自然是降维打击。
现在就不一样了,先不说华夏影视行业溢价严重,多得是项目组钱不当钱花,甚至投资人的触手都伸向了海外,就说国产电影也正式成为了华夏市场的主流,海外大片反而经常水土不服。
嘉行在其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也就引起了好莱坞巨头们的注意。
本来在凯文和罗伯特眼里,徐嘉就是又一个幻想着从亚洲走向全世界的华夏电影人,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
可近来的举动,却让他们有些捉摸不透徐嘉。
嘉行始终在深挖华夏本土市场,对海外市场,好像仅仅与华纳合作了一部《巨齿鲨》就止步了,对了,还有一部女权主义电影《芭比》,只是在洽谈中。
美利坚市场勾不出来徐嘉,反而是华夏市场的蓬勃发展令他们眼馋不已。
这才有了两人双双应下徐嘉的邀请,来到哈维的宴会上。
听到徐嘉这一通自卖自夸,凯文和罗伯特还能保持冷静,倒是一旁的哈维红了眼睛。
尼玛,自己这些年一个劲地骗华夏电影走出去,从中当个中间商赚个差价,没想到真正的财富居然在华夏电影市场本身。
这特么就是买椟还珠吧。
“徐,今年1月份的卡普里好莱坞电影节你看了么,《寄生虫》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三项提名,虽然没有得奖,但也不是没有希望。”
哈维一个劲地暗示着自己的作用在其中发挥很大,并且后续还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若没有他的推荐,《寄生虫》想入选都难。
不过他帮助的力度也很小,不然也不会仅仅只是获得三项提名了,这让他肠子都悔青了,本来只是想给这小子一点点饵料,勾引其上钩。
没想到这条鱼不是一般的肥,还被其他猎食者给盯上,早知道多放些饵料了,起码给其运作个最佳原创剧本,反正卡普里好莱坞电影节只是奥斯卡的风向标,实际运作难度没那么高。
“这个好消息,奉俊昊导演已经告诉我了,确实很感谢你的帮忙。”
徐嘉顿了顿,不经意地道出此行的目的:“可三项提名对电影的帮助不大,我更希望在接下来的柏林电影节上有所斩获。”
哈维眼角抽动两下,他就说吧,这鱼肥了,饵料太小是钩不住的。
倒是凯文和罗伯特眉头微皱,两人虽然在好莱坞权势滔天,可在奖项运作这方面还真不如哈维。
或者说,以他们的体量,独立电影界根本没有华纳和迪十尼的生存空间。
这也是他们看不透徐嘉的地方之一,明明商业片做得好好的,不追求全球化就算了,怎么还一头扎进了电影节这种鸡肋上?
没错,在他们看来,电影节真就算是鸡肋,哪怕是奥斯卡也顶多算个鸡屁股。
如果在票房十亿美元和奥斯卡最佳电影上去做选择,不,哪怕是票房两亿美元,他们也只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因为奥斯卡最佳电影能为电影票房带来最高的涨幅也就几千万。
“这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是?”哈维问道。
“保罗·范霍文,荷兰的导演。”徐嘉说道。
他来之前做过功课,这位导演虽然是荷兰出身,但投资大多来自美利坚,也更多在美利坚电影圈厮混,以限制级电影著名,料想哈维应该不陌生。
“《本能》的导演,那我知道了,去年他的作品《她》还获得了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我们两个算是老朋友了。”
哈维神色变得轻松起来,保罗范霍文在独立电影圈同样赫赫有名,两人有过不少接触。
“是么?我还通过韩三平导演认识了本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之一的王权安导演,若是再加上保罗这个评审团主席的话,做起事来就更稳妥了。”徐嘉又是装作不经意回答道。
三人眼神齐齐一变,对于韩三平这个名字显然都不陌生。
他们也恍然大悟,怪不得嘉行一个民营企业能在华夏电影市场顺风顺水,果然不简单。
“电影节这一块,我们迪十尼并不熟悉,不过在我看来,那只是失败者的狂欢,只有在主流混不下去的人才会聚集于那里,妄图搏得回归的机会。”
罗伯特的言语尽管刻薄,可哈维脸皮抽了抽,还是没有反驳。
一个是不敢,另一个则是事实确实如此。
独立电影界但凡混出头的人,无不向往着主流电影界,他们有许多人是在主流取得失败,驱逐出去后,才想要重新积累名誉再挤回去。
国内最早的第五代电影人,如老谋子、陈凯哥这些则是没有办法。
当时华夏压根没有电影市场可言,就没有商业电影的出路,当然只能一头扎进独立电影的浪潮中,而这里也是大多数第三国家电影的归宿。
如现在,哪怕国内某个电影再度获得欧洲三大的奖项,观众该不买账还是不买账。
很简单,商业市场选择权是在观众手里,他们大多数选择哪部电影,哪部电影才叫成功,而不是评审团这少数人去抉择。
(本章完)
庞大的人口,就意味着庞大的市场。
何况华夏日益发展起来,大家伙口袋里也有点比子,愿意往外花了,自然就引来了海外巨鳄们的目光。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已然做到了登峰造极,深挖是很难了,只能去开拓新的市场。
显然华夏就是那个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比起其他行业,影视市场更容易被接纳,一个是国内人民对海外文化并不排斥,另一个则是定价相对较低,几十元的定价,大部分人群能消费得起。
放在千禧年左右,好莱坞的影片只要能够获得引进资格,那就意味着所向披靡。
很简单,国产电影制片成本了不起一千万还是人民币,引进的好莱坞电影动辄数千万美元,因为名额有限的缘故,能得到资格的,还俱都是在美利坚都拼杀出来的电影。
拿到华夏当时刚发展的电影市场,自然是降维打击。
现在就不一样了,先不说华夏影视行业溢价严重,多得是项目组钱不当钱花,甚至投资人的触手都伸向了海外,就说国产电影也正式成为了华夏市场的主流,海外大片反而经常水土不服。
嘉行在其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也就引起了好莱坞巨头们的注意。
本来在凯文和罗伯特眼里,徐嘉就是又一个幻想着从亚洲走向全世界的华夏电影人,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
可近来的举动,却让他们有些捉摸不透徐嘉。
嘉行始终在深挖华夏本土市场,对海外市场,好像仅仅与华纳合作了一部《巨齿鲨》就止步了,对了,还有一部女权主义电影《芭比》,只是在洽谈中。
美利坚市场勾不出来徐嘉,反而是华夏市场的蓬勃发展令他们眼馋不已。
这才有了两人双双应下徐嘉的邀请,来到哈维的宴会上。
听到徐嘉这一通自卖自夸,凯文和罗伯特还能保持冷静,倒是一旁的哈维红了眼睛。
尼玛,自己这些年一个劲地骗华夏电影走出去,从中当个中间商赚个差价,没想到真正的财富居然在华夏电影市场本身。
这特么就是买椟还珠吧。
“徐,今年1月份的卡普里好莱坞电影节你看了么,《寄生虫》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三项提名,虽然没有得奖,但也不是没有希望。”
哈维一个劲地暗示着自己的作用在其中发挥很大,并且后续还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若没有他的推荐,《寄生虫》想入选都难。
不过他帮助的力度也很小,不然也不会仅仅只是获得三项提名了,这让他肠子都悔青了,本来只是想给这小子一点点饵料,勾引其上钩。
没想到这条鱼不是一般的肥,还被其他猎食者给盯上,早知道多放些饵料了,起码给其运作个最佳原创剧本,反正卡普里好莱坞电影节只是奥斯卡的风向标,实际运作难度没那么高。
“这个好消息,奉俊昊导演已经告诉我了,确实很感谢你的帮忙。”
徐嘉顿了顿,不经意地道出此行的目的:“可三项提名对电影的帮助不大,我更希望在接下来的柏林电影节上有所斩获。”
哈维眼角抽动两下,他就说吧,这鱼肥了,饵料太小是钩不住的。
倒是凯文和罗伯特眉头微皱,两人虽然在好莱坞权势滔天,可在奖项运作这方面还真不如哈维。
或者说,以他们的体量,独立电影界根本没有华纳和迪十尼的生存空间。
这也是他们看不透徐嘉的地方之一,明明商业片做得好好的,不追求全球化就算了,怎么还一头扎进了电影节这种鸡肋上?
没错,在他们看来,电影节真就算是鸡肋,哪怕是奥斯卡也顶多算个鸡屁股。
如果在票房十亿美元和奥斯卡最佳电影上去做选择,不,哪怕是票房两亿美元,他们也只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因为奥斯卡最佳电影能为电影票房带来最高的涨幅也就几千万。
“这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是?”哈维问道。
“保罗·范霍文,荷兰的导演。”徐嘉说道。
他来之前做过功课,这位导演虽然是荷兰出身,但投资大多来自美利坚,也更多在美利坚电影圈厮混,以限制级电影著名,料想哈维应该不陌生。
“《本能》的导演,那我知道了,去年他的作品《她》还获得了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我们两个算是老朋友了。”
哈维神色变得轻松起来,保罗范霍文在独立电影圈同样赫赫有名,两人有过不少接触。
“是么?我还通过韩三平导演认识了本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之一的王权安导演,若是再加上保罗这个评审团主席的话,做起事来就更稳妥了。”徐嘉又是装作不经意回答道。
三人眼神齐齐一变,对于韩三平这个名字显然都不陌生。
他们也恍然大悟,怪不得嘉行一个民营企业能在华夏电影市场顺风顺水,果然不简单。
“电影节这一块,我们迪十尼并不熟悉,不过在我看来,那只是失败者的狂欢,只有在主流混不下去的人才会聚集于那里,妄图搏得回归的机会。”
罗伯特的言语尽管刻薄,可哈维脸皮抽了抽,还是没有反驳。
一个是不敢,另一个则是事实确实如此。
独立电影界但凡混出头的人,无不向往着主流电影界,他们有许多人是在主流取得失败,驱逐出去后,才想要重新积累名誉再挤回去。
国内最早的第五代电影人,如老谋子、陈凯哥这些则是没有办法。
当时华夏压根没有电影市场可言,就没有商业电影的出路,当然只能一头扎进独立电影的浪潮中,而这里也是大多数第三国家电影的归宿。
如现在,哪怕国内某个电影再度获得欧洲三大的奖项,观众该不买账还是不买账。
很简单,商业市场选择权是在观众手里,他们大多数选择哪部电影,哪部电影才叫成功,而不是评审团这少数人去抉择。
(本章完)